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287章 分工

小说: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作者:跑盘 更新时间:2025-10-07 08:19:43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村北的施工现场,两台挖掘机的轰鸣声震得地面微微发颤。

  东侧的机器正将黄土铲起,西侧的则在平整坑底,坑深已达一米多,边缘堆着两排土。南侧是浅褐色的熟土,北侧是黄白色的生土,界限分明。

  坑边围了不少人,有戴着草帽干活的工人,也有聊天看热闹的村民,议论声混着机器声,倒显得格外热闹。

  李哲和金百万陪着李过庆、张维伊走到坑边,张维伊看着挖掘机的动作,眼里闪过一丝意外:“你们连挖掘机都用上了?”

  他常年研究农村政策,知道这年代大型机械有多稀缺,别说村里,连镇上都难得见到几台。

  “公司现在一共调了六台挖掘机过来施工。”李哲指了指身旁的金百万,“其中两台是金哥托关系找的,剩下四台是其他股东帮忙联系的,大棚的种植规模扩大了,光靠人工挖掘根本来不及。”

  “单从这六台挖掘机就能看出,你们公司的决心不小啊。”张维伊站在大棚旁,丝毫不在意尘土飞扬,看得十分投入,指着大棚地基问道:“这地基挖了多深?”

  “深度达到一米三。”李哲答道。

  “嚯,居然挖这么深!”张维伊语气中带着惊讶。

  李哲解释道:“这么做是为了利用地温保暖。”

  一旁的李过庆微微蹙眉,他记得李哲此前说过,大棚地基下挖一米就足够了,于是问道:“老弟,你之前不是说下挖一米吗?这是又做了改进?”

  “没有改进。”李哲指向大棚南侧的土堆,“这大棚南侧的土堆,是地表三十公分的熟土,这部分土最后要回填种菜;北边的土是生土,会用来堆砌夯土墙。”

  李过庆虽在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但终究没亲自种过地,对这些门道并不清楚,笑着说:“嘿,看来我这‘农村政策研究员’还得向你这‘实干家’学习,这些门道我以前还真没研究过。”

  张维伊指向北侧的人群,问道:“那些人是在砌夯土墙吗?”

  李哲答道:“对,砌墙的材料很简单,就是黄土、水、稻草、玉米杆和石灰。”

  张维伊走上前,看着工人们有的搅拌材料,有的用工具夯实墙体,干得热火朝天,说道:“嘿,你这大棚种植不仅能让自己和种植户赚钱,还间接带动了周边农民的收入啊。”

  金百万笑着说:“张处,您真是火眼金睛,一下就说到点子上了。其实今年干活的人还算少的。

  去年李老弟建第一批大棚时,一台挖掘机都没有,别说砌夯土墙了,就连挖大棚地基都是靠人工,当时全村上百户人都跟着他干活。

  村里人赚了钱,手头也宽松了,连带着村里代销店的生意都好了不少。”

  李过庆觉得这数据对不上,疑惑道:“李老弟去年才种了几亩地,能用得了那么多人吗?”

  金百万笑道:“我这还说少了呢。挖坑本就是个辛苦活,干一天就累得腰酸背痛,没几天就得换人。

  像我这种不常下地的人,半天就累趴下了,根本干不了这活。一个大棚挖下来,能跟着李老弟从头干到尾的人屈指可数。

  也多亏李老弟给的工钱高,村里人愿意干,才能一茬接一茬地换人。”

  李过庆恍然大悟,笑着说:“果然是实践出真理,按理论算几十个人就够了,实际操作起来差别这么大,看来我以后得多来基层走走。”

  张维伊点点头,又把话题拉回大棚技术上:“李老板,您这冬暖蔬菜大棚,核心就是利用地温、夯土墙保暖,再靠透明薄膜日照升温?”

  “没错。”李哲答道。

  “真的不需要靠燃烧煤炭来提升温度吗?”张维伊知道老式暖棚都得靠煤炭升温,成本极高,普通农户根本承担不起。

  “除非遇到下雪或极寒天气,否则不需要用煤炭升温。”李哲答道。

  张维伊又问:“那现在建一个这样的大棚,造价大概是多少?”

