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点刚过,后厨又热闹起来。
闫师傅把粗辫子盘在脑后,蹲在水池边择菜,手指飞快地把烂叶子挑出来。旁边郭永久正剁肉馅,“咚咚”的声响顺着窗户缝飘到街上。
前厅里,方晓丽拿着抹布擦桌子,文静的脸上满是认真;张红旗在摆筷子,又高又瘦的身子在桌椅间转来转去——跟刚来时笨手笨脚的样子比,现在利索多了。
门帘“哗啦”一声被掀开,进来个穿蓝色中山装的女人,手里攥着个印着“崇文饮食服务公司”的保温杯,个子不高,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一根碎发都没有。
方晓丽赶紧迎上去,笑着说:“欢迎光临!我们还没到晚餐时间呢,您先坐会儿?我给您倒杯茶。”
女人摆了摆手,眼睛扫了圈前厅:“你们李老板和谭经理在吗?我找他俩有点事。”
谭静雅刚从后厨出来,手里还拿着本菜谱,听见声音抬头一看,立马笑着迎上去:“王科长,您怎么来了?快坐快坐!晓丽,倒壶茉莉花茶,再端盘刚切的西瓜来。”
王科长没动,脸上的笑淡了点,又摆了摆手:“谭经理,别忙了,我就说两句话。”
谭静雅心里“咯噔”一下,还是伸手请她:“您坐下说,站着多累啊。”
王科长这才走到桌边坐下,保温杯放桌角,手指在杯盖上蹭来蹭去,半天没开口。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悠悠地问:“你这店最近生意咋样?”
“托您的福,挺好的!”谭静雅赶紧答,“中午包间全满了,晚上还得翻台。我一直想请您带家里人来尝尝,您看哪天有空?”
王科长却叹了口气,端起保温杯抿了口茶,声音低了些:“谭经理,实话说吧,我们公司最近经营不太好,管理层开会定了,要把这套商铺卖了。”
“啊?”谭静雅像被泼了盆凉水,脸上的笑一下子僵住了,“要卖商铺?可我们之前签了五年的租赁合同啊,这才刚开业三个月。”
“我知道这事儿突然,可我们也没办法。”王科长的声音里带着点无奈,“公司几百号工人等着发工资,上上个月的工资都没发齐,不卖商铺,实在撑不下去了。”
“可……”谭静雅的指尖有点发凉。
她想起装修时砸墙的“轰隆”声,想起在家具市场砍桌椅价格时磨了半天嘴皮子,想起刚交的电话安装费和空调定金——离婚时分到的钱,她全投进了这家餐厅,这是她的全部指望啊。
“我们不是要毁约。”王科长打断她的思绪,“到时候你们跟新房东再谈租约,只要新房东愿意,你们还能接着做。”
这话在谭静雅听着,跟根轻飘飘的稻草似的——新房东要是不愿意租呢?要是知道她投了这么多钱,故意涨房租拿捏她呢?
她盯着柜台上的电话,刚才的高兴劲儿早没影了,一股无力感从脚底往上涌,压得她喘不过气。
王科长还在说着什么,谭静雅却听不清了,耳边只有后厨传来的剁菜声,还有街上偶尔响起的自行车铃声。她呆坐在椅子上,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桌布,不知过了多久才回过神,桌角的保温杯已经没了。
她问旁边的韩春燕:“王科长呢?”
“王科长刚走,说等李老板回来,让您跟他商量下。”韩春燕还是头回见谭静雅这样,跟平时那个沉着冷静的谭经理完全不一样,小声问:
“谭经理,要是新房东不租了,咱们这餐厅还能开下去吗?”
“别瞎琢磨。”谭静雅瞪了她一眼,随后语气软了点:“你好好干活,别的事不用管。”
“我知道了。”韩春燕应了一声,声音里也透着点慌。
窗外夕阳的光洒进大堂,陆续有客人上门,谭静雅打起精神,开始招呼晚上的生意——不管咋说,晚市还得开,生意还得做啊。
……
天刚蒙蒙亮,万安镇杨马村的土坯墙还沾着露水,村委会院里那棵梧桐树的影子碎碎地洒在地上。
村支书陶大粪端着个搪瓷茶缸,缸沿上挂着难以洗掉的褐色茶渍圈儿,另一只手捏着张边角卷得发皱的报纸,脚底板“咚咚”踩着青砖地,往广播室挪。
他这名字,没少被人拿来说闲话,陶大粪自己倒早不介意了——
那时候没人觉得怪,都说是光荣事儿,可到了八十年代,这名字就有些不对味了。
至于改名的事,他原本也想过,但仔细琢磨后,觉得村里人都喊顺嘴了,即便改名,也没人会叫。
广播室里的木质办公桌油光锃亮,是老辈传下来的。
陶大粪坐下,把报纸摊开,头版标题《反季蔬菜首破京城“菜荒”》特显眼,下面一行小字写着“冀州农民李哲首创无供暖大棚技术,反季黄瓜每斤八元震动菜篮子工程”,报道是去年冬天的。
他用指尖蹭了蹭“八元”俩字,倒抽一口凉气——夏天集市上的黄瓜才三分钱一斤,这冬天的黄瓜,竟翻了两百多倍?
