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成,去京城吧!”

  吴晖言辞恳切,态度真诚,“那里有更大的舞台,有更广阔的天地!”

  林思成稍稍一顿:“吴司长,我去了能做什么?”

  “搞研究,搞修复,哪个不能做?”

  “也能办这么大的修复中心?”

  吴晖怔了一下:办倒是能办,但要是和这里比,那确实没法比。

  去了京城,要租场地,要买设备,要招员工,哪个不花钱?

  但在这里,楼是学校白给的,人员基本是学校内部招聘,包括管理人员、辅助人员、骨干研究员,乃至如商妍、王齐志。

  工资学校发,林思成看心情,顶多发点补助和奖金。

  这是多大一笔钱?

  算少一点,一年少说也省几百万。

  吴晖想了好久:“我的意思是,可以进文物局,凭你的能力,完全可以独立负责项目!不管怎么说,地方和京城,毕竟是有差距的。”

  “确实有差距,但吴司长,真能完全独立吗?”

  林思成笑了一下,“团队是不是全权由我组建,我想从哪招就能从哪招?我想分几个组,招几个研究员,乃至具体招谁、更或是不招专家,多用硕士和实习生,是不是绝对不会有人过问?”

  “我说账上的钱该怎么花,就能怎么花?用什么设备,进什么样的物料,选哪个厂家的试剂,是不是都能让我说了算?财务和采购部门会不会干涉,下属企业有没有意见?”

  “乃至于,我说实验怎么做,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做十组还是上千组,更或是一组都不做,直接填个数据……等等等等,是不是都能由我一言而决?”

  吴晖直接愣住了,却不知道怎么反驳。

  乍一想:林思成,你当是你家吗?

  看过报纸没有,因为擅自挪用研究经费,一年进去的实验室负责人有多少个?

  有设备部门,有采购部门,你专心搞研究就好了,操那么多闲心干什么?

  团队组建当然以你的建议为主,但局里那么多研究部门,那么多专家,哪还需要从外面招人?

  不招专家,只用硕士和本科生……你办的是实验室,不是培训班。

  也别说林思成,哪怕换成王齐志都不行。再好的出身,面对整个群体,照样能让你有心无力。

  不然,王齐志何必放着好好的部委不待,跑到陕西来?

  所以但凡换个场合,但凡换个人,吴晖怕是会笑出声。

  但他看着林思成,却吐不出半个字:因为在这里,林思成就是这样干的。

  王齐志不止一次说过:除了开会,带校外领导参观之外,平时校领导来都不来。

  市文化局、文物局倒是有人常驻,但那两个科长约等于传声筒,并兼职办事员:现在中心有什么文件要送,有什么报告要批,都用不着王齐志和林长青出马,那两位抢着去。

  别说核心的研究人员,林思成不发话,中心多余一个实习生都招不进来。包括设备、物料,林思成说用哪个,就用哪个。学校和文化局至多事后要份清单,存档备份。

  再说到实验室:不管是这里,还是王齐志挂名的重点实验室,不正好就是林思成说的:不招专家,以硕士为主?

  包括所有的实验计划,就像是林思成写好了公式,列好了解算步骤,实验组只需往里填数字,再验算就行。

  不管是组长还是研究员,我说怎么干,你照着干就行。

  如果换成专家:滚你妈的蛋,老子是来搞学术的,不是来当泥偶让你想怎么捏就怎么捏的。

  但要说这么搞研究肯定不行,那林思成的BTA的成果是怎么研究出来的?

  当然,有得就有失,西京的局限性很大,研究资源相对匮乏,机会也少得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就比如林思成现在研究的这个BTA,如果在京城,即便申请不到重点项目的级别,至少也是自然社科基金一类。申批的研究经费,至少也是千万级。

  但如果仔细做一番加减法,林思成就觉得,性价比其实并不高。

  “老师去年就劝我,我当时就说过,京城肯定要去,但必须是我能一个人说了算,能让所有质疑的人闭嘴的时候!”

  林思成笑了笑,“吴司长,我说句实话你别介意:好多时候,能力都是次要的。你干的多,回报的却不一定就多,就像这次的山西……”

  吴晖无言以对。

  在山西,林思成的能力够强,表现够突出吧,但结果呢?

