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帝业 第304章 御前奏对,袁易展才

小说:红楼帝业 作者:挽铖 更新时间:2025-10-25 06:00:39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清溪书屋之内,一时寂静无声。

  窗口照进来的天光,映照着众人神色各异的面容。

  景宁帝凝神沉思,一双阅尽世事的龙目在袁易身上细细打量,心中回想着这个民间归宗的皇孙此前的种种惊艳表现。

  忽然,景宁帝开口问道:“易儿,虽说你的才能已屡经证实,然这水利大事实乃国本,关乎社稷安危。朕且问你,你对水利一事,究竟了解多少?”

  这一问,如千钧之重。傅齐、汪廷玉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疑虑;忠怡亲王微笑不语,目光中带着几分期待。

  袁易恭谨回奏:“皇祖父圣明。水利之事确非寻常,看似土木工程,实则是融合了天文地理、民生吏治、经济军事的大学问。”他略顿一顿,声音清越,“孙臣所知不过沧海一粟,既是皇祖父垂询,孙臣便据己所知陈奏,望皇祖父、父皇赐教,望十三叔、傅中堂、汪大人指正。”

  说罢,袁易从容奏道:“这水利治理,首重‘防、疏、导、治’四字要诀。”

  他将近日林如海教授他的水利四字要诀细说了一番。他记性超群,听林如海授课时又全神贯注,已铭记在心。

  这一番论述,虽非鸿篇大论,却是由宏观至微观,将水利治理的要务勾勒得清晰明了。其中融入了林如海为官多年的实务心得,绝非纸上谈兵者所能及。

  袁易讲完四字要诀,见景宁帝、泰顺帝、忠怡亲王以及傅齐、汪廷玉都在凝神静听,便又根据林如海近日的授课,引经据典,回顾了大庆朝几位名臣治水的旧事,剖析策略之优劣,成败之关键,分析水文地理、工程难点、民夫调度、钱粮耗费等诸般情状。

  袁易最后总结道:“故而,治水既需高瞻远瞩,明察大势,亦需体察入微,熟知下情,更需有坚韧不拔之志,与调和各方利害之能。非如此,不足以成此千秋功业。”

  这一番陈奏,不知不觉已耗时两刻钟。景宁帝、泰顺帝竟未出言打断,一则听得入神,二则再次为袁易的见识所惊艳。

  这个年方十七岁且新归宗的皇子郡公,竟对水利如此了解!

  勉力奋进则有气运!这是袁易主要的金手指。因袁易未雨绸缪,早已重点关注治水,且提前向林如海仔细请教了水利之事,预先进行了研习,今日才能在景宁帝、泰顺帝、忠怡亲王面前有这般令人惊奇的表现!

  一番治水宏论已令满座皆惊。

  景宁帝见袁易停下,竟觉意犹未尽,问道:“说完了?”

  袁易恭声回奏:“回皇祖父,适才孙臣提及京畿水利营田之事。对此,孙臣亦有些粗浅想头,若皇祖父、父皇不嫌弃,臣斗胆陈奏。”

  景宁帝与泰顺帝对视一眼,含笑道:“你且细细说来。”

  这一笑,让一旁的傅齐、汪廷玉都不禁暗自称奇。

  看来太上皇对眼前这位新进归宗的皇孙甚是赏识也甚是宽容啊!

  袁易整了整衣冠,从容不迫地陈奏起来:“据孙臣所知,泰顺元年直隶治水,乃由地方官主导,临时抽调胥吏监管。今年若行系统改革,当命王公大臣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最好特设水利营田府,另设河道总督衙门分片管理。如此权责分明,方能令行禁止。”

  此策适才袁易已提及,饶是如此,景宁帝闻言还是微微颔首,泰顺帝更是目光炯炯。忠怡亲王在旁摸鼻子沉思,细细品味这番话的深意。

  袁易继续道:“再者,泰顺元年直隶治水,寓赈于工,是以青壮年清淤,老弱后勤,且报酬单一化,无差别日给米1升、钱5文。今年可进行技术分层,由工匠负责关键设施,按体力分级派工,并实施差异化激励,基础日给米1.5升、钱5文,工匠增加5文,另设超额奖励。”

