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内亮着灯火。

  朱元璋坐在御案前,还在批改奏章。

  在一个不近不远的位置,守着的中书舍人王敏,都已经上下眼皮开始打架了。

  但朱元璋依旧不觉困倦。

  不仅不困,反而还越发的精神起来。

  “砰!”

  一巴掌狠狠的拍在桌案上,朱元璋怒气上涌。

  正在那里打瞌睡的中书舍人王敏,猛然一个激灵,整个人瞬间就精神了。

  忙朝着皇帝那里看去。

  已经做好了请罪的准备。

  结果一眼看过去,发现皇帝只是盯着手中奏章,面有怒容。

  提起来的心,顿时放了下去。

  还好,还好,陛下不是因为看到自己打瞌睡发怒。

  放下心的同时,也禁不住升起了满满的好奇。

  这是什么人,上了什么奏章,在里面言说了何事?

  竟然把皇帝给气成了这个样子?

  这……只怕有人要倒霉了。

  朱元璋倒是没有注意到,中书舍人王敏打瞌睡的小动作。

  就算是注意到了,也不会太在意。

  上辈子的他,若是见到自己这个皇帝在辛苦做事,边上却有人打瞌睡,心中必然不快。

  出口训斥也是有的。

  但如今的他,早就不会如此行事。

  跟着身体素质超好的他熬夜,熬不过也属实正常。

  都到了这个点了,打个瞌睡,也情有可原。

  此时的他,满心怒火翻滚不休。

  大部分的心思,都在这奏章的内容上。

  这奏章是莱州府送来的。

  大致的意思就是倭寇在八日前,入寇了莱州。

  劫掠走了大概一千五百贯价值的粮食,牲畜,工具等东西。

  并有六名大明百姓,死于倭寇之手!

  对于倭寇,朱元璋那是真的没有任何的好感!

  元朝时,就时有小股倭寇袭扰沿海。

  大明建立后,这等情况依然存在。

  上辈子就是洪武八年,倭寇袭扰了登州,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所以前段时间,朱元璋还专门向沿海地方,尤其是登州以及莱州,青州等地传达了命令。

  让他们做好抵御倭寇的准备。

  吴祯那里,自己也去了命令,让他看好倭寇。

  他这个靖海侯,领着备倭水师,就是干这些的。

  结果现在,登州那里没有遭受倭寇,莱州那里却被倭寇入侵了。

  还造成了这么大的损失。

  朱元璋要是不恼怒才是怪事。

  而且,倭国的那怀良亲王,还在洪武三年时,把带着自己诏书,出使倭国,告诉倭国元朝已经被灭掉,现在他们换爸爸的使者给斩了。

  在接下来的,大明的两百多年里,倭寇骚扰沿海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还越演愈烈。

  不然的话,戚继光也不会少年时就写下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诗来明志。

  后面更是带着赫赫有名的戚家军,扫荡倭寇……

  虽然很多倭寇都是假倭。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里面真倭也是一直存在的。

  这些就足够让朱元璋对倭寇恼怒异常了。

  就更加不要说,在现在的十几年里,了解到了倭寇,对华夏都进行了怎样的入侵,都弄出来了多少罄竹难书的累累恶行了。

  从东北,到华北,到华中……

  别的不说,单单是自己脚下的应天府城,几百年后就有三十万无辜百姓,惨遭屠戮!

  此等情况下,朱元璋哪里能忍受的了?

  见到从莱州那里送来的消息,又焉能不怒?

  “写诏书,告诉百姓们,都准备好刀子,倭寇们来了,杀了再说!”

  朱元璋转头,望着中书舍人王敏吩咐。

  朱元璋很想再加上一句,杀死一个倭寇者,给钱三十贯,或者是给同等价值的粮食。

  但话到了嘴边,最终又咽了下去。

  不是他舍不得钱。

  而是担心这样的命令下达后,会有不少人杀良冒功。

  斩杀大明本土百姓,充当倭寇来换钱。

  一条人命三十贯,对于地方上的很多人来说,再划算不过。

  杀些穷苦百姓,就能赚到许多钱,这不比什么买卖都划算?

