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听,极有道理。
但细一琢磨,漏洞百出。
后面那两个月,两拨人都住在古垛村。每天有什么进展,有什么发现,相互清清楚楚。
出于好奇,孙嘉木还跟着参观了一段时间,林思成怎么找到的古垛梯田遗址,怎么找到的上、下八亩遗址,又怎么找到的固镇北涧疙瘩遗址,孙嘉木从头看到尾。
且每周定时定点汇报,孙嘉木知道,也就代表吴晖知道。
包括后来市政府文物局无视协议,单方面终止合作,把林思成当日本人糊弄,吴晖也知道。
当时,他就直觉不对:他不了解林思成,但他了解王齐志。
从来都是王公子掀别人桌子,这次别人掀他桌子不说,还骑他头上拉屎。
他倒好,从头到尾忍气吞声,夹着尾巴任人欺负?
这不是王齐志,这是王窝囊,信不信等他回京,他家老爷子能把腿给他敲折?
还有林思成,这小孩如果真是他表面表现出来的那样:温恭有礼,人畜无害,那他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是怎么把一帮省级机构的燥汉子管理的服服帖帖的?
所以吴晖怀疑,这师生俩应该在憋什么招。直到孙嘉木给他打电话,说林思成邀请他们到西京参观。
再一听林思成找到了上吨的卵白玉标本,吴晖更怀疑了。
好了,现在破案了:林思成就是在憋大招。
双方的合作协议已经终止,林思成现在完全可以单方面研究。不管有什么进展,不管研究出任何成果,都和山西那边再没半毛钱的关系。
打个比方:如果工艺复原成功,林思成可以自己注册专利,更或是把全套工艺卖给哪家名窑,比如定窑钧窑,对方完全说不出任何话来。
但如此一来,河津窑的考古价值,就会打好几个折扣。
借用领导指示全国考古、文物工作的指示:寻找历史脉落,让文物活起来,建立有序的动态传承……
宋金时期烧过卵白玉的名窑那么多,给谁传承不是传承?
至少别人家是真金白银掏钱买,不会坑人。
等那时候,你引以为傲的贡瓷工艺成了别人家的技术,你还怎么活起来?
不夸张:运城和文物局绝对能后悔到肠子发青。
所以,在发现固镇遗址,或是更早之前,林思成就知道霍州窑。更知道,有足够多可供他研究的卵白玉样本。
不然,他不可能把估量只有几百公斤的遗存标本六家平分。
转着念头,吴晖猛的一怔愣。
照这么一想:估计林思成当时当时就料到,对方会出尔反尔,违信背约。后面发生的一切,不过是顺水推舟?
咦,这小子城府够深啊……
唏,不对……这小子把自个当傻子哄?
什么阴差阳错,歪打正着,突然发现了霍州窑,全是扯鸡巴蛋。
但吴晖关注的重点不是这个,而是前面那些:就这小子说的BTA是怎么研究的,从哪来的思路,为什么研究了这么快等等,是不是也是张口就来,信口开河?
下意识的,吴晖转过头,先看了看王齐志。
既惊且喜,狐疑中带着点茫然……不像是装的?
但不排除,林思成连他老师一起哄……
再看林思成:脸上带笑,谦和温恭。
但想起孙嘉木说的,吴晖心里又打了个突:
这小子可以,搞欢送会那天,他手下那帮人气的要炸,但这小子见了当地那几位,脸上半点儿都不显,从前到后,都是笑着说的。
换成自己,当时能不能笑的出来?
吴晖眯住了眼睛:“林思成,你是不是在糊弄我?”
“吴司长,真不骗你:我之前连霍州都没去过?”
没去过,不代表不了解。
你之前不也没去过河津,五处遗址不也一找一个准?
吴晖叹了口气:“我说的是BTA!”
“更不可能了!”林思成睁大眼睛,“根本就没这个必要!”
感觉,确实没必要?
林思成连核心数据和研究成果都敢让自己看,还能有什么需要隐瞒的东西?
