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薄的几张纸,却让吴晖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从来没人想到过:宋代青白釉,宋代卵白玉,原来是同一种东西?

  为什么史料中明确提到,元代卵白釉工艺源自于宋代影青瓷,却从未有人研究过?

  答案就两个字:少,贵。

  从建国后,元代卵白釉陆续有过发掘,数量最多的,是1984年发现于安徽歙县窖藏卵白釉,一百零九件带“枢府”铭卵白釉瓷器。

  含罐、盘、碗、高足杯等器型,是全球最大规模元代卵白釉窖藏完整器。

  宋代青白釉要多一些:第一次是一九七一年,淄博傅山宋代贵族墓抢救性发掘,出土一组宋代青白瓷。

  包括四系罐、茶盏、盏托、香熏炉及瓜棱执壶,大小十三件,器表均施影青釉,釉色莹润,器型规整。

  这是国内最早发现,也是到如今收藏种类最全、数量最多的宋代影青瓷完整器。

  第二次是一九八二年,江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景德镇市文物部门对湖田窑展开多次发掘,出土了部分宋代青白瓷(影青瓷)标本、窑具及制瓷工具。

  没有完整器,但瓷片不少,差不多上吨。

  之后陆陆续续,各省均有发现流传于民间的宋代影青瓷,各大博物馆均有征集:如故宫、景德镇、武汉、四川,上海,乃至国外,但藏品均是个位数。

  这是数量,然后说一下价格:元代卵白釉在民间收藏界的认知度不高,相对便宜,好的一件几十万,差的一件几万的都有。

  但宋代青白釉,则是元代卵白釉的百倍:最低的一件,是九九年佳士得香港拍卖影青釉印双鹅纹玉壶春瓶,成交价一百一十万。

  最贵的一件,是2006年嘉德拍卖青白釉刻划花婴戏菊花纹斗笠碗,成交价八百六十万。

  哪怕是瓷片,两指宽的一小片,就得三五千。

  别觉得贵,宋瓷就这个价。

  然后再说一下需求量:不说八九十年代,就说现如今,以2008年的科技水平,如果要复原古代某一种制瓷技术,需要的标本物料是多少?

  答案是“吨”。

  如果只是分析基础成份,判断工艺传承与老化差异、追溯工艺痕迹、验证制作技法,标本的需求量要稍少点。但再少,单位也是“百公斤”。

  一件算多点,半公斤,光是一个基础成份分析,就要十来件。如果追溯工艺痕迹、验证制作技法,标本需要最少也要四五十件。

  不说能不能找到这么多的样本,找到了人家又卖不卖,只是先算一算价格:元代卵白釉没找到窑址,只有完整器,上百公斤,得把安徽博物馆的馆藏买回来一半。

  影青瓷倒是有瓷片,但两指宽一片就几千,上百公斤,要多少钱?

  算少点:千万。

  而文研院、国博申请一个国家级重点项目,预算经费才是多少?

  好一点的千万级,差一点的,估计也就五六百、七八百万。而且这还是整个周期内的经费,这个周期很可能是两年,更或是三年。

  所以,项目的总经费,连买标本都不够。

  没人头吃肿了会研究这个,有这么多钱,我研究点成本低的,更容易出成果的不香吗?

  哪怕名字很像,哪怕史料中提过:元代卵白釉源自宋代影青瓷,哪怕青白釉、卵白釉、卵白玉这三者之间只相差一个字,也从来没人想过要研究这个课题。

  不研究,当然也就没人知道:只存在于史料中,几乎没人见过长什么样的卵白玉,就是宋代的影青瓷……

  吴晖翻来覆去,又把报告看了一遍:“河津瓷和霍州瓷好说,你前后征集了不少,后面这两种,至少得上百公斤,你哪来的样本?”

