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泽暗暗点头,赵贞吉这还是大明官员传统的做法。
正如户部的清吏司一样,兵部的事情忙不过来,就按需求增设清吏司,将新的工作一股脑儿交给这些新的清吏司。
这就类似于面多了加水的操作一样,并不是在决策框架上改变兵部,而是从人事上处理新增的问题。
兵部自然认为这是赵贞吉在玩弄权术,要在兵部安插自己的人手,架空原来兵部的职能。
这就是身在中书门下五房的好处了。
这是距离内阁最近的部门,也是消息最灵通的部门,苏泽可以很轻易的了解到六部九卿衙门的动态。
苏泽让宋纁回去之后,掏出一份空白的奏疏,开始起草奏疏。
——
次日,苏泽又喊来宋纁,对着他说道:
“本官这里有一份奏疏,事关兵部改革的,宋主司先回去看一看。”
宋纁一凛,这是苏检正要出手了?
其实宋纁也有些抱怨,身为赵贞吉的政治秘书,宋纁明白赵阁老在兵部的改革事关重大。
只可惜整个内阁之中无人重视。
前面的军事改革都是苏泽提出来的,后面苏泽也没有再将精力放在军务上,导致大明的军策核心没有能跟得上基层军队的建设,闹出了不少的问题。
宋纁明白上司的暗示,就是让他和赵贞吉通气。
如果赵阁老也能同意这份改革方案,那这件事就有可能推动下去。
宋纁小心翼翼的接过了苏泽的奏疏,向苏泽告辞后回到了自己的公房。
他打开苏泽的奏疏,认认真真的看了起来。
但是他越看越是心惊!
他本来认为,赵阁老的改革方案算是比较激进的了。
但是看完苏泽的方案,才知道什么叫做激进!
《奏请厘清兵部职能以革除积弊疏》
宋纁又认认真真的读了两遍这份奏疏,更是觉得精妙异常!
高,实在是太高了!
比起苏泽的改革方案,赵阁老的改革方案就像是过家家一样!
宋纁是懂得军务的文臣,他很明白一旦这项改革完成,大明的军事指挥系统将会产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苏泽开宗明义,先讲了赵贞吉改革遇到的困难:
“伏惟圣上睿鉴,臣窃见兵部之务日繁,常循旧法以应之。如户部增设清吏司之例,事务冗积则添设新司,委以新增之责,此非决策框架之更张,实为权宜人事之调度也。”
宋纁也点头,增设清吏司,实属权宜之计,赵阁老自己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兵部更是认为这是赵贞吉使用权术,不肯配合。
在面对兵部不肯放权的前提下,苏泽拿出了一套儒家无法回避的方法——尊皇。
“今当务之急,非在人事更迭,而在框架重构。臣愚昧,敢陈改革三策,以固国防:”
“圣上亲掌,内阁辅之。专司军国大略、征伐宣导及粮秣分拨,月御前会议以督核,不涉细务。如是,则权归天听,杜佞臣弄术。”
简单的说,苏泽将军事指挥权收回到皇帝手上。
这并不是简单的收拢名义上的指挥权,而是要求地方上的部队,每半个月,要将整个部队的具体情况,比如驻防记录、军事编制、军官和士兵的变化、后勤问题,全部编纂成一份手册。
苏泽提议,这项政策可以先从戚继光的大同军队、李成梁的安东都护府,广西的安南军,以及驻扎在京师的克虏军中试行。
有武监出身的军官参谋,编纂《形势报告》,递交到内阁,再由内阁处理这些军情,形成《形势报告摘要》,上报给皇帝。
苏泽在奏疏中又说,由于这种报告是从下往上,一层一级的形成汇报的,有可能会出现数据失真。
所以苏泽还提议,在锦衣卫设置军情司,专门负责地方军情汇报,同时定期从六科都察院派遣巡边御史,通过锦衣卫和科道两条线路,抽查地方军队的具体情况。
通过这一套系统,皇帝就可以了解地方上军队的具体情况,真正掌握指挥权。
