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天降细雨,雨丝虽细,却带着几分凉意,恰应了“一层秋雨一层凉”的古语。
恂郡王府的后园戏楼里,却是另一番光景。
这戏楼,朱漆栏杆上雕着缠枝莲纹,画栋间绘着八仙过海,当中一座三尺高的戏台,台前设着桌椅。虽不及忠顺王府后园水榭那般精巧别致,却自有一番轩敞气派。台角摆着几盆正盛放的花,给这阴雨天添了些暖意。
三十八岁的恂郡王袁禵端坐主位,身穿一件团花常服,腰间系着羊脂白玉带。左右不见勋贵官员作陪,也不见清客文人凑趣,只围着一群侧妃姬妾,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却都屏息静气的,无人敢高声说笑。
袁禵的王妃去年染病去世,如今府上只有一位侧妃和多个姬妾。
戏台上正演着《千金记》。这是明代戏曲家沈采创作的昆曲剧目,以秦末楚汉战争为背景,演的是韩信投楚归汉、拜将封王、最终衣锦还乡赠漂母千金的故事。
该剧中,项羽以净行“八黑”造型登场,结合“无双掌”动作及“哇呀呀”声腔技巧,强化了戏剧张力。虽说该剧主要讲的是韩信的经历,却很成功地塑造了楚霸王项羽的形象。
此刻正演到“暗度陈仓”一折,那扮韩信的生角,头戴金盔,身穿蟒袍,手持令旗,唱得是慷慨激昂:“想当初胯下受辱时,谁料今朝统雄师?陈仓古道烟尘起,要将山河掌中持!”
台侧乐工们卖力演奏,锣鼓声与窗外雨声交织在一处。
袁禵看得入神,不觉将手中的青玉酒杯攥得紧紧的。他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那时他被封为大将军王,统率大军西征。记得出师那日,他顶盔贯甲,从父皇手中接过帅印。三军将士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至今还在耳畔回响。那时的他,是何等的威风。
“报——赵王已降!”戏台上传来捷报。
袁禵猛地一震,眼前戏台上的韩信,仿佛渐渐变成了当年的自己。那时他挥师西进,连战连捷,驱准保藏,平定西域。捷报传回京师,满朝文武无不叹服。他记得父皇曾在给他的朱批中连写了三个“好”字,至今想来犹在眼前。
正恍惚间,戏台上已换了场景。但见楚霸王项羽登场,勾着黑脸,戴着虬髯,一声“哇呀呀”的怒吼,仿佛震得梁上灰尘都落了下来。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一出《别姬》演得是荡气回肠。虞姬舞剑作别,声泪俱下;项羽悲歌慷慨,目眦尽裂。
袁禵却觉得心头一紧,戏台上的项羽,仿佛也变成了自己。而那个端坐龙椅、逼得项羽走投无路的刘邦,不就仿佛是他那个同父同母的四哥、当今的泰顺帝袁禛么?
“皇位本该是我的!”袁禵在心中呐喊,指甲掐进掌心,“那年父皇明明属意于我的,若不是老四趁我西征在外,于都中捣鬼,如今我便是大庆天子!”
雨声忽然紧密起来,噼里啪啦地打在戏楼的琉璃瓦上,像是万千铁骑踏过疆场。
“韩信终能拜将封王,项羽虽败犹荣。”袁禵只觉得胸口堵得慌,仰头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可我呢?困在这金丝笼中,八哥、九哥、十哥他们没坏事时,我连王府大门都不得随意出入,如今也不过才略有了点自由罢了!”
这时戏台上正演到乌江自刎,项羽拔剑在手,唱得是悲壮苍凉:“八千子弟俱散尽,有何面目见江东!”
袁禵猛地将手中的酒壶狠狠掷在地上!“砰”的一声脆响,酒壶顿时碎裂,琥珀色的酒液溅得四处都是。
满座皆惊。侧妃姬妾们,有的掩口惊呼,有的目瞪口呆。戏台上的锣鼓声戛然而止,扮项羽的净角举着宝剑,僵在台上不知如何是好。乐工们抱着乐器,面面相觑。
窗外的秋雨,还在不知疲倦地下着,淅淅沥沥,如泣如诉。
袁禵虽依然坐着,却是胸膛剧烈起伏。他望着满地的碎片,又想起当年自己在西部,也是这样摔碎了酒壶,誓要驱准保藏的,可如今……
他长叹一声,摆了摆手:“继续唱。”
戏台上的项羽这才回过神来,举起宝剑,唱完了最后一句:“天亡我楚,非战之罪也!”
