五月十三,天空澄澈,日头毫无遮拦地倾泻下来,将畅春园内的殿宇亭台照得金碧辉煌,连树叶都绿得晃眼。
姜念被羁押于临时充作“牢房”的园中静室已三日了,虽行动受限,虽记挂家中情形,却并未虚度光阴,期间阅读了《孝经》,倒也沉得住气。
这日上午,门外脚步杂沓,旋即房门洞开,一片明晃晃的日光里,忠怡亲王含笑步入,身后跟着两名太监,每人手中皆恭谨捧着一个朱漆描金托盘,竟是送来了一套皇子服饰,光彩熠熠,一看便知非凡品。
忠怡亲王未语先笑,对姜念道:“大喜!圣上适才已明发谕旨,公告了你的皇子身份,钦赐大名‘袁易’,并册封为郡公爵位!往后,你便是名正言顺的皇子了!”
意味着,从现在起,姜念摇身一变,成为“袁易”了!
袁易虽已有心理准备,此刻真真切切听到这旨意,仍觉一股热流自心底直冲顶门,忙整肃衣袍,行三跪九叩大礼,朗声道:“儿臣袁易,叩谢父皇天恩!”
礼毕,又转向忠怡亲王,他深深一揖:“此番亦多谢十三叔周全奔走之恩!”
忠怡亲王欣慰地点点头:“这才是一家人该有的称呼。”
当下,忠怡亲王示意太监上前。服侍着袁易脱下穿了数日的二等侍卫官服,换上隆重的皇子服饰。
一件秋香色蟒袍,蟒纹张扬灵动,色泽庄重华贵,正是皇子专属服色。腰间系上一条金黄色的腰带,带上缀着四块金方版,每版之上皆嵌着一颗殷红如血的红宝石,光华夺目。这腰带制式,与亲王一般无二。
霎时间,蟒袍加身,金带束腰,袁易周身气象都为之一变!秋香色蟒袍衬得他英气逼人,金腰带红宝石更添尊荣。原本的英武健硕,此刻又衬上了天潢贵胄的雍容威仪,竟无半分突兀,仿佛他生来便该是如此人物!
连忠怡亲王在一旁瞧着,都不禁眼中一亮,赞叹道:“好!好一个龙章凤姿的皇家子弟!这套衣裳穿在你身上,竟是如此合衬!”
更衣既毕,袁易深吸一口气,随着忠怡亲王步出这间禁锢了他三日的静室。
重见天日,但觉阳光扑面而来,明媚炽烈,竟有些刺目。袁易仰头,望向那无垠青天,朗朗乾坤,日光将他一身新袍映照得流光溢彩。
他站在阶下,稍稍适应了灿烂的光线,心中百感交集,最终只化作一片沉静的决意。
忠怡亲王在一旁含笑看着,只道:“走吧,太上皇与圣上正在等着见你呢。”
袁易颔首,迈开步伐,脚步落在被阳光晒得微烫的石板路上,沉稳而坚定,每一步都似踏向一个全新的、尊贵的却也吉凶未卜的未来。
……
……
袁易随着忠怡亲王,朝着九经三事殿迤逦而行。
一路之上,各处值守的太监、侍卫,望见忠怡亲王,纷纷垂手躬身,待得近前,目光瞥见忠怡亲王身后穿着皇子服色的袁易,纷纷一愣,然那身制式尊贵的袍服却做不得假,众人不敢怠慢,恭敬行礼,既向忠怡亲王行礼,也向袁易行礼。礼数虽周全,然众人心内纷纷掠过惊异。
忠怡亲王与袁易走过之处,身后响起丝丝缕缕的窃窃私语。种种议论,如同水面下的暗流,在森严宫苑中悄然涌动。
来至九经三事殿前,但见殿宇巍峨,汉白玉石阶莹然生光。
殿门外,一左一右,如松柏般伫立着两人。
左边那位,身形魁梧,不怒自威,乃是太上皇景宁帝的御前一等侍卫侯渭;右边那位,面色沉静,目光如电,则是泰顺帝的御前一等侍卫路进。
此二人皆是见惯风浪、阅历深厚的天子近臣,此刻乍见忠怡亲王身后之人,竟也双双怔了一瞬!那身秋香蟒袍、金黄玉带,在烈日下灼灼耀目,穿在那年轻健硕的身躯上,有一股逼人的贵气与威仪。
二人一同向忠怡亲王行礼:“卑职侯渭/路进,请王爷安!”