  林思成言简意赅:“换的……去年,我无意间收到一樽清嘉庆粉彩窑工制瓷瓶,让赵师兄拿到江西,换了四百公斤影青瓷瓷片……”

  “另外,赵师兄有一对唐代寿州窑(唐代名窑,在安徽)的黑釉贴花罐,拿到安徽,换了四十件元代的卵白釉。都是罐、坛之类的大件,相对而言,品质都不怎么好,不过用来研究够用了……”

  吴晖不知道该说点什么。

  清嘉庆粉彩窑工制瓷瓶,这玩意具体有几件,他不是很清楚,但他敢肯定,举世不超过一巴掌。

  几年前,景德镇从山西借走一樽,结果一借不还,甚至把官司打到了京城。后来在文物局的调解下,景德镇勉强还了一樽汉鼎,这事才做罢。

  如今,有人拿来一樽,要和他们换碎瓷片,谁不换谁是傻子。

  如果再让吴晖估个价,至少六七百万。

  唐代寿州窑的黑釉贴花罐,一只少说也有上百万吧,两件是多少?

  三件加一块,八九百万了都……正好和他之前预测的差不多:光是物料标本,都得上千万。

  再看林思成,吴晖就感觉,这小子在发金光。

  钱多的扎手的那种光。

  下意识的,吴晖又想起在物料室,林思成问的那一句:吴司长,如果我到了京城,成立了项目申请到经费,是不是想怎么花,就能怎么花?

  当时他只当林思成是开玩笑,现在再看,不就是想怎么花,他就怎么花?

  一时间,吴晖就感觉,林思成钱多了烧的:花近千万,就为了验证,这两种瓷系有没有继承关系?

  如果给文研院,给国博,他都觉得不值,何况是私人掏腰包?

  当然,林思成并非无的放矢:如果能证明宋代影青瓷就是史料中的卵白玉,同时也是元代的卵白釉,那河津窑、霍州窑的考古价值又能再上一个台阶。

  如果他再复原出卵白玉的烧造工艺,光是专利授权,就能两倍、三倍的赚回来。

  但问题是,万一呢?

  他叹了口气:“林思成,如果工艺复原不出来,你怎么办?”

  所谓闷声发大财,你不该是趁着山西那边没反应过来,赶快把工艺复原出来才对吗?

  你倒好,却要搞什么同步发掘,等于要将对手拉到同一起跑线上,这不就是给敌人送枪炮?

  一千万啊林思成,就这么打了水漂?

  林思成却笑了一下:“搞研究,不说这个!”

  我信了你个鬼?

  吴晖叹了口气:“说吧,你到底想怎么做?”

  “吴司长,先不急,你看完再说!”

  还看?

  吴晖顿了一下,耐着性子。

  林思成把其余三件收了回去,独留下元代卵白釉盘。

  然后,他又拿出一只白釉杯,把两件并在一起。

  乍一看,这两件好像没什么区别,但瞄了一眼,吴晖眯住了眼睛。

  他拿起了那只杯,一种泽润如玉,温柔白净的视觉感映入眼中。

  下意识的,脑海中浮现出八字字:白如凝脂,素犹积雪。

  吴晖怔了一下:“永乐甜白釉?”

  林思成点点头:“赵师兄的弟弟,小赵总专程京城送过来的。”

  厉害了,这一件,少说也是七八百万?

  “不是……林思成,你知不知道这一件有多贵?你拿这种东西做实验?”

  “没做,至少现阶段不准备做,只是纵向对比一下。”

  纵向对比,对比什么?

  吴晖眼皮一跳,把那只盘也拿了起来。

  如果对比外观,卵白釉色白、釉层失透,乳浊感强,呈现一种无玻璃质感的“木光”效果。

  而这只甜白釉却是“半木光”,既半润半透。且杯胎极薄,不足一毫米。整体而言,既有似玉般的那种乳润感,又不失半玻璃质晶相的光透感效果。

  与卵白釉相比,无论是光泽感和反光度,都恰到好处。

  如果总结一下,就好像左手里的这只杯,是右手里那只盘的改良版,薄胎版?