  “五千多块。”李哲顿了顿,补充道,“不过最近物价涨得快,建材价格每个月都有波动,后续成本可能还会再高一点。”

  “五千多可不是小数目。”张维伊皱了皱眉,“有多少农户能自己拿出这笔钱?”

  “几乎没有。”李哲坦诚道,“大部分种植户都是在信用社贷款,我们公司也会帮着对接银行,争取更低的贷款利率。”

  这回答与张维伊的判断一致,他又问:“今年四季青的蔬菜大棚规模能有多大?都是公司自己种植吗?”

  “大概五百亩左右。”李哲解释道,“一部分是公司自营,另一部分是跟农户合作——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和种子,农户出土地和资金,等蔬菜成熟后,我们会以市场价收购,给农户保底收益。”

  张维伊沉吟片刻,提出了关键问题:“冬天蔬菜行情好,谁都知道赚钱。万一蔬菜种出来了,农户觉得外面收购价更高,不肯按约定卖给你们怎么办?”

  李哲淡淡说道:“我们和京城市蔬菜公司有合作,从种植户手里收的菜,最后会转卖给他们。”

  张维伊自然知道京城市蔬菜公司,这家公司的“任务”就是保障京城的蔬菜供应,无论是耍无赖还是毁约,在他们那里都行不通。

  得知四季青公司与京城市蔬菜公司有合作,张维伊对李哲不禁高看一眼。

  李过庆这时说道:“李老弟,能不能带我们去看看已经修建完成的大棚?也好直观感受一下。”

  “当然可以,不过现在是八月中旬,天气太热,棚膜都撤下来了,只能看到棚体。”李哲想了想,补充道,“不如我带你们去育苗棚看看?那里还保留着完整的设施,也能了解一下我们的育苗技术。”

  几人随后往育苗区走,路上要经过成片的大棚骨架——水泥立柱整齐排列,竹竿搭建的棚架纵横交错,部分大棚外还遮盖着黑色的遮阳棚,远远望去像一片黑色的波浪。

  张维伊指着遮阳棚问:“这遮阳棚是为了防晒?”

  “对,有些经济作物的幼苗怕高温,中午日照强的时候,得靠遮阳棚降温,避免幼苗被晒伤。”李哲答道。

  走进育苗棚,里面整齐摆放着一排排黑色塑料育苗盘,每个育苗盘里都有嫩绿的幼苗,看着生机勃勃。张维伊和李过庆都是第一次见这种育苗方式,忍不住俯身细看。

  “这是专门用来育苗的?”李过庆好奇地问。

  “对,每个育苗盘里的基质都是按比例调配的,能保证幼苗生长所需的养分,比传统育苗成活率高。”李哲解释道。

  “真是长见识了。”李过庆由衷赞叹,张维伊也连连点头,他们了解国外的农业发展,知道足够专业,才具备大规模生产的可能。

  此时日头已升至半空,天气越发闷热,李哲提议:“咱们去食堂休息会儿,喝点茶水。”

  张维伊和李过庆也觉得热,便跟着李哲往食堂走。

  食堂的小接待室里,金百万泡了一壶绿茶,给几人倒上。

  喝了口茶,张维伊直奔主题:“李老板,您对四季青公司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规划?比如蔬菜大棚的扩展方向。”

  李哲思索片刻,答道:“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冬吃夏菜’会成为趋势。别说一个万安镇,就算整个廊方市都种大棚,也很难满足京津冀地区的需求,所以我觉得这个行业未来大有可为。”

  “那您觉得,明年廊方的蔬菜大棚规模能扩展到多大?”张维伊追问,语气里带着一丝期待。

  “如果能得到政府部门的帮扶,在四季青的带动下,扩展到五千亩应该不成问题。”李哲语气笃定。

  张维伊立刻问:“那你们公司和种植户,最希望得到政府哪些方面的扶持?”

