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号外!《乐府新报》举办亩产大赛!奖金一千银元!”

  走街串巷的报童们,拿着报纸叫卖着,正坐在茶楼喝茶的何心隐喊来报童,买下一份《乐府新报》。

  这篇报道并不长,用的也是普通百姓都能看懂的白话。

  何心隐发现,《乐府新报》上的普通白话是越来越多了。

  原本还只是二版的“市井之声”喜欢用白话的文章,这倒是无可厚非,本身“市井之声”就是面向普通百姓的新闻。

  现在更多的版面也出现白话的文章,这是苏泽在推动白话吗?

  何心隐记下这个小趋势,他的《新乐府报》也准备加大白话内容的征稿。

  原因自然也很简单,随着报纸的发行量增长,读者群众中的普通百姓也在增加。

  为了迎合这些普通百姓,自然要刊登更多的白话文章。

  回到正题,何心隐看起这篇报道。

  报道内容也很简单,就是《乐府新报》会组织一次京畿地区的种粮大赛。

  每个参赛的农户,可以选出一块一亩大小的试验田,种植冬小麦,等到收获的时候按照亩产量进行排名,亩产最高的农户可以获得一千银元的奖励。

  何心隐露出笑容,《乐府新报》也是没活了吗?搞出这种活动来?

  但是仔细想想,这个活动确实挺有意思的。

  京畿地区本来也会种植冬小麦,一般冬小麦会在秋季播种,次年夏季前收获,也是京师富裕人家重要的主粮。

  过阵子就是冬小麦种植的时候,现在举行这个比赛时间正好。

  就算是没信心拿奖,也能报名参赛,不就是一亩地吗?

  精心料理一亩地,万一运气好增产了,这一千银元对于富农都不是一笔小数目,有巨大的吸引力。

  何心隐觉得《乐府新报》真是一个绝望的对手,每次你觉得它没活的时候,总能整出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活。

  这样一来,《乐府新报》的订阅量又能上一个台阶。

  何心隐想着是不是要在自家报纸上也搞个活动?

  或者再快点推动白话扩版?

  何心隐想到了《商报》,这家服务于商人的报纸,很早就抛弃了书面文,只保留了头版转发的朝廷消息还用书面文,剩下的版面全部使用白话文,方便商人阅读。

  相比之下,《新君子报》却不肯放弃书面文,除了戏曲版块会有白话文的文章,其他版面还在坚持用书面文。

  结果就是,《商报》后来居上,在销量上迅速超过了《新君子报》。

  何心隐更加坚定了白话办报的方向,他本身的政治观点就是王学泰州那一脉的,更加重视底层百姓的利益。

  ——

  “外大父(外祖父),您怎么来了?”

  面对武清伯李伟,小胖钧做出一副无辜的表情。

  武清伯李伟不敢摆自己外祖父的架子,躬身说道:

  “殿下,您上次说的那个增产神药,还有吗?”

  在好外孙给自己推广增产神药的时候,武清伯李伟是不屑一顾的。

  长于深宫的皇太子,能懂什么种地?

  这估计又是太子身边那个方士陶观鼓捣出来的东西。

  这个方士在太子身边,倒是捣鼓出不少东西,但是还是那句话,太子能比自己懂种地?

  所以武清伯李伟婉拒了太子推销的“神药”。

  但是听说了《乐府新报》上的悬赏后,武清伯李伟就杀到了东宫。

  太子露出为难的表情。

  李伟的心咯噔了一下。

  只听到好大孙支支吾吾的说道:

  “英国公今日来要了去,说是要参加什么《乐府新报》的种田比赛?”