秋雨愈加密了。
……
……
畅春园中有一处清幽所在,名曰“无逸斋”。此斋名取自《尚书·无逸》篇,取意“君子所其无逸”,原是提醒皇子皇孙们勤勉向学,莫贪安逸。
斋外遍植槐柏之属,蓊蓊郁郁,暗合汉代“槐市”讲学之典。西侧引万泉河水开凿“洗砚池”,池畔太湖石嶙峋错落,上镌景宁帝御笔《无逸篇》全文,字字珠玑。
斋前更有一片开阔演武场,铺着细沙,设着箭靶,正是习武演兵之地。
如今,泰顺帝仅有一子袁昼在无逸斋居住习学,另有几位太上皇景宁帝的儿子——袁禧、袁祜、袁祁、袁祕等,并几个宗室勋贵子弟附学相伴。
这日午后,天色澄明,演武场上正是人马喧腾之时。骏马嘶风,雕弓挽月,袁禧、袁祜、袁祁、袁祕等龙子凤孙,或策马扬鞭,或引弓待发,一招一式颇见章法。
而年方十四的袁昼,生得瓜子脸儿,尖下巴,虽穿着缂丝骑射服,却躲在兵器架后,拿着一根马鞭,百无聊赖地抽打着地上落叶,一双眼睛东张西望,全无用心习武之意。
正闲耍时,忽见场外一行人逶迤而来。为首那人身着明黄常服,龙行虎步,不是泰顺帝又是哪个?袁昼唬得魂飞魄散,手中马鞭“啪嗒”落地,恰似老鼠见了猫儿,忙不迭整衣肃立。
泰顺帝面色阴沉如铁,厉声喝道:“朕远远就瞧见你在此偷奸耍滑!你竟敢如此懈怠!”
袁昼扑通跪倒,战战兢兢回道:“儿臣……儿臣方才练得乏了,略歇片刻……”
“还敢扯谎!”泰顺帝怒极反笑,“朕这些时日未曾查你武艺,今日倒要看看你长进了多少。”
当下袁昼只得硬着头皮演示步射。他挽弓之手微微发颤,一箭射出竟脱了靶;再射一箭,只堪堪擦着靶边。待到骑射时更是狼狈,那马儿似也感知到他心绪不宁,不住踏蹄扬鬃。他一箭离弦,非但未中靶心,反将箭矢射到了场外槐树上,惊起一只雀鸟扑棱棱飞走。
泰顺帝越看越怒,指着袁昼的鼻子训斥道:“好个不成器的东西!你几个皇叔都在勤勉苦练,偏你这般懈怠,将来如何担当大任?”
这一番话说得袁昼面如土色,汗透重衣。泰顺帝见他这般模样,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拂袖道:“随朕进来!”
二人一前一后步入无逸斋内。
斋中陈设清雅,十二座楠木通天书架森然林立,配置着景宁朝巧匠所制“转轮藏”式书橱,可藏典籍三千余卷。地面铺墁苏州御窑金砖,光可鉴人。满室墨香与窗外槐香交融,端的是个读书的好去处。
泰顺帝在太师椅上坐定,沉声问道:“三日前朕布置的京畿水利营田策论,可曾写完?”
原来三日前泰顺帝命袁昼作一篇京畿水利营田策论,说好三日后来查。
袁昼此刻支支吾吾,半晌方道:“儿臣……儿臣写了,只是尚未润色。原想着骑射课后加紧写完,不料父皇今日来得早了些……”
按无逸斋常例,一般是下午一点开始骑射训练与武备课程,下午四点开始策论写作与典籍背诵,而景宁帝或泰顺帝一般傍晚才来检查功课。袁昼原想拖到最后一刻,谁知今日泰顺帝提前来了。
“取来朕看!”泰顺帝声音里已结了一层寒霜。
袁昼只得从书匣中取出策论,双手奉上。泰顺帝展卷一看,顿时勃然变色。纸上歪歪扭扭只写了数行,尽是“水往低处流”、“种田要用水”等稚语,在泰顺帝看来,这文理简直狗屁不通。
泰顺帝看着这篇不成体统的策论,忽然想起不久前早夭的储君袁历。若是历儿尚在,便是千言锦绣文章也早已一挥而就。又想起新近归宗的袁易,虽只年长袁昼三岁,却比袁昼强了甚多,且已总理京畿水利营田,将各项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思及此处,泰顺帝只觉心如刀绞,怒火中烧。他取过戒尺,命袁昼伸手。那戒尺落在袁昼的掌心,“啪啪”作响,左右手各打了十下。袁昼痛得忍不住惨叫出声,一双手也迅速肿得通红。
泰顺帝掷下戒尺,长叹一声:“你当朕愿意责罚于你?可知这万里江山,亿兆黎民,将来……”说到这里,他忙止住,改口道:“似你这般文不成武不就,贪玩享乐,叫朕如何放心?”
