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筑五城以定北境疏》通过。】
【筑城计划于隆庆七年开春后执行,兵部派遣官员勘察辽东山川地理,五座棱堡逐步修筑于长白山要冲。】
【五城控制商路要道,压缩建州女真活动空间,生女真部落被迫归附。】
【安东都护府依托棱堡屯田驻军,东北开拓进程加速。】
【新军官阶层首次主导国政军策,打破宋代以来文臣垄断军策的传统。】
【新的军官基层登台,和文官争夺军事决策权。】
【国祚+2。】
【威望值不变。】
【剩余威望:4800。】
新式军官阶层正式登台亮相,这面目全非的大明,到底会驶向何方,苏泽也不知道。
不过总体上来说,新式军官也是新兴阶层,他们给大明带来更先进科学的军事决策,还能解决建州女真的问题,总是利大于弊的。
苏泽看完结算报告,关上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马上就要过年了,接下来各衙门都要准备过年了。
李如松是个人才,苏泽又掏出信纸,给远在东北的李成梁写了一封信,信中夸赞了一番李如松,又掏出两袋子精米,打开窗户。
——
李如松这段日子过得很煎熬。
他也没想到这次上书会捅出这么大的篓子来!
科道群情汹汹,兵部上下一心,要给自己的奏疏挑刺。
李如松虽然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但是想起来京之前父亲的教诲,他也开始后怕。
如果真的出了事情,就是那个当安东副都护的爹也护不住他!
唯一值得安慰的,就是苏教务长和自己站在同一条战线,还上书支持了自己。
李如松害怕再惹事,整日躲在军营之中。
可军营消息闭塞,李如松又担心错过重要的消息,每天都提心吊胆。
虽然他也听到了一些好消息,宣大和蓟辽两位总督都支持自己的方略。
但是李如松不清楚朝堂的局势,也不知道这份方略能不能被朝堂采用。
当然,他更怕的是自己贸然上书,被群臣攻击,还连累到苏教务长。
那自己就要被父亲揍死了。
“李旗正何在?”
一名行人来到了军营,门前的哨兵看到阵仗,吓得连忙进营通报。
李如松听说行人司来人,连忙披甲出营,心中咯噔了一下,也不知道这次是是福是祸。
军营还没接过圣旨,好在这位行人还算是体贴,指导他们搬来桌案,好歹将场面摆起来了。
行人展开圣旨,开始宣旨。
“克虏军旗正李如松,器识宏远,韬略夙娴。”
听到开头的话,李如松松了一口气,这样的开头总不会是问罪的圣旨了。
“近者,尔领衔奏呈《请筑五城以定北境疏》,考据史乘,参酌地利,所陈围困建州、控扼长白之策,实为安边定国之良谟。内阁诸臣皆谓所议上佳。”
“兹特擢尔为京营新军禁卫骑兵队正,调任禁卫军。赐内帑精甲一副、御马一匹,金元十枚,以彰朕励忠褒功之意。”
“尔其益笃忠勤,克襄戎务,钦哉!”
李如松听完圣旨,整个人都愣住了!
这名行人友好的说道:
“李总旗,还不谢恩接旨吗?”
李如松连忙按照流程谢恩接旨,紧接着两名负责上次的内承运司太监搬来了皇帝的赏赐。
精甲是一副精美的皮甲,礼仪功能大于实用功能,但这可是御赐之物,是可以当做传家宝的。
御马也是一样,这是一匹精壮的贡马,李如松是骑兵科出身,一看就知道这是价值不菲的宝马!
金元十枚是要送到祖宗祠堂的,关键是这个禁卫军队正。
自己升官了?
听起来自己这个克虏军旗正变成了队正,似乎是降级了。
但禁卫军是高配军衔,禁卫军队正位比千户!这在大明的军事系统里已经妥妥的中级军官了!
要知道在自己的父亲发迹之前,李家世袭的辽阳总兵,也就是个千户。
自己刚毕业一年,就完成了祖先几代人的积累!
要不然父亲怎么要送自己来京师读书的呢!