  朱元璋相信,他真的下达这样的命令,那么接下来短短时间里,沿海各地肯定会倭寇入侵不绝。

  甚至于一些神勇的倭寇,都能往内地杀入几百里,然后被忠义之士斩杀,拿着人头换钱。

  他的本意是想要以此激起沿海之人,抵抗倭寇的决心,保卫百姓的人身财产安全。

  但真到了下面,只怕不仅起不到多少正面效果,反而还会给众多百姓,带去更大的灾难!

  天下事最难的就在这里。

  很多明明都是本意很好的政策,可到了下面施行时,往往会被人执行的乱七八糟。

  弄的乌烟瘴气。

  好政策,愣是给弄成了残民的政策。

  他经历过许多事,本身就是从最黑暗的时代里,挣扎着生存过的。

  对于下面的一些门门道道,知道的很清楚。

  倭寇这件事,暂且以防御为主,忍耐一二。

  等着手废除了海禁,重开了市舶司,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后,就到了算总账的时候。

  到了那时,便是国仇家恨一并算!

  必然要将其炮制舒服了!

  王敏运笔如飞,将之记下。

  并准备润色一番,而后写成诏书。

  由皇帝盖上玉玺,明日加盖了中书省的印后,正式颁行。

  结果,朱元璋的声音却在此时响了起来。

  “不必有什么润色,就按咱的原话写。”

  王敏闻言,神色微微一动,停止了打腹稿。

  出声应是。

  他知道皇帝这般做的用意,是为了让底下的那些百姓们,都能一听就明白皇帝是什么意思。

  也知道皇帝之前,多有用白话下圣旨的举动。

  甚至于在中都城祭天之时,都能满口大白话的向上苍认错。

  但王敏还是觉得有些别扭。

  如此做好是好,但只怕到了许多人口中,尤其是经过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渲染之后,又会变成陛下没有学问的一大佐证。

  觉得陛下出身低,就注定了学问不成。

  却不知道人都是可以改变,是可以后天学习的。

  吕蒙那等人,都能被孙权一番劝学之后,都来了个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当今陛下天人之资,悟性很高,而且学习上面分外刻苦。

  早就不是当初的那个,没有上过学的放牛娃了。

  岂能还用以往的目光去看他?

  只可气有些人自视甚高,一向眼高于顶,傲慢惯了。

  不肯正视情况。

  “不必有什么顾虑,只管这般写。

  不必理会那些苍蝇几只嗡嗡叫。”

  朱元璋看出了王敏的迟疑,摆了摆手,浑不在意的说道。

  在现代生活了十五年,他自然知道王敏的担忧是对的。

  这确实成为了不少人,嘲讽自己没有文化的一大证据。

  但那又能如何?

  在意这些人的言论,从而做出改变,是能让政策更好推行,还是能让大明变得更好?

  不过是一些蝲蝲蛄在瞎叫罢了,不必在意。

  哪怕是圣人,也会有人拿着显微镜从你身上找缺点。

  而后将之无限放大,使劲批判。

  抓住这一小点微不足道的错误,大书特书,从而否定所有一切功劳。

  这是一种常用伎俩罢了。

  但需看到的是,在有这等人存在的同时,还是有更多的人,愿意尊重事实,客观理性的看待这些事情的。

  王敏对着朱元璋郑重的行了一礼,越发的敬佩起来。

  和陛下比起来,那些蝇营狗苟之辈,何其可笑!