说罢起身,望着窗外槐影,久久不语,背影竟显出几分苍凉。
……
……
这日戌正时分,袁昼方得散学。
无逸斋虽在畅春园中,却是个封闭式管理的所在,对袁昼而言,倒似个金镶玉裹的牢笼。莫说园外风光不得见,便是同在园中居住的生母裕嫔,也似隔着千山万水,不能随意相见。
这日泰顺帝考较功课,见袁昼文不成武不就,盛怒之下责打了手心,却又特许裕嫔今晚见一见儿子,让裕嫔好好教导一番袁昼。故今晚袁昼散学后,便急匆匆往生母住处赶去。
裕嫔遣散了寻常宫人,只留心腹宫女月蘅在旁伺候。见袁昼进来,不及行礼便唤了声“娘”,这一声里带着七分委屈三分撒娇,直叫裕嫔心头发酸。
按宫中规矩,皇子只可称皇后为“母后”,对生母则唤作“娘”,而“母妃”二字,不过是书面上的虚礼罢了。
“今日你父皇都与我说了。”裕嫔执起儿子红肿的手掌,不禁心疼,面上却强作镇定,“可是疼得厉害?”
袁昼忍不住抱怨道:“娘不知,无逸斋原就管得铁桶似的,自打四哥……自打五哥没了后,父皇待儿臣更是严苛。”说着声音渐低,似秋虫呜咽,“儿臣只觉得肩上压着千斤重担,好生疲惫……”
裕嫔闻言,心中如被针扎。
若在从前,她只求儿子平安喜乐、做个富贵王爷便是。她本性豁达,不似那些个工于心计的妃嫔,但求安稳度日。可自打储君袁历夭折,她这不成器的儿子竟成了储君的热选,莫说泰顺帝,连太上皇景宁帝都寄予厚望。这突如其来的期许,倒把母子二人都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我的儿,”裕嫔轻抚儿子发顶,语重心长,“如今情势不同往日,你父皇对你寄予厚望,你合该勤勉些才是。”
话音未落,一旁月蘅含笑插话:“六爷天资聪颖,只要勤勉向学,将来必成大器。”
袁昼听不得“勤勉向学”四字,顿时蹙起眉头,撅着嘴不言语。裕嫔见他这般情状,知他心中不快,却也没有深劝。又说了会子闲话,看看时辰已到,袁昼只得起身告辞。
送走儿子后,裕嫔独坐房中。
烛影摇红泪,更漏滴愁肠。
她不由想起新近归宗的袁易,心内暗叹:“论才干,我儿与那袁易差距不小,纵然我儿是宫里长大、明堂正道的龙子凤孙,可若始终这般不长进,只怕将来……”
她不敢再想下去。
真真是命运弄人,竟要逼着我儿这雏鹰去搏击长空!