  汪廷玉在旁忍不住赞道:“四皇子思虑周详,连工酬细节都考量到了。这般安排,既体恤民力,又激励勤勉,实为良策。”

  袁易谦逊一笑,又道:“钱粮方面,泰顺元年由直隶藩库拨银,截留山东漕米。今年可由户部专项拨款,截留江南、河南漕粮。江南粮米充足,河南距京畿较近,如此可保粮饷无虞。”

  紧接着,袁易又道:“泰顺元年直隶治水,是人工清淤,夯土筑堤,工程以人力为主,使用铁锹、簸箕,且用木制独轮车运土。今年可引进江南‘分洪闸’技术,推广‘柳辊护堤法’,使用水平仪测绘河道,以畜力牵引运土车,以滑轮组吊装石料,并以改良版‘龙骨水车’排涝。”

  袁易继续陈奏:“验收标准也当革新。泰顺元年粗放验收,只以完成土方量为准。今年当量化指标:堤高须大于或等于两丈,底宽须大于或等于五丈,河道深须大于或等于一丈五,坡比为一比三。如此方能确保工程质量。”

  最后,袁易竟又将话题引向了更深远的谋划:“适才孙臣已提及,今年若治水、屯田、安民三策并举,亦可趁机整饬吏治,推行新政。可将河工账目纳入‘钱粮清查’,可结合‘摊丁入亩’,甚至可军屯联动,趁机修缮古北口驿道兼固边防,屯田产粮直供漠北军营。”

  他环视众人,语气坚定:“如此一来,可将今年直隶水患,变成大庆治理直隶水患的转折,促使朝堂加强对直隶河务的直接管控,推动大规模水利建设,为后续水利体系奠定基础。”

  一番陈奏下来,景宁帝、泰顺帝、忠怡亲王以及傅齐、汪廷玉又都感到惊艳了。没想到袁易今日非但提出了治水良策,展现出了对水利的过人学识,竟对如何开展京畿水利营田事务,还有着这般具体的章程。

  景宁帝抚须沉思,泰顺帝目露赞许,忠怡亲王频频点头,傅齐、汪廷玉相视一眼,都在心中暗赞袁易这位新归宗的皇子实在是见识不凡。

  景宁帝沉思后叹道:“易儿这番筹划,可谓算无遗策。连工程细节、钱粮调度、吏治整顿都考量周全,实出朕意料。”这话语中既有欣慰,又带着几分难以置信。

  泰顺帝心中虽欣慰,却故意板着脸问道:“易儿,你年纪尚轻,怎对水利之事如此熟稔?又怎能一时间便拿出这般周全的章程?”

  袁易转向泰顺帝,恭声回奏:“不瞒父皇,早在泰顺元年水患时,父皇命十三叔垂询儿臣救灾之策,那时儿臣便对治水之事上了心。二年来时时留意,不敢懈怠。”

  他略顿一顿,又道:“近日因正值汛期,最易发生洪涝之灾,加上上月二十六,儿臣携新册封的妻子来畅春园谢恩,回府时亲历一场豪雨,便想到今年直隶或许又会发生水患,或许今年父皇亦会垂询救灾治水之事,故而近日特意请师傅林如海将其所知水利知识倾囊相授。”

  这番话如风拂水面,又在众人心中泛起涟漪。

  忠怡亲王不禁赞叹:“好个未雨绸缪!这般心思,实属难得。”他转向泰顺帝,“圣上,易哥儿这般见识,这般用心,实乃我大庆之福啊。”

  泰顺帝也微微颔首:“林如海教得好。”

  林如海乃景宁帝的亲信旧臣,并非泰顺帝的亲信。加上他在几年两淮盐政上表现不够好,落在泰顺帝眼中,成了并非“实心任事”的干才。因而泰顺帝将他调为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清贵有余而权柄不足。

  而现在,泰顺帝心里不由对林如海生出了好感,觉得林如海将他的皇子袁易教得好,甚至隐隐有了给林如海升官的想法。

  事到如今,泰顺帝、忠怡亲王都觉得,景宁帝应该会愿意让袁易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了。

  然而,景宁帝意味深长地看了眼袁易,道:“这京畿水利营田事务关系重大,况且今年直隶后续灾情是否会持续扩大,尚未可知。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之事,及特设水利营田府之事,暂且不急,且过些日子视情况再定。”

  这话如冷水泼面,让原本热烈的气氛顿时一凝。

  泰顺帝正要开口,忽见一个大太监急匆匆进来,跪地禀报:“启禀太上皇、圣上,刚接到保定府加急奏折,淹了三个州县!”