心里虽然这样想,但吴晖依旧觉得哪里不对。
想了半天,始终捋不出头绪,他索性做罢:只要知道这是个人才,能力够强,人品够硬就够了。
为了手下,能放着到手的利益不要,这样的人城府再深,又能坏到哪里?
该头疼的是他的对手,而不是队友……
吴晖环指一圈:“那你准备怎么干?集中力量,恢复卵白玉工艺?”
“对,同步发掘霍州窑与河津窑!”
吴晖顿住:啥东西?
霍州在山西,别说发掘,你只要一提,对方就能转过弯来:霍州白瓷和河津卵白玉,是同一种东西。
吴晖不否认林思成的研究能力,他已经用了一周的时间,亲自验证过了。
但说句心里话:一个校级的实验室,和一个省的研究力量,两者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在物料足够的前提下,即便林思成下手的早,甚至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如果对方全力以赴,最后谁比谁快,还真就不一定。
吴晖就觉得:不应该是偷偷摸摸的,先把工艺搞出来吗?
但这话他不能明着说。
正想着怎么给王齐志使个眼色,林思成往外一指:“吴司长,再请你看几件东西!”
还看?
还能看什么?
狐疑着,三个人出了物料室。
林思成打开成品间的柜子,一样一样的往外拿。
吴晖眯着眼睛,仔细的瞅:一只碗,一只盘,一件玉壶春,四五只杯。
有些认识,比如玉壶春瓶,看釉色就知道,和刚刚才在物料室看过的那种高足杯同出一炉:霍州窑。
还比如那只盘,一看就是林思成整天挂在嘴边的河津窑卵白玉。
剩下的几件暂时不好判断,需要上手鉴证。但无一例外:全是白釉瓷。
林思成先拿起那只盘和玉壶春,摆在了一块:“孙处长,你看,是不是挺像?”
当然像。
前者是霍州薄胎瓷,后者是河津细白瓷,用的同样成份的瓷土,同样的工艺。
只有釉色稍微有些差别:霍州玉壶春白中闪黄,呈象牙色,河津盘白中显黄,黄中又透着一点青。
说直白点:霍州窑炉温不够,釉料中的氧化铁转化的不够彻底。
当然,更大的区别还有:敲一下就知道,霍州瓷一敲一个窟窿,河津瓷你得使劲砸。
正转念间,林思成拿起另一只碗,递了过来。
吴晖接到手里,仔细的看:胎质细腻,釉色洁白,润泽如玉。
碗底印花,为缠枝莲纹。胎体比较厚,足有三毫米,釉色虽润,却给人一种失透的视觉感。
这是典型的碱系釉,因为添加了大量的助溶剂,烧结温度相对较低,釉料黏度大,且极厚的缘故。
再看年代,应该也是元代瓷。主要的是,器型也罢,釉色也罢,晶相也罢,和前面那两件都很像。
狐疑间,吴晖把碗翻了过来:
底上印着楷体的铭文:枢府。
感觉有点印象……
吴晖努力的回忆,双眼一亮:“元代卵白釉!”
明《格古要论》: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这里的高,是与元代官窑所有的瓷器类型而言。
说直白点:这是元代宫廷御器。元代的青花、釉里红,就是以卵白釉为基础,创烧的釉上彩。
据传:元代的卵白釉工艺,就源自于宋代官窑的卵白玉。
因为无据可考,所以只停留在“据说”的程度。
但卵白玉叫法,确实来源自于卵白釉。
《格古要论·古饶器》条谓:历朝御土窑者,体薄而润最好,唯元喜厚……元朝烧小足印花者,体厚色白且润尤佳,内有枢府字者高。色白而莹最高,又谓卵白玉,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
啥意思?
在元代,这种胎厚、质润、小足、印花的白釉瓷,不论在皇室和贵族之间的口碑,还是喜好程度,都比青花、五色瓷高的多。
再看手上这一件:体厚、色白、而莹,内有枢府……百分之百的元代宫廷御器。
“哪来的?”
“高价买的!”