  听到英国公的名字,李伟立刻应激起来。

  大明时代勋贵中,实际上以英国公和魏国公为首,成国公和定国公按理说应该排在后面。

  当然,实际权势还和个人能力以及皇帝的亲近程度有关,本朝隆庆皇帝就喜欢重用定国公和成国公。

  英国公张溶,是靖难名将张玉的四世孙,也因为参与了靖难之役,所以英国公更多时候位列勋臣第一。

  现任魏国公徐鹏举,是开国功臣徐达的后代,世代居住在南京。

  但是因为徐鹏举在嘉靖朝勾结严嵩贪污军饷,被革去了国公爵位。

  隆庆皇帝继位后,赦免了他的罪行,恢复了他的爵位,但从此就深居简出。

  但理应是勋臣第一的英国公张溶,本身才能却不行,资质平庸,被嘉靖和隆庆皇帝嫌弃,所以他平日里都在家安享富贵,很少参与政务。

  虽然不参与政务,但是英国公理论上依然是京师勋贵中最尊贵的,而且张家世代国公,积攒的财富也相当可观。

  一个世代富贵的国公,一个因为女儿才封爵的外戚,张溶和李伟天生就不对付。

  关键是李伟的田庄,还在英国公府的田庄边上。

  两家因为土地勘界和争夺水源,也起了好几次的冲突,双方的关系更加的紧张。

  李伟说张溶是靠着祖上余荫的酒囊饭袋,张溶则说李伟是靠着女儿发达的乡野老农。

  武清伯李伟各方面都比不过英国公张溶,唯一让他扬眉吐气的地方,是去年他种植的土豆和红薯都丰收了,赚了好大一笔银元。

  英国公张溶也派人偷了武清伯家的种子,但是张溶的庄客不会种植土豆和红薯,去年改种的土地都欠收了。

  因为这件事,武清伯李伟嘲笑了对方很久。

  现在李伟听说了英国公张溶要参加种田大赛,立刻明白了对方的想法。

  匹夫!若是让他得了奖金,自己引以为傲的种田技术,岂不是也要被英国公府比下去了?

  这绝对不行!

  李伟又问道:

  “殿下,这增产神药还有吗?”

  太子露出为难的表情说道:

  “有倒是还有,但是不多了。”

  “不多也行,请殿下赐给老臣!”

  太子接着说道:

  “外大父,我们是一家人,孤自然要帮你,但是肥田的神药不多了,要用在地方,这样吧,等外大父开始种地的时候,孤派陶观去帮您用药,如何?”

  李伟喜道:

  “那自然是最好了!”

  等到李伟走后,屏风后的陶观走出来,小胖钧问道:

  “孤的苏师傅交给你的肥田神药使用方法,先生都记住了吗?”

  陶观连连点头。

  化肥也不是乱用的。

  氮肥的作用主要是促进农作物的枝叶生长,所以萌芽前和开花前使用,在入秋后也可以使用,增加农作物的抵抗力。

  此外硫酸铵在使用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土地的盐碱度。

  苏泽专门写了一份如何使用化肥的方法给太子,小胖钧就交给了陶观研究。

  陶观如获至宝,因为这本书上不仅仅说明了施肥的方法,还简单论述了氮磷钾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原来“炼金术”不仅仅能炼金,还能改变草木?

  陶观看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向他招手。

  “殿下,英国公求见。”

  小胖钧连忙挥手,陶观又藏到屏风后。

  看到行色匆匆的英国公,朱翊钧又拿出一套说辞,说自己刚刚给了武清伯增产神药。

  上钩的英国公也同样请求太子赏赐神药,在“不情不愿”中,小胖钧拿出同样的托词,提出要让陶观指导施肥。

  英国公张溶自然一口答应下来,然后喜滋滋的离开。

  等打发了英国公,小胖钧向太监张宏和陶观问道:

  “孤的表现如何?”

  陶观立刻说道:

  “殿下的演技,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崇文门的戏子拍马都比不上您!”

  张宏心中鄙视,陶观竟然将殿下比作戏子,也不怪他荒野村夫出身,就是不懂规矩。

  小胖钧完成了苏泽的任务,心情正好,却很受用陶观的马屁。

  他又突然问道:

  “这么说,你听过崇文门的戏?”

  陶观连忙说道:

  “殿下,仆臣刚来京师的时候,就去崇文门听了《牡丹亭》,只可惜没能听完全部折。”

  “《牡丹亭》的戏折太多,全部听完要三天的时间,所以大部分时候崇文门剧场只上演最出名的几折。”

  小胖钧叹气说道:

  “听说京师勋贵们都争相邀请崇文门戏班上门唱戏,上次英国公家的老令君过寿,戏班就上门唱了三天戏,京师勋臣们都争着上门蹭戏,可把英国公风光坏了。”

  “只可惜母妃。”

  听到这里,张宏和陶观都沉默了,如果太子敢叫戏班上门,李贵妃就能杀来东宫。

  小胖钧突然说道:

  “对了,孤帮了苏师傅这么大的忙,苏师傅是不是也要帮孤一次?”

