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墨义考卷被收走的刹那,陆北顾紧绷到极限的神经骤然松弛,一股深沉的疲惫感随之涌上心头。
上午的帖经纯属开胃菜,没什么强度,但下午的那十道墨义题,尤其是最后几道《穀梁》难题,让他答完后累得如同在荆棘丛中跋涉了整日一般,可以说是消耗了他大量的心神。
陆北顾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视线似乎还有些不易察觉的歪斜感残留。
来不及再仔细回想墨义考试了,他立刻将冰冷的铜手炉重新点燃,塞进怀中,然后迅速裹紧了被子,在那块硬板上躺了下来,让全身的血液更好地回流到心脏之中。
号舍内的寒意依旧刺骨,顺着砖缝、苇帘的间隙顽强地渗透进来。
腹中中午的冷饼冷水没给他太多热量,他年轻的身体本能地蜷缩,汲取着手炉那点宝贵的暖意。
正月十六的北方,正是天寒地冻的时候,就这种气温条件下,在一个敞开门的破房子里待三天,还没有热水和热食。
科举考试的环境,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实在是太熬人了!
陆北顾亲身感受了一次之后,还是想象不出来苏洵、曾巩这些人,这么多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哎还好有这斗篷抗寒。”
陆北顾裹紧了他的青鼠裘斗篷,兽皮的抗寒效果远胜布料,他全靠这玩意顶着,要是光靠被褥,那真得冻出个好歹。
躺了一会儿,因高度紧张导致的轻微晕眩和视线歪斜等症状,都在心脑供血缓解之后消失了。
他不敢多躺,挣扎着站了起来。
这种气温,动弹的多了容易消耗体力,但躺的多了,可是容易失温的。
陆北顾穿着丝绵衣衫披着青鼠裘斗篷,一边在狭窄逼仄的考舍里踱步,让身体尽量暖和起来,一边开始不断咀嚼起了盐渍肉脯.中午吃的胡麻饼这种纯碳水实在是不太顶饿,更不如肉类提供的能量多。
至于为什么不多花点钱买点好的吃食,倒也不是陆北顾舍不得花钱亦或是不想买。
而且考试物品虽然需要自备,但能带进来的物品种类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其中明确规定了主食只能带没有馅料的饼,其他诸如米饭、汤圆等食物都是不能带的。
除此之外,糖类和点心类等物品,也都在不可携带的名单上。
之所以这么规定,自然是有其道理所在的。
虽然古人不太懂“吃糖能让大脑更加活跃”的具体原理,但直观的因果现象还是明白的,而糖类和含糖量较高的点心类,却并非所有考生都能消费得起的。
朝廷出于维护科举考试公平的动机,就需要将这些导致结果不公平的考试物品,在制度上统统禁止掉,不允许带入考场。
这样,大家都不能通过物品获取额外增益,就只能凭纯实力考。
当然了,年龄、身体、智力这些因素实在是没办法也不可能平衡,礼部省试作为科举考试毕竟还是选拔性质的考试,所以具体的考试环境,还是要靠自己去适应、硬熬。
在这种时候,年龄小、身体好的考生其实是占优势的,不仅更抗冻,而且思维也更活跃,精力恢复的也更快。
所以,明面上科举考试可以无限地考下去,但实际上正常人都是有窗口期的,也就是十几岁到四十几岁这三十年,年龄再大一些,就不太可能熬得住了。
光是这三天考试都能要半条命,这话不假。
到了晚上,跟昨晚一样,陆北顾其实还是不太能睡得着。
他虽然很清楚睡眠是此刻恢复精力的关键,然而精神高度集中后的影响犹在,墨义题的片段、考场的气氛、昨晚那作弊考生凄厉的哭嚎.各种画面仍在脑中闪烁。
陆北顾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放空,再次运用周敦颐所授的静心法门,将杂念摒除,专注于绵长细缓的呼吸,让身体逐渐放松下来。
年轻人旺盛的生命力终究占了上风。
虽然号舍冰冷坚硬,但极度的精神消耗和内省后安稳下来的心绪,还是让他很快沉入了并不深沉但足以恢复精力的浅眠。
身体的疲惫在睡眠中缓缓消解,为第二天的硬仗积蓄着力量。
“笃!笃笃!笃!”