“主子。”月蘅不知何时进来,为她披上锦袍,“仔细着凉。”
裕嫔强笑道:“我在想,明日该给昼儿送些什么点心。他倒是爱吃你做的糖蒸酥酪。”
月蘅会意:“能为六爷做糖蒸酥酪,是奴婢的福气。只是……”她迟疑了一下,“六爷近日脾胃不和,太医嘱咐要少食甜腻。”
裕嫔怔了怔,苦笑道:“那就备些茯苓饼罢。”
说着走到妆台前,取下头面首饰,镜中容颜虽依旧姣好,眼角却已爬上细纹。
这一刻,她既心疼儿子受苦,又忧虑他前程艰难,更对那袁易生出几分忌惮。
往日平静岁月,果真如流水落花,一去不返了……
恂郡王府的后园戏楼里,却是另一番光景。
这戏楼,朱漆栏杆上雕着缠枝莲纹,画栋间绘着八仙过海,当中一座三尺高的戏台,台前设着桌椅。虽不及忠顺王府后园水榭那般精巧别致,却自有一番轩敞气派。台角摆着几盆正盛放的花,给这阴雨天添了些暖意。
三十八岁的恂郡王袁禵端坐主位,身穿一件团花常服,腰间系着羊脂白玉带。左右不见勋贵官员作陪,也不见清客文人凑趣,只围着一群侧妃姬妾,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却都屏息静气的,无人敢高声说笑。
袁禵的王妃去年染病去世,如今府上只有一位侧妃和多个姬妾。
戏台上正演着《千金记》。这是明代戏曲家沈采创作的昆曲剧目,以秦末楚汉战争为背景,演的是韩信投楚归汉、拜将封王、最终衣锦还乡赠漂母千金的故事。
该剧中,项羽以净行“八黑”造型登场,结合“无双掌”动作及“哇呀呀”声腔技巧,强化了戏剧张力。虽说该剧主要讲的是韩信的经历,却很成功地塑造了楚霸王项羽的形象。
此刻正演到“暗度陈仓”一折,那扮韩信的生角,头戴金盔,身穿蟒袍,手持令旗,唱得是慷慨激昂:“想当初胯下受辱时,谁料今朝统雄师?陈仓古道烟尘起,要将山河掌中持!”
台侧乐工们卖力演奏,锣鼓声与窗外雨声交织在一处。
袁禵看得入神,不觉将手中的青玉酒杯攥得紧紧的。他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那时他被封为大将军王,统率大军西征。记得出师那日,他顶盔贯甲,从父皇手中接过帅印。三军将士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至今还在耳畔回响。那时的他,是何等的威风。
“报——赵王已降!”戏台上传来捷报。
袁禵猛地一震,眼前戏台上的韩信,仿佛渐渐变成了当年的自己。那时他挥师西进,连战连捷,驱准保藏,平定西域。捷报传回京师,满朝文武无不叹服。他记得父皇曾在给他的朱批中连写了三个“好”字,至今想来犹在眼前。
正恍惚间,戏台上已换了场景。但见楚霸王项羽登场,勾着黑脸,戴着虬髯,一声“哇呀呀”的怒吼,仿佛震得梁上灰尘都落了下来。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一出《别姬》演得是荡气回肠。虞姬舞剑作别,声泪俱下;项羽悲歌慷慨,目眦尽裂。
袁禵却觉得心头一紧,戏台上的项羽,仿佛也变成了自己。而那个端坐龙椅、逼得项羽走投无路的刘邦,不就仿佛是他那个同父同母的四哥、当今的泰顺帝袁禛么?
“皇位本该是我的!”袁禵在心中呐喊,指甲掐进掌心,“那年父皇明明属意于我的,若不是老四趁我西征在外,于都中捣鬼,如今我便是大庆天子!”
雨声忽然紧密起来,噼里啪啦地打在戏楼的琉璃瓦上,像是万千铁骑踏过疆场。
“韩信终能拜将封王,项羽虽败犹荣。”袁禵只觉得胸口堵得慌,仰头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可我呢?困在这金丝笼中,八哥、九哥、十哥他们没坏事时,我连王府大门都不得随意出入,如今也不过才略有了点自由罢了!”
这时戏台上正演到乌江自刎,项羽拔剑在手,唱得是悲壮苍凉:“八千子弟俱散尽,有何面目见江东!”
袁禵猛地将手中的酒壶狠狠掷在地上!“砰”的一声脆响,酒壶顿时碎裂,琥珀色的酒液溅得四处都是。
满座皆惊。侧妃姬妾们,有的掩口惊呼,有的目瞪口呆。戏台上的锣鼓声戛然而止,扮项羽的净角举着宝剑,僵在台上不知如何是好。乐工们抱着乐器,面面相觑。
窗外的秋雨,还在不知疲倦地下着,淅淅沥沥,如泣如诉。
袁禵虽依然坐着,却是胸膛剧烈起伏。他望着满地的碎片,又想起当年自己在西部,也是这样摔碎了酒壶,誓要驱准保藏的,可如今……
他长叹一声,摆了摆手:“继续唱。”
戏台上的项羽这才回过神来,举起宝剑,唱完了最后一句:“天亡我楚,非战之罪也!”
