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钢炉?”

  苏泽点头说道:“夏日炎炎,在外面工作的人容易得暑病,这都是因为出汗太多,导致体液失调所致,所以工坊中的工匠不仅仅要补水,还要补充盐。”

  苏泽这么一说,万敬就理解了,不就是暑病吗?

  暑病也是夏日户外劳作的工匠容易患的病,只不过明代的时候暑病被认为和太阳有关,炼钢厂内是没有太阳的,所以万敬没有往暑病上想。

  苏泽又说道:

  “钦之(万敬字)兄,炼钢厂在夏季要给工匠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我建议钢厂专设一笔资金,用在给工匠们发放防暑降温补贴。”

  万敬连忙点头,炼钢厂的工匠可是工部的宝贝,苏泽这么说他才发现自己疏忽了防范暑病。

  万敬立刻说道:

  “按照子霖兄的办法,就给工匠发放盐水吧?我再让医局开一些治疗暑病的药方,放在炼钢厂中备着。”

  苏泽又说道:

  “另外钦之兄,这过滤氨水后的废液,能够都搜集起来吗?”

  万敬疑惑的说道:

  “废液有什么用?”

  苏泽看着硫酸铵,嘴角露出笑容道:

  “此物堪比黄金,可是有大用啊,等过些日子,钦之兄就知道了!”

  ——

  八月十六日,京郊。

  京郊炼钢厂的铁路车站前搭起了一个台子,房山铁路董事会的执行长范宝贤满脸的喜色,他被一众大股东们簇拥着,焦急的看着铁路月台上的蒸汽钟。

  这个蒸汽钟也是最新的发明。

  随着工厂越来越多,对于计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西洋的机械钟表也被商人带来了大明,随之大明工匠也对钟表结构进行了拆解,制作出新的钟表来。

  但是这些钟表的零件加工水平不一,钟表的计时也不是很准确,用在普通的工厂还行,但是用在铁路上就不够了。

  铁路运营对于时刻的要求非常高,而更大的一个难题是,铁路的沿线的时钟必须要对齐。

  每个站点的时间必须同步,要不然就是编了时刻表,也可能因为计时工具的误差,导致铁路事故。

  有工匠提出烽火台的办法,每隔一段时间燃起狼烟,各站台就立刻对齐钟表。

  这个办法理论上可行,但是京师和房山之间日日燃起狼烟,京师百姓怎么看?

  所以这个方案是第一个被否决的。

  这件事也愁坏了铁路公司,最后范宝贤悬赏工匠来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一位名叫崔时的疯狂工匠,提出了解决办法。

  崔时提议,建设一条蒸汽管道,然后在管道上开口安装这种特殊的蒸汽钟。

  每隔十五分钟,管道中就会冲入蒸汽,这十五分钟一次的蒸汽,就会自动给沿途的每一座蒸汽钟校时。

  这样一来,沿途每一个站台的钟表,每隔十五分钟就能校时一次,这样就能满足铁路调度的精度要求了。

  就连苏泽听到这个办法,也对崔时的巧思惊叹不已。

  在原时空的十九世纪,蒸汽钟也曾经很普及。

  在工业时代,很多城市都建设了大量的蒸汽钟,用来给城市居民提供标准的时间。

  随着蒸汽钟上冒出蒸汽,汽笛发出轰鸣之后,不远处出现的马车的尘嚣。

  “来了!”

  范宝贤激动起来。

  今日铁路竣工仪式,内阁阁老雷礼和工部侍郎潘季驯都要出席,这个消息让铁路公司的股东们都激动不已。

  这可是阁老啊!

  如果是以前,这些商人别说是阁老了,就连大小九卿这个级别的大臣都见不到。

  如今范宝贤以铁路公司执行长的身份,可以和雷阁老并肩参加剪彩仪式!