礼毕,侯渭转向袁易,略一迟疑,不知该如何确切称呼,只得稳妥地躬身道:“卑职侯渭,参见……爷!”路进紧随其后,依样行礼。
忠怡亲王微微一笑,对侯渭道:“太上皇与圣上此刻可在殿内?”
侯渭忙恭声回道:“回王爷的话,二位圣驾正在暖阁叙话。”
“甚好。”忠怡亲王颔首,“你进去通传一声,便说我携袁易求见。”
侯渭应了声“是”,转身疾步入内,不多时便见他快步而出,侧身让开通道,低声道:“太上皇宣王爷与……这位爷,觐见。”
忠怡亲王整了整衣袖,示意袁易跟上,二人一前一后步入殿中。
殿内空旷清凉,地上金砖墁地,光可鉴人。
景宁帝的心腹大太监陈大全正守在暖阁门口,见二人进来,忙不迭地打千儿行礼,声音压低:“请王爷安,请……请爷安。”
陈大全的目光在袁易身上飞快一掠,心中暗叹:“真真是世事难料!这位小爷竟有这般造化,转眼间便飞上枝头,成了正经龙子凤孙了!”
忠怡亲王并不停留,径直引着袁易掀帘步入暖阁。
阁内窗明几净,弥漫着一股书墨与檀香混合的沉静气息。
临窗坐着两位至尊。上首一位,面容清癯,戴着老花眼镜,正是景宁帝;下首一位,面容肃穆,戴着近视眼镜,便是泰顺帝。
二圣闻声,目光皆越过镜片,落在袁易身上,见袁易一身秋香色蟒袍,腰束金黄嵌红宝石绦带,非但英武之气扑面而来,仿佛潜藏已久的尊贵雍容也激发出来,俨然似一位天生的天潢贵胄。
刹那间,景宁帝、泰顺帝眼中皆是不由自主地一亮,心中同时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意。更有一念,不约而同地浮上二圣心头:此子这般品貌气度,这般轩昂器宇,较之袁时、袁昼胜出不少,甚至较之袁历竟都更胜一筹,更有皇家风范!
袁易在四道审视的目光下,从容不迫,撩袍跪倒,行起了三跪九叩之大礼,声音清朗沉稳:“孙臣袁易叩见皇祖父,儿臣袁易叩见父皇!恭请圣安!”
景宁帝、泰顺帝见袁易不待提点,便主动以“孙臣”、“儿臣”自称,口称“皇祖父”、“父皇”,言语间透着一派自然诚挚,并无勉强生疏,二圣相视一眼,皆从对方目中看到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欣慰之色。
泰顺帝微微侧首,以目示意景宁帝。
景宁帝会意,清癯的面容上神色略正,先叫袁易起身,旋即道:“袁易,你既归宗,便是真正的天家子弟。往后当时时自省,谨言慎行,戒骄戒躁,万不可因身份骤贵而生出骄矜之心,得意之态。需知这皇子尊位,非为享乐,乃是重任。你当一如既往,勤勉修德,奋进不懈,竭忠尽智以报效国家,方不负朕与你父皇对你的一片殷殷期许,莫要辜负了这番造化。”
这番训诫,语重心长,既是对新晋皇子的规范,亦蕴含着长辈的关切。
袁易恭听,神态敬肃,待景宁帝语毕,躬身一揖,应道:“孙臣谨遵皇祖父教诲,必当时刻铭记于心,不敢或忘。”
景宁帝点了点头,目光转向泰顺帝,示意该他了。
泰顺帝扶了扶鼻梁上的近视眼镜,目光如炬,直逼袁易,忽然问道:“前日听闻你想寻书看,朕便遣人送了一册《孝经》与你。这两日你羁留于此,可曾认真披阅?”
