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北顾仔细看了一遍草稿。
这首《丰年有高廪诗》,十二句押韵精准,全部押平声“先”韵。
同时平仄无误,对仗工稳,如“泰稷”对“仓箱”、“盈”对“积”、“千顷”对“万廛”、“如云”对“比栉”、“登”对“隐”、“陇亩”对“郊阡”,可以说是完全符合科举诗的要求。
而在内容上,铺陈“泰稷盈千顷”、“仓箱积万廛”的丰收盛景;以“如云”、“比栉”的比喻状物之丰;“登陇亩”、“隐郊阡”的空间转换显出层次;“符周颂”、“纪舜篇”的用典将眼前景象与古圣先贤的治世祥瑞相连;“神仓”、“清庙”点出仓储与国家祭祀,归于“虔”敬;“击壤歌尧”的典故,最终巧妙地将丰年之功归于圣君和天命。
可以说这首《丰年有高廪诗》虽立意无奇,但胜在稳妥、工整、气象堂皇,是标准的省试合格之作,其用典的准确和结构的严谨足以在众多颂诗中脱颖而出。
复又检查了一遍,他才将其誊写到了诗题卷子上。
放下笔,陆北顾轻轻舒了一口气。
精神上的消耗感仍在,但年轻的躯体并未感到难以支撑,他再次裹紧被子,将带着暖意的手炉拢在袖中。
他闭上眼,试图让思绪沉静下来,为即将到来的赋题积蓄心力。
赋,乃科举重器,体大思精,非诗之短章可比。
它要求更宏阔的视野、更严密的逻辑、更华丽的辞藻,以及,对那八字限韵精准到苛刻的把控。
陆北顾深知,一篇上乘的赋作,足以让他在万千举子中脱颖而出,但若是出了差错,也能让他所有的努力在瞬间化为泡影。
“当——!”
锣声再次撕裂寂静,带着一种宣告命运降临的肃杀。
“诸生肃静——!”
“嘉祐二年礼部省试,赋题发卷——!”
陆北顾接过卷纸,看到了今年的赋题。
——《通其变使民不倦赋》,以“通物之变,民用无倦”为韵。
题目映入眼帘的刹那,陆北顾的心脏猛地一跳,随即一股暖流瞬间冲散了四肢百骸的寒意,甚至驱散了连轴考试带来的疲惫!
虽然陆北顾不太清楚,这道赋题是不是历史上嘉祐二年的原题,但毫无疑问,这题目,太适合他了!
天下英才如过江之鲫,茫茫多矣,但论写“通变”,又真有谁敢说能胜他陆北顾半筹呢?
陆北顾深吸一口气,压下几乎要溢出胸膛的激动,努力让神情恢复平静.不能得意忘形,更不能有丝毫轻忽。
题目虽适合他,但考场如战场,一丝一毫的差错都可能前功尽弃。
他必须确保这篇赋的每一个字都准确无误,每一处对仗都工整无瑕,每一处用典都精当贴切。
在构思之后,陆北顾写下。
“《通其变使民不倦赋》
道有常而法无常,民趋利以忘倦。圣王观象以裁成,因时而通变。盖器穷于久敝,则巧生于自然;利导于日新,故欢兴于胥见。昔者茹毛饮血,巢居穴处。燧人钻木,启炎上之明;有巢构庐,祛风雨之惧。斯皆穷则思通,变而能虑。非神化之独运,实民生之有豫。
观夫上古之民,朴略未析。网罟未施,则禽鱼或逸;耒耜未作,则稼穑难植。圣人通其智虑,物乃效其功用。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济川之利始宏;服牛乘马,引重致远,筋骸之劳始息。日中为市,致天下之货财;弧矢威行,慑四方之反侧。此皆变随势易,功与世极,使蠢蠢者乐其利而不知,熙熙者安其业而弗用。
若夫时移世异,法久弊滋。结绳之政既厌,书契之文是垂。穴处病其卑湿,宫室以之巍巍;污樽耻其简陋,笾豆以之离离。民知草昧之难久,故趋文采之可怡。无非圣人通权达变,顺其所欲;百姓日就月将,乐于有为。观《易》之‘革’言去故,‘鼎’取新焉;察《书》之‘畴’陈常道,用敷锡之。倦怠不生,胥此道基。
至如三代迭兴,损益殊轨。夏尚忠而商尚质,周尚文而各臻美。或乘轩而化被,或铸鼎而象纪。其器虽异,便民则同;其法不同,适时则伟。故大辂椎轮,非谓今不如古;昆池劫火,焉知后不迈前?泥古者昧时宜,如王莽之复井田,徒滋扰攘;趋新者贵适用,若蔡伦之易简牍,遂广流传。是知制治贵乎达权,利民期于尽善。
嗟乎!天行不息,地道无疆。寒暑推迁而成岁,江河奔注以朝洋。圣人法天,故通变而不滞;百姓乐化,故趋事而如狂。器惟求乎利用,法必协乎时康。变苟宜乎今俗,虽异古而奚伤?神而化之,鼓舞尽神之妙;推而行之,勉励不倦之方。永绥兆姓,咸仰耿光!”