李如松连忙喊来身边的亲信,又将一个红封塞给了行人和随行的太监,众人在一片道喜声中,送走了宣旨的队伍。
“恭喜旗正高升!”
李如松宛如梦中,不一会儿,他的上司,骑兵千户高远也来到了军营之中。
原来不仅仅是李如松一人高升,所有联名上书的军官,都被调到了禁卫军中。
这位非武监出身的千户,用羡慕的语气说道:
“戍卫皇宫的任务艰巨,兵部的调令很急,你后日就要去禁卫军报到了。”
高远是戚继光的部将,和李如松在武监的教官也是老友,从军以来李如松颇受照顾。
此时他也有些不舍。
高远说道:
“勿做小儿态,你可知道陛下为什么将你们都调入禁卫军?”
李如松说道:
“是重建枢府的传言?”
高远也算是京营新军的中高级军官了,他接触的消息层次自然要比李如松高。
他点头说道:
“重建枢府还早着,但是此番你等上书,陛下又将你们调入禁卫军,日后少不了被陛下垂询军务的机会。”
李如松重重点头。
李如松的战略计划,兵部研究了半天没能找到破绽,两位边疆大吏都上书支持。
这说明了武监毕业的军官,军事素养过硬。
这种时候,皇帝必然会让他们参谋军政。
武监的出身实在是太有优势了。
这一批武监生,都是与国同休的勋贵和世兵子弟,忠诚毋庸置疑。
武监的监正就是皇帝本人,这些武监生理论上都是皇帝的弟子。
他们和外朝文官就尿不到一个壶里,又是专业的军事人才。
皇帝将他们调入身边,日后有关军事的问题,也可以多听到别的声音。
高远拍了拍李如松的肩膀说道:
“陛下这份信任来之不易,但是你们去了禁卫军,还是要谨言慎行。”
李如松连忙点头。
他知道这次奏疏能通过来之不易,以武将现在的地位,还无法和文官掰手腕。
如果不是苏泽帮忙,他们早就被科道锤死了。
兵部还管辖着京师新军,怕是多少兵部官员都盯着他们,等着他们犯错。
李如松也并没有狂妄的认为,自己可以轻易影响到朝堂的军事决策。
他们这批军官,对皇帝来说就是个参考,就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听听军官的声音。
见到李如松的态度摆的正,高远终于放心。
高远叹息道:
“可惜本将年纪太大了,要是能年轻十岁,我也想去武监读书了。”
“武监出来的,好样的!”
能得到这些百战沙场的军官如此评价,李如松也十分的骄傲。
高远知道自己前下属前途不可限量,又组织军中欢送,报道当天更是亲自送李如松来禁卫军营地报道。
“李班正!”
还没踏入禁卫军营房,李如松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回头一看正是和自己一起起草奏疏的刘荩臣。
“刘兄!”
刘荩臣对着李如松行礼:
“这次如果不是李班正带着我上书,何来如此的恩赏!这次我爹可是狠狠的夸了我,我这辈子都没被这么夸过!”
李如松知道刘荩臣是诚意伯世子,诚意伯好不容易才复爵,对这个继承人教育非常严格。
而诚意伯也是勋贵之一,更明白这次皇帝嘉奖的深意,自然对儿子十分满意。
对勋贵来说,这些赏金职位都是次要的,反正刘荩臣日后都要承袭诚意伯的爵位的。
重要的是能够在皇帝身边筹谋军机,这对于一个勋贵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勋贵争的是什么?不就是皇帝的信任和恩宠吗?
刘荩臣又突然说道:
“对了,李班正可有婚配?”
“啊?”