一听高价,吴晖再没有过问。
放下后,林思成又递过来一只。
瞄了一眼,吴晖眼皮一跳:看器型,看包浆,看氧化程度,肯定是宋瓷。
但是这釉色,汝窑的天青釉?
不对!
汝器虽少,但吴晖不是没见过:天青釉的青色要比这个深。
仔细再看:釉色似鹅蛋,白中微泛青,更趋向于青白瓷。
想到这里,吴晖顿了一下,脑海中闪过一道光:宋代青白釉?
这是宋代景德镇湖田窑在后周柴窑、北宋官窑代表的宋代青白瓷系的基础上,结合邢窑、定窑白瓷的烧制工艺,创烧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的瓷器釉种,官称影青釉、映青釉,俗称青白釉。
几年前他还看过,故宫有就有这么一只: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
两相一对比,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不得不说,林思成这门路确实广,眼睛也好使,淘的物件一件比一件稀奇,一件比一件少见。
如果给王齐志,他能不能打问到先不提,少说也得打个十次八次眼。
感慨间,吴晖又鉴赏了一下,但突然,他眼睛一突:一直说的都是卵白玉,林思成给他看这种东西做什么?
不可能无缘无故。
再细一琢磨:青白釉、卵白釉、卵白玉……这三种瓷器,名字是不是很像?
但问题是,只是名字像吗?
乍一看,釉色当然不像,至多是相近。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导致这几种呈色的因素,区别并不是很大。
严格来说,宋代青白釉也是白釉瓷,而非青瓷。但给人的视觉直视感,却是青在先,白在后。
这是在还原氛围中的一氧化碳作用下,氧化铁转为二价铁的呈色表现。
霍州瓷白中透微黄,这是氧化氛围中,因为炉温不足,氧化铁转为三价铁,但转的不够充分的呈色表现,不然就会更白。
比如元代青白釉:窑炉内部空气流通充分,形成稳定的氧化气氛,氧化铁稳定的转为三价铁,烧成后的呈色就是这种温润的暖白色。
河津瓷白中透微黄,又转微青,这是氧化转还原氛围中间的过渡色。说直白点:再要转的稍多一点,就是青白釉。
再说直白点,吴晖怀疑的特定的条件,指的就是这四种瓷器用的很可能是同一种烧制工艺。
高温闷烧,人为造成缺氧状态,最终形成青白交融的独特釉色,烧出来的就是宋代青白釉。
半闷烧,达到既缺氧又不缺氧的临界点,烧出来的就是河津瓷:白中透微黄,又转微青。
如果不缺氧,但因为结釉温度极高,炉温却不足,导致铁元素不能完全氧化,烧出来的就是霍州瓷的这种象牙色。
如果氧气够,温度也够,烧出来的就是元代卵白釉。
再排个顺序:高温缺氧,宋代湖田青白釉——高温半缺氧,金代河津卵白玉——半高温富氧,金晚元早霍州象牙白——半高温富氧,元代卵白釉……
这难道不是这种工艺,从宋代到元代,完整的传承和演变链条?
如果问:为什么同样是半高温,霍州窑烧出来的那么脆,元代烧出来的却那么结实?
看那只卵白釉碗就知道:元代不再一昧的追求薄胎,增加了胎的厚度,厚了三倍还有余。
更关键还在于,元代在胎土和釉料中添加了足够多的助溶剂,不需要一千三百度以上的窑温,只需要一千二,就能完全烧结……
一时间,脑海中念头纷飞,吴晖越想,就觉得可能性越大。
当然,只是可能,这玩意眼睛看不出来,也更不可能只靠推测。
好像在猜到他在想什么,林思成递来了一本文件。
吴晖连忙翻开,匆匆一扫:
四种瓷器的基础成份,微观结构、胎土与釉料配方、微量元素溯源、以及工艺痕迹对比实验……等于林思成把该做的,能做的实验分析全做了个遍。
再看对比结果,吴晖就跟冻住了一样:林思成,你是要上天吗?
干了半辈子考古,从来不知道,这几种瓷器,不但名字像,实质也像!
更没想过,用的全是同一种工艺?