袁易忙恭声回道:“回父皇的话,儿臣这两日确已认真拜读。且……《孝经》一书,儿臣在年少启蒙之时,生母便曾亲自教导儿臣诵读研习,至今不敢忘怀。”
他此言确是真话,根据记忆,他今世的生母姜雪莲,确实在原主年少时便督促读了《孝经》。
此话一出,景宁帝与泰顺帝脸上皆现满意之色。
泰顺帝心头更是如同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想起那个温婉清丽却早已模糊的身影——那是多年前曾与他在江宁有过一段情缘却红颜薄命的姜雪莲。
他心下不由悄然感叹:“雪莲,难得你将咱们的儿子教导得如此知书明理!如今易儿认祖归宗,位列皇子,你在九泉之下,想必也能安心含笑了罢……”
这一阵感慨如云烟掠过,他迅速收敛心神,面色端凝起来,追问道:“哦?既如此,你读了这《孝经》,可有何感悟?不妨说与你皇祖父与朕听听。”
袁易略一沉吟,便依着《孝经》微言大义,结合自身处境,从容奏对:“儿臣愚见,《孝经》所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为人子者,孝为百行之首。儿臣既蒙天恩,归宗皇子,此后于君于父,更当时刻恪尽孝道。于皇祖父、皇祖母,当日夕祈愿圣体安康,承欢膝下;于父皇、母后,当谨遵教诲,竭诚尽孝,以报浩荡天恩。此乃人伦之本,亦是为臣为子之分内事。”
他言语清晰,态度恭谨,尤其难得的是,在提及“母后”时,语气毫无滞涩,显得自然真诚。这“母后”所指,自然是泰顺帝的正宫皇后。
景宁帝听罢,捻须微微颔首,面露嘉许。
泰顺帝心中更是受用。他原只盼袁易能明白孝道之理,然此子竟能如此周全,不仅不忘皇祖母,连并非生母的皇后也一并恭敬列入尽孝之列,这般识大体、顾大局,心思缜密,虑事周全,真真是……肖似其母的蕙质兰心,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暖阁之内,一时竟充满了天家的温情与欣慰之气。
忽地,泰顺帝面色又重新端凝,沉声道:“袁易,你皇祖父与朕已议定,过三日,便是本月十七,于紫禁城中,为你举行告庙典礼与册封典礼。届时,你皇祖父更会特意自畅春园回銮,亲临这两场典礼。你皇祖父待你恩重如此,实乃你天大的造化,还不快快叩谢天恩!”
袁易忙整肃了衣冠,再次向着景宁帝行大礼,声音恳切:“孙臣叩谢皇祖父天恩浩荡!”礼毕,又转向泰顺帝,同样恭敬行大礼,“儿臣叩谢父皇恩典!”
……
……
泰顺帝要亲自领着袁易去向皇太后与皇后请安。
有太监抬过明黄亮轿乘舆,泰顺帝升舆而坐,袁易则恭谨随行在侧,一行人出了九经三事殿,逶迤往皇太后所居的凝春堂行去。
此番行程,近乎穿越半座畅春园。一路亭台错落,山水相映,奇花异木,争妍斗艳,景色之秀美,似非凡间能有。
这已非袁易初次得见畅春园深处风光,又因泰顺帝在侧,且是去拜见后宫至尊,他不敢松懈,步履沉稳,没有左顾右盼,细细赏玩,只将满园美景囫囵收入眼底。
来至凝春堂,此处建筑朴雅,廊庑回环,绿荫匝地,虽值盛夏,却自有一股清凉宁静之气,“凝春”之名,果真不虚。
泰顺帝下了明黄亮轿乘舆,迈步走向堂内,袁易恭谨地跟在其后。
因早已遣人打过了招呼,此时皇太后与皇后正在堂内。
堂上正中,坐着皇太后邬氏,面容慈和。
下首一侧,坐着皇后伍氏,仪态端庄。这位皇后今年已经四十五岁,她曾为泰顺帝诞下第一子袁晖,奈何此子年仅八岁便夭折了,若至今在世,已是二十九岁的英伟年纪了。此事乃她心中永痛,亦是她虽居中宫却时常落寞的缘由之一。
袁易上前,行三跪九叩大礼,口称:“孙臣袁易叩见皇祖母,儿臣袁易叩见母后!恭请金安!”
皇太后早已见过袁易,且早已喜爱,今日见袁易一身皇子服制,更显气度非凡,脸上笑容愈发慈祥,抬手道:“好孩子,快起来。”
皇后亦是微微颔首,目光在袁易身上停留,带着几分审度,几分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
二人随后各训诫了袁易几句,无非是“勤谨孝悌”、“不负圣恩”之类的话。袁易皆垂手恭听,一一应下。
皇太后又笑道:“明儿巳时,你携你媳妇元春过来,也让她来见见我与皇后。”这便是要让元春以皇子夫人的身份来谒见了。
袁易忙躬身应道:“孙臣遵旨。”
今日不过是认亲之始,且有泰顺帝在旁,皇太后并未多言,略叙片刻,泰顺帝便起身告退。袁易再次行礼,随着泰顺帝悄然退出凝春堂。
走出清凉殿宇,重返烈日之下,袁易缓缓舒了一口气。
身份骤变,便周旋于至尊之间。
而前路漫漫……
姜念被羁押于临时充作“牢房”的园中静室已三日了,虽行动受限,虽记挂家中情形,却并未虚度光阴,期间阅读了《孝经》,倒也沉得住气。
这日上午,门外脚步杂沓,旋即房门洞开,一片明晃晃的日光里,忠怡亲王含笑步入,身后跟着两名太监,每人手中皆恭谨捧着一个朱漆描金托盘,竟是送来了一套皇子服饰,光彩熠熠,一看便知非凡品。
忠怡亲王未语先笑,对姜念道:“大喜!圣上适才已明发谕旨,公告了你的皇子身份,钦赐大名‘袁易’,并册封为郡公爵位!往后,你便是名正言顺的皇子了!”