“那个,我家中有个妹妹还没出阁。”
刘荩臣看到李如松盯着自己,连忙说道:
“李班正,我妹可长得不像我,像我娘。”
李如松确实没有婚约,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如今被很多人盯着,他连忙说道:
“此等大事,还是要父亲做主。”
刘荩臣连连说道:
“是也是也,这件事还需要令尊做主,李班正如果没有婚约,家父会派人去辽东的。”
李如松突然有些头大,看来出风头也不完全是好事。
“李班正。”
李如松抬起头,看到了一个眼熟的身影,过了一会儿他才想起来,这是短暂在武监中学习过一段时间的沐昌佑。
受到朱时坤的影响,李如松对于这个武监“逃兵”也没有好感。
沐昌佑没有读完武监,就运作塞进了禁卫军,这种人自然不会被科班出身的人看得起。
但是日后两人都是同僚,而且沐昌佑是现任黔国公的弟弟,也不是李如松能随意得罪的,他也恭恭敬敬的行礼。
沐昌佑也摆出一副热情的样子,他热情将李如松拉到一边说道:
“李班正是否婚配?”
?
李如松从没想过,这榜下捉婿也会发生自己身上,自己刚刚调入禁卫军,就上门了两场婚事。
沐昌佑笑着说道:
“在下有一个妹妹,和家兄都是同胞所生。”
好家伙,这是现任黔国公的弟弟,也算是黔国公府一脉的嫡女啊!
和刚刚复爵的诚意伯家不同,黔国公虽然远在云南,但是大明的超品国公,联姻的都是勋贵重臣。
但不知道为什么,看到沐昌佑的笑脸,李如松总有些抵触的情绪,他拿出同样的说辞道:
“此等大事,还是要家父做主。”
沐昌佑点头说道:
“正是正是,家中已经遣人去东北了。”
李如松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封奏疏,竟然成了勋贵联姻的香饽饽。
接下来又有几家勋臣子弟来找自己,都说自家有适龄婚配的女眷,也都被李如松用同样的话术挡住了。
甚至不仅仅是李如松本人,这次调入禁卫军的武官,只要是尚未婚配的,都被人问婚,不少都是他们以前根本不可能高攀的对象。
不少人也都没抵挡住,直接就应了下来,甚至最快的一名京营的世兵子弟,连婚期都已经定下来了。
这件事还是交给父亲头疼去吧,李如松兢兢业业的开始了自己的禁卫军工作。
——
隆庆六年进入倒计时,在所有衙门都开始陆续封印锁衙之后,内阁也终于开始准备放假了。
苏泽执掌的中书门下五房,也终于到了放假的时候。
腊月二十四日,这是苏泽年前最忙碌的一年,喊来五房的房正,苏泽开始处理最后的杂务。
先是罗万化汇报道:
“检正,中书门下的宿舍楼已经完工,年前已经陆续交付了,只是还多出来了几套?”
为了方便中书门下五房办公,皇帝特旨在紫禁城附近圈了一片土地,用来建造中书门下五房的廉租宿舍楼。
随着建造技术的发展,加上水泥厂和新式砖窑的投建,新式土楼的建设周期进一步缩短,土楼的造价也越来越便宜。
如今各部衙门都在想办法建造自己的廉租宿舍楼,这也算是各衙门笼络人心的福利。
苏泽说道:
“咱们占了中书科和六科的地盘,罗孔目你去问问,如果中书科和六科有家贫路远的官员,就把他们登记上。”
众人看向苏泽,本以为苏泽和六科关系不睦,却没想到他竟然要带上六科分房。
六科都察院身为监察机关,自然不可能给自己盖楼。
特别是六科,虽然权力很大,但是人数太少,部门也没有多少预算。
很多科道官员家中确实清贫。
不过苏泽已经发话了,罗万化自然应了下来。
吏房主司宋之韩也汇报道:
“高首辅前几天让我们吏房拟一份补缺名单,但是吏部那边不太配合,说《事迹文书》乃是朝廷机密,不让我们翻阅。”
《事迹文书》就是官员履历了,内阁掌七品以下官员的任免之权,但是七品以下的官员太多了,又不可能都让阁老们一个一个去任命。
所以吏房要负责草拟名单,并且还要附上简单的考核报告让阁老们参考。
宋之韩汇报的问题要让苏泽有些头疼,吏部为什么不配合,苏泽心中自然清楚。
但这样的小事,也要汇报阁老们,又显得中书门下五房无能。
【筑城计划于隆庆七年开春后执行,兵部派遣官员勘察辽东山川地理,五座棱堡逐步修筑于长白山要冲。】
【五城控制商路要道,压缩建州女真活动空间,生女真部落被迫归附。】
【安东都护府依托棱堡屯田驻军,东北开拓进程加速。】
【新军官阶层首次主导国政军策,打破宋代以来文臣垄断军策的传统。】
【新的军官基层登台,和文官争夺军事决策权。】
【国祚+2。】
【威望值不变。】
【剩余威望:4800。】
新式军官阶层正式登台亮相,这面目全非的大明,到底会驶向何方,苏泽也不知道。
不过总体上来说,新式军官也是新兴阶层,他们给大明带来更先进科学的军事决策,还能解决建州女真的问题,总是利大于弊的。
苏泽看完结算报告,关上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马上就要过年了,接下来各衙门都要准备过年了。
李如松是个人才,苏泽又掏出信纸,给远在东北的李成梁写了一封信,信中夸赞了一番李如松,又掏出两袋子精米,打开窗户。
——
李如松这段日子过得很煎熬。
他也没想到这次上书会捅出这么大的篓子来!
