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黑虎那里传来消息,秦氏自从定罪入狱后,一直表现得很平静,完全不像是要凌迟处死之人!”

  “何时行刑?”

  “就定在四天之后!”

  “这么快?”

  “弑母大罪,又牵扯府衙,自然从速处置!”

  南衙大牢对面的一间宅院内,众人齐聚。

  朝天宫内,二十多名武功精湛的道士此刻已重获自由,他们经锦衣卫拷问,不敢反抗,如今伤势较轻者列阵,道袍偶尔渗血却目光坚定,伤重者则暂居偏殿调息,只待一声令下便可出击。

  反观孙维贤这边,除却从南直隶带来的十余心腹缇骑外,竟不敢调用北镇抚司其他人手,事实上来到京师后也有不少人投靠他,但此次行动中却不敢用,生怕是王佐派来的内线,一时间这位佥事麾下的精锐,反倒不及这群伤痕累累的道士来得人多势众。

  至于一心会,也就海玥、严世蕃与赵文华出面。

  与上次追踪黎渊社的组合一模一样。

  严世蕃激动之余,斜了斜赵文华,颇为不屑。

  赵文华则是纯粹的狂喜了。

  会首没有忘了我啊!

  这般滔天之功的机会,居然带上了自己!

  相比起众人的欢欣鼓舞,摩拳擦掌,海玥就安静得多了。

  理论上来说,似黎渊社、白莲教这类存在,只要被发现了踪迹,距离犁庭扫穴就不远了,更何况此处是京师,有的是天罗地网可以布置。

  但实际行动却并未如此。

  且不说己方的力量难以统一,互相都有争功之心,一旦敌人化整为零,四散逃开,也很难大肆搜捕。

  毕竟这一役不像是当年锦衣卫灭鹞子班,直接将之堵在老巢里,后路堵死,自然能尽数灭除。

  所以他在闭目养神,默默等待。

  等待内应的消息。

  这份沉静感染了周遭人,就连最浮躁的严世蕃和赵文华都安静了许多,孙维贤麾下的缇骑默默擦拭兵器,朝天宫道人则开始打坐调息。

  终于,两道身影一前一后地翻了进来,正是互相监视的陶典真与谭经。

  陶典真来到海玥面前,恭敬地奉上书信:“这是贫道好友这些时日,于约定地点留下的信件,贫道未曾打开,请海翰林过目!”

  谭经给孙维贤递了一个眼神,示意对方确实未曾打开,孙维贤赶忙凑了过来。

  共有四封空白信封,皆是薄薄一封,海玥拆开,发现里面的内容仅有短短几个字:“城西客栈,商范氏,张家口。”“城东脚店,商范氏。”“外城,范。”“外城。”

  字数少,字迹却很端正,并不显得凌乱仓促。

  孙维贤琢磨着:“城西客栈是居住的地点!商范氏,应该就是一家姓范的商贾了!张家口,来自于张家口的商贾么?”

  海玥问道:“最近的一封信件是何时传来的?”

  陶典真道:“就在昨日。”

  孙维贤皱眉:“如此看来,这群人已经从内城客栈转移到了外城,这就更难抓捕了。”

  与规划严整的内城不同,外城最初是因京城人口稠密,百姓自发向南郊迁徙而形成的聚居之地。

  经年累月间,那里的屋舍商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规模之盛已不输内城,只是街巷阡陌纵横交错,市井之杂乱远非内城可比——既有鳞次栉比的商铺酒肆,也不乏藏污纳垢的暗巷陋室。

  仅凭这数十好手,如果是内城的巷道屋舍,倒还有包抄围捕的可能,换到外城只怕是杯水车薪,根本不够。

  关键内城之时,至少还有客栈和脚店作为关键地点,到了外城,只剩下一个宽泛的范围,这如何拿人?

  有鉴于此,孙维贤目光如电,直刺陶典真:“你的内应既已通风报信,为何不将贼人确切行踪一并告知?”

  “是啊!”

  严世蕃也点了点头:“既然敢留书示警,多写几个字又何妨?单说个‘外城’,这般含糊其辞,倒像是存心要我等大海捞针一样!”

  陶典真面色立变,赶忙道:“贫道好友此举已是冒了生命危险,若能详细告诉地点,绝不会这般语焉不详,想来是另有隐情,还望海翰林明鉴!”

  海玥微微点头:“别小瞧这几个字,确实是冒着生命危险传出来的,实乃大功一件!”

  陶典真松了口气,赶忙躬身行礼。

  ‘范氏……张家口范氏……不会就是范永斗的那个家族吧?’