  “时间不早了,你且下去歇息吧。”

  朱元璋对王敏点了点头,出声说道。

  对于王敏,朱元璋印象也是挺不错的。

  是个听话能做事的。

  不然话,重来一次这么长时间了,朱元璋不可能还留着他做中书舍人。

  发现一个合用的人才不容易,还是需要适当的劳逸结合,不能把人往死里用的。

  劳逸结合才是长久之道。

  这等好用的人,都能有一个好下场才是最好不过。

  王敏这近一年里,也逐渐习惯了皇帝的这些变化。

  闻言倒也没有推辞,对着皇帝再次行了一礼,手中纸笔这些都给放下。

  从武英殿内退了出去。

  来到外面,有两个宦官陪着他往下榻处而去。

  皇宫很大,只有后宫才是皇帝,妃嫔们日常生活所用,属于外臣无故不得进入的地方。

  其余的诸多地方,则被划分出了诸多不同职能的地方。

  除了皇帝办公,太子办公,以及召集百官开早朝,举行大朝会之类的地方外。

  中书省,六部,以及诸多部门也在皇城内。

  甚至于朱元璋还在皇城内的一些地方,盖了羊圈,鸡舍等。

  用来养羊,养鸡等,也算是贴补一下用度。

  中书舍人王敏,这种跟着皇帝值夜班的人,在皇城内有睡觉的地方,在正常不过。

  刚走了几步,见到锦衣卫指挥使刘英提着灯笼前来。

  便驻足对着刘英行礼。

  刘英对此只是略一点头,没还礼,也没有说话,径直朝着武英殿而去。

  作为中书舍人,王敏自然知道,刘英平素就是这个样子。

  并不是针对谁,自然不会多想,更不会计较。

  当然,也计较不起。

  他太清楚这位,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了。

  这么晚了前来见皇帝,也不知道是不是哪里又出事了。

  压住纷乱的念头,王敏禁不住暗自叹口气。

  陛下的日子,过的也是真不容易。

  都道皇帝威风八面,却不知道皇帝又有多辛苦。

  这么晚了还在忙个不停。

  只盼着大明能少点麻烦事,那些官员们,也都能真的好好做事,少让皇帝操点心。

  让陛下能多休息一二,有个好身体……

  ……

  “上位,今夜亥时一刻时,宝船厂那里有了动静,开始有船只往外运输。

  到了子时三刻时,停止运输,共运输出三艘两千料大海船。

  船只出了宝船厂后,就驶入到了大江之中,由靖海侯吴祯那边的人,操控着离开。

  为首的就是刘大宝。

  宝船场那里,在船只离开后,并未有人出现,更无人去见江阴侯……”

  刘英对着朱元璋出声禀告。

  行动够快的啊!

  三艘两千料的大海船,不过短短两个小时多点,就被他们尽数弄出了宝船场。

  可见之前没少干这种事。

  不然的话,不会这般的熟练。

  吴祯吴良真该死啊!

  倭寇都上岸抢夺袭扰了,他们却将这等海中利器,倒卖给那些海寇。

  可当真是自己的好心腹!

  “干的不错,继续派人盯紧了。

  后面的情报,动用信鸽,给燕王那里也送去一份。

  切记,绝对不能走漏任何风声!”

  朱元璋忍住心中翻滚的怒意,对刘英出声吩咐。

  刘英应下。

  心里对皇帝越发的敬佩起来。

  若不是在此之前,陛下专门于自己交代了,让着重盯一下吴祯吴良兄弟二人。

  他这里也不会把很大一部分的精力,放在他们二人身上。

  毕竟这是公认的皇帝心腹,且行事一向恭谨。

  谁能想到,在真的开始盯着后,竟然有这等惊人的发现!

  上位当真是深不可测,应该早就觉察到了一些端倪。

  不然,做不到这样的有的放矢。

  关键是上位已经把检校废除了好几年了,等于被堵住了耳朵,捂住了眼睛。

  没有太多的消息来源,结果却还能有所发现。

  这等本事,可真的惊人。

  刘英离开后,朱元璋便也起身离开了武英殿,前去坤宁宫休息去了。

  和上辈子比起来,朱元璋现在平均一天要早睡半个时辰了。

  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朱元璋现在是越来越深有体会了。

  他虽然天赋异禀,但也要适当的爱惜身体,进行必要的养生。

  争取能活的比上辈子年纪更大。

  如此也能做出更多的事情……

  ……

  “传咱的旨意,让吴祯立刻滚进京见咱!”