  张宏和陶观面面相觑,这时候还能怎么办,只能附和太子了。

  ——

  “真拿太子没办法,这件事苏某就应下了吧。”

  听到苏泽这么说,太监张宏明显松了一口气。

  自己终于可以回去向太子交差了。

  “但这件事还要从长计议,请太子殿下耐心多等一段时间。”

  张宏也十分通情达理的说道:

  “这是自然,只要苏翰林肯出手相助,殿下就能耐心等下去。”

  送走了张宏之后,苏泽开始思考起来。

  最近前后没什么国家庆典,也挨不上什么节日,还是要等个由头才行。

  在苏泽看来,小胖钧读书还算是刻苦,搞点课外娱乐活动也是无可厚非。

  只能说大明皇室教育太过于极端,要么就是彻底放养,要么就是窒息高压。

  彻底放养的就是嘉靖对隆庆,以及原时空万历对自己的儿子。

  窒息高压就是自己这个好弟子了,要说有一个美满童年的,怕只有在兴献王府长大的道爷了。

  看来童年也不能决定性格啊,道爷这性格不也和他的童年没什么关系吗?

  苏泽收起了杂乱的心思,自己前几天的上奏已经有了结果。

  这一次苏泽没用系统,但是工部随着自己也上奏,请求朝廷委派重臣,负责管理铁路事务。

  苏泽和工部的奏疏在内阁没有什么阻碍,迅速送入宫中。

  隆庆皇帝也接到了铁路的试运行的报告。

  整个房山铁路长约百里,试运营期间,铁路公司规定用四匹马拉四节货运车厢,装满矿石从房山出发。

  四节货运车厢,足足装了100石(10吨)的矿石,用了八个小时从房山运到了京郊铁厂。

  这个速度和运货量,已经让朝廷上下都傻眼了!

  八个小时在苏泽这个穿越者看来堪称龟速,但是以前这样的路程,如果用货运马车需要至少2日的时间!

  而且一辆马车的载重量差不多是10石,也就是说,如果要运送100石的货物,需要十辆马车同时出发,两日时间才能抵达。

  而且马车运输的费用是很高的。

  除了马的饲料之外,马车运输还要经常维修更换,以大明官道糟糕的道路状况,一次运输就要更换几次车辙车轮,一旦发生倾覆还要人工来装卸,效率非常的低下。

  但是马拉轨道车不同。

  马拉轨道车的铁轨都是一次性投入的,新的车厢暂时也不需要维护,就是每隔两个小时,需要更换一次马。

  这些在沿途的站台就能完成,而且耗时也很短。

  八个小时,四匹马,就能运输以往十辆马车两日运输的货物,而且损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更重要的是,铁路可以重复发车。

  每隔半个小时发车,基本上就能保证车距安全。

  马拉轨道车还无法保证夜间行驶,也就是说以现在夏季时长,可以保证一天六次发车。

  当这份结果放在皇帝的御案上的时候,由重臣专门管理铁路事务,已经成了定局。

  从皇帝和重臣们,都在思考应该在哪里建设第二条铁路!

  铁路实在是太香了!

  可以想见,今年京师采暖不再成为问题,今年再也不会因为百姓采暖而让铁厂停工了。

  除此之外,房山的玻璃使用铁路,运送的损耗更低,玻璃的价格又要下降。

  京郊的铁厂可以炉火不歇的工作,大明的钢材产量又要攀上一个新的高峰。

  隆庆皇帝这次没有犹豫,直接由雷礼专门负责铁路事务。

  就这样,雷礼变成了铁路和水利专务大臣,专门负责水利和铁路事务。

  而这位铁路和水利专务大臣正式任命后不久。

  八月二十七日,他接到了第一份兴建铁路的请愿。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