梆子声如同冰冷的鞭子,骤然抽打在贡院里每一位考生的耳膜中。
陆北顾睁开眼,依旧是天光未启,考舍内一片昏暗。
虽然很困,但是他怕耽误事,不敢再眯。
他手撑着墙壁,慢慢地在长木板床上翻身坐起,关节在寒冷中发出轻微的“咔哒”声。
陆北顾又下地活动了一下手脚,驱散僵硬感。
虽然被窝里那点暖意早已散尽,但得益于盖在身上的青鼠裘斗篷的保护,他并未感到难以忍受的冰冷。
陆北顾拆下桌板,重新燃旺铜炉,温热的触感从手心传来,驱散了指尖的凉意。
他再次拿出冻得硬邦邦的胡麻饼,就着冰冷的葫芦水,小口地咀嚼吞咽起来。
冰凉的饼块和冷水入腹,带来一种奇异的清醒感,彻底赶走了残存的迷糊睡意。
“当——!”
不多时,清脆的锣声准时响起。
“诸生肃静——!”
“嘉祐二年礼部省试,诗题发卷——!”
熟悉的脚步声由远及近,苇帘被撩开,新的考卷被胥吏递了进来。
陆北顾展开卷纸,看到了上午的诗题。
——《丰年有高廪诗》
要求是五言六韵排律,仄起首句不入韵,押平声“先”韵。
看到这个题目,陆北顾心中反而一定。
礼部省试诗题,颂圣、咏德、歌太平,这是常态,“丰年”、“高廪”,更是直接指向王朝治下的富庶。
这类题目,技法要求其实远高于立意深度或者说压根就写不出也不必写什么立意深度,歌功颂德就完事了。
核心考点,考的是在严格格律框架下遣词造句的功夫,以及对圣朝气象的歌颂是否得体、工稳。
他脑中瞬间闪过“先”韵的常用字,年、田、阡、篇、虔、乾等等
而描绘丰收、仓储、祥瑞、圣德的词汇与典故也纷至沓来,很多意象几乎是呼之欲出。
陆北顾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元素,按照五言六韵排律的苛刻要求,编织成一首既符合礼法规制,又能稍显文采,且能打动考官的颂诗。
略一沉吟,腹稿已成。
必须要首联点题颂圣,中二联铺陈丰收景象与仓储之盛,再以祥瑞应和经典,尾联归功圣德天眷。
然后要做到结构清晰,用典稳妥,对仗力求工整,辞藻追求典雅。
确认无误后,他提笔舔墨,笔锋沉稳地落在草稿纸上,行云流水,毫无滞涩。
“《丰年有高廪诗》
圣治光寰宇,多黍大有年。
泰稷盈千顷,仓箱积万廛。
如云登陇亩,比栉隐郊阡。
瑞应符周颂,祥徵纪舜篇。
神仓储益固,清庙荐弥虔。
击壤歌尧力,丰功自昊乾。”
上午的帖经纯属开胃菜,没什么强度,但下午的那十道墨义题,尤其是最后几道《穀梁》难题,让他答完后累得如同在荆棘丛中跋涉了整日一般,可以说是消耗了他大量的心神。
陆北顾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视线似乎还有些不易察觉的歪斜感残留。
来不及再仔细回想墨义考试了,他立刻将冰冷的铜手炉重新点燃,塞进怀中,然后迅速裹紧了被子,在那块硬板上躺了下来,让全身的血液更好地回流到心脏之中。
号舍内的寒意依旧刺骨,顺着砖缝、苇帘的间隙顽强地渗透进来。
腹中中午的冷饼冷水没给他太多热量,他年轻的身体本能地蜷缩,汲取着手炉那点宝贵的暖意。
正月十六的北方,正是天寒地冻的时候,就这种气温条件下,在一个敞开门的破房子里待三天,还没有热水和热食。
科举考试的环境,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实在是太熬人了!