  第二天,朱元璋下达了命令。

  该收网了。

  吴祯这条大鱼,离开了备倭水师,就是鱼儿离开了水。

  进入京师,该怎么着,吴祯说的就不算了。

  相应的,备倭水师的那帮人,离开了吴祯之后,失去了主心骨,也要好对付的多。

  可以说,是这次事情能够成功的关键。

  也正是因为明白这些,所以太子朱标,在听了朱元璋的话后,忍不住出声问问道:

  “父皇,不给个让他进京的理由吗?

  他会不会起疑心,不肯进京?”

  朱标的担忧不无道理。

  毕竟此时吴祯正联合着吴良,在那里偷运大海船,准备卖给方部海寇。

  可谓是极其敏感的时机。

  自己父皇却在此时,命吴祯立刻进京,还不给任何理由。

  如此一来,吴祯岂不是就成了惊弓之鸟。

  第一时间就会往他们干的事情暴露了上面去想?

  一旦觉察到了这些,会不会惊慌之下,直接造反?

  或者是带人跑到海外去?

  要知道,他的长子吴忠,也从大本堂结束了学业回到了身边。

  京师这里除了他哥哥吴良一家之外,就没有了别的家人。

  从战争岁月里走过来的人,大多都有着一股狠劲。

  虽然吴祯吴良兄弟二人,关系一向很好。

  但在危急时刻里,吴祯未必就还能顾虑他兄长的安危。

  就像是汝南侯梅思祖那般,先为元军义军元帅,然后投降了刘福通。

  作为质子的他父亲,被愤怒的元军给剁成了肉酱。

  后面又投降了张士诚。

  等到大将军徐达攻打泗州,梅思祖眼见形势不好,便又一次献城投降。

  被愤怒的张士诚直接把他的那些亲兄弟,一应家眷全都斩杀了个干净。

  只侥幸活下来了一个侄子梅殷。

  有这样的前车之鉴在,这方面不可不防。

  朱元璋摇头道:“不用给,理由他自己会想的。

  他自己想出来的理由,可比咱给他说出来的理由,更加能让他信服。

  放心吧,吴祯不是梅思祖,干不出来那些事。

  也比梅思祖自信多了。

  肯定不会把事情往最坏处想,会过来的。”

  脑补是个很好的品质。

  自己脑补出来的东西,才是最深信不疑的。

  听到朱元璋这般说,朱标将信将疑。

  随后,忽然间心中一动,想起了一件事情来。

  心里瞬间有底了不少。

  觉得事情还真的很大可能,会如同自己父皇所说的那样。

  自己父皇不愧是父皇,当真不一般!

  吴祯,逃不出自己父皇的掌控。

  必然会如同自己父皇所想的那样,乖乖的前来京师。

  ……

  江防水师衙门,江阴侯吴良听了心腹之人的禀告之后,点了点头。

  挥手让人离开了。

  本就精神的他,此时看起来更加红光满面。

  事情顺利完成了。

  而今三艘大海船,已经连夜顺江而下几十里。

  这件事最危险的,就是从宝船厂弄出,以及离开京师这段。

  这要这段儿没出事,那么接下来就断然不会出事了。

  方才前来禀告事情的,并不是龙江宝船的提举常金书。

  而是他暗中安排的其余人。

  常金书那里,他早就有所示意。

  干这事情的时候,绝对不能来见他,不能和他有任何的直接联络。

  这样做自然是有道理在的。

  一旦真的事情不小心暴露了,那么他这里,就能顺利的把自己给摘除去。

  把罪过都给推到常金书头上去。

  虽然用到这步棋的可能性不大,但长期以来的厮杀,早就让他有了足够高的警惕。

  宁愿多做上一些无用功,也比真到了事上了,却没办法应对来的好。

  坐在这里仔仔细细的盘算了一会儿,确认事情没有什么遗漏,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后,吴良便将心思从这件事上收回。