自古以来,皇帝都想要掌控所有的军队。
在今日之前,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但是新军的体系变化,让军队中有了熟悉军务的武监生,这些经过系统性军事训练的武监生,可以完成苏泽要求的文书工作要求,逐级汇报军中的情况。
大明日益强大的行政中枢,也能够处理这些事务。
虽然不是实时,但能每半个月就掌握全国重要军队的动态,这已经是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了。
指挥权归于皇帝,苏泽又提出第二项改革:
“总参谋部立于禁卫营,简拔参谋精干,专责战守机宜、训练教阅、边情侦伺。其职独立于兵部,免俗吏干预。”
但是苏泽提出设立的这个总参谋部,限定为一个参谋机关,只有顾问权没有实际的指挥权。
总参谋部下设三个司,分别是:
作战司:负责战略规划和实战演练。
训练司:统一全军训练标准,避免兵部干预。
情报后勤司:整合边关情报,制定各军队的后勤补给计划。
总参谋部仅仅向皇帝本人负责,负责专业的军事工作。
第三项改革就是针对兵部的了。
苏泽没有选择增设清吏司,而是更改了原本四个清吏司的职责。
武选司依然负责军队的人事工作,负责军官的选拔任用,士兵的嘉奖犒赏,同时又将武监和水师学堂的考核也交给武选司,负责预备军官的培养。
职方司掌舆图、军制、镇戍,并成立独立的军事情报部门,但是这个部门是负责军队内部贪腐的,负责军队内部的纠察。
车架司掌军用的驿站、禁卫、仪仗、厩牧。同时负责全国的战马马政,建立更加高效的驿站系统,传递各军的《形势报告》。
车架司还要负责具体的后勤工作,由参谋总部制定的各军后勤计划,最后在皇帝审阅后交给车架司负责执行。
武库司掌军械、案牍、符印。苏泽还提议将工部下的军械部门,也划归到武库司,负责新军事武器的研发和制造。
宋纁也傻了,苏泽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么看来苏泽不仅仅没有削弱兵部的职能,甚至还加了兵部的权力!
宋纁仔细思考。
苏泽奏疏的第一条,集权于内廷,兵部没办法反对。
第三条增加了兵部职权,兵部没理由反对。
唯一能反对的,就是第二条增设总参谋部。
但人家参谋部的定位都已经很低了,只是参谋机关,不负责具体军事决策,也不负责具体的军事执行,这样你兵部总不能有意见吧?
高,实在是太高了!
宋纁佩服到五体投地,他又认真看了几遍之后,连忙抱着苏泽的奏疏去找赵贞吉商议。
——
内阁。
赵贞吉揉了揉眼睛,又看了看眼前的公文。
他抬起头,眼神从几位同僚的身上扫过。
赵贞吉微微叹气。
中书门下五房成立之后,阁权大大加强。
首辅高拱就自不必说了,有关七品以下官员任免的权力已经被牢牢的攥在了内阁手里,内阁还获得了主持廷推阁臣的权力。
高拱曾经长期执掌吏部,门生故吏遍布吏部,吏部自然也不敢有什么反抗的。
更关键的是,苏泽两件事都办的很好。
廷推阁臣的名单一次就在皇帝那边通过了,七品官员的选任在六科的帮助下也做的不错,几个新提拔的官员名声都很好。
赵贞吉再看张居正。
户部也是差不多的道理,而随着国家财政的增长,户部的职权更大。
朝堂之上,都称呼张居正为“计相”。
这是宋代对于主管财政的三司使的称呼,而明代财政的权力要比宋代更强,因为大明本身就是强中央财政的政策。
张居正这个计相名副其实,六部九卿衙门颤栗,谁都怕得罪了这位计相之后,来年部门的预算缩减。
新的内阁格局已经形成。
首辅主管人事,次辅执掌财政,日后再有阁臣入阁,也要遵从这个分工了。