秋雨愈加密了。
……
……
畅春园中有一处清幽所在,名曰“无逸斋”。此斋名取自《尚书·无逸》篇,取意“君子所其无逸”,原是提醒皇子皇孙们勤勉向学,莫贪安逸。
斋外遍植槐柏之属,蓊蓊郁郁,暗合汉代“槐市”讲学之典。西侧引万泉河水开凿“洗砚池”,池畔太湖石嶙峋错落,上镌景宁帝御笔《无逸篇》全文,字字珠玑。
斋前更有一片开阔演武场,铺着细沙,设着箭靶,正是习武演兵之地。
如今,泰顺帝仅有一子袁昼在无逸斋居住习学,另有几位太上皇景宁帝的儿子——袁禧、袁祜、袁祁、袁祕等,并几个宗室勋贵子弟附学相伴。
这日午后,天色澄明,演武场上正是人马喧腾之时。骏马嘶风,雕弓挽月,袁禧、袁祜、袁祁、袁祕等龙子凤孙,或策马扬鞭,或引弓待发,一招一式颇见章法。
而年方十四的袁昼,生得瓜子脸儿,尖下巴,虽穿着缂丝骑射服,却躲在兵器架后,拿着一根马鞭,百无聊赖地抽打着地上落叶,一双眼睛东张西望,全无用心习武之意。
正闲耍时,忽见场外一行人逶迤而来。为首那人身着明黄常服,龙行虎步,不是泰顺帝又是哪个?袁昼唬得魂飞魄散,手中马鞭“啪嗒”落地,恰似老鼠见了猫儿,忙不迭整衣肃立。
泰顺帝面色阴沉如铁,厉声喝道:“朕远远就瞧见你在此偷奸耍滑!你竟敢如此懈怠!”
袁昼扑通跪倒,战战兢兢回道:“儿臣……儿臣方才练得乏了,略歇片刻……”
“还敢扯谎!”泰顺帝怒极反笑,“朕这些时日未曾查你武艺,今日倒要看看你长进了多少。”
当下袁昼只得硬着头皮演示步射。他挽弓之手微微发颤,一箭射出竟脱了靶;再射一箭,只堪堪擦着靶边。待到骑射时更是狼狈,那马儿似也感知到他心绪不宁,不住踏蹄扬鬃。他一箭离弦,非但未中靶心,反将箭矢射到了场外槐树上,惊起一只雀鸟扑棱棱飞走。
泰顺帝越看越怒,指着袁昼的鼻子训斥道:“好个不成器的东西!你几个皇叔都在勤勉苦练,偏你这般懈怠,将来如何担当大任?”
这一番话说得袁昼面如土色,汗透重衣。泰顺帝见他这般模样,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拂袖道:“随朕进来!”
二人一前一后步入无逸斋内。
斋中陈设清雅,十二座楠木通天书架森然林立,配置着景宁朝巧匠所制“转轮藏”式书橱,可藏典籍三千余卷。地面铺墁苏州御窑金砖,光可鉴人。满室墨香与窗外槐香交融,端的是个读书的好去处。
泰顺帝在太师椅上坐定,沉声问道:“三日前朕布置的京畿水利营田策论,可曾写完?”
原来三日前泰顺帝命袁昼作一篇京畿水利营田策论,说好三日后来查。
袁昼此刻支支吾吾,半晌方道:“儿臣……儿臣写了,只是尚未润色。原想着骑射课后加紧写完,不料父皇今日来得早了些……”
按无逸斋常例,一般是下午一点开始骑射训练与武备课程,下午四点开始策论写作与典籍背诵,而景宁帝或泰顺帝一般傍晚才来检查功课。袁昼原想拖到最后一刻,谁知今日泰顺帝提前来了。
“取来朕看!”泰顺帝声音里已结了一层寒霜。
袁昼只得从书匣中取出策论,双手奉上。泰顺帝展卷一看,顿时勃然变色。纸上歪歪扭扭只写了数行,尽是“水往低处流”、“种田要用水”等稚语,在泰顺帝看来,这文理简直狗屁不通。
泰顺帝看着这篇不成体统的策论,忽然想起不久前早夭的储君袁历。若是历儿尚在,便是千言锦绣文章也早已一挥而就。又想起新近归宗的袁易,虽只年长袁昼三岁,却比袁昼强了甚多,且已总理京畿水利营田,将各项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思及此处,泰顺帝只觉心如刀绞,怒火中烧。他取过戒尺,命袁昼伸手。那戒尺落在袁昼的掌心,“啪啪”作响,左右手各打了十下。袁昼痛得忍不住惨叫出声,一双手也迅速肿得通红。
泰顺帝掷下戒尺,长叹一声:“你当朕愿意责罚于你?可知这万里江山,亿兆黎民,将来……”说到这里,他忙止住,改口道:“似你这般文不成武不就,贪玩享乐,叫朕如何放心?”