  李哲早有准备,从容答道:“我记得《人民日报》上刊登过‘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太对了。

  您从京城过来应该有体会,从市区往大营村走,路况越来越差,坑坑洼洼的。

  蔬菜运输过程中,颠簸会导致破损,损耗率能达到一成以上。

  所以我们最希望政府能帮忙修一条从京郊到村里的水泥路,这不仅能降低我们的运输成本,也能方便村里人出行。”

  张维伊点点头,心里对李哲的评价又高了一层——李哲没有只想着给公司要好处,而是站在全村、甚至全区域的角度提需求,格局远超一般的个体户。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嘈杂的争吵声,接着有人敲门。

  “进来。”李哲应了一声。

  林小虎推门进来,凑到李哲耳边低声说:“李哥,赵大山和陈老蔫又来闹事了,说见不到您就不走,非要重新跟公司签种植合同。”

  “他们还没完没了了?”李哲皱起眉头。

  “可不是嘛!”林小虎气鼓鼓地说,“他俩说之前解约是一时糊涂,现在知道错了,想跟着咱们继续种大棚,还说要是不同意,就一直在外面等着。”

  李哲冷笑一声:“让赵兵带着民兵把他们赶走,要是再闹事,直接联系派出所。他们当初主动解约,现在后悔了就来闹,真当公司是他们家开的?不用给他们留面子。”

  “好嘞!”林小虎心里早就憋着气,应声后转身就跑,脚步都轻快了不少。

  张维伊看得好奇,却不好直接追问,便用眼神示意李过庆。李过庆会意,问道:“老弟,刚才出什么事了?是不是跟农户闹了矛盾?”

  李哲也不隐瞒,答道:“上个月,廊坊下了一场暴雨,公司的大棚地基被淹了。

  有些种植户被吓到了,担心极端天气会破坏大棚、导致蔬菜颗粒无收,就向四季青公司提要求,希望我们能兜底——一旦发生极端灾害,要承担农户的所有损失。”

  他补充道:“这不在我们公司的合同范围内,而且我们公司自己也种大棚,一旦发生极端天气,同样会有损失,根本没能力给他们兜底。

  我拒绝后,这些种植户就以解约相威胁,我没惯着他们,直接就解约了。

  可真解约后,他们又后悔了,想重新跟着我们公司种大棚,我没同意,他们就一直来闹事。

  因为这事,我还特意去京城躲了一段时间,估计是看我回来了,又找上门来。”

  张维伊皱起眉头,担忧地问:“这些人会不会心怀不满,闹出更大的事?”

  “放心,村里大部分民兵都跟着我们种大棚,没种大棚的也拿着公司给的巡逻补贴。”李哲语气轻松,“再说,我们做事光明正大,合同条款都写得清清楚楚,他们闹也没用。”

  张维伊笑了,语气亲近了不少:“李老弟,你不仅会做事,还会做人,是个能成大事的人。”

  “您过誉了。”李哲客气了一句,接着说:“张处,刚才您问我们希望得到哪些政府扶持,我还没说完。我种蔬菜大棚的初心,也是为了积极响应农业部的‘菜篮子’工程,解决京津冀地区吃菜难的问题。

  现在越来越多人跟着我种大棚,这些人都是农民,家里条件不宽裕,基本都是贷款种大棚,抗风险能力弱。

  我希望当地政府能帮种植户申请一些大棚种植补贴和灾后补贴,有了这个保障,相信会有更多种植户愿意加入大棚种植。”

  张维伊点点头:“你这个想法很好,如果以后有机会,咱们可以再深入探讨。”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张维伊又详细询问了四季青公司的种植计划:包括种植户培训方案、蔬菜品种选择、销售渠道布局、市场定价策略,以及明年的扩展规划。

  李哲一一作答,条理清晰,数据详实,让张维伊和李过庆越发认可。

  中午在食堂吃过饭后,几人又聊了两个多小时,张维伊和李过庆才起身告辞。

  汽车启动后,坐在副驾驶的李过庆看着窗外的大棚地基与骨架,说道:“咱们要是再晚点来就好了,现在天气还暖和,大棚没盖棚膜,没法看到完整的大棚模样。”