科道群情汹汹,兵部上下一心,要给自己的奏疏挑刺。
李如松虽然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但是想起来京之前父亲的教诲,他也开始后怕。
如果真的出了事情,就是那个当安东副都护的爹也护不住他!
唯一值得安慰的,就是苏教务长和自己站在同一条战线,还上书支持了自己。
李如松害怕再惹事,整日躲在军营之中。
可军营消息闭塞,李如松又担心错过重要的消息,每天都提心吊胆。
虽然他也听到了一些好消息,宣大和蓟辽两位总督都支持自己的方略。
但是李如松不清楚朝堂的局势,也不知道这份方略能不能被朝堂采用。
当然,他更怕的是自己贸然上书,被群臣攻击,还连累到苏教务长。
那自己就要被父亲揍死了。
“李旗正何在?”
一名行人来到了军营,门前的哨兵看到阵仗,吓得连忙进营通报。
李如松听说行人司来人,连忙披甲出营,心中咯噔了一下,也不知道这次是是福是祸。
军营还没接过圣旨,好在这位行人还算是体贴,指导他们搬来桌案,好歹将场面摆起来了。
行人展开圣旨,开始宣旨。
“克虏军旗正李如松,器识宏远,韬略夙娴。”
听到开头的话,李如松松了一口气,这样的开头总不会是问罪的圣旨了。
“近者,尔领衔奏呈《请筑五城以定北境疏》,考据史乘,参酌地利,所陈围困建州、控扼长白之策,实为安边定国之良谟。内阁诸臣皆谓所议上佳。”
“兹特擢尔为京营新军禁卫骑兵队正,调任禁卫军。赐内帑精甲一副、御马一匹,金元十枚,以彰朕励忠褒功之意。”
“尔其益笃忠勤,克襄戎务,钦哉!”
李如松听完圣旨,整个人都愣住了!
这名行人友好的说道:
“李总旗,还不谢恩接旨吗?”
李如松连忙按照流程谢恩接旨,紧接着两名负责上次的内承运司太监搬来了皇帝的赏赐。
精甲是一副精美的皮甲,礼仪功能大于实用功能,但这可是御赐之物,是可以当做传家宝的。
御马也是一样,这是一匹精壮的贡马,李如松是骑兵科出身,一看就知道这是价值不菲的宝马!
金元十枚是要送到祖宗祠堂的,关键是这个禁卫军队正。
自己升官了?
听起来自己这个克虏军旗正变成了队正,似乎是降级了。
但禁卫军是高配军衔,禁卫军队正位比千户!这在大明的军事系统里已经妥妥的中级军官了!
要知道在自己的父亲发迹之前,李家世袭的辽阳总兵,也就是个千户。
自己刚毕业一年,就完成了祖先几代人的积累!
要不然父亲怎么要送自己来京师读书的呢!