  暗暗琢磨着,吴晖抄起桌上的手电,照着杯底打了一道光。

  然后,眼就直了:

  何谓影青?

  照光见影,就如眼前这样。

  但问题是,这是甜白釉。没有任何文献中提到过:永乐甜白和元代卵白釉、宋代影青瓷有关系?

  吴晖怔了好久,又左右乱瞅:“分析报告呢?”

  你刚还说,我怎么舍得拿这样的东西做实验,现在又问我要分析报告?

  林思成一脸无奈:“没报告,就做了一下对比。不过我推测,这两种瓷器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不用推测,吴晖有眼睛:十有八九,这两种瓷器,就是传承关系。

  说直白点:传承过程当中,甜白釉将卵白釉的工艺技术进行了改良:胎更薄,釉更透!

  但为什么之前没有人研究,甚至没有人发现?

  因为这玩意更少,更贵,一件动辄就是七八百万。可能出现在拍卖会,也可能出现在顶级收藏家的保险柜,更或是大型博物馆。

  但唯独不会出现在实验室。

  懂行的没机会,也想不到,不懂行有机会的更想不到。所以,不可能有人像林思成这样,把两件东西放在一块,对比什么工艺溯源……

  正暗暗咋舌,林思成收走了卵白釉盘,又拿出了两只杯子,和甜白釉摆到了一块。

  吴晖瞅了一眼,心里涌出一阵深深的无力感。

  第一件是一只修复过的残器,中间缺着一道。

  但即便如此,也足够让他震惊,因为这是大明蛋壳杯。

  所谓的成化斗彩、大名鼎鼎的鸡缸杯,全是在蛋壳杯的胎体上绘彩,二次入窑,低温烧成。

  成化斗彩、鸡缸杯有多稀少,有多珍贵,这东西就有多少,多贵。

  哪怕它只是一件残器……

  再看第二只,吴晖已经无力震惊。

  刚说什么来着,成化斗彩鸡缸杯?

  转了个念头的功夫,林思成就拿出来了一只。

  依旧是残器,只拼了一半,甚至算不上修复,只是临时性可逆性的粘合。

  但即便是残器,这也是举世第十九只鸡缸杯。

  吴晖就觉得,拿这样的东西来验证古瓷的工艺传承脉络,林思成即便没疯,也差不多了。

  甚至不用验证,因为不止一本文献中记载:成化斗彩工艺源于蛋壳杯,蛋壳杯又源自于甜白釉,技术难点不在于绘彩和二次烧成,而是在于基胎。

  “这应该就是王齐志说的,你那位合伙人请你修复的那只鸡缸杯?”

  吴晖叹了口气,“那位赵总就眼睁睁的看着你,把这东西拿进了实验室?他就不怕万一你脑子一热,把这东西当标本化验了?”

  怕不至于,顶多也就在心里猜忖一下。但到如今,不管是大赵总小赵总,还是赵老太太,把宝全押在了他身上。真要给化验了,也绝对没人说什么。

  林思成笑了笑:“怎么说,赵师兄也是修复中心的合伙人,我如果赚了钱,不也有他的份?”

  吴晖嗤之以鼻:赚钱?

  要说之前,还有那么点儿可能。但看到甜杯釉、蛋壳杯,以及鸡缸杯,吴司长就得:林思成能不赔钱,都得祖宗保佑。

  更何况,他还脑子被驴踢了似的,要搞什么发掘?

  正暗暗感慨,林思成又拿出了几件,吴晖愣了一下:还有?