说罢起身,望着窗外槐影,久久不语,背影竟显出几分苍凉。
……
……
这日戌正时分,袁昼方得散学。
无逸斋虽在畅春园中,却是个封闭式管理的所在,对袁昼而言,倒似个金镶玉裹的牢笼。莫说园外风光不得见,便是同在园中居住的生母裕嫔,也似隔着千山万水,不能随意相见。
这日泰顺帝考较功课,见袁昼文不成武不就,盛怒之下责打了手心,却又特许裕嫔今晚见一见儿子,让裕嫔好好教导一番袁昼。故今晚袁昼散学后,便急匆匆往生母住处赶去。
裕嫔遣散了寻常宫人,只留心腹宫女月蘅在旁伺候。见袁昼进来,不及行礼便唤了声“娘”,这一声里带着七分委屈三分撒娇,直叫裕嫔心头发酸。
按宫中规矩,皇子只可称皇后为“母后”,对生母则唤作“娘”,而“母妃”二字,不过是书面上的虚礼罢了。
“今日你父皇都与我说了。”裕嫔执起儿子红肿的手掌,不禁心疼,面上却强作镇定,“可是疼得厉害?”
袁昼忍不住抱怨道:“娘不知,无逸斋原就管得铁桶似的,自打四哥……自打五哥没了后,父皇待儿臣更是严苛。”说着声音渐低,似秋虫呜咽,“儿臣只觉得肩上压着千斤重担,好生疲惫……”
裕嫔闻言,心中如被针扎。
若在从前,她只求儿子平安喜乐、做个富贵王爷便是。她本性豁达,不似那些个工于心计的妃嫔,但求安稳度日。可自打储君袁历夭折,她这不成器的儿子竟成了储君的热选,莫说泰顺帝,连太上皇景宁帝都寄予厚望。这突如其来的期许,倒把母子二人都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我的儿,”裕嫔轻抚儿子发顶,语重心长,“如今情势不同往日,你父皇对你寄予厚望,你合该勤勉些才是。”
话音未落,一旁月蘅含笑插话:“六爷天资聪颖,只要勤勉向学,将来必成大器。”
袁昼听不得“勤勉向学”四字,顿时蹙起眉头,撅着嘴不言语。裕嫔见他这般情状,知他心中不快,却也没有深劝。又说了会子闲话,看看时辰已到,袁昼只得起身告辞。
送走儿子后,裕嫔独坐房中。
烛影摇红泪,更漏滴愁肠。
她不由想起新近归宗的袁易,心内暗叹:“论才干,我儿与那袁易差距不小,纵然我儿是宫里长大、明堂正道的龙子凤孙,可若始终这般不长进,只怕将来……”
她不敢再想下去。
真真是命运弄人,竟要逼着我儿这雏鹰去搏击长空!
“主子。”月蘅不知何时进来,为她披上锦袍,“仔细着凉。”
裕嫔强笑道:“我在想,明日该给昼儿送些什么点心。他倒是爱吃你做的糖蒸酥酪。”
月蘅会意:“能为六爷做糖蒸酥酪,是奴婢的福气。只是……”她迟疑了一下,“六爷近日脾胃不和,太医嘱咐要少食甜腻。”
裕嫔怔了怔,苦笑道:“那就备些茯苓饼罢。”
说着走到妆台前,取下头面首饰,镜中容颜虽依旧姣好,眼角却已爬上细纹。
这一刻,她既心疼儿子受苦,又忧虑他前程艰难,更对那袁易生出几分忌惮。
往日平静岁月,果真如流水落花,一去不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