  景宁帝神色一凛,忙接过奏折细看,越看面色越是凝重。看完递给了泰顺帝,泰顺帝细看完毕,神色也变得凝重。

  “好大的水!”泰顺帝将奏折递给忠怡亲王,“你们也都看看。”

  忠怡亲王看完传给了傅齐,傅齐看完传给了汪廷玉,而汪廷玉看完又传给了袁易。

  原来奏折上写着:保定府连日大雨,河水暴涨,决堤多处,已有三个州县沦为泽国。洪水冲毁官道百余里,淹没农田不计其数,许多灾民流离失所。更严重的是,雨水还在继续,洪水还在上涨,恐将波及更多州县。

  泰顺帝对景宁帝道:“父皇,看来今年直隶灾情或真会如易儿所料,甚是严重了。”

  景宁帝忍不住凝视着窗外。

  窗外,天色阴沉,雨势更急。

  景宁帝再次沉思了一番后,依然坚持己见,对泰顺帝道:“京畿水利营田事务之事,乃长远之策,并不急于一时,过些日子再定。当务之急,在于救灾济民。”

  泰顺帝点了点头:“父皇说的是。眼下最要紧的是赈济灾民,稳定民心。纵然要水利营田,也是在退水之后。如今洪水未退,谈何水利营田?”

  事实上,景宁帝心中已有决定,过些日子若真要在京畿水利营田,甚至设立水利营田府,便任命袁易总理此事。今日袁易的表现,已让他相信这个皇孙有能力办好这民生大事。只是身为一代雄主,他深知,越是重要的事,越要沉得住气,不可仓促决断。

  接下来,景宁帝又与泰顺帝、忠怡亲王、傅齐、汪廷玉仔细商议了一番紧急救灾济民的章程,期间还特意问了问袁易的意见。

  商议已毕,袁易特意对景宁帝恭声道:“皇祖父,一个月前,孙臣恳请皇祖母赏赐内造的磁青笺与真泥金,欲以此宝纸金墨,敬抄《心经》与《无量寿经》,专为祈愿皇祖父、皇祖母圣体安康,福寿绵长。父皇因而赏了儿臣许多磁青笺与真泥金。”

  他顿了顿,声音愈发诚恳:“这一个月来,孙臣每日焚香净手,虔诚抄写佛经。现已敬抄四十九遍《心经》与一遍《无量寿经》,今日趁着‘朔望之礼’携进园来,意欲恭呈皇祖母。”

  景宁帝、泰顺帝听完都感到欣慰。

  景宁帝竟道:“抄录的佛经可携在身边?若携在身边,且给朕瞧一瞧。”

  袁易忙道:“就在外间随身带着。”

  说罢快步出去,很快便捧着一个锦缎包裹进来。打开看时,里面整整齐齐迭放着用磁青笺和真泥金抄录的佛经。

  景宁帝翻看了一番,见磁青笺色如深海,真泥金光华流转,一笔一划,端正秀丽,在青底上生辉。四十九遍《心经》,遍遍字迹如一;一部《无量寿经》,通篇无一错漏。

  泰顺帝也忍不住好奇,翻看了一下,抄经经验丰富的他,这一看,不由动容:“这般工整的字迹,若非心诚志坚,断难成就。”

  忠怡亲王、傅齐、汪廷玉也都依次观看。

  忠怡亲王叹道:“儿臣也曾抄经,深知这磁青笺吸墨,真泥金黏稠,最是难写。易哥儿能在月余之间抄录这许多,实属不易。”

  汪廷玉也道:“更难得的是字字端正,可见抄经时心无旁骛,一片至诚。”

  “短短一月,抄录这些,确实不易。”景宁帝缓缓道,语气中已带着明显的赞许,“你这份孝心,朕感受到了,待会儿你送去凝春堂,想来你皇祖母看了,亦会感受到。”

  袁易躬身道:“孙臣不能为皇祖父、皇祖母分忧,唯有借此微末心意,祈求二圣安康。”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红楼帝业,红楼帝业最新章节,红楼帝业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