  主打一个把猪养肥了再杀。

  如果去了京城,可能结果还不如山西,很有可能,人家连让你肥起来的机会都不给。

  除非,你能强到能让所有人都闭嘴。

  吴晖叹了一口气。

  自己爱才心切,只想着林思成只要去了京城,机会更多,成就更大。却没想过,你有了成果,能不能保得住?

  所以,还是得沉淀沉淀。

  等林思成有足够多的荣誉,足够大的影响力,大到没人敢轻易动歪念头的程度。

  而搞研究,不外乎多上项目,多出成果,多发论文……

  他想了好久,“你这个BTA缓蚀研究,还是要尽早做计划,论文该发还是要发。如果遇到了阻碍,或是有困难,让你老师随时给我打电话!”

  “谢谢吴司长!”

  林思成道了声谢,又和王齐志对视了一眼。

  一篇论文都没发,甚至连份成果报告都没有往上递交,王齐志为什么敢直接让吴晖看核心数据和资料?

  因为对吴司长的了解,以及人品的信任。

  王齐志甚至笃定,只要吴晖见了报告,就绝不可能让那些成果躺在林思成的电脑里吃灰。

  果不然……

  “还有山西这边,你是怎么计划的?”吴晖叹了口气,“总不会真像老孙说的,准备我给我们免费打长工?”

  这不是屈才,这是糟蹋人才……

  “工肯定是要打的,但肯定打不了多久!”

  林思成半开玩笑,推开物料室的门,“吴司长,先请你参观一下!”

  吴晖怔了一下,才想起来:他和孙嘉木到西京是干嘛的?

  看卵白玉标本……

  他站起了身:“你老师连骗带糊弄,拖了我和老孙半个月,终于让你凑够了?”

  林思成点头:“还行,至少够用了!”

  两人开着玩笑,进了物料室,王齐志紧随其后。

  地方挺大,货架整整齐齐,上面摆满了残器。

  完整器也有,但也就几件。

  四周摆着箱子,林林总总十多口。有白釉枕,有三彩枕,也有碗、盘、杯、盏,以及尊和瓶。

  基本都是白釉,有粗瓷,也有细瓷。

  起初,吴晖并没有在意,都走了过去,他惊觉不对,又折返回来。

  一只玄纹高足杯,釉色白中闪黄,透着亮白的象牙色。关键的是,瓷胎极薄。

  碗壁应该稍厚点,但碗口的唇壁,还不足一毫米。

  拿到手中也极轻,再一看釉色,像极了定窑白。

  稍侧了一下光,吴晖又摇了摇头:这是刚玉莫来石晶相,以α-AlO为主体的晶相结构,瓷土特点为高铝低钙。

  但定窑瓷土为高铝高钙土,釉料为钙釉系统,烧成后形成玻璃态釉质。

  既然不是定窑,那是什么窑?

  转着念头,吴晖看了看底足,又看了看包浆,然后,猛的一怔愣。

  看年代,不是金,就是元,而且元代的可能要更大一些。

  但元代什么时候烧过这么薄的白瓷?

  翻来覆去,又看了好几遍,吴晖越发茫然:好像,就是元代?

  正暗呼稀奇,准备问一问林思成,刚一转身,他又愣住。

  旁边的货架上还摆着几件,虽然是残器,但感觉和手上这件一模一样。

  一模一样的胎,一模一样的釉。

  关键是后面那两片:一片为刻花绘紫纹,一片为刻花绘赭红。

  虽然纹饰不全,但吴晖眼没瞎,那半边紫色的凤翅,和两只绛红的龙爪,他还能不认得?

  而且还是五爪龙纹?

  顺手放下高足杯,他抓起两片瓷片。

  刚玉相,高铝胎,四片都是,和那只高足碗没有任何区别。

  而看的越久,了解的越多,吴晖就越是莫名其妙:不但是元代的白瓷,还是贡瓷?

  放下瓷片,他往左右一扫,眼皮止不住的一跳。

  刚才没注意,这会仔细一看:两座货架,五六口箱子,里面全是这一种。

  刚玉相,高铝胎,细白瓷……

  但元代无白瓷,这是共识。没有任何文献记载,也没有任何实物出土。

  包括当时的景德镇官窑、德化窑、龙泉窑,烧白瓷也只烧白地刻花或绘花。

  这儿,却突然冒出来了这么多?