但细一琢磨,漏洞百出。
后面那两个月,两拨人都住在古垛村。每天有什么进展,有什么发现,相互清清楚楚。
出于好奇,孙嘉木还跟着参观了一段时间,林思成怎么找到的古垛梯田遗址,怎么找到的上、下八亩遗址,又怎么找到的固镇北涧疙瘩遗址,孙嘉木从头看到尾。
且每周定时定点汇报,孙嘉木知道,也就代表吴晖知道。
包括后来市政府文物局无视协议,单方面终止合作,把林思成当日本人糊弄,吴晖也知道。
当时,他就直觉不对:他不了解林思成,但他了解王齐志。
从来都是王公子掀别人桌子,这次别人掀他桌子不说,还骑他头上拉屎。
他倒好,从头到尾忍气吞声,夹着尾巴任人欺负?
这不是王齐志,这是王窝囊,信不信等他回京,他家老爷子能把腿给他敲折?
还有林思成,这小孩如果真是他表面表现出来的那样:温恭有礼,人畜无害,那他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是怎么把一帮省级机构的燥汉子管理的服服帖帖的?
所以吴晖怀疑,这师生俩应该在憋什么招。直到孙嘉木给他打电话,说林思成邀请他们到西京参观。
再一听林思成找到了上吨的卵白玉标本,吴晖更怀疑了。
好了,现在破案了:林思成就是在憋大招。
双方的合作协议已经终止,林思成现在完全可以单方面研究。不管有什么进展,不管研究出任何成果,都和山西那边再没半毛钱的关系。
打个比方:如果工艺复原成功,林思成可以自己注册专利,更或是把全套工艺卖给哪家名窑,比如定窑钧窑,对方完全说不出任何话来。
但如此一来,河津窑的考古价值,就会打好几个折扣。
借用领导指示全国考古、文物工作的指示:寻找历史脉落,让文物活起来,建立有序的动态传承……
宋金时期烧过卵白玉的名窑那么多,给谁传承不是传承?
至少别人家是真金白银掏钱买,不会坑人。
等那时候,你引以为傲的贡瓷工艺成了别人家的技术,你还怎么活起来?
不夸张:运城和文物局绝对能后悔到肠子发青。
所以,在发现固镇遗址,或是更早之前,林思成就知道霍州窑。更知道,有足够多可供他研究的卵白玉样本。
不然,他不可能把估量只有几百公斤的遗存标本六家平分。
转着念头,吴晖猛的一怔愣。
照这么一想:估计林思成当时当时就料到,对方会出尔反尔,违信背约。后面发生的一切,不过是顺水推舟?
咦,这小子城府够深啊……
唏,不对……这小子把自个当傻子哄?
什么阴差阳错,歪打正着,突然发现了霍州窑,全是扯鸡巴蛋。
但吴晖关注的重点不是这个,而是前面那些:就这小子说的BTA是怎么研究的,从哪来的思路,为什么研究了这么快等等,是不是也是张口就来,信口开河?
下意识的,吴晖转过头,先看了看王齐志。
既惊且喜,狐疑中带着点茫然……不像是装的?
但不排除,林思成连他老师一起哄……
再看林思成:脸上带笑,谦和温恭。
但想起孙嘉木说的,吴晖心里又打了个突:
这小子可以,搞欢送会那天,他手下那帮人气的要炸,但这小子见了当地那几位,脸上半点儿都不显,从前到后,都是笑着说的。
换成自己,当时能不能笑的出来?
吴晖眯住了眼睛:“林思成,你是不是在糊弄我?”
“吴司长,真不骗你:我之前连霍州都没去过?”
没去过,不代表不了解。
你之前不也没去过河津,五处遗址不也一找一个准?
吴晖叹了口气:“我说的是BTA!”
“更不可能了!”林思成睁大眼睛,“根本就没这个必要!”
感觉,确实没必要?
林思成连核心数据和研究成果都敢让自己看,还能有什么需要隐瞒的东西?
