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江苏教育界必须搞政治正确。
谁是正确的一方?
赵委员!
谁是不正确的一方?
胡老宗师!
反对吴老宗师在任定下的东西,甭管好还是坏,就是正确。
反之,不正确。
事情就这么个事情,风向也是这么个风向。
谁认为不对的,不妨看看胡老宗师现在哪里上班。
而督学委员在学政空缺状况下,是有权力恢复或革除某人生员功名的,甚至特殊情况下还能代行学政之权,只不过事后需要礼部审核而已。
这就是吴主事为何请赵安帮忙的原因。
不过吴主事还有个担心,那就是他侄子这事是淮安府学教授上报的学政衙门,如果淮安的教授顶着不办怎么办。
“那就好办了,淮安不办,那本委员就办他淮安。”
赵安笑着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督学委员不仅管学风,也管学纪呢。
市重点的校长,有几个屁股没问题,一查一个准。
淮安真不配合的话,赵安不介意让那位教授成为自己履历上第一个被查的贪污官员。
反贪这块,他是认真的。
因为,他赵委员不仅没有贪过朝廷一文钱,还为朝廷创造了财富,属于真正办事的清官,而不是尸位素餐吃拿卡要的贪官。
至于说他这个清官干嘛要送礼贿赂,这也有讲究的。
哪朝哪代他也没规定清官不能送礼,对吧?
“多谢赵大人!”
有赵委员的准话,吴主事还有什么说头,举杯干了呗。
那赵委员所求之事呢?
热菜来的时候,也给痛快交了底,就是私下还能再给赵委员弄三千张盐引的“配额”。
一千张盐引少说也能赚几千两,再来三千张卖的再便宜也能让赵安挣上两万两,卖高价的话甚至还能翻一倍。
吴主事这手笔比阿克当阿这个盐政大人还大。
典型的位低能量大。
赵安承情,借着劝酒的功夫将那一千两银票先塞人吴主事兜里,并表示事后还有重谢。
马学正和童训导这会才明白原来校长大人有亲戚要贩盐,后者好奇问人吴主事:“朝廷每年配给两淮多少盐引?”
几杯酒下肚的吴主事是敞开话匣子了,一边吃一边道:“两淮地区盐引数量国初那会为一百四十多万张,现在则增发到二百二十万张。”
“二百二十万张?那得产多少盐啊!”
童训导惊的嘴里的油水都顺着嘴角往下流了。
赵安也吃惊,两淮地区盐引真有要两百多万张,那就意味盐商要每年销售七八亿斤盐,按一斤盐卖三十文算的话,这都两千多万两了!
何况一斤盐最高能卖到六十几文。
乖乖,难怪说盐商富可敌国,真不是虚的。
而且这两百二十万是官方配给,私底下又超发多少呢?
当年两淮盐引大案的涉案金额可是一千六百多万两,等于在官方配额外增发了上百万张盐引,难怪老太爷被气的蛋都散了。
好奇之下问吴主事这两百多万张盐引到底发给哪些人了。
其实也不用问,答案明摆着,除了盐商还能有谁。
准确说是八大盐商,为首的是个叫黄均太的人。
据吴主事说,黄均太每年固定拿八十万张盐引,其余一百四十万张则由另外七位大盐商平分。
马学正点了点头:“我听说这位黄老板吃一碗蛋炒饭都要花五十两银子,修个园子花了六百多万两,啧啧,说黄老板是咱们大清首富都不为过。”
首富?
赵安若有所思,他这四千张盐引跟八大盐商比起来就是个笑话,但是做人得有梦想,他兴隆号将来未必不能做大做强。
只要他能把盐政衙门跟内务府搞定。
这事不急,先定一个小目标做起来再说。
“别看盐商们风光,实际也苦,这些年来光是军需报效咱们扬州城的盐商就捐了四千多万两,长芦那边才两千多万两.”