他早听说邻村大营村的李家种大棚挣钱,去年冬天还见李家卡车在村外过,当时就觉得有些不简单,可真没料到能挣这么多。
昨儿去镇里开会,陈镇长拍着桌子说“要学大营村,搞‘一带一镇蔬菜大棚扩展计划’”,还特意夸了大营村村支书王铁头,那老小子当场把下巴翘得老高,眼睛都快瞟到天花板上了。
陈镇长当时还特意叮嘱,‘广播的时候,把黄瓜价改成六块一斤。’
陶大粪到现在也琢磨不透——价越高,村民才越愿意种,咋还往低了说?
可他也懒得费那脑子,镇长咋说,他就咋办。
伸手拧开广播开关,“滋啦”一声电流响,他对着话筒吹了两口气,清了清嗓子:“各位村民请注意,我是杨马村支书陶大粪,今儿给大伙说个致富的事儿……”
广播声顺着电线飘到杨马村东头。
马家气派的砖瓦房里,马长河正坐在掉皮的人造革沙发上,手里攥着张信用社的贷款单,笑得眼角皱纹都挤到一块儿了。
“媳妇,你看!五千块贷款批下来了!”他把单子往媳妇王慧兰面前递。
王慧兰挺着九个多月的大肚子,正坐在炕沿拾掇小孩的衣服,听见这话,慢慢抬起头,脸上也绽开了笑:“这下如了你的愿,能建蔬菜大棚了。”
马长河之前跟着李哲种过一个月大棚,虽说技术只学了个半吊子,可亲眼见李哲靠大棚挣了钱——他又怎么可能不动心。
正说着,广播里陶大粪说起李哲大棚的事,马长河“噌”地站起身,眉头一下子皱紧,多了一丝紧迫感:“你家这大闺女咋还没来?让她早点来盯着你,就是拖拖拉拉!”
王慧兰摸了摸自己的大肚子,产期越来越近,身体也愈发笨重,却还是轻声安慰:“没事,我一个人也能行。”
“那咋成?你产期就这几天,身边离不得人!”马长河走到炕边,伸手扶了扶媳妇的胳膊,语气软了些。
“那你还天天往外跑。”王慧兰忍不住小声抱怨了一句。
马长河讪讪一笑,解释道:“媳妇,我也是没办法,现在建大棚的人多,棚膜、钢管都在涨价,得趁着孩子没出生把棚建好,不然等生了娃,哪有功夫?”
“行行行,那你赶紧走吧,我估摸着招娣也快到了。”王慧兰怕他着急,催促道。
“那你一个人真没问题?”马长河还是有些不放心。
“放心吧,没事。”王慧兰笑着安抚。
马长河想了想,说:“成,我今天得去买棚膜,这可是建大棚最关键的东西,耽搁不得。”说完便急匆匆起身往外走,走到门口又折回来,拿起炕上的包。
王慧兰起身送到门口,叮嘱道:“路上慢点,别着急。”
“我知道,你也快回去吧,别累着。”马长河说完,骑着自行车出了家门。
自行车碾过乡间的土路,扬起一路尘土。
马长河骑了一个多小时,才到LF市塑料厂。
远远就看见三四层高的红砖厂房,空气里飘着股呛鼻的酸味儿,那是塑料熔化的味道。
他没进正门,绕到厂北面的街角——之前在李哲大棚干活时,听工人说过,李哲的棚膜都是在这儿的塑料用品店买的。
塑料用品店有一百多平米,玻璃门上贴着张红纸条,写着“农资用品专区”。
马长河推开门,门上的铃铛“叮铃”响了一声。柜台后坐着个矮胖的女售货员,手里拿着针线纳鞋底子,黑红的脸上没什么表情,瞅了他一眼,又低下头干活。
店里货架上摆着不少塑料用品,塑料盆、塑料桶、工业用的塑料管道,满满当当。
东墙边堆着三卷塑料薄膜,黑的、蓝的,还有一卷透明的。马长河径直走到透明薄膜前,伸手摸了摸——薄膜厚实,表面光滑,跟李哲用的一模一样。
他不由自主的流露出一抹喜色,转过身问售货员:“同志,这款透明塑料薄膜咋卖?”