李如松连忙喊来身边的亲信,又将一个红封塞给了行人和随行的太监,众人在一片道喜声中,送走了宣旨的队伍。
“恭喜旗正高升!”
李如松宛如梦中,不一会儿,他的上司,骑兵千户高远也来到了军营之中。
原来不仅仅是李如松一人高升,所有联名上书的军官,都被调到了禁卫军中。
这位非武监出身的千户,用羡慕的语气说道:
“戍卫皇宫的任务艰巨,兵部的调令很急,你后日就要去禁卫军报到了。”
高远是戚继光的部将,和李如松在武监的教官也是老友,从军以来李如松颇受照顾。
此时他也有些不舍。
高远说道:
“勿做小儿态,你可知道陛下为什么将你们都调入禁卫军?”
李如松说道:
“是重建枢府的传言?”
高远也算是京营新军的中高级军官了,他接触的消息层次自然要比李如松高。
他点头说道:
“重建枢府还早着,但是此番你等上书,陛下又将你们调入禁卫军,日后少不了被陛下垂询军务的机会。”
李如松重重点头。
李如松的战略计划,兵部研究了半天没能找到破绽,两位边疆大吏都上书支持。
这说明了武监毕业的军官,军事素养过硬。
这种时候,皇帝必然会让他们参谋军政。
武监的出身实在是太有优势了。
这一批武监生,都是与国同休的勋贵和世兵子弟,忠诚毋庸置疑。
武监的监正就是皇帝本人,这些武监生理论上都是皇帝的弟子。
他们和外朝文官就尿不到一个壶里,又是专业的军事人才。
皇帝将他们调入身边,日后有关军事的问题,也可以多听到别的声音。
高远拍了拍李如松的肩膀说道:
“陛下这份信任来之不易,但是你们去了禁卫军,还是要谨言慎行。”
李如松连忙点头。
他知道这次奏疏能通过来之不易,以武将现在的地位,还无法和文官掰手腕。
如果不是苏泽帮忙,他们早就被科道锤死了。
兵部还管辖着京师新军,怕是多少兵部官员都盯着他们,等着他们犯错。
李如松也并没有狂妄的认为,自己可以轻易影响到朝堂的军事决策。
他们这批军官,对皇帝来说就是个参考,就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听听军官的声音。
见到李如松的态度摆的正,高远终于放心。
高远叹息道:
“可惜本将年纪太大了,要是能年轻十岁,我也想去武监读书了。”
“武监出来的,好样的!”
能得到这些百战沙场的军官如此评价,李如松也十分的骄傲。
高远知道自己前下属前途不可限量,又组织军中欢送,报道当天更是亲自送李如松来禁卫军营地报道。
“李班正!”
还没踏入禁卫军营房,李如松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回头一看正是和自己一起起草奏疏的刘荩臣。
“刘兄!”
刘荩臣对着李如松行礼:
“这次如果不是李班正带着我上书,何来如此的恩赏!这次我爹可是狠狠的夸了我,我这辈子都没被这么夸过!”
李如松知道刘荩臣是诚意伯世子,诚意伯好不容易才复爵,对这个继承人教育非常严格。
而诚意伯也是勋贵之一,更明白这次皇帝嘉奖的深意,自然对儿子十分满意。
对勋贵来说,这些赏金职位都是次要的,反正刘荩臣日后都要承袭诚意伯的爵位的。
重要的是能够在皇帝身边筹谋军机,这对于一个勋贵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勋贵争的是什么?不就是皇帝的信任和恩宠吗?
刘荩臣又突然说道:
“对了,李班正可有婚配?”
“啊?”