意味着,从现在起,姜念摇身一变,成为“袁易”了!
袁易虽已有心理准备,此刻真真切切听到这旨意,仍觉一股热流自心底直冲顶门,忙整肃衣袍,行三跪九叩大礼,朗声道:“儿臣袁易,叩谢父皇天恩!”
礼毕,又转向忠怡亲王,他深深一揖:“此番亦多谢十三叔周全奔走之恩!”
忠怡亲王欣慰地点点头:“这才是一家人该有的称呼。”
当下,忠怡亲王示意太监上前。服侍着袁易脱下穿了数日的二等侍卫官服,换上隆重的皇子服饰。
一件秋香色蟒袍,蟒纹张扬灵动,色泽庄重华贵,正是皇子专属服色。腰间系上一条金黄色的腰带,带上缀着四块金方版,每版之上皆嵌着一颗殷红如血的红宝石,光华夺目。这腰带制式,与亲王一般无二。
霎时间,蟒袍加身,金带束腰,袁易周身气象都为之一变!秋香色蟒袍衬得他英气逼人,金腰带红宝石更添尊荣。原本的英武健硕,此刻又衬上了天潢贵胄的雍容威仪,竟无半分突兀,仿佛他生来便该是如此人物!
连忠怡亲王在一旁瞧着,都不禁眼中一亮,赞叹道:“好!好一个龙章凤姿的皇家子弟!这套衣裳穿在你身上,竟是如此合衬!”
更衣既毕,袁易深吸一口气,随着忠怡亲王步出这间禁锢了他三日的静室。
重见天日,但觉阳光扑面而来,明媚炽烈,竟有些刺目。袁易仰头,望向那无垠青天,朗朗乾坤,日光将他一身新袍映照得流光溢彩。
他站在阶下,稍稍适应了灿烂的光线,心中百感交集,最终只化作一片沉静的决意。
忠怡亲王在一旁含笑看着,只道:“走吧,太上皇与圣上正在等着见你呢。”
袁易颔首,迈开步伐,脚步落在被阳光晒得微烫的石板路上,沉稳而坚定,每一步都似踏向一个全新的、尊贵的却也吉凶未卜的未来。
……
……
袁易随着忠怡亲王,朝着九经三事殿迤逦而行。
一路之上,各处值守的太监、侍卫,望见忠怡亲王,纷纷垂手躬身,待得近前,目光瞥见忠怡亲王身后穿着皇子服色的袁易,纷纷一愣,然那身制式尊贵的袍服却做不得假,众人不敢怠慢,恭敬行礼,既向忠怡亲王行礼,也向袁易行礼。礼数虽周全,然众人心内纷纷掠过惊异。
忠怡亲王与袁易走过之处,身后响起丝丝缕缕的窃窃私语。种种议论,如同水面下的暗流,在森严宫苑中悄然涌动。
来至九经三事殿前,但见殿宇巍峨,汉白玉石阶莹然生光。
殿门外,一左一右,如松柏般伫立着两人。
左边那位,身形魁梧,不怒自威,乃是太上皇景宁帝的御前一等侍卫侯渭;右边那位,面色沉静,目光如电,则是泰顺帝的御前一等侍卫路进。
此二人皆是见惯风浪、阅历深厚的天子近臣,此刻乍见忠怡亲王身后之人,竟也双双怔了一瞬!那身秋香蟒袍、金黄玉带,在烈日下灼灼耀目,穿在那年轻健硕的身躯上,有一股逼人的贵气与威仪。
二人一同向忠怡亲王行礼:“卑职侯渭/路进,请王爷安!”