“7块钱一平米。”女售货员瞥了一眼,又低下头纳鞋底,仿佛这才是她的主业。
“啥?这么贵!”马长河吓了一跳,嗓门都高了,“我听人说,你们这不是卖四块钱一平米吗?”
矮胖售货员终于放下针线,抬眼看他:“胡扯!这款是最好的,没裂痕、没气泡,厚度还均匀,从来就没卖过四块钱。”
“你别糊弄我!李哲去年就在你这买的,就是四块钱一平米!”马长河语气笃定,他之前特意问过李哲大棚的员工,心里有数。
矮胖售货员撇撇嘴:“他能买你找他去,我这儿就这价,爱买不买。”
她是认识李哲的,也知道李哲的本事,暗道,你要真和李哲熟,能自己个上门买?
马长河的倔劲也上来了,往前凑了两步:“你这啥服务态度?我骑了俩小时自行车过来,你就这么说话?把你们领导叫出来,我要的多,得跟领导谈!”
“瞧把你牛的,你以为你是李……”矮胖售货员话说到一半,又咽了回去,把头扭到一边。
这时,一个穿中山装的男人从后门走进来,头发有点谢顶,左胸口袋里别着两支钢笔——一看就是干部的样子。
女售货员赶紧站起身,语气也软了:“宋科……宋厂长,您来了。”
她指着马长河,委屈地说:“这老乡要买透明棚膜,我说七块钱一平米,他非要按四块钱买,还在这儿嚷嚷。”
去年的宋科长,上个月刚刚升成副厂长,还管着销售——扭头看向马长河,脸上堆着笑:“老乡,这透明棚膜确实是七块钱一平米,没骗你。”
马长河赶紧掏出烟盒,抽出一支“红塔山”递过去:“宋厂长,我是万安镇的,去年我们镇李哲建大棚,就在您这儿买的棚膜,他说就是四块钱一平米。”
宋厂长接过烟,没点燃,夹在耳朵上,眼珠子转了转,暗道,你也说了那是李哲?我卖给李哲多少钱,关你啥事?
“老乡,这两年经济改革,物价涨得快啊。”他拍了拍马长河的肩膀,“别说农资了,吃的、喝的、穿的、住的,哪样没涨价?
就是你去食堂买包子,去年两毛一个,今年都两毛五了,去年的价作不得数。”
马长河也知道物价在涨,可七块钱一平米,他建一个六百平米的大棚,光棚膜就要四千二百块,加上水泥立柱、草帘子、化肥,五千块贷款根本不够。
“就算涨价,也不能涨这么多啊……”他叹了口气。
“老乡,不是我涨的,是原料涨了。而且现在没现货,您要是想要,得先付定金,后续有货了我们再通知您。”宋厂长依旧笑着,语气却没商量的余地。
马长河皱眉追问:“宋厂长,您没骗我吧?我可听李哲说过,你们厂里还积压着不少塑料薄膜,怎么会没货呢?”
宋厂长答道:“您既然知道李哲,也该清楚他从去年冬天起,陆续建了二十多亩蔬菜大棚,我们厂里的货早被他买空了,哪还有库存?今年他预定的棚膜更多,我还正愁去哪儿进原料呢。”
马长河叹了口气,问:“那得交多少定金?什么时候能取货?”
宋厂长说道:“定金要付总价的百分之五十,您回去等通知就行,有货了我们会给你们村打电话。”
马长河心里算了笔账:百分之五十的定金,就是两千一百块。他想起去年李哲建六百平米的大棚,棚膜才花了两千四百块,现在倒好,定金都快赶上去年的全款了。
他看着宋厂长脸上的笑,总觉得不对劲,可又说不出啥。
“我再想想吧。”马长河甩了甩胳膊,转身出了店门。
骑上自行车,他忍不住哼了一声:“娘的,俺就不信,除了你们这,俺还买不上棚膜了!”