再看最新入阁的诸大绶。
这位分管教育和保生医疗的专务大臣,一入阁之后就打出漂亮的连招。
吏部尚书杨思忠领着吏部,赶着年前就制定了教师的考核任用办法,确定了教师和吏员一样,确定了职称晋升的管理条例。
至此之后,朝廷对于小学、预科,乃至于国子监、武监等学校的教师,也有了专门的考核办法,并且可以利用这些考核来引导提高教学质量,选拔优秀的教师去更好的岗位。
鸿胪寺卿王世贞,更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编纂了一部蒙学大纲。
这份蒙学大纲,是王世贞从四书五经中摘取比较容易学习的部分,制定的部分启蒙课本。
比起原本启蒙的书籍,这份蒙学大纲入门简单,易学易懂。
王世贞还用《三字经》、《千字文》为基础,又结合《声律启蒙》,制定了一套读书识字的书籍。
大文豪出手果然非同小可,这套书记循序渐进,可以帮助不识字的蒙童迅速掌握常用字和读音。
除此之外,诸大绶还自己找到了负责营造学社的钦天监官员周相,请他编写了一份算学启蒙的课本。
这两份课本已经编写完毕,隆庆皇帝看完也十分的满意,钦点将这两份课本作为皇室启蒙教育的课本。
虽然小胖钧如今已经用不上了,但是钦点的作用在于明确皇帝对于这两份课本的认可。
《乐府新报》的印书馆立刻开动起来,两份新课本已经在印刷中,等年后就会运往各地的小学。
和同僚相比,赵贞吉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一事无成。
别人都在进步,自己却原地踏步,赵贞吉怎么能不着急。
可着急也没有办法。
兵部不像是其他部门,自成体系。
前兵部尚书霍冀,在任的时候就和赵贞吉不睦,抵制赵贞吉插手兵部事务。
现任兵部尚书曹邦辅,更是和赵贞吉政见不合,两人在兵部改革上始终不能达成一致。
就在这个时候,兵房主司宋纁找上了赵贞吉。
宋纁附耳在赵贞吉身边说完,赵贞吉眼睛一亮:
“当真?”
“阁老,奏疏草稿就在下官的公房内。”
“速速拿来!”
听说苏泽要出手,赵贞吉激动起来,他连忙让宋纁拿来原稿,然后一字一句的看了起来。
看完之后,赵阁老的想法和宋纁是一样的。
当真是天才的改革办法啊!
统帅全归于内廷,参谋权归于总参谋部,行政职能则归于兵部。
这三套系统,以负责统帅的内廷为中枢,以总参谋部为大脑,以兵部为肢干。
关键是兵部还很难反对。
统帅全归于皇帝本人领导的内廷,这是大明政治正确的事情,难道你兵部还要争夺统帅指挥权吗?
兵部本身的职能还是增加的,那就更没有反对的理由了。
唯一能反对的就是总参谋部了。
赵贞吉也有些犹豫。
现在说得好听,咨政参议的机关,不干涉决策。
内阁一开始也是咨政参议的机关,现在不也在决策?
这个由武官组成的团体,虽然目前的职能只是制定规划、搜集情报。
但是日后会不会权力膨胀,也是不好说的事情。
比起宋纁,赵贞吉更能看到总参谋部的威胁。
但是苏泽这份奏疏的核心就在于三权的分离。
如果不将军事专业的权力分到总参谋部,还有哪个部门能担此大任?
赵贞吉思考了一圈,除了这帮武监出身的职业武官,几乎没人能胜任这些工作。
军事工作越来越专业,必须要经过专业化的训练才能胜任。
从武监设立之初,苏泽就已经想到这一步了吗?
如果是这样,此子也太恐怖了!
赵贞吉一寒,他明白苏泽这份奏疏的意思。
这是一份军事改革的蓝图,可以实现自己军事改革的理想。
但是总参谋部才是苏泽核心的诉求,他这是给自己那帮武监弟子铺路,让他们名正言顺的辅助决策。
最后,赵贞吉还是没能抵得住诱惑,他对着宋纁说道:
“你去带话给苏子霖,他这份奏疏本官全力支持!”