吴主事跟盐商接触多,了解情况也多,在那端着酒杯唏嘘,说这些年来盐价之所以不断上涨,就是因为盐商不断被朝廷要求捐输,这才将捐输成本摊到盐价里去了。
说话间打了个酒嗝,好心对赵安道:“赵大人亲戚之前贩过盐?如果没有的话,光有盐引可不行,得找个运商挂靠,要不然盐运不出来的。”
运商,就是专门负责运盐的商人,有专门船队和一套人马。
不过赵安这边有最大的物流集团青帮,倒也无须跟运商打交道。
只听吴主事这说法,那运商似乎有点欺行霸市,就是必须要用他们船,不用你就没法把盐运出来的意思。
赵安利用青帮可不单单为了赚钱,而是想借此打造属于自己的私人武装力量,如此就不可能和运商合作。
看来,这合法卖盐还得打一场架。
后面只问了吴主事一些业务上的事,了解凭盐引到产盐地取盐后,要出场、过坝、过桥、过关、过所。
所谓过,实际就是交钱。
每过一地,都要交。
少则几两,多则几百两,跟漕运差不多,一趟盐走下来至少要交上千两。
这个成本无疑也被盐商摊到盐价里去了。
谈的差不多,明天赵安就能派人到盐政衙门领那三千张盐引。
因为赵安这属于小打小闹,吴主事不可能把盐引行销地开到湖北、湖南去,指定的就是在淮安、徐州一带销售。
不能越界销售,不然会被当地的盐商“制裁”。
散席时已是深夜,赵安给了童训导一个眼神,后者立即安排车辆将吴主事送到了瘦西湖边的烟花地。
所有花费第二天走府学公账。
马学正要送校长大人回家,赵安没要,直接坐饭店车回的家。
到家时已是深夜,门房老秦早睡着了,赵安没叫醒老秦悄悄进的院子。
视线中,他与小娘子住的房间竟还亮着灯。
隔着窗户小娘子的身影隐约可见,不时抬手不时垂手,似在绣着什么东西。
赵安轻手轻脚来到窗户,食指嘴里一抹便朝窗户扎去,透过小洞发现小娘子果然在绣东西,不时还拿手摸摸肚子,脸上是那种特别甜密,特别幸福的笑容。
怀上了?
谁是正确的一方?
赵委员!
谁是不正确的一方?
胡老宗师!
反对吴老宗师在任定下的东西,甭管好还是坏,就是正确。
反之,不正确。
事情就这么个事情,风向也是这么个风向。
谁认为不对的,不妨看看胡老宗师现在哪里上班。
而督学委员在学政空缺状况下,是有权力恢复或革除某人生员功名的,甚至特殊情况下还能代行学政之权,只不过事后需要礼部审核而已。
这就是吴主事为何请赵安帮忙的原因。
不过吴主事还有个担心,那就是他侄子这事是淮安府学教授上报的学政衙门,如果淮安的教授顶着不办怎么办。
“那就好办了,淮安不办,那本委员就办他淮安。”
赵安笑着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督学委员不仅管学风,也管学纪呢。
市重点的校长,有几个屁股没问题,一查一个准。
淮安真不配合的话,赵安不介意让那位教授成为自己履历上第一个被查的贪污官员。
反贪这块,他是认真的。
因为,他赵委员不仅没有贪过朝廷一文钱,还为朝廷创造了财富,属于真正办事的清官,而不是尸位素餐吃拿卡要的贪官。
至于说他这个清官干嘛要送礼贿赂,这也有讲究的。
哪朝哪代他也没规定清官不能送礼,对吧?
“多谢赵大人!”
有赵委员的准话,吴主事还有什么说头,举杯干了呗。
那赵委员所求之事呢?
热菜来的时候,也给痛快交了底,就是私下还能再给赵委员弄三千张盐引的“配额”。
一千张盐引少说也能赚几千两,再来三千张卖的再便宜也能让赵安挣上两万两,卖高价的话甚至还能翻一倍。
吴主事这手笔比阿克当阿这个盐政大人还大。
典型的位低能量大。
赵安承情,借着劝酒的功夫将那一千两银票先塞人吴主事兜里,并表示事后还有重谢。
马学正和童训导这会才明白原来校长大人有亲戚要贩盐,后者好奇问人吴主事:“朝廷每年配给两淮多少盐引?”