自行车轮再次碾过土路,朝着下一个农资店的方向去了。
……
天刚蒙蒙亮时,大营村外的田埂上还沾着露水,李家大棚的灯就亮了,透出人们忙碌的身影。
等时针挪到上午八点,日头早把暖意洒开了,大棚里的工作也告一段落。
李哲带着一群人赶到了新租的四十亩露天菜地,腌渍小黄瓜3月25日种下,已经到了采收的时候,另外几亩青刀豆还没到时候。
地里的黄瓜藤早爬满了矮竹架,翠绿的藤子间挂着一串串腌渍小黄瓜,有的顶着头嫩黄的小花,有的刚把花萼褪掉,个个都在 10到 15厘米长短,瓜身圆滚滚的,直径 3、4厘米的样子,表皮润得发亮,凑近些还能闻着股淡淡的瓜香。
李哲站在田埂边的空地上,手里捏着根刚摘的黄瓜,指尖能碰着脆生生的瓜肉。
他将黄瓜掰成两段,仔细瞅了瞅瓜籽——还没硬,心里才算踏实。
转头看见身旁的二叔李振国,穿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袖口卷到胳膊肘,正弯腰盯着一丛黄瓜藤看。
“二叔,您瞧瞧这黄瓜怎么样?”李哲把手里的黄瓜递过去,声音里带着点盼头。
李振国接过黄瓜,用指腹蹭了蹭皮,又轻轻掰了一小段嚼了嚼,脸上立马露出笑:“不错不错!这脆劲儿、这甜度,正好能收了!”
他直起身,朝着周围等着的工人喊,嗓门亮堂:“都记好了啊!拿剪刀或小刀,从瓜柄根儿 1、2厘米的地方剪断,别用手硬掰!要是把瓜身弄破、就没办法做酸黄瓜了!”
顿了顿,他走到竹筐旁,掀开筐里铺的软布:“装的时候轻拿轻放,都放进铺了软布或透气网袋的筐里,每筐别超15公斤,压坏了就没法加工了!”
李哲跟着扫了圈工人,有挽着裤腿的老农,也有二十来岁的年轻小伙,提高声音问:“都听清楚没?”
“听清楚了!”众人齐声应着,声音在田埂间荡开。
“动手干吧!”李哲一挥手,工人们立马动起来。
有人蹲在藤架旁,手里的剪刀“咔嚓咔嚓”响,剪好的黄瓜轻轻放进筐里;有人负责递筐、收筐,脚步轻快地在田埂间来回走,没一会儿,空竹筐就装满了翠绿的黄瓜。
李振国也没闲着,走到哥哥老李身边:“哥,采完了先在地里筛一遍,太老的、太嫩的,还有带虫眼、破了皮的,都单独放着,别混进加工的原料里,得保证品质齐整。”
老李抬起头,抹了把额头的汗,笑着说:“你放心,干这么多年农活,这点事儿我心里有数!”
李哲也走过来,补充道:“爹,那些破了的黄瓜别浪费,单独装起来,回头能卖到‘蜀香居’做菜用。”
老李点点头:“行,我记着,到时候单独装一筐,让他们捎过去。”
另一边,金百万正带着俩工人打扫拖拉机。
他人胖,穿件蓝色背心,额头上全是汗,手里拿把扫帚,把拖拉机斗里的土和杂草扫得干干净净。
清扫完后,两台拖拉机停到田埂边,金百万擦了擦汗,快步走到李哲跟前,笑着打招呼:“老弟,都准备好了,就等装黄瓜了!”
“辛苦你了,金哥。”李哲招呼工人们把一筐筐黄瓜往拖拉机斗里搬。每筐都码得整整齐齐,就怕压坏下面的。
金百万在旁边盯着,时不时伸手扶一下筐子:“慢点儿,轻点儿放!这可是咱做罐头的宝贝!”