  瞄了一眼,他顿然明了:清代脱胎粉彩杯,明代德化窑薄胎白釉杯、清代德化窑薄胎白釉杯。

  这两件不用溯源,清代的史料中记载的清清楚楚:清代官窑薄胎瓷的工艺技术,源于明代斗彩。

  德化白薄胎瓷也一样:明代中期左右,官窑实行官搭民烧,民窑技术突破性的发展。

  也是那个时候,德化窑根据甜白釉和蛋壳杯的工艺,创烧德化薄胎。

  也不用实验,用眼睛就能看得出来:无论是胎质、釉色、晶相,两两之间基本没什么区别。

  再看最后一件,吴晖就觉得挺有意思:

  这是清代的德化白薄胎瓷,俗称葱根白,即白中泛青。

  这是德化窑由明代的“象牙白”(白中微泛黄)、“猪油白”(白中微泛红或黄),转为釉层微微泛青色调的创新瓷。

  成因很简单:胎釉中含氧化铁(FeO)比例增加,且烧制时窑内气氛不再为单一的氧化焰,而是偏向还原焰,导致釉色青白。

  照这么一想,这种瓷器和创新就扯不上边,应该说是复古瓷才对,因为它的工艺核心,和宋代的影青瓷完全一致。

  如果还原氛围再稍强一点,烧出来的,就是他之前看到的那只宋代影青瓷碗。

  当然,前提是要先证明元代卵白釉和永乐甜白釉的传承关系。才能建立起完整的技术演变链条:

  北宋影青瓷——金代河津瓷——元初霍州瓷——元中卵白釉——明代甜白釉——蛋壳杯——成化斗彩——清初薄胎瓷——清中粉彩。

  这是贡瓷体系,民用瓷则是另外的演变链条:明代甜白釉——明中德化薄胎白瓷——清代德化青白瓷(复古影青瓷)……

  思忖间,吴晖突地一愣:咦,照这么一看,这竟然是一条从宋到清,完整的工艺演变链条?

  不对,不止是宋到清……北午芹遗址的发现,完全可以证实,这种瓷器的源头在五代初,更或是唐末。

  如果再向下追溯,完全可以追溯到民国,乃至现代。而且民国时期已不仅仅局限于德化窑,稍大点的民窑都能烧出薄胎瓷。

  最薄的,能薄到零点一毫米左右,甚至器型极大,且透,透到可以用来做灯罩的地步。

  就像这一件:

  所以,如果再重新整理一下:从唐末到民国,从官窑到民窑,这种烧瓷工艺,上下传承了一千年还有余?

  数一数,迄今为止,工艺链条如此完整,技术演变脉落如此清晰的古陶瓷,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年以上的古陶以工艺有几种?

  答案是一。

  之前工艺链条最长的是龙泉窑青瓷:始于东晋、明代断烧,上下将将一千年。

  如今又多了一种:青白釉、卵白玉,更或是称之为薄胎瓷。

  除了传承,还要看在历史中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从晋到元,只有在尚青的南宋时期,短暂的一段时间内,龙泉青瓷被列为贡瓷。其余时期,一直都烧的是民间用粗瓷。

  而这种薄胎瓷,历经北宋、金、元、明、清,五朝均为御器。

  不敢说一骑绝尘,至少从工艺技术、科技水平等方面比较,肯定要强那么一点点……

  吴晖终于明白:林思成为什么要发掘河津窑和霍州窑?

  如果不发掘这两处遗址,他就没办法证明这种工艺技术的传承过程,更没办法证明完整的演变链条。

  说直白点:没有河津窑和霍证窑的佐证,他没办法把北宋的影青瓷和元代的卵白釉、以及明代的甜白釉关联起来。

  假设,假如最终证实,会怎么样?

  从唐到民国,上下一千年有余,且为五朝贡瓷……不敢说绝后,至少是空前。

  关键的是,好死不死的,林思成在遗址范围内,勘探出了一座仰韶时期的陶窑遗址。

  是不是意味着,还能再往前追溯一下?

  想到这里,吴晖的瞳孔止不住的一缩:他算是知道,林思成为什么要把他和孙嘉木忽悠到西京来?