正如户部的清吏司一样,兵部的事情忙不过来,就按需求增设清吏司,将新的工作一股脑儿交给这些新的清吏司。
这就类似于面多了加水的操作一样,并不是在决策框架上改变兵部,而是从人事上处理新增的问题。
兵部自然认为这是赵贞吉在玩弄权术,要在兵部安插自己的人手,架空原来兵部的职能。
这就是身在中书门下五房的好处了。
这是距离内阁最近的部门,也是消息最灵通的部门,苏泽可以很轻易的了解到六部九卿衙门的动态。
苏泽让宋纁回去之后,掏出一份空白的奏疏,开始起草奏疏。
——
次日,苏泽又喊来宋纁,对着他说道:
“本官这里有一份奏疏,事关兵部改革的,宋主司先回去看一看。”
宋纁一凛,这是苏检正要出手了?
其实宋纁也有些抱怨,身为赵贞吉的政治秘书,宋纁明白赵阁老在兵部的改革事关重大。
只可惜整个内阁之中无人重视。
前面的军事改革都是苏泽提出来的,后面苏泽也没有再将精力放在军务上,导致大明的军策核心没有能跟得上基层军队的建设,闹出了不少的问题。
宋纁明白上司的暗示,就是让他和赵贞吉通气。
如果赵阁老也能同意这份改革方案,那这件事就有可能推动下去。
宋纁小心翼翼的接过了苏泽的奏疏,向苏泽告辞后回到了自己的公房。
他打开苏泽的奏疏,认认真真的看了起来。
但是他越看越是心惊!
他本来认为,赵阁老的改革方案算是比较激进的了。
但是看完苏泽的方案,才知道什么叫做激进!
《奏请厘清兵部职能以革除积弊疏》
宋纁又认认真真的读了两遍这份奏疏,更是觉得精妙异常!
高,实在是太高了!
比起苏泽的改革方案,赵阁老的改革方案就像是过家家一样!
宋纁是懂得军务的文臣,他很明白一旦这项改革完成,大明的军事指挥系统将会产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苏泽开宗明义,先讲了赵贞吉改革遇到的困难:
“伏惟圣上睿鉴,臣窃见兵部之务日繁,常循旧法以应之。如户部增设清吏司之例,事务冗积则添设新司,委以新增之责,此非决策框架之更张,实为权宜人事之调度也。”
宋纁也点头,增设清吏司,实属权宜之计,赵阁老自己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兵部更是认为这是赵贞吉使用权术,不肯配合。
在面对兵部不肯放权的前提下,苏泽拿出了一套儒家无法回避的方法——尊皇。
“今当务之急,非在人事更迭,而在框架重构。臣愚昧,敢陈改革三策,以固国防:”
“圣上亲掌,内阁辅之。专司军国大略、征伐宣导及粮秣分拨,月御前会议以督核,不涉细务。如是,则权归天听,杜佞臣弄术。”
简单的说,苏泽将军事指挥权收回到皇帝手上。
这并不是简单的收拢名义上的指挥权,而是要求地方上的部队,每半个月,要将整个部队的具体情况,比如驻防记录、军事编制、军官和士兵的变化、后勤问题,全部编纂成一份手册。
苏泽提议,这项政策可以先从戚继光的大同军队、李成梁的安东都护府,广西的安南军,以及驻扎在京师的克虏军中试行。
有武监出身的军官参谋,编纂《形势报告》,递交到内阁,再由内阁处理这些军情,形成《形势报告摘要》,上报给皇帝。
苏泽在奏疏中又说,由于这种报告是从下往上,一层一级的形成汇报的,有可能会出现数据失真。
所以苏泽还提议,在锦衣卫设置军情司,专门负责地方军情汇报,同时定期从六科都察院派遣巡边御史,通过锦衣卫和科道两条线路,抽查地方军队的具体情况。
通过这一套系统,皇帝就可以了解地方上军队的具体情况,真正掌握指挥权。
自古以来,皇帝都想要掌控所有的军队。