等黄瓜装得差不多,李哲走到赵铁柱身边叮嘱道:“柱子,路上一定开慢些,这黄瓜脆得很,别颠坏了。”
赵铁柱正坐在驾驶座上,拿块布擦方向盘,点头应:“哥,你放心,我开慢点儿,保证把黄瓜好好送到罐头厂。”
没一会儿,第一批熟了的黄瓜就装完了,两台拖拉机的斗里都堆满了翠绿的黄瓜筐,看着特别喜人。
李振国拍了拍身上的土,对李哲说:“我跟车去罐头厂,到那儿我亲自盯着卸车。”
说着,他爬上头一台拖拉机的副驾驶座——他现在是罐头厂的主管,得确保黄瓜卸到厂里的原料暂存区,那地方阴凉、通风还干净,不能让黄瓜在外面晒太久。
拖拉机“突突突”发动起来,冒点淡淡的黑烟,慢慢驶离田埂。
李哲站在原地,看着两台拖拉机的影子越来越远,直到没在村道的拐角,脸上带着些许期待——想着自家品牌的罐头从生产线上下来的样子。
不过,他这会儿还有件要紧事得办。
李哲跟父亲打过招呼,转身走向田埂边的白色伏尔加轿车。
他拉开车门坐进驾驶座,发动汽车,打了把方向盘,轿车朝着京城的方向开去……
闫师傅把粗辫子盘在脑后,蹲在水池边择菜,手指飞快地把烂叶子挑出来。旁边郭永久正剁肉馅,“咚咚”的声响顺着窗户缝飘到街上。
前厅里,方晓丽拿着抹布擦桌子,文静的脸上满是认真;张红旗在摆筷子,又高又瘦的身子在桌椅间转来转去——跟刚来时笨手笨脚的样子比,现在利索多了。
门帘“哗啦”一声被掀开,进来个穿蓝色中山装的女人,手里攥着个印着“崇文饮食服务公司”的保温杯,个子不高,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一根碎发都没有。
方晓丽赶紧迎上去,笑着说:“欢迎光临!我们还没到晚餐时间呢,您先坐会儿?我给您倒杯茶。”
女人摆了摆手,眼睛扫了圈前厅:“你们李老板和谭经理在吗?我找他俩有点事。”
谭静雅刚从后厨出来,手里还拿着本菜谱,听见声音抬头一看,立马笑着迎上去:“王科长,您怎么来了?快坐快坐!晓丽,倒壶茉莉花茶,再端盘刚切的西瓜来。”
王科长没动,脸上的笑淡了点,又摆了摆手:“谭经理,别忙了,我就说两句话。”
谭静雅心里“咯噔”一下,还是伸手请她:“您坐下说,站着多累啊。”
王科长这才走到桌边坐下,保温杯放桌角,手指在杯盖上蹭来蹭去,半天没开口。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悠悠地问:“你这店最近生意咋样?”
“托您的福,挺好的!”谭静雅赶紧答,“中午包间全满了,晚上还得翻台。我一直想请您带家里人来尝尝,您看哪天有空?”
王科长却叹了口气,端起保温杯抿了口茶,声音低了些:“谭经理,实话说吧,我们公司最近经营不太好,管理层开会定了,要把这套商铺卖了。”
“啊?”谭静雅像被泼了盆凉水,脸上的笑一下子僵住了,“要卖商铺?可我们之前签了五年的租赁合同啊,这才刚开业三个月。”
“我知道这事儿突然,可我们也没办法。”王科长的声音里带着点无奈,“公司几百号工人等着发工资,上上个月的工资都没发齐,不卖商铺,实在撑不下去了。”
“可……”谭静雅的指尖有点发凉。
她想起装修时砸墙的“轰隆”声,想起在家具市场砍桌椅价格时磨了半天嘴皮子,想起刚交的电话安装费和空调定金——离婚时分到的钱,她全投进了这家餐厅,这是她的全部指望啊。
“我们不是要毁约。”王科长打断她的思绪,“到时候你们跟新房东再谈租约,只要新房东愿意,你们还能接着做。”
这话在谭静雅听着,跟根轻飘飘的稻草似的——新房东要是不愿意租呢?要是知道她投了这么多钱,故意涨房租拿捏她呢?
她盯着柜台上的电话,刚才的高兴劲儿早没影了,一股无力感从脚底往上涌,压得她喘不过气。
王科长还在说着什么,谭静雅却听不清了,耳边只有后厨传来的剁菜声,还有街上偶尔响起的自行车铃声。她呆坐在椅子上,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桌布,不知过了多久才回过神,桌角的保温杯已经没了。
她问旁边的韩春燕:“王科长呢?”
“王科长刚走,说等李老板回来,让您跟他商量下。”韩春燕还是头回见谭静雅这样,跟平时那个沉着冷静的谭经理完全不一样,小声问:
“谭经理,要是新房东不租了,咱们这餐厅还能开下去吗?”
“别瞎琢磨。”谭静雅瞪了她一眼,随后语气软了点:“你好好干活,别的事不用管。”
“我知道了。”韩春燕应了一声,声音里也透着点慌。
窗外夕阳的光洒进大堂,陆续有客人上门,谭静雅打起精神,开始招呼晚上的生意——不管咋说,晚市还得开,生意还得做啊。
……
天刚蒙蒙亮,万安镇杨马村的土坯墙还沾着露水,村委会院里那棵梧桐树的影子碎碎地洒在地上。
村支书陶大粪端着个搪瓷茶缸,缸沿上挂着难以洗掉的褐色茶渍圈儿,另一只手捏着张边角卷得发皱的报纸,脚底板“咚咚”踩着青砖地,往广播室挪。
他这名字,没少被人拿来说闲话,陶大粪自己倒早不介意了——
那时候没人觉得怪,都说是光荣事儿,可到了八十年代,这名字就有些不对味了。
至于改名的事,他原本也想过,但仔细琢磨后,觉得村里人都喊顺嘴了,即便改名,也没人会叫。
广播室里的木质办公桌油光锃亮,是老辈传下来的。
陶大粪坐下,把报纸摊开,头版标题《反季蔬菜首破京城“菜荒”》特显眼,下面一行小字写着“冀州农民李哲首创无供暖大棚技术,反季黄瓜每斤八元震动菜篮子工程”,报道是去年冬天的。
他用指尖蹭了蹭“八元”俩字,倒抽一口凉气——夏天集市上的黄瓜才三分钱一斤,这冬天的黄瓜,竟翻了两百多倍?