陆北顾亲身感受了一次之后,还是想象不出来苏洵、曾巩这些人,这么多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哎还好有这斗篷抗寒。”
陆北顾裹紧了他的青鼠裘斗篷,兽皮的抗寒效果远胜布料,他全靠这玩意顶着,要是光靠被褥,那真得冻出个好歹。
躺了一会儿,因高度紧张导致的轻微晕眩和视线歪斜等症状,都在心脑供血缓解之后消失了。
他不敢多躺,挣扎着站了起来。
这种气温,动弹的多了容易消耗体力,但躺的多了,可是容易失温的。
陆北顾穿着丝绵衣衫披着青鼠裘斗篷,一边在狭窄逼仄的考舍里踱步,让身体尽量暖和起来,一边开始不断咀嚼起了盐渍肉脯.中午吃的胡麻饼这种纯碳水实在是不太顶饿,更不如肉类提供的能量多。
至于为什么不多花点钱买点好的吃食,倒也不是陆北顾舍不得花钱亦或是不想买。
而且考试物品虽然需要自备,但能带进来的物品种类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其中明确规定了主食只能带没有馅料的饼,其他诸如米饭、汤圆等食物都是不能带的。
除此之外,糖类和点心类等物品,也都在不可携带的名单上。
之所以这么规定,自然是有其道理所在的。
虽然古人不太懂“吃糖能让大脑更加活跃”的具体原理,但直观的因果现象还是明白的,而糖类和含糖量较高的点心类,却并非所有考生都能消费得起的。
朝廷出于维护科举考试公平的动机,就需要将这些导致结果不公平的考试物品,在制度上统统禁止掉,不允许带入考场。
这样,大家都不能通过物品获取额外增益,就只能凭纯实力考。
当然了,年龄、身体、智力这些因素实在是没办法也不可能平衡,礼部省试作为科举考试毕竟还是选拔性质的考试,所以具体的考试环境,还是要靠自己去适应、硬熬。
在这种时候,年龄小、身体好的考生其实是占优势的,不仅更抗冻,而且思维也更活跃,精力恢复的也更快。
所以,明面上科举考试可以无限地考下去,但实际上正常人都是有窗口期的,也就是十几岁到四十几岁这三十年,年龄再大一些,就不太可能熬得住了。
光是这三天考试都能要半条命,这话不假。
到了晚上,跟昨晚一样,陆北顾其实还是不太能睡得着。
他虽然很清楚睡眠是此刻恢复精力的关键,然而精神高度集中后的影响犹在,墨义题的片段、考场的气氛、昨晚那作弊考生凄厉的哭嚎.各种画面仍在脑中闪烁。
陆北顾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放空,再次运用周敦颐所授的静心法门,将杂念摒除,专注于绵长细缓的呼吸,让身体逐渐放松下来。
年轻人旺盛的生命力终究占了上风。
虽然号舍冰冷坚硬,但极度的精神消耗和内省后安稳下来的心绪,还是让他很快沉入了并不深沉但足以恢复精力的浅眠。
身体的疲惫在睡眠中缓缓消解,为第二天的硬仗积蓄着力量。
“笃!笃笃!笃!”
梆子声如同冰冷的鞭子,骤然抽打在贡院里每一位考生的耳膜中。
陆北顾睁开眼,依旧是天光未启,考舍内一片昏暗。
虽然很困,但是他怕耽误事,不敢再眯。
他手撑着墙壁,慢慢地在长木板床上翻身坐起,关节在寒冷中发出轻微的“咔哒”声。
陆北顾又下地活动了一下手脚,驱散僵硬感。
虽然被窝里那点暖意早已散尽,但得益于盖在身上的青鼠裘斗篷的保护,他并未感到难以忍受的冰冷。
陆北顾拆下桌板,重新燃旺铜炉,温热的触感从手心传来,驱散了指尖的凉意。
他再次拿出冻得硬邦邦的胡麻饼,就着冰冷的葫芦水,小口地咀嚼吞咽起来。
冰凉的饼块和冷水入腹,带来一种奇异的清醒感,彻底赶走了残存的迷糊睡意。
“当——!”
不多时,清脆的锣声准时响起。
“诸生肃静——!”
“嘉祐二年礼部省试,诗题发卷——!”
熟悉的脚步声由远及近,苇帘被撩开,新的考卷被胥吏递了进来。
陆北顾展开卷纸,看到了上午的诗题。
——《丰年有高廪诗》
要求是五言六韵排律,仄起首句不入韵,押平声“先”韵。
看到这个题目,陆北顾心中反而一定。
礼部省试诗题,颂圣、咏德、歌太平,这是常态,“丰年”、“高廪”,更是直接指向王朝治下的富庶。
这类题目,技法要求其实远高于立意深度或者说压根就写不出也不必写什么立意深度,歌功颂德就完事了。
核心考点,考的是在严格格律框架下遣词造句的功夫,以及对圣朝气象的歌颂是否得体、工稳。
他脑中瞬间闪过“先”韵的常用字,年、田、阡、篇、虔、乾等等
而描绘丰收、仓储、祥瑞、圣德的词汇与典故也纷至沓来,很多意象几乎是呼之欲出。
陆北顾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元素,按照五言六韵排律的苛刻要求,编织成一首既符合礼法规制,又能稍显文采,且能打动考官的颂诗。
略一沉吟,腹稿已成。
必须要首联点题颂圣,中二联铺陈丰收景象与仓储之盛,再以祥瑞应和经典,尾联归功圣德天眷。
然后要做到结构清晰,用典稳妥,对仗力求工整,辞藻追求典雅。
确认无误后,他提笔舔墨,笔锋沉稳地落在草稿纸上,行云流水,毫无滞涩。
“《丰年有高廪诗》
圣治光寰宇,多黍大有年。
泰稷盈千顷,仓箱积万廛。
如云登陇亩,比栉隐郊阡。
瑞应符周颂,祥徵纪舜篇。
神仓储益固,清庙荐弥虔。
击壤歌尧力,丰功自昊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