在今日之前,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但是新军的体系变化,让军队中有了熟悉军务的武监生,这些经过系统性军事训练的武监生,可以完成苏泽要求的文书工作要求,逐级汇报军中的情况。
大明日益强大的行政中枢,也能够处理这些事务。
虽然不是实时,但能每半个月就掌握全国重要军队的动态,这已经是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了。
指挥权归于皇帝,苏泽又提出第二项改革:
“总参谋部立于禁卫营,简拔参谋精干,专责战守机宜、训练教阅、边情侦伺。其职独立于兵部,免俗吏干预。”
但是苏泽提出设立的这个总参谋部,限定为一个参谋机关,只有顾问权没有实际的指挥权。
总参谋部下设三个司,分别是:
作战司:负责战略规划和实战演练。
训练司:统一全军训练标准,避免兵部干预。
情报后勤司:整合边关情报,制定各军队的后勤补给计划。
总参谋部仅仅向皇帝本人负责,负责专业的军事工作。
第三项改革就是针对兵部的了。
苏泽没有选择增设清吏司,而是更改了原本四个清吏司的职责。
武选司依然负责军队的人事工作,负责军官的选拔任用,士兵的嘉奖犒赏,同时又将武监和水师学堂的考核也交给武选司,负责预备军官的培养。
职方司掌舆图、军制、镇戍,并成立独立的军事情报部门,但是这个部门是负责军队内部贪腐的,负责军队内部的纠察。
车架司掌军用的驿站、禁卫、仪仗、厩牧。同时负责全国的战马马政,建立更加高效的驿站系统,传递各军的《形势报告》。
车架司还要负责具体的后勤工作,由参谋总部制定的各军后勤计划,最后在皇帝审阅后交给车架司负责执行。
武库司掌军械、案牍、符印。苏泽还提议将工部下的军械部门,也划归到武库司,负责新军事武器的研发和制造。
宋纁也傻了,苏泽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么看来苏泽不仅仅没有削弱兵部的职能,甚至还加了兵部的权力!
宋纁仔细思考。
苏泽奏疏的第一条,集权于内廷,兵部没办法反对。
第三条增加了兵部职权,兵部没理由反对。
唯一能反对的,就是第二条增设总参谋部。
但人家参谋部的定位都已经很低了,只是参谋机关,不负责具体军事决策,也不负责具体的军事执行,这样你兵部总不能有意见吧?
高,实在是太高了!
宋纁佩服到五体投地,他又认真看了几遍之后,连忙抱着苏泽的奏疏去找赵贞吉商议。
——
内阁。
赵贞吉揉了揉眼睛,又看了看眼前的公文。
他抬起头,眼神从几位同僚的身上扫过。
赵贞吉微微叹气。
中书门下五房成立之后,阁权大大加强。
首辅高拱就自不必说了,有关七品以下官员任免的权力已经被牢牢的攥在了内阁手里,内阁还获得了主持廷推阁臣的权力。
高拱曾经长期执掌吏部,门生故吏遍布吏部,吏部自然也不敢有什么反抗的。
更关键的是,苏泽两件事都办的很好。
廷推阁臣的名单一次就在皇帝那边通过了,七品官员的选任在六科的帮助下也做的不错,几个新提拔的官员名声都很好。
赵贞吉再看张居正。
户部也是差不多的道理,而随着国家财政的增长,户部的职权更大。
朝堂之上,都称呼张居正为“计相”。
这是宋代对于主管财政的三司使的称呼,而明代财政的权力要比宋代更强,因为大明本身就是强中央财政的政策。
张居正这个计相名副其实,六部九卿衙门颤栗,谁都怕得罪了这位计相之后,来年部门的预算缩减。
新的内阁格局已经形成。
首辅主管人事,次辅执掌财政,日后再有阁臣入阁,也要遵从这个分工了。
再看最新入阁的诸大绶。
这位分管教育和保生医疗的专务大臣,一入阁之后就打出漂亮的连招。