他早听说邻村大营村的李家种大棚挣钱,去年冬天还见李家卡车在村外过,当时就觉得有些不简单,可真没料到能挣这么多。
昨儿去镇里开会,陈镇长拍着桌子说“要学大营村,搞‘一带一镇蔬菜大棚扩展计划’”,还特意夸了大营村村支书王铁头,那老小子当场把下巴翘得老高,眼睛都快瞟到天花板上了。
陈镇长当时还特意叮嘱,‘广播的时候,把黄瓜价改成六块一斤。’
陶大粪到现在也琢磨不透——价越高,村民才越愿意种,咋还往低了说?
可他也懒得费那脑子,镇长咋说,他就咋办。
伸手拧开广播开关,“滋啦”一声电流响,他对着话筒吹了两口气,清了清嗓子:“各位村民请注意,我是杨马村支书陶大粪,今儿给大伙说个致富的事儿……”
广播声顺着电线飘到杨马村东头。
马家气派的砖瓦房里,马长河正坐在掉皮的人造革沙发上,手里攥着张信用社的贷款单,笑得眼角皱纹都挤到一块儿了。
“媳妇,你看!五千块贷款批下来了!”他把单子往媳妇王慧兰面前递。
王慧兰挺着九个多月的大肚子,正坐在炕沿拾掇小孩的衣服,听见这话,慢慢抬起头,脸上也绽开了笑:“这下如了你的愿,能建蔬菜大棚了。”
马长河之前跟着李哲种过一个月大棚,虽说技术只学了个半吊子,可亲眼见李哲靠大棚挣了钱——他又怎么可能不动心。
正说着,广播里陶大粪说起李哲大棚的事,马长河“噌”地站起身,眉头一下子皱紧,多了一丝紧迫感:“你家这大闺女咋还没来?让她早点来盯着你,就是拖拖拉拉!”
王慧兰摸了摸自己的大肚子,产期越来越近,身体也愈发笨重,却还是轻声安慰:“没事,我一个人也能行。”
“那咋成?你产期就这几天,身边离不得人!”马长河走到炕边,伸手扶了扶媳妇的胳膊,语气软了些。
“那你还天天往外跑。”王慧兰忍不住小声抱怨了一句。
马长河讪讪一笑,解释道:“媳妇,我也是没办法,现在建大棚的人多,棚膜、钢管都在涨价,得趁着孩子没出生把棚建好,不然等生了娃,哪有功夫?”
“行行行,那你赶紧走吧,我估摸着招娣也快到了。”王慧兰怕他着急,催促道。
“那你一个人真没问题?”马长河还是有些不放心。
“放心吧,没事。”王慧兰笑着安抚。
马长河想了想,说:“成,我今天得去买棚膜,这可是建大棚最关键的东西,耽搁不得。”说完便急匆匆起身往外走,走到门口又折回来,拿起炕上的包。
王慧兰起身送到门口,叮嘱道:“路上慢点,别着急。”
“我知道,你也快回去吧,别累着。”马长河说完,骑着自行车出了家门。
自行车碾过乡间的土路,扬起一路尘土。
马长河骑了一个多小时,才到LF市塑料厂。
远远就看见三四层高的红砖厂房,空气里飘着股呛鼻的酸味儿,那是塑料熔化的味道。
他没进正门,绕到厂北面的街角——之前在李哲大棚干活时,听工人说过,李哲的棚膜都是在这儿的塑料用品店买的。
塑料用品店有一百多平米,玻璃门上贴着张红纸条,写着“农资用品专区”。
马长河推开门,门上的铃铛“叮铃”响了一声。柜台后坐着个矮胖的女售货员,手里拿着针线纳鞋底子,黑红的脸上没什么表情,瞅了他一眼,又低下头干活。
店里货架上摆着不少塑料用品,塑料盆、塑料桶、工业用的塑料管道,满满当当。
东墙边堆着三卷塑料薄膜,黑的、蓝的,还有一卷透明的。马长河径直走到透明薄膜前,伸手摸了摸——薄膜厚实,表面光滑,跟李哲用的一模一样。
他不由自主的流露出一抹喜色,转过身问售货员:“同志,这款透明塑料薄膜咋卖?”