心里虽然这样想,但吴晖依旧觉得哪里不对。
想了半天,始终捋不出头绪,他索性做罢:只要知道这是个人才,能力够强,人品够硬就够了。
为了手下,能放着到手的利益不要,这样的人城府再深,又能坏到哪里?
该头疼的是他的对手,而不是队友……
吴晖环指一圈:“那你准备怎么干?集中力量,恢复卵白玉工艺?”
“对,同步发掘霍州窑与河津窑!”
吴晖顿住:啥东西?
霍州在山西,别说发掘,你只要一提,对方就能转过弯来:霍州白瓷和河津卵白玉,是同一种东西。
吴晖不否认林思成的研究能力,他已经用了一周的时间,亲自验证过了。
但说句心里话:一个校级的实验室,和一个省的研究力量,两者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在物料足够的前提下,即便林思成下手的早,甚至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如果对方全力以赴,最后谁比谁快,还真就不一定。
吴晖就觉得:不应该是偷偷摸摸的,先把工艺搞出来吗?
但这话他不能明着说。
正想着怎么给王齐志使个眼色,林思成往外一指:“吴司长,再请你看几件东西!”
还看?
还能看什么?
狐疑着,三个人出了物料室。
林思成打开成品间的柜子,一样一样的往外拿。
吴晖眯着眼睛,仔细的瞅:一只碗,一只盘,一件玉壶春,四五只杯。
有些认识,比如玉壶春瓶,看釉色就知道,和刚刚才在物料室看过的那种高足杯同出一炉:霍州窑。
还比如那只盘,一看就是林思成整天挂在嘴边的河津窑卵白玉。
剩下的几件暂时不好判断,需要上手鉴证。但无一例外:全是白釉瓷。
林思成先拿起那只盘和玉壶春,摆在了一块:“孙处长,你看,是不是挺像?”
当然像。
前者是霍州薄胎瓷,后者是河津细白瓷,用的同样成份的瓷土,同样的工艺。
只有釉色稍微有些差别:霍州玉壶春白中闪黄,呈象牙色,河津盘白中显黄,黄中又透着一点青。
说直白点:霍州窑炉温不够,釉料中的氧化铁转化的不够彻底。
当然,更大的区别还有:敲一下就知道,霍州瓷一敲一个窟窿,河津瓷你得使劲砸。
正转念间,林思成拿起另一只碗,递了过来。
吴晖接到手里,仔细的看:胎质细腻,釉色洁白,润泽如玉。
碗底印花,为缠枝莲纹。胎体比较厚,足有三毫米,釉色虽润,却给人一种失透的视觉感。
这是典型的碱系釉,因为添加了大量的助溶剂,烧结温度相对较低,釉料黏度大,且极厚的缘故。
再看年代,应该也是元代瓷。主要的是,器型也罢,釉色也罢,晶相也罢,和前面那两件都很像。
狐疑间,吴晖把碗翻了过来:
底上印着楷体的铭文:枢府。
感觉有点印象……
吴晖努力的回忆,双眼一亮:“元代卵白釉!”
明《格古要论》: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这里的高,是与元代官窑所有的瓷器类型而言。
说直白点:这是元代宫廷御器。元代的青花、釉里红,就是以卵白釉为基础,创烧的釉上彩。
据传:元代的卵白釉工艺,就源自于宋代官窑的卵白玉。
因为无据可考,所以只停留在“据说”的程度。
但卵白玉叫法,确实来源自于卵白釉。
《格古要论·古饶器》条谓:历朝御土窑者,体薄而润最好,唯元喜厚……元朝烧小足印花者,体厚色白且润尤佳,内有枢府字者高。色白而莹最高,又谓卵白玉,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
啥意思?
在元代,这种胎厚、质润、小足、印花的白釉瓷,不论在皇室和贵族之间的口碑,还是喜好程度,都比青花、五色瓷高的多。
再看手上这一件:体厚、色白、而莹,内有枢府……百分之百的元代宫廷御器。
“哪来的?”
“高价买的!”