  等到雷礼的马车靠近站台,范宝贤和一众铁路公司董事会的董事站在两边,热情的迎接两位朝廷重臣的到来。

  雷礼范宝贤寒暄了几句,就在潘季驯和万敬的陪同下,登上了举行竣工仪式的站台。

  苏泽和罗万化则跟在随行的官员队伍中,看着范宝贤这个执行长忙前忙后的样子,罗万化对这个过分殷勤的商人有点厌恶。

  不仅仅是罗万化,今天出席的官员对范宝贤态度都很敷衍,有几个甚至不假颜色,但是范宝贤不愧是商人出身,无论态度如何,他都会殷勤的招待。

  苏泽对着罗万化说道:

  “能把铁路建成,也有这位范执行长的功劳,士农工商,只要是有利于大明的,都是大明的忠臣。”

  听到苏泽这么说,罗万化也收起轻视。

  也对,听说《商报》就是这个大同范氏出资办的报纸,这范氏能有这样的商业眼光,确实能为大明做不少事情。

  “翰林院苏学士!翰林院罗总编到!”

  唱名的仪宾喊完,范宝贤三步并两步,冲到了苏泽面前。

  “苏翰林,久仰大名!”

  范宝贤激动到脸上的肥肉都抖动,苏泽倒是伸出手做出拜礼,这下子让范保贤更激动了,连忙行礼回拜。

  “我也是听万郎中说过不少范执行长的事情,这次铁路能建成,范执行长也出了不少力气。”

  “草民竟然能入苏翰林的耳,真是三生有幸啊!”

  所幸今日还有别的贵客,范保贤听到了几名勋贵的名字,也只能依依不舍的放开苏泽。

  苏泽和罗万化登上站台,就见到雷礼向他招手。

  苏泽连忙过去,雷礼看着站台下的铁轨,对着苏泽说道:

  “子霖啊,当年我在工部当尚书的时候,这铁还是稀罕的东西,如今都可以铺在地上当轨道了。”

  苏泽想着当年自己向雷礼献破解《营造法式》方法的时候,这些年大明确实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多赖苏子霖的功劳。”

  工部侍郎潘季驯凑趣说道。

  潘季驯的两鬓微白,这位历史上有名的技术官员,此时五十多岁,正是一名官员最年富力强的时候。

  苏泽连忙谦虚说道:

  “这些都是工部的功劳,这些炼钢厂可都是万郎中修建的。”

  雷礼和潘季驯也满意的点头,这也是苏泽的优点了,他明明做了很多事情,却不居功,而且愿意将功劳分给别人。

  雷礼突然说道:“老夫今日前来,是想要看看,这铁路是不是像报纸上说的那样,和运河一样能联通我大明的南北。”

  内阁阁老自然不会随便说话,这句话太过于突兀,苏泽看向雷礼,思考着他这句话的含义。

  雷礼只是坦然一笑,却没有再多说什么,紧接着宾客到齐,范宝贤返回站台,宣布竣工仪式开始。

  不得不说,范保贤设计的这个竣工仪式还挺有新意,由雷礼和潘季驯手持锤头,在最后一块铁轨上敲下,现场爆发出激烈的掌声,房山到京郊,这条长度不到百里的铁路,就此宣告竣工。