“7块钱一平米。”女售货员瞥了一眼,又低下头纳鞋底,仿佛这才是她的主业。
“啥?这么贵!”马长河吓了一跳,嗓门都高了,“我听人说,你们这不是卖四块钱一平米吗?”
矮胖售货员终于放下针线,抬眼看他:“胡扯!这款是最好的,没裂痕、没气泡,厚度还均匀,从来就没卖过四块钱。”
“你别糊弄我!李哲去年就在你这买的,就是四块钱一平米!”马长河语气笃定,他之前特意问过李哲大棚的员工,心里有数。
矮胖售货员撇撇嘴:“他能买你找他去,我这儿就这价,爱买不买。”
她是认识李哲的,也知道李哲的本事,暗道,你要真和李哲熟,能自己个上门买?
马长河的倔劲也上来了,往前凑了两步:“你这啥服务态度?我骑了俩小时自行车过来,你就这么说话?把你们领导叫出来,我要的多,得跟领导谈!”
“瞧把你牛的,你以为你是李……”矮胖售货员话说到一半,又咽了回去,把头扭到一边。
这时,一个穿中山装的男人从后门走进来,头发有点谢顶,左胸口袋里别着两支钢笔——一看就是干部的样子。
女售货员赶紧站起身,语气也软了:“宋科……宋厂长,您来了。”
她指着马长河,委屈地说:“这老乡要买透明棚膜,我说七块钱一平米,他非要按四块钱买,还在这儿嚷嚷。”
去年的宋科长,上个月刚刚升成副厂长,还管着销售——扭头看向马长河,脸上堆着笑:“老乡,这透明棚膜确实是七块钱一平米,没骗你。”
马长河赶紧掏出烟盒,抽出一支“红塔山”递过去:“宋厂长,我是万安镇的,去年我们镇李哲建大棚,就在您这儿买的棚膜,他说就是四块钱一平米。”
宋厂长接过烟,没点燃,夹在耳朵上,眼珠子转了转,暗道,你也说了那是李哲?我卖给李哲多少钱,关你啥事?
“老乡,这两年经济改革,物价涨得快啊。”他拍了拍马长河的肩膀,“别说农资了,吃的、喝的、穿的、住的,哪样没涨价?
就是你去食堂买包子,去年两毛一个,今年都两毛五了,去年的价作不得数。”
马长河也知道物价在涨,可七块钱一平米,他建一个六百平米的大棚,光棚膜就要四千二百块,加上水泥立柱、草帘子、化肥,五千块贷款根本不够。
“就算涨价,也不能涨这么多啊……”他叹了口气。
“老乡,不是我涨的,是原料涨了。而且现在没现货,您要是想要,得先付定金,后续有货了我们再通知您。”宋厂长依旧笑着,语气却没商量的余地。
马长河皱眉追问:“宋厂长,您没骗我吧?我可听李哲说过,你们厂里还积压着不少塑料薄膜,怎么会没货呢?”
宋厂长答道:“您既然知道李哲,也该清楚他从去年冬天起,陆续建了二十多亩蔬菜大棚,我们厂里的货早被他买空了,哪还有库存?今年他预定的棚膜更多,我还正愁去哪儿进原料呢。”
马长河叹了口气,问:“那得交多少定金?什么时候能取货?”
宋厂长说道:“定金要付总价的百分之五十,您回去等通知就行,有货了我们会给你们村打电话。”
马长河心里算了笔账:百分之五十的定金,就是两千一百块。他想起去年李哲建六百平米的大棚,棚膜才花了两千四百块,现在倒好,定金都快赶上去年的全款了。
他看着宋厂长脸上的笑,总觉得不对劲,可又说不出啥。
“我再想想吧。”马长河甩了甩胳膊,转身出了店门。
骑上自行车,他忍不住哼了一声:“娘的,俺就不信,除了你们这,俺还买不上棚膜了!”