礼毕,侯渭转向袁易,略一迟疑,不知该如何确切称呼,只得稳妥地躬身道:“卑职侯渭,参见……爷!”路进紧随其后,依样行礼。
忠怡亲王微微一笑,对侯渭道:“太上皇与圣上此刻可在殿内?”
侯渭忙恭声回道:“回王爷的话,二位圣驾正在暖阁叙话。”
“甚好。”忠怡亲王颔首,“你进去通传一声,便说我携袁易求见。”
侯渭应了声“是”,转身疾步入内,不多时便见他快步而出,侧身让开通道,低声道:“太上皇宣王爷与……这位爷,觐见。”
忠怡亲王整了整衣袖,示意袁易跟上,二人一前一后步入殿中。
殿内空旷清凉,地上金砖墁地,光可鉴人。
景宁帝的心腹大太监陈大全正守在暖阁门口,见二人进来,忙不迭地打千儿行礼,声音压低:“请王爷安,请……请爷安。”
陈大全的目光在袁易身上飞快一掠,心中暗叹:“真真是世事难料!这位小爷竟有这般造化,转眼间便飞上枝头,成了正经龙子凤孙了!”
忠怡亲王并不停留,径直引着袁易掀帘步入暖阁。
阁内窗明几净,弥漫着一股书墨与檀香混合的沉静气息。
临窗坐着两位至尊。上首一位,面容清癯,戴着老花眼镜,正是景宁帝;下首一位,面容肃穆,戴着近视眼镜,便是泰顺帝。
二圣闻声,目光皆越过镜片,落在袁易身上,见袁易一身秋香色蟒袍,腰束金黄嵌红宝石绦带,非但英武之气扑面而来,仿佛潜藏已久的尊贵雍容也激发出来,俨然似一位天生的天潢贵胄。
刹那间,景宁帝、泰顺帝眼中皆是不由自主地一亮,心中同时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意。更有一念,不约而同地浮上二圣心头:此子这般品貌气度,这般轩昂器宇,较之袁时、袁昼胜出不少,甚至较之袁历竟都更胜一筹,更有皇家风范!
袁易在四道审视的目光下,从容不迫,撩袍跪倒,行起了三跪九叩之大礼,声音清朗沉稳:“孙臣袁易叩见皇祖父,儿臣袁易叩见父皇!恭请圣安!”
景宁帝、泰顺帝见袁易不待提点,便主动以“孙臣”、“儿臣”自称,口称“皇祖父”、“父皇”,言语间透着一派自然诚挚,并无勉强生疏,二圣相视一眼,皆从对方目中看到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欣慰之色。
泰顺帝微微侧首,以目示意景宁帝。
景宁帝会意,清癯的面容上神色略正,先叫袁易起身,旋即道:“袁易,你既归宗,便是真正的天家子弟。往后当时时自省,谨言慎行,戒骄戒躁,万不可因身份骤贵而生出骄矜之心,得意之态。需知这皇子尊位,非为享乐,乃是重任。你当一如既往,勤勉修德,奋进不懈,竭忠尽智以报效国家,方不负朕与你父皇对你的一片殷殷期许,莫要辜负了这番造化。”
这番训诫,语重心长,既是对新晋皇子的规范,亦蕴含着长辈的关切。
袁易恭听,神态敬肃,待景宁帝语毕,躬身一揖,应道:“孙臣谨遵皇祖父教诲,必当时刻铭记于心,不敢或忘。”
景宁帝点了点头,目光转向泰顺帝,示意该他了。
泰顺帝扶了扶鼻梁上的近视眼镜,目光如炬,直逼袁易,忽然问道:“前日听闻你想寻书看,朕便遣人送了一册《孝经》与你。这两日你羁留于此,可曾认真披阅?”