吏部尚书杨思忠领着吏部,赶着年前就制定了教师的考核任用办法,确定了教师和吏员一样,确定了职称晋升的管理条例。
至此之后,朝廷对于小学、预科,乃至于国子监、武监等学校的教师,也有了专门的考核办法,并且可以利用这些考核来引导提高教学质量,选拔优秀的教师去更好的岗位。
鸿胪寺卿王世贞,更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编纂了一部蒙学大纲。
这份蒙学大纲,是王世贞从四书五经中摘取比较容易学习的部分,制定的部分启蒙课本。
比起原本启蒙的书籍,这份蒙学大纲入门简单,易学易懂。
王世贞还用《三字经》、《千字文》为基础,又结合《声律启蒙》,制定了一套读书识字的书籍。
大文豪出手果然非同小可,这套书记循序渐进,可以帮助不识字的蒙童迅速掌握常用字和读音。
除此之外,诸大绶还自己找到了负责营造学社的钦天监官员周相,请他编写了一份算学启蒙的课本。
这两份课本已经编写完毕,隆庆皇帝看完也十分的满意,钦点将这两份课本作为皇室启蒙教育的课本。
虽然小胖钧如今已经用不上了,但是钦点的作用在于明确皇帝对于这两份课本的认可。
《乐府新报》的印书馆立刻开动起来,两份新课本已经在印刷中,等年后就会运往各地的小学。
和同僚相比,赵贞吉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一事无成。
别人都在进步,自己却原地踏步,赵贞吉怎么能不着急。
可着急也没有办法。
兵部不像是其他部门,自成体系。
前兵部尚书霍冀,在任的时候就和赵贞吉不睦,抵制赵贞吉插手兵部事务。
现任兵部尚书曹邦辅,更是和赵贞吉政见不合,两人在兵部改革上始终不能达成一致。
就在这个时候,兵房主司宋纁找上了赵贞吉。
宋纁附耳在赵贞吉身边说完,赵贞吉眼睛一亮:
“当真?”
“阁老,奏疏草稿就在下官的公房内。”
“速速拿来!”
听说苏泽要出手,赵贞吉激动起来,他连忙让宋纁拿来原稿,然后一字一句的看了起来。
看完之后,赵阁老的想法和宋纁是一样的。
当真是天才的改革办法啊!
统帅全归于内廷,参谋权归于总参谋部,行政职能则归于兵部。
这三套系统,以负责统帅的内廷为中枢,以总参谋部为大脑,以兵部为肢干。
关键是兵部还很难反对。
统帅全归于皇帝本人领导的内廷,这是大明政治正确的事情,难道你兵部还要争夺统帅指挥权吗?
兵部本身的职能还是增加的,那就更没有反对的理由了。
唯一能反对的就是总参谋部了。
赵贞吉也有些犹豫。
现在说得好听,咨政参议的机关,不干涉决策。
内阁一开始也是咨政参议的机关,现在不也在决策?
这个由武官组成的团体,虽然目前的职能只是制定规划、搜集情报。
但是日后会不会权力膨胀,也是不好说的事情。
比起宋纁,赵贞吉更能看到总参谋部的威胁。
但是苏泽这份奏疏的核心就在于三权的分离。
如果不将军事专业的权力分到总参谋部,还有哪个部门能担此大任?
赵贞吉思考了一圈,除了这帮武监出身的职业武官,几乎没人能胜任这些工作。
军事工作越来越专业,必须要经过专业化的训练才能胜任。
从武监设立之初,苏泽就已经想到这一步了吗?
如果是这样,此子也太恐怖了!
赵贞吉一寒,他明白苏泽这份奏疏的意思。
这是一份军事改革的蓝图,可以实现自己军事改革的理想。
但是总参谋部才是苏泽核心的诉求,他这是给自己那帮武监弟子铺路,让他们名正言顺的辅助决策。
最后,赵贞吉还是没能抵得住诱惑,他对着宋纁说道:
“你去带话给苏子霖,他这份奏疏本官全力支持!”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