自行车轮再次碾过土路,朝着下一个农资店的方向去了。
……
天刚蒙蒙亮时,大营村外的田埂上还沾着露水,李家大棚的灯就亮了,透出人们忙碌的身影。
等时针挪到上午八点,日头早把暖意洒开了,大棚里的工作也告一段落。
李哲带着一群人赶到了新租的四十亩露天菜地,腌渍小黄瓜3月25日种下,已经到了采收的时候,另外几亩青刀豆还没到时候。
地里的黄瓜藤早爬满了矮竹架,翠绿的藤子间挂着一串串腌渍小黄瓜,有的顶着头嫩黄的小花,有的刚把花萼褪掉,个个都在 10到 15厘米长短,瓜身圆滚滚的,直径 3、4厘米的样子,表皮润得发亮,凑近些还能闻着股淡淡的瓜香。
李哲站在田埂边的空地上,手里捏着根刚摘的黄瓜,指尖能碰着脆生生的瓜肉。
他将黄瓜掰成两段,仔细瞅了瞅瓜籽——还没硬,心里才算踏实。
转头看见身旁的二叔李振国,穿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袖口卷到胳膊肘,正弯腰盯着一丛黄瓜藤看。
“二叔,您瞧瞧这黄瓜怎么样?”李哲把手里的黄瓜递过去,声音里带着点盼头。
李振国接过黄瓜,用指腹蹭了蹭皮,又轻轻掰了一小段嚼了嚼,脸上立马露出笑:“不错不错!这脆劲儿、这甜度,正好能收了!”
他直起身,朝着周围等着的工人喊,嗓门亮堂:“都记好了啊!拿剪刀或小刀,从瓜柄根儿 1、2厘米的地方剪断,别用手硬掰!要是把瓜身弄破、就没办法做酸黄瓜了!”
顿了顿,他走到竹筐旁,掀开筐里铺的软布:“装的时候轻拿轻放,都放进铺了软布或透气网袋的筐里,每筐别超15公斤,压坏了就没法加工了!”
李哲跟着扫了圈工人,有挽着裤腿的老农,也有二十来岁的年轻小伙,提高声音问:“都听清楚没?”
“听清楚了!”众人齐声应着,声音在田埂间荡开。
“动手干吧!”李哲一挥手,工人们立马动起来。
有人蹲在藤架旁,手里的剪刀“咔嚓咔嚓”响,剪好的黄瓜轻轻放进筐里;有人负责递筐、收筐,脚步轻快地在田埂间来回走,没一会儿,空竹筐就装满了翠绿的黄瓜。
李振国也没闲着,走到哥哥老李身边:“哥,采完了先在地里筛一遍,太老的、太嫩的,还有带虫眼、破了皮的,都单独放着,别混进加工的原料里,得保证品质齐整。”
老李抬起头,抹了把额头的汗,笑着说:“你放心,干这么多年农活,这点事儿我心里有数!”
李哲也走过来,补充道:“爹,那些破了的黄瓜别浪费,单独装起来,回头能卖到‘蜀香居’做菜用。”
老李点点头:“行,我记着,到时候单独装一筐,让他们捎过去。”
另一边,金百万正带着俩工人打扫拖拉机。
他人胖,穿件蓝色背心,额头上全是汗,手里拿把扫帚,把拖拉机斗里的土和杂草扫得干干净净。
清扫完后,两台拖拉机停到田埂边,金百万擦了擦汗,快步走到李哲跟前,笑着打招呼:“老弟,都准备好了,就等装黄瓜了!”
“辛苦你了,金哥。”李哲招呼工人们把一筐筐黄瓜往拖拉机斗里搬。每筐都码得整整齐齐,就怕压坏下面的。
金百万在旁边盯着,时不时伸手扶一下筐子:“慢点儿,轻点儿放!这可是咱做罐头的宝贝!”
等黄瓜装得差不多,李哲走到赵铁柱身边叮嘱道:“柱子,路上一定开慢些,这黄瓜脆得很,别颠坏了。”
赵铁柱正坐在驾驶座上,拿块布擦方向盘,点头应:“哥,你放心,我开慢点儿,保证把黄瓜好好送到罐头厂。”
没一会儿,第一批熟了的黄瓜就装完了,两台拖拉机的斗里都堆满了翠绿的黄瓜筐,看着特别喜人。
李振国拍了拍身上的土,对李哲说:“我跟车去罐头厂,到那儿我亲自盯着卸车。”
说着,他爬上头一台拖拉机的副驾驶座——他现在是罐头厂的主管,得确保黄瓜卸到厂里的原料暂存区,那地方阴凉、通风还干净,不能让黄瓜在外面晒太久。
拖拉机“突突突”发动起来,冒点淡淡的黑烟,慢慢驶离田埂。
李哲站在原地,看着两台拖拉机的影子越来越远,直到没在村道的拐角,脸上带着些许期待——想着自家品牌的罐头从生产线上下来的样子。
不过,他这会儿还有件要紧事得办。
李哲跟父亲打过招呼,转身走向田埂边的白色伏尔加轿车。
他拉开车门坐进驾驶座,发动汽车,打了把方向盘,轿车朝着京城的方向开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最新章节,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最新章节,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