陆北顾思绪如江河奔涌,笔端似有神助。
在他的笔下,燧人钻木、有巢构庐的远古图景重现;刳木为舟、服牛乘马的文明创举跃然纸上;三代尚忠、尚质、尚文的历史变迁;王莽泥古的徒劳、蔡伦创新的功绩一个个典故,在限韵的框架下,被精准地安放在它们应有的位置,构成一幅宏大的“通变便民”历史画卷。
当最后四个字“咸仰耿光”在草稿纸上落定,陆北顾只觉得强大的掌控感充盈心间。
整篇赋文,六百余字,从破题到收束,一气呵成,毫厘不爽!
更是紧扣“通变便民”核心,层层递进,首段总论“变”之必要,二段铺陈上古圣人制器利民的“通变”实例,三段论述“变”乃顺应民心、时代所需,四段以历史典故正反论证“通变”与“泥古”之得失,末段升华,以天道运行不息类比圣人通变不息,点明“通变”是使民“勉励不倦”的根本,呼应开头,收束全篇。
通篇以四六骈文为主,句式工整,其用韵之精准、对仗之精严、用典之贴切、义理之层层递进,皆是他此刻所能达到的极致。
陆北顾放下笔,活动了一下因专注而有些僵硬的指关节,将草稿纸从头至尾,逐字逐句、逐韵逐典地仔细核对。
确认无误后,这才重新拿起笔,蘸满新墨,神色肃然地开始往正式的考卷上誊抄。
这首《丰年有高廪诗》,十二句押韵精准,全部押平声“先”韵。
同时平仄无误,对仗工稳,如“泰稷”对“仓箱”、“盈”对“积”、“千顷”对“万廛”、“如云”对“比栉”、“登”对“隐”、“陇亩”对“郊阡”,可以说是完全符合科举诗的要求。
而在内容上,铺陈“泰稷盈千顷”、“仓箱积万廛”的丰收盛景;以“如云”、“比栉”的比喻状物之丰;“登陇亩”、“隐郊阡”的空间转换显出层次;“符周颂”、“纪舜篇”的用典将眼前景象与古圣先贤的治世祥瑞相连;“神仓”、“清庙”点出仓储与国家祭祀,归于“虔”敬;“击壤歌尧”的典故,最终巧妙地将丰年之功归于圣君和天命。
可以说这首《丰年有高廪诗》虽立意无奇,但胜在稳妥、工整、气象堂皇,是标准的省试合格之作,其用典的准确和结构的严谨足以在众多颂诗中脱颖而出。
复又检查了一遍,他才将其誊写到了诗题卷子上。
放下笔,陆北顾轻轻舒了一口气。
精神上的消耗感仍在,但年轻的躯体并未感到难以支撑,他再次裹紧被子,将带着暖意的手炉拢在袖中。
他闭上眼,试图让思绪沉静下来,为即将到来的赋题积蓄心力。
赋,乃科举重器,体大思精,非诗之短章可比。
它要求更宏阔的视野、更严密的逻辑、更华丽的辞藻,以及,对那八字限韵精准到苛刻的把控。
陆北顾深知,一篇上乘的赋作,足以让他在万千举子中脱颖而出,但若是出了差错,也能让他所有的努力在瞬间化为泡影。
“当——!”
锣声再次撕裂寂静,带着一种宣告命运降临的肃杀。
“诸生肃静——!”
“嘉祐二年礼部省试,赋题发卷——!”
陆北顾接过卷纸,看到了今年的赋题。
——《通其变使民不倦赋》,以“通物之变,民用无倦”为韵。
题目映入眼帘的刹那,陆北顾的心脏猛地一跳,随即一股暖流瞬间冲散了四肢百骸的寒意,甚至驱散了连轴考试带来的疲惫!