  苏泽知道,这条铁路必然会载入史册,成为某个历史时代的标志性节点。

  但是此刻站在京郊炼钢厂的站台上,苏泽并没有任何震撼感。

  没办法,不远处的炼钢厂冒着烟,马夫驱赶着马来到了铁轨上,三辆相互连接的轨道车厢被推到了站台上。

  苏泽随着众人登上车厢,等到站台的蒸汽时钟发出汽笛声,车夫开始指挥马拉着车厢开始加速。

  因为车上都是贵客,所以车夫的速度也不敢太快,在苏泽看来这就和游乐园的观光马车差不多。

  估计任何人,都无法想象后世铁路能发展成每小时几百公里的钢铁巨兽吧。

  不到一刻钟的时候,马拉轨道车就抵达了目的地,距离炼铁厂不远的临时站台。

  众人再次下车,看着车夫调转马头,将马拉到另外一侧准备返程。

  不过在场的官员们,还是对马拉轨道车进行了高度评价。

  仅仅是四匹马就拉动三节车厢,这可要比普通马车的效率高多了。

  轨道车行驶也很平稳,这都给了众人相当不错的印象。

  苏泽看向被官员簇拥着的雷礼,又想起刚刚的对话。

  灵光一闪,苏泽突然明白了雷礼的意思。

  这位雷阁老突然前来,又对着自己说了那番话,显然是表示他铁路感兴趣。

  如今的朝廷,除了雷礼之外,并没有重臣意识到铁路的价值。

  而作为一个新的行业,朝廷也没有和铁路有关的部门。

  工部只是负责建造铁路,在铁路建造完毕后,运营就交给了铁路公司。

  但是这只是房山铁路一条铁路,可以预见朝廷必然会兴建更多的铁路。

  铁路交给铁路公司运营后也不是什么都不用管了,必然也要成立一个管理的部门。

  雷礼将铁路比作运河,就是要将铁路的管辖权纳入到他这个专务大臣的名下。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雷礼要专门出席铁路竣工仪式!

  雷礼的想法,也正合苏泽的心意。

  铁路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无论是公营还是私营,都是需要朝廷介入的,别的不说,现在整个大明有能力建造铁路的也就只有工部。

  至今也还没有一个管理铁路的衙门。

  而仅仅为了一条房山铁路,设置一个衙门又有些小题大做。

  将铁路和运河并列,全部交给雷礼这个专职阁老,显然是个更优的选择。

  等到日后铁路的重要性上升,铁路更多的时候,在朝廷设置管理铁路的衙门,这样就更丝滑了。

  但是这件事显然也不能由雷礼自己提出,看来雷阁老是暗示自己上书啊。

  苏泽想明白了这一点后,剩下的竣工活动就没了兴致,他满心盘算着怎么回去起草奏疏。

  范宝贤还准备了一个聚餐,不过参加竣工仪式的官员还是不愿意和他这样的大商人产生太多的交集,在竣工仪式过后都纷纷离开。

  而苏泽返回到报馆后,就立刻开始起草奏疏。

  《为请统铁路专务事疏》

  苏泽首先向皇帝夸赞了一遍铁路:

  “臣观近日京郊房山铁路竣工,其轨连百工之脉,车通南北之利,实乃国朝新器,兴邦要务。”

  “然铁路之效,非止于转运货殖,更可譬之运河漕运。”

  “二者虽形异而用同,皆系国计民生之枢要。”

  “今房山铁路虽成,然事权未统:工部但司营造之职,铁路公司专营运输之务。”

  “恰如漕运行船须沿河闸坝一体协理,铁路亦需中枢调度以杜差池。”

  “臣以为,为统辖铁路营造、运营、章程诸事,需由重臣居中协调。”

  迅速写完了奏疏,苏泽这是帮了雷礼一个顺水人情。

  苏泽都已经在奏疏中将铁路比作漕运了,那适合专务铁路的重臣是谁就不言而喻了。

  而且有了雷礼这样的重臣推动,说不定第二条铁路很快就能开工了。

  这次苏泽也懒得用金手指了,自己都上书了,接下来该雷阁老自己推动了。

  处理完这件事,苏泽看着桌子上的布袋。

  布袋里装着白色晶体,这些是陶观从炼钢厂的氨水废液中,和硫酸合称的硫酸铵。

  苏泽也没想到,陶观竟然提纯出了硫酸铵的结晶,这些可是高浓度的氮肥啊!

  但是如何推广这个东西?

  苏泽想起前世,很多去基层扶贫的同僚,都抱怨过在基层推广农业新技术的难度。

  在他们看来,明明国家给了政策,给了技术扶植,却不肯改变原本落后的种植方式,坚决不肯种植新的作物。

  但是现在苏泽明白了原因。

  和工业不同,任何一项农业技术革命,推广起来都十分的困难。

  和追求利润高效的工业不同,农业最大的目标是稳定。

  农业是个周期很长的事情,春种一粒粟,到了秋天才能收万颗籽。

  而农作物从播种到成熟,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导致减产乃至于绝收,都是会饿死人的。

  农户可不会因为官府一句话,就往自己的田里撒奇奇怪怪的东西。

  而且农业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万一撒了硫酸铵最后因为其他灾情欠收,农民也可能归因到硫酸铵上。

  普通农户必然是保守的,这种保守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本能,是对饥饿的本能应对。

  要推广硫酸铵,不能依靠各级官府的强行推广,还必须要让普通农户自愿使用。

  苏泽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办法,他立刻找上了罗万化。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