袁易忙恭声回道:“回父皇的话,儿臣这两日确已认真拜读。且……《孝经》一书,儿臣在年少启蒙之时,生母便曾亲自教导儿臣诵读研习,至今不敢忘怀。”
他此言确是真话,根据记忆,他今世的生母姜雪莲,确实在原主年少时便督促读了《孝经》。
此话一出,景宁帝与泰顺帝脸上皆现满意之色。
泰顺帝心头更是如同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想起那个温婉清丽却早已模糊的身影——那是多年前曾与他在江宁有过一段情缘却红颜薄命的姜雪莲。
他心下不由悄然感叹:“雪莲,难得你将咱们的儿子教导得如此知书明理!如今易儿认祖归宗,位列皇子,你在九泉之下,想必也能安心含笑了罢……”
这一阵感慨如云烟掠过,他迅速收敛心神,面色端凝起来,追问道:“哦?既如此,你读了这《孝经》,可有何感悟?不妨说与你皇祖父与朕听听。”
袁易略一沉吟,便依着《孝经》微言大义,结合自身处境,从容奏对:“儿臣愚见,《孝经》所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为人子者,孝为百行之首。儿臣既蒙天恩,归宗皇子,此后于君于父,更当时刻恪尽孝道。于皇祖父、皇祖母,当日夕祈愿圣体安康,承欢膝下;于父皇、母后,当谨遵教诲,竭诚尽孝,以报浩荡天恩。此乃人伦之本,亦是为臣为子之分内事。”
他言语清晰,态度恭谨,尤其难得的是,在提及“母后”时,语气毫无滞涩,显得自然真诚。这“母后”所指,自然是泰顺帝的正宫皇后。
景宁帝听罢,捻须微微颔首,面露嘉许。
泰顺帝心中更是受用。他原只盼袁易能明白孝道之理,然此子竟能如此周全,不仅不忘皇祖母,连并非生母的皇后也一并恭敬列入尽孝之列,这般识大体、顾大局,心思缜密,虑事周全,真真是……肖似其母的蕙质兰心,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暖阁之内,一时竟充满了天家的温情与欣慰之气。
忽地,泰顺帝面色又重新端凝,沉声道:“袁易,你皇祖父与朕已议定,过三日,便是本月十七,于紫禁城中,为你举行告庙典礼与册封典礼。届时,你皇祖父更会特意自畅春园回銮,亲临这两场典礼。你皇祖父待你恩重如此,实乃你天大的造化,还不快快叩谢天恩!”
袁易忙整肃了衣冠,再次向着景宁帝行大礼,声音恳切:“孙臣叩谢皇祖父天恩浩荡!”礼毕,又转向泰顺帝,同样恭敬行大礼,“儿臣叩谢父皇恩典!”
……
……
泰顺帝要亲自领着袁易去向皇太后与皇后请安。
有太监抬过明黄亮轿乘舆,泰顺帝升舆而坐,袁易则恭谨随行在侧,一行人出了九经三事殿,逶迤往皇太后所居的凝春堂行去。
此番行程,近乎穿越半座畅春园。一路亭台错落,山水相映,奇花异木,争妍斗艳,景色之秀美,似非凡间能有。
这已非袁易初次得见畅春园深处风光,又因泰顺帝在侧,且是去拜见后宫至尊,他不敢松懈,步履沉稳,没有左顾右盼,细细赏玩,只将满园美景囫囵收入眼底。
来至凝春堂,此处建筑朴雅,廊庑回环,绿荫匝地,虽值盛夏,却自有一股清凉宁静之气,“凝春”之名,果真不虚。
泰顺帝下了明黄亮轿乘舆,迈步走向堂内,袁易恭谨地跟在其后。
因早已遣人打过了招呼,此时皇太后与皇后正在堂内。
堂上正中,坐着皇太后邬氏,面容慈和。
下首一侧,坐着皇后伍氏,仪态端庄。这位皇后今年已经四十五岁,她曾为泰顺帝诞下第一子袁晖,奈何此子年仅八岁便夭折了,若至今在世,已是二十九岁的英伟年纪了。此事乃她心中永痛,亦是她虽居中宫却时常落寞的缘由之一。
袁易上前,行三跪九叩大礼,口称:“孙臣袁易叩见皇祖母,儿臣袁易叩见母后!恭请金安!”
皇太后早已见过袁易,且早已喜爱,今日见袁易一身皇子服制,更显气度非凡,脸上笑容愈发慈祥,抬手道:“好孩子,快起来。”
皇后亦是微微颔首,目光在袁易身上停留,带着几分审度,几分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
二人随后各训诫了袁易几句,无非是“勤谨孝悌”、“不负圣恩”之类的话。袁易皆垂手恭听,一一应下。
皇太后又笑道:“明儿巳时,你携你媳妇元春过来,也让她来见见我与皇后。”这便是要让元春以皇子夫人的身份来谒见了。
袁易忙躬身应道:“孙臣遵旨。”
今日不过是认亲之始,且有泰顺帝在旁,皇太后并未多言,略叙片刻,泰顺帝便起身告退。袁易再次行礼,随着泰顺帝悄然退出凝春堂。
走出清凉殿宇,重返烈日之下,袁易缓缓舒了一口气。
身份骤变,便周旋于至尊之间。
而前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