  换了身衣服,哼着小曲,离开了江防总督衙门。

  过了一阵儿后,就来到了一处规模不大,声名不显,但打开门后,里面却别有洞天的院落。

  立刻有人走上前来服侍,跪在地上给吴良换鞋。

  别的不说,仅仅只是这跪地换鞋的女子,论起姿色,都丝毫不逊色秦淮河上最有名的,秦楼楚馆里面的头牌。

  去烟花之地享受,到那些大家都知道的地方,才是落了下乘。

  这种只有少数人知道,且只有足够的身份地位才能来的地方,才最是有趣,最彰显身份。

  远非寻常烟柳之地所能比。

  走进房间,光脚踩在柔软的地毯上,一股暖烘烘的气流,立刻把人笼罩。

  宛若置身于阳春三月一般。

  却原来远未到烧炭取暖的季节,这里已经是烧上了地龙。

  马上就有七八个只身穿薄纱,身姿曼妙之人出来,把吴良围住,伺候他更衣……

  ……

  国子监内,此时正在进行一场大型考试。

  考卷糊名,众多学子被分在多个考场,单人单桌进行考试。

  国子学的教习们,来回巡视,防止有人作弊。

  和以往常见的考试,诸多学子奋笔疾书不同。

  今日的考试,大多数的人,书写速度都不是太快。

  不时就会有人停下来思索一番。

  或者是在草纸之上,写写画画,进行计算。

  这是一场算术考试,乃是国子学这里,选报地方税务官,根据朱元璋的要求,来进行的考试。

  在此之前,已经进行了五场考试。

  共有两千三百二十七人考试合格,提前从国子学毕业,到各个地方充任税务官。

  话说,因为得知了越早被选拔出来的那批人,越是要被送到边远地方做税官。

  不少心思活泛的人,升起了藏拙的心思。

  故意考的不好,准备最后一场时,再展现才能,留在京师附近,或者是苏州,常州等富裕之地。

  但这样想法才刚刚升起,就有规定下来了。

  第一场考试就能通过的人,每人奖励五贯钱。

  通过考试,到偏远地方担任税官的,还有额外的钱财,粮食,衣服等方面的补助。

  总共能拿到手的,比留在近处的,直接翻翻。

  不仅如此,今后升迁也要快。

  边远地方做税务官的,要是做的好,两年就可升迁。

  留在近处的,至少也得干满三年,才能考虑升迁的事。

  这些条件一出,许多人再不想着藏拙,不去边远地方当税官了……

  可以说,被朱元璋轻松拿捏。

  化名吴行,在国子学里充当普通太学生的晋王朱棡,不在考试的人之中。

  这倒不是晋王朱棡水平不够,连参加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也不是因为,他写了我的皇帝父亲这样的文章。

  而是因为水平太够了,达到了不用外出为税务官,继续在国子监里深造的水平。

  算术人才是紧缺的人才,朱元璋在紧急培养大批税务官的同时,也会着重挑选出一些算术水平足够,天赋可以的人留校,继续深造。

  化名吴行的朱棡就是其中的一员。

  回头看看这短短时间里,自己就已经取得的成就,朱棡还是很满意的。

  这不比老四那傻家伙,到军队里取得成就快?

  用不了太长时间,自己就能满足父皇对自己的期许,可以当学丞了。

  而大明周遭已经大体平定,今后用兵的机会越来越少。

  就算是真的用兵了,就老四亲王的身份,想要到亲自领兵到战场上的可能性也不大。

  他要是在战场上有个什么三长两短,那取得再辉煌的战果,也都是赔本的。

  所以,老四今后上战场的可能性不大,就算是上了战场,也那些将帅也不会真的让他到危险的地方上去。

  等于说,老四的这身本领白练了。

  还是自己这里好,容易出成绩。

  今后,老四就等着被自己打击吧!

  想着这等美好的场景,朱棡嘴角不自觉上扬……

  ……

  备倭水师衙门,吴祯看着这份让自己回京的诏令,陷入到了沉默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最新章节,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