  抛开陶窑遗址,只说从唐到民国:时间跨度一千年有余,完整的传承链条,深远的历史影响力,这已经不是常规性发掘项目,而是涉及到国家级课题、追溯工艺起源的主动性重大项目。

  其次,不仅仅要发掘河津窑和霍州窑,还需要对湖田窑遗址进行再次考证和发掘,更需要对元代卵白釉、明代甜白釉、明清两代德化窑工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乃至于勘探遗址。

  涉及到山西、景德镇、福建(德化窑),如果让其中哪一个省主持,先不说技术够不够用,条件允不允许,另外两家愿不愿意听你指挥?

  所以,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论,这个项目都只会由国家文物局主持,组织发掘。

  本能的,吴晖想起林思成之前说过的那句话:吴司长,你放心,输了我就认。等我忙完这几天,你和孙处长说去哪,我就去哪。你们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拿杆洛阳铲挖坑都行。

  想想电脑里的那十几项BTA成果,并刚刚才看过的分析报告,再看看长案上摆的整整齐齐,次序分明的白釉瓷,然后再回忆一下,他勘探河津那五处遗址的全过程……

  结果,你让他去挖坑?

  这不是大格小用,这他妈是糟蹋人才。

  更主要的是,遗址全是他发现的,包括河津窑,包括霍州窑。

  同时,技术起源、工艺链条,全是他验证的。甚至于,他已经做完了大半的研究工作,只需要发掘出遗址,侧面验证一下工艺流程。

  所以,要么让他主持勘探发掘,要么主持工艺研究,不会有第三个可能。

  顶多也就是顾虑一下他太年轻,资历不够,给他安排一个保驾护航的甩手掌柜。

  就像隔壁的实验室:王齐志挂名,林思成干活。

  但这样一来,站在运城的立场上,估计天都塌了。

  原本是:元代唯一的细白瓷生产中心、贡窑,金、元明期唯二的白釉并瓷枕贡瓷(同时期还有定窑),现在成了唯二、唯三,因为还要加上霍州窑。

  站在省文物部门的立场上,可能得拿头撞墙。

  原本是:全国唯一一处完整、全工艺体系的宋代卵白玉烧造遗址,结果,只存在于史料中的卵白玉,竟然是宋代景德镇湖田窑的影青瓷?

  不论是烧造历史、还是代表性,以及遗址规模,两者都没办法放一块比较。

  更关键还在于,这种工艺的演变瓷在明清两代的影响力。特别是明代:甜白釉、蛋壳杯、成化斗彩,乃至鸡缸杯……这怎么比?

  甚至于,它连德化窑都比不过。

  就好比,黑夜中只开一盏灯,和舞台上开好多盏灯的区别。

  前者能让它无比耀眼,后者只会让它黯然失色。

  吴晖已经能够想像到:当文物局叫停河津窑项目,重新系统性的规划发掘计划,山西那边会有多难受。

  当文物局主持并组织,林思成跟着专家组再一次到河津的时候,他们会有多么的难以置信。

  等知道这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怎么到的这一步,怕是会后悔到吐血。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但站在林思成的立场上,逻辑不对……

  吴晖想了想,觉得到这个份上,已经没必要打哑谜,他索性开门见山:

  “为什么不再研究一段时间?不说完全复原工艺,至少也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别人想追也追不上的时候,再把这些拿出来?”

  “不然,你做的这些,耗费这么多的资金,做了这么多的努力,不就给别人做了嫁衣?”

  “谢谢吴司长,我和老师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才拖了您这么久!”

  说着,他又拿出那件刚烧出来的青白瓷杯。

  瞄了一眼,吴晖的两颗眼珠直往外突。随后,就跟过电一样,手指禁不住的颤了一下。

  这是什么?

  宋代影青瓷,河津青白瓷,还是明代蛋壳杯,清代德化葱根白?

  更或是,包含了几种瓷器所有的工艺特点,就像个大杂绘?

  吴晖睁着眼睛,在两人的脸上转来转去:

  怪不得,让人欺负成了那样,王齐志一反常态,连声都不吱?

  更怪不得,欢送会那天,林思成依旧能笑的出来?

  这师生俩憋的何止是大招,这他妈是绝招。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最新章节,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