  但这只是其一。

  其二,宋以后,凡五爪必为御器,烧御瓷的必然是官窑。元代官窑只一处:有景德镇。

  但这两片,显然不是景德镇烧的。

  景德镇用的是麻仓土,这些却是高铝土,这一点,吴晖自忖不会认错。

  照这么一想,林思成发现了第二座元代时期的官窑?

  念头刚冒出来,吴晖自己先吓了一跳:真要是这样,河津的那五处窑址址,连个屁都算不上。

  而最不可思议的是:不论胎质,还是工艺,和之前王齐志带他看过的那些河津窑细白瓷,非常相似。

  也就是林思成一天到晚挂嘴上的卵白玉。

  两者区别有,但不大:卵白玉完全烧结,胎质坚硬,但眼前的这些应该是窑温不够,氛围转化不完全,导致胎质极脆,估计敲一下就碎。

  由此推断,眼前这些瓷器,极有可能沿用的就是卵白玉的烧制工艺,但继承的不完全,导致成品有缺限。

  越是琢磨,吴晖就觉得可能性越大,继而,心里愈发古怪:

  林思成哄他和孙嘉木来西京,不就是让他们来看卵白玉的样本的?

  不过他和孙嘉木一直不信:这是古瓷,又不是白菜,你说捡就能捡,而且是成吨成吨的捡?

  但看眼前这些,这何止是一吨?

  他下意识的抬起头,脸上又浮现出那种看外星人一样的神情:“从哪找来的?”

  “霍州!”

  吴晖愣了一下,拿起了那只破碗。

  《博物要览》(晚明·谷应泰):霍窑土骨细白,凡口皆滑,惟欠润泽,且质极脆。

  没错,骨细、胎白、极脆。

  但过于白,少了几分温润的感觉。

  问题是,其中还记载:霍窑即彭窑,因元代匠人彭均宝创烧而得名……

  吴晖下意识的转过头:那这些胎质一模一样、工艺也一模一样的金代瓷枕、白釉碗,是从哪里来的?

  林思成解释了一下:“可能是古人搞错了,把元代彭均宝在霍州创烧的彭窑,和金代就创烧的霍窑混到了一块……我查了金代的山西地方志,推测金代贞祐三年(1215年)设霍州,而后创霍邑窑……”

  这个倒是好解释:现在考古,时不时都有搞混的,何况古人?

  吴晖关注的重点也不是这个,而是:霍州窑,是不是元代官窑?

  林思成摇摇头:“不算官窑,只能算是贡窑,大致和明代的官搭民烧有点像:官方定器型和纹样,民窑烧制。烧成后优等入宫,次一等送工部官售,再次一等民间销售……由此可以肯定,金元时期,霍州窑至少烧过贡瓷。”

  “其次,通过对胎、釉化学组成分析,霍津窑和河津窑用的是同一类胎土,同一种烧制工艺。唯一的区别,霍州窑不会炼焦炭,也没有先进的鼓风技术,无法使窑温达到一千四,所以胎质极脆……”

  吴晖默然。

  东西就摆在这,哪怕不看分析报告,他也能推断出几分。

  但他没搞明白:林思成刚勘察完河津窑,仅仅只用了一周,就找到了或州窑?

  不可能是找到的,更像是,他提前就知道?

  一看就知道他在想什么,林思成张口就来:“也是巧,在运城征集文物的时候,征集到了部分霍州白瓷。

  之后黄教授分析了一下,说是瓷胎成份完全相同,工艺脉落基本一致,只是窑温不足,导致瓷胎极脆。我当时只以为,应该是宋代以后,河津窑细白瓷工艺退化后的产物……”

  “但勘探出古垛和上下八亩的金、元窑址,并没有发现同类型的遗存,我当时才怀疑,烧制这种瓷器的瓷窑,可能不在河津……

  之后查史志和地方志,看到有关霍州窑的记载,便想着闲着也是闲着,看看再说。结果歪打正着,所以,全是运气!”

  吴晖“呵”的一声:他一个字都不信!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最新章节,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