几杯酒下肚的吴主事是敞开话匣子了,一边吃一边道:“两淮地区盐引数量国初那会为一百四十多万张,现在则增发到二百二十万张。”
“二百二十万张?那得产多少盐啊!”
童训导惊的嘴里的油水都顺着嘴角往下流了。
赵安也吃惊,两淮地区盐引真有要两百多万张,那就意味盐商要每年销售七八亿斤盐,按一斤盐卖三十文算的话,这都两千多万两了!
何况一斤盐最高能卖到六十几文。
乖乖,难怪说盐商富可敌国,真不是虚的。
而且这两百二十万是官方配给,私底下又超发多少呢?
当年两淮盐引大案的涉案金额可是一千六百多万两,等于在官方配额外增发了上百万张盐引,难怪老太爷被气的蛋都散了。
好奇之下问吴主事这两百多万张盐引到底发给哪些人了。
其实也不用问,答案明摆着,除了盐商还能有谁。
准确说是八大盐商,为首的是个叫黄均太的人。
据吴主事说,黄均太每年固定拿八十万张盐引,其余一百四十万张则由另外七位大盐商平分。
马学正点了点头:“我听说这位黄老板吃一碗蛋炒饭都要花五十两银子,修个园子花了六百多万两,啧啧,说黄老板是咱们大清首富都不为过。”
首富?
赵安若有所思,他这四千张盐引跟八大盐商比起来就是个笑话,但是做人得有梦想,他兴隆号将来未必不能做大做强。
只要他能把盐政衙门跟内务府搞定。
这事不急,先定一个小目标做起来再说。
“别看盐商们风光,实际也苦,这些年来光是军需报效咱们扬州城的盐商就捐了四千多万两,长芦那边才两千多万两.”
吴主事跟盐商接触多,了解情况也多,在那端着酒杯唏嘘,说这些年来盐价之所以不断上涨,就是因为盐商不断被朝廷要求捐输,这才将捐输成本摊到盐价里去了。
说话间打了个酒嗝,好心对赵安道:“赵大人亲戚之前贩过盐?如果没有的话,光有盐引可不行,得找个运商挂靠,要不然盐运不出来的。”
运商,就是专门负责运盐的商人,有专门船队和一套人马。
不过赵安这边有最大的物流集团青帮,倒也无须跟运商打交道。
只听吴主事这说法,那运商似乎有点欺行霸市,就是必须要用他们船,不用你就没法把盐运出来的意思。
赵安利用青帮可不单单为了赚钱,而是想借此打造属于自己的私人武装力量,如此就不可能和运商合作。
看来,这合法卖盐还得打一场架。
后面只问了吴主事一些业务上的事,了解凭盐引到产盐地取盐后,要出场、过坝、过桥、过关、过所。
所谓过,实际就是交钱。
每过一地,都要交。
少则几两,多则几百两,跟漕运差不多,一趟盐走下来至少要交上千两。
这个成本无疑也被盐商摊到盐价里去了。
谈的差不多,明天赵安就能派人到盐政衙门领那三千张盐引。
因为赵安这属于小打小闹,吴主事不可能把盐引行销地开到湖北、湖南去,指定的就是在淮安、徐州一带销售。
不能越界销售,不然会被当地的盐商“制裁”。
散席时已是深夜,赵安给了童训导一个眼神,后者立即安排车辆将吴主事送到了瘦西湖边的烟花地。
所有花费第二天走府学公账。
马学正要送校长大人回家,赵安没要,直接坐饭店车回的家。
到家时已是深夜,门房老秦早睡着了,赵安没叫醒老秦悄悄进的院子。
视线中,他与小娘子住的房间竟还亮着灯。
隔着窗户小娘子的身影隐约可见,不时抬手不时垂手,似在绣着什么东西。
赵安轻手轻脚来到窗户,食指嘴里一抹便朝窗户扎去,透过小洞发现小娘子果然在绣东西,不时还拿手摸摸肚子,脸上是那种特别甜密,特别幸福的笑容。
怀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