“那个,我家中有个妹妹还没出阁。”
刘荩臣看到李如松盯着自己,连忙说道:
“李班正,我妹可长得不像我,像我娘。”
李如松确实没有婚约,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如今被很多人盯着,他连忙说道:
“此等大事,还是要父亲做主。”
刘荩臣连连说道:
“是也是也,这件事还需要令尊做主,李班正如果没有婚约,家父会派人去辽东的。”
李如松突然有些头大,看来出风头也不完全是好事。
“李班正。”
李如松抬起头,看到了一个眼熟的身影,过了一会儿他才想起来,这是短暂在武监中学习过一段时间的沐昌佑。
受到朱时坤的影响,李如松对于这个武监“逃兵”也没有好感。
沐昌佑没有读完武监,就运作塞进了禁卫军,这种人自然不会被科班出身的人看得起。
但是日后两人都是同僚,而且沐昌佑是现任黔国公的弟弟,也不是李如松能随意得罪的,他也恭恭敬敬的行礼。
沐昌佑也摆出一副热情的样子,他热情将李如松拉到一边说道:
“李班正是否婚配?”
?
李如松从没想过,这榜下捉婿也会发生自己身上,自己刚刚调入禁卫军,就上门了两场婚事。
沐昌佑笑着说道:
“在下有一个妹妹,和家兄都是同胞所生。”
好家伙,这是现任黔国公的弟弟,也算是黔国公府一脉的嫡女啊!
和刚刚复爵的诚意伯家不同,黔国公虽然远在云南,但是大明的超品国公,联姻的都是勋贵重臣。
但不知道为什么,看到沐昌佑的笑脸,李如松总有些抵触的情绪,他拿出同样的说辞道:
“此等大事,还是要家父做主。”
沐昌佑点头说道:
“正是正是,家中已经遣人去东北了。”
李如松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封奏疏,竟然成了勋贵联姻的香饽饽。
接下来又有几家勋臣子弟来找自己,都说自家有适龄婚配的女眷,也都被李如松用同样的话术挡住了。
甚至不仅仅是李如松本人,这次调入禁卫军的武官,只要是尚未婚配的,都被人问婚,不少都是他们以前根本不可能高攀的对象。
不少人也都没抵挡住,直接就应了下来,甚至最快的一名京营的世兵子弟,连婚期都已经定下来了。
这件事还是交给父亲头疼去吧,李如松兢兢业业的开始了自己的禁卫军工作。
——
隆庆六年进入倒计时,在所有衙门都开始陆续封印锁衙之后,内阁也终于开始准备放假了。
苏泽执掌的中书门下五房,也终于到了放假的时候。
腊月二十四日,这是苏泽年前最忙碌的一年,喊来五房的房正,苏泽开始处理最后的杂务。
先是罗万化汇报道:
“检正,中书门下的宿舍楼已经完工,年前已经陆续交付了,只是还多出来了几套?”
为了方便中书门下五房办公,皇帝特旨在紫禁城附近圈了一片土地,用来建造中书门下五房的廉租宿舍楼。
随着建造技术的发展,加上水泥厂和新式砖窑的投建,新式土楼的建设周期进一步缩短,土楼的造价也越来越便宜。
如今各部衙门都在想办法建造自己的廉租宿舍楼,这也算是各衙门笼络人心的福利。
苏泽说道:
“咱们占了中书科和六科的地盘,罗孔目你去问问,如果中书科和六科有家贫路远的官员,就把他们登记上。”
众人看向苏泽,本以为苏泽和六科关系不睦,却没想到他竟然要带上六科分房。
六科都察院身为监察机关,自然不可能给自己盖楼。
特别是六科,虽然权力很大,但是人数太少,部门也没有多少预算。
很多科道官员家中确实清贫。
不过苏泽已经发话了,罗万化自然应了下来。
吏房主司宋之韩也汇报道:
“高首辅前几天让我们吏房拟一份补缺名单,但是吏部那边不太配合,说《事迹文书》乃是朝廷机密,不让我们翻阅。”
《事迹文书》就是官员履历了,内阁掌七品以下官员的任免之权,但是七品以下的官员太多了,又不可能都让阁老们一个一个去任命。
所以吏房要负责草拟名单,并且还要附上简单的考核报告让阁老们参考。
宋之韩汇报的问题要让苏泽有些头疼,吏部为什么不配合,苏泽心中自然清楚。
但这样的小事,也要汇报阁老们,又显得中书门下五房无能。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