  张维伊说道:“时间不等人啊,再晚就赶不上了。家里人已经在帮我运作调职的事,得尽快确定调职地点。”

  李过庆点点头:“也是,哪有那么多十全十美的事。今天好歹看过了大棚,也和李老弟聊透了,回去后你和家里长辈商量商量,再做决定也不迟。”

  “不用商量了,就定这里了!”张维伊语气笃定。

  李过庆没想到他这么干脆,这么大的事说定就定,连忙说道:“李老弟的想法和计划确实好,但未必一定能做成。我觉得你还是和家人商量一下比较好。”

  他刻意补充这句,是想降低张维伊的心理预期——万一扩大蔬菜大棚规模的计划没成功,没做出成绩,也不至于怪到自己和李哲头上。

  “庆子,想做事就会有风险,没有风险的事谁都能做,也出不了成绩。”张维伊笑道:“这个风险,我赌得起!”

  李过庆看着身旁的张维伊,心底生出几分羡慕——他也想放手搏一把,可惜没有这样的资本。

  ……

  傍晚的大营村渐渐安静下来,村北的小食堂里却格外热闹。

  四季青公司的员工们陆续赶来,有的坐在木凳上闲聊,有的端着搪瓷杯喝茶,还有人凑在一起讨论大棚里的蔬菜苗长势,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茶香和烟火气。

  李哲端着一个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缸,吹了吹浮在水面的茶叶沫,喝了一口热茶,将缸子轻轻放在桌上。

  见人差不多到齐了,他清了清喉咙,声音不大却带着穿透力:“各位,咱们开个短会,早点说完,大家也能早点回家。”

  喧闹的食堂瞬间安静下来。随着四季青公司越来越正规,员工们也比以前更有规矩,一个个坐直身子,目光都集中在李哲身上。

  “这个月大家都辛苦了。”李哲看着众人,眼里带着笑意,“既要给种植户做培训,又要盯着大棚施工,我看不少人都瘦了、黑了。等我下次从京城回来,给大家买点肉,好好补补。”

  “哥,咱再整只羊呗!烤全羊吃着才得劲!”赵铁柱嗓门最大,人高马大的他往那一站,格外显眼。

  “对对!再配上凉啤酒,那才叫爽!”林小虎也跟着起哄,眼睛里满是期待。

  “甭说了,我都快流口水了!”李志强揉了揉肚子,引得众人一阵哄笑。

  李哲笑着点头:“没问题!等天再凉快些,咱们就整一次烤全羊,让大家好好解解馋。”

  玩笑过后,李哲收起笑容,正色道:“我记得去年是八月底才开始育苗,九月中旬才建大棚,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些晚了。

  如今刚到八月中旬,正是建大棚、培育菜苗的好时候。

  借着今天这个会议,咱们一起讨论下后续的工作安排,主要有三个方面:工作分工、蔬菜种植品种的选择,以及招工事宜。”

  说着,李哲走到黑板前,写下“分工”两个字,随后转过身继续说道:“咱们的种植工作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试验田,这个不用多解释,由陈守耕老师主管。

  第二类是四季青公司自己经营种植的蔬菜大棚,这部分工作由朱益民朱哥主管。

  第三类是与种植户合作的协议蔬菜大棚,这部分工作由老李同志负责。

  大家对这个分工安排有意见吗?如果有想法,都可以说出来一起讨论。”

  见众人都没有提出异议,李哲接着说:“咱们今天重点讨论第三类,也就是与种植户合作的大棚该选择种植哪些品类蔬菜。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后续给种植户培训的内容,所以必须尽早确定。大家都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

  话音刚落,周青禾第一个举手:“李哥,我有个想法。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咱们可以让种植户自己选择培训内容和想要种植的蔬菜品类。

  这样一来,大家都选自己愿意学、愿意种的品种,不仅积极性高,种植的蔬菜品种也能更丰富。”

  朱益民听完,微微皱起眉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最新章节,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