  海玥再看看信件,眼底深处浮现出冷意。

  俺答汗为了通贡,与大明斗了数十年,打打和和,不知经历了多少拉扯,最后终于达成了隆庆和议,相比起来,居于东北的女真族建立后金,他们所需要的军事生活物资更加紧缺。

  后金人是不可能得到官方封贡的,那怎么办呢?

  唯有走民间渠道。

  就是通过张家口的贸易市场获得,历史上晋八大商之首的范永斗和其他七家商贾,就开始做这方面的生意。

  据道光年间的《万全县志》记载:“八家商人者皆山右人,明末时以贸易来张家口。曰: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家宾、田生兰、翟堂、黄永发,自本朝龙兴辽左,遣人来口市易者,皆此八家主之。”

  由于八家商人为清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清朝定鼎后,顺治帝没忘了八大商家的好处,在紫禁城设宴款待,赐给服饰,封为皇商。

  设宴款待在顺治朝实录里面没有记载,后世存疑,但其中为首的范永斗,被命主持贸易事务,“赐产张家口为世业”,其余七家各有封赏,这点是基本确定的。

  那是历史上一百多年后的事情,倒也不见得就要把现在的这群晋商定为汉奸,但范氏还真的不同。

  早在明朝初年,范氏就在张家口和蒙古人做生意了,历经七代,这才能传到范永斗手上时,成为张家口之地对满蒙贸易的汉族大富商,时人称其“贾于边城,以信义著”。

  讲白了,这份有口皆碑,是祖上一辈辈和外族人做生意积攒下来的,于当地可谓手眼通天,神通广大。

  对商人而言,没有什么民族国家的概念,资本无国界,赚钱就是硬道理,但任何以农耕为基础的百姓与国家,对待此等资敌行径,都是极为痛恨的。

  海玥最初对于士农工商的划分,还有疑虑,可后来经历了种种事情后,愈发觉得前三者不说,但农耕国家商贾排在最后,是绝对有必要的举措。

  大明与蒙古厮杀,将士百姓不知道死伤了多少,范家倒是从中大发横财,世代积累,相比起阴谋论,范家在史料里可是清晰记载,与女真族统治阶层建立了密切的经济关系,时值清军入关,范家经常出入关内外,为清军提供军需物资和情报。

  后来雍正七年,清廷还赐给了范永斗的孙子范毓馪职太仆寺卿,用二品服,成为了进入《清史稿》的唯一商人。

  现在范家自然远没有那般发达,可若说白莲教出关建立据点,谁能第一时刻为他们提供物资货物的,张家口的范家还真是不二人选。

  再结合燕修那时对于三垣堂的概括——

  “天市垣提供财源,据说盐商巨贾、运河漕运乃至与外藩的贸易,都有参与,连蒙古草原上的商路,他们都敢做,为的就是源源不断地获取财富……”

  一切倒是串起来了。

  “黎渊社,天市垣,张家口范氏一族!”

  海玥眼中寒光收敛,思路重新回归抓捕计划:“我们暂定张家口的商范氏,就是此次黎渊社前来与白莲教碰头的成员,那为何不在张家口接头?”

  孙维贤道:“因为双方互相防备,京师里面他们都见不得光,而到了张家口,就是黎渊社的地盘了,白莲教自然不愿被动。”

  “孙佥事所言甚是!”

  海玥微微点头:“既如此,黎渊社就没有这么容易离开,白莲教出关是一笔大生意,他们接头不成,却又没有暴露,如果要走早就走了,现在依旧逗留,很可能是等待下一批白莲教徒的到来!”

  孙维贤无奈:“可让这群贼子一直待在外城也不行,我们难以抓捕啊!”

  “这或许也是内应没有写下具体地点的原因,此人担心我们贸然行动,干脆不写地点,仅仅保持书信,证明局势仍然可控,从其字迹上也能看出这份沉着冷静!”

  海玥提醒道:“别忘了,那监狱里即将凌迟处死的秦氏都不慌乱,我们信一信这两位,等上一等又有何妨?”

  众人面面相觑。

  贼人近在咫尺的关头,居然让他们继续等待?

  海玥不是征求意见,对着陶典真道:“你时刻关注着内应的消息,下一封信件传达时,要第一时间送来。”

  陶典真重重点头:“是!”

  海玥再看向孙维贤:“锦衣卫的人手不足,然弓弩器械可以调配,必要时也给朝天宫的道长们配备,接下来的交锋当毕其功于一役!”

  孙维贤深吸一口气:“好!”

  在煎熬的等待中,倏然间又三日过去。

  就在秦氏即将凌迟处死的前一天。

  内应的第五封信件送达。

  “城东四海居,商范氏。”

  海玥打开,扫视一眼,拍案而起,断然下令:“行动!”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神探1546,大明神探1546最新章节,大明神探1546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