一听高价,吴晖再没有过问。
放下后,林思成又递过来一只。
瞄了一眼,吴晖眼皮一跳:看器型,看包浆,看氧化程度,肯定是宋瓷。
但是这釉色,汝窑的天青釉?
不对!
汝器虽少,但吴晖不是没见过:天青釉的青色要比这个深。
仔细再看:釉色似鹅蛋,白中微泛青,更趋向于青白瓷。
想到这里,吴晖顿了一下,脑海中闪过一道光:宋代青白釉?
这是宋代景德镇湖田窑在后周柴窑、北宋官窑代表的宋代青白瓷系的基础上,结合邢窑、定窑白瓷的烧制工艺,创烧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的瓷器釉种,官称影青釉、映青釉,俗称青白釉。
几年前他还看过,故宫有就有这么一只: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
两相一对比,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不得不说,林思成这门路确实广,眼睛也好使,淘的物件一件比一件稀奇,一件比一件少见。
如果给王齐志,他能不能打问到先不提,少说也得打个十次八次眼。
感慨间,吴晖又鉴赏了一下,但突然,他眼睛一突:一直说的都是卵白玉,林思成给他看这种东西做什么?
不可能无缘无故。
再细一琢磨:青白釉、卵白釉、卵白玉……这三种瓷器,名字是不是很像?
但问题是,只是名字像吗?
乍一看,釉色当然不像,至多是相近。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导致这几种呈色的因素,区别并不是很大。
严格来说,宋代青白釉也是白釉瓷,而非青瓷。但给人的视觉直视感,却是青在先,白在后。
这是在还原氛围中的一氧化碳作用下,氧化铁转为二价铁的呈色表现。
霍州瓷白中透微黄,这是氧化氛围中,因为炉温不足,氧化铁转为三价铁,但转的不够充分的呈色表现,不然就会更白。
比如元代青白釉:窑炉内部空气流通充分,形成稳定的氧化气氛,氧化铁稳定的转为三价铁,烧成后的呈色就是这种温润的暖白色。
河津瓷白中透微黄,又转微青,这是氧化转还原氛围中间的过渡色。说直白点:再要转的稍多一点,就是青白釉。
再说直白点,吴晖怀疑的特定的条件,指的就是这四种瓷器用的很可能是同一种烧制工艺。
高温闷烧,人为造成缺氧状态,最终形成青白交融的独特釉色,烧出来的就是宋代青白釉。
半闷烧,达到既缺氧又不缺氧的临界点,烧出来的就是河津瓷:白中透微黄,又转微青。
如果不缺氧,但因为结釉温度极高,炉温却不足,导致铁元素不能完全氧化,烧出来的就是霍州瓷的这种象牙色。
如果氧气够,温度也够,烧出来的就是元代卵白釉。
再排个顺序:高温缺氧,宋代湖田青白釉——高温半缺氧,金代河津卵白玉——半高温富氧,金晚元早霍州象牙白——半高温富氧,元代卵白釉……
这难道不是这种工艺,从宋代到元代,完整的传承和演变链条?
如果问:为什么同样是半高温,霍州窑烧出来的那么脆,元代烧出来的却那么结实?
看那只卵白釉碗就知道:元代不再一昧的追求薄胎,增加了胎的厚度,厚了三倍还有余。
更关键还在于,元代在胎土和釉料中添加了足够多的助溶剂,不需要一千三百度以上的窑温,只需要一千二,就能完全烧结……
一时间,脑海中念头纷飞,吴晖越想,就觉得可能性越大。
当然,只是可能,这玩意眼睛看不出来,也更不可能只靠推测。
好像在猜到他在想什么,林思成递来了一本文件。
吴晖连忙翻开,匆匆一扫:
四种瓷器的基础成份,微观结构、胎土与釉料配方、微量元素溯源、以及工艺痕迹对比实验……等于林思成把该做的,能做的实验分析全做了个遍。
再看对比结果,吴晖就跟冻住了一样:林思成,你是要上天吗?
干了半辈子考古,从来不知道,这几种瓷器,不但名字像,实质也像!
更没想过,用的全是同一种工艺?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最新章节,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最新章节,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