虽然陆北顾不太清楚,这道赋题是不是历史上嘉祐二年的原题,但毫无疑问,这题目,太适合他了!
天下英才如过江之鲫,茫茫多矣,但论写“通变”,又真有谁敢说能胜他陆北顾半筹呢?
陆北顾深吸一口气,压下几乎要溢出胸膛的激动,努力让神情恢复平静.不能得意忘形,更不能有丝毫轻忽。
题目虽适合他,但考场如战场,一丝一毫的差错都可能前功尽弃。
他必须确保这篇赋的每一个字都准确无误,每一处对仗都工整无瑕,每一处用典都精当贴切。
在构思之后,陆北顾写下。
“《通其变使民不倦赋》
道有常而法无常,民趋利以忘倦。圣王观象以裁成,因时而通变。盖器穷于久敝,则巧生于自然;利导于日新,故欢兴于胥见。昔者茹毛饮血,巢居穴处。燧人钻木,启炎上之明;有巢构庐,祛风雨之惧。斯皆穷则思通,变而能虑。非神化之独运,实民生之有豫。
观夫上古之民,朴略未析。网罟未施,则禽鱼或逸;耒耜未作,则稼穑难植。圣人通其智虑,物乃效其功用。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济川之利始宏;服牛乘马,引重致远,筋骸之劳始息。日中为市,致天下之货财;弧矢威行,慑四方之反侧。此皆变随势易,功与世极,使蠢蠢者乐其利而不知,熙熙者安其业而弗用。
若夫时移世异,法久弊滋。结绳之政既厌,书契之文是垂。穴处病其卑湿,宫室以之巍巍;污樽耻其简陋,笾豆以之离离。民知草昧之难久,故趋文采之可怡。无非圣人通权达变,顺其所欲;百姓日就月将,乐于有为。观《易》之‘革’言去故,‘鼎’取新焉;察《书》之‘畴’陈常道,用敷锡之。倦怠不生,胥此道基。
至如三代迭兴,损益殊轨。夏尚忠而商尚质,周尚文而各臻美。或乘轩而化被,或铸鼎而象纪。其器虽异,便民则同;其法不同,适时则伟。故大辂椎轮,非谓今不如古;昆池劫火,焉知后不迈前?泥古者昧时宜,如王莽之复井田,徒滋扰攘;趋新者贵适用,若蔡伦之易简牍,遂广流传。是知制治贵乎达权,利民期于尽善。
嗟乎!天行不息,地道无疆。寒暑推迁而成岁,江河奔注以朝洋。圣人法天,故通变而不滞;百姓乐化,故趋事而如狂。器惟求乎利用,法必协乎时康。变苟宜乎今俗,虽异古而奚伤?神而化之,鼓舞尽神之妙;推而行之,勉励不倦之方。永绥兆姓,咸仰耿光!”
陆北顾思绪如江河奔涌,笔端似有神助。
在他的笔下,燧人钻木、有巢构庐的远古图景重现;刳木为舟、服牛乘马的文明创举跃然纸上;三代尚忠、尚质、尚文的历史变迁;王莽泥古的徒劳、蔡伦创新的功绩一个个典故,在限韵的框架下,被精准地安放在它们应有的位置,构成一幅宏大的“通变便民”历史画卷。
当最后四个字“咸仰耿光”在草稿纸上落定,陆北顾只觉得强大的掌控感充盈心间。
整篇赋文,六百余字,从破题到收束,一气呵成,毫厘不爽!
更是紧扣“通变便民”核心,层层递进,首段总论“变”之必要,二段铺陈上古圣人制器利民的“通变”实例,三段论述“变”乃顺应民心、时代所需,四段以历史典故正反论证“通变”与“泥古”之得失,末段升华,以天道运行不息类比圣人通变不息,点明“通变”是使民“勉励不倦”的根本,呼应开头,收束全篇。
通篇以四六骈文为主,句式工整,其用韵之精准、对仗之精严、用典之贴切、义理之层层递进,皆是他此刻所能达到的极致。
陆北顾放下笔,活动了一下因专注而有些僵硬的指关节,将草稿纸从头至尾,逐字逐句、逐韵逐典地仔细核对。
确认无误后,这才重新拿起笔,蘸满新墨,神色肃然地开始往正式的考卷上誊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