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点多。
亚运村,北辰路 20号底商。
一名三十岁左右的男子站在底商旁,他留着一圈整齐的胡子,梳着油亮的大背头,胳膊下夹着个黑色皮包,时不时抬头打量着眼前的底商,又低头看一眼手表。
他站的有些久了,蹲下身,从兜里掏出一包红梅烟,点燃一根,烟雾缓缓散开,才稍微缓解了些许焦躁。
临近九点,一辆白色伏尔加轿车稳稳停在底商外。
李哲从驾驶室下来,手里提着公文包,径直走向底商门口。
大背头男子见状,连忙掐灭烟头,快步迎上去,脸上堆起笑容:“您好,您是李哲李老板吧?”
“我是李哲,请问您是?”李哲停下脚步,打量着对方。
“我叫陈永发,是永发装修公司的经理。”陈永发连忙打开皮包,拿出一张名片,双手递到李哲面前,“是马科长介绍我来的,听说您这底商要装修,想跟您聊聊合作的事。”
李哲接过名片看了一眼,随手放进裤兜里,侧身做了个“请”的手势:“原来是陈经理,里面谈吧。”
推开底商的门,里面依旧空荡荡的,但比前些日子整洁了不少——孙涛已经带人打扫过,还在中间摆放了一张方桌和四把凳子。李哲指着凳子说:“陈经理,请坐,目前条件简陋,您多担待。”
“我们干装修的,在哪儿都能聊,不讲究这个。”陈永发坐下,从包里掏出一盒中华烟,抽出一支递给李哲,“李老板,您抽烟。”
李哲接过烟,刚要掏打火机,陈永发已经抢先拿出打火机,“咔嗒”一声点燃,凑到李哲面前帮他点烟。
他自己也点燃一根后,吸了一口,缓缓问道:“李老板,听说您要在这儿开一家超市?”
“对,打算做一家综合超市。”李哲点点头,直接切入正题,“陈经理,您之前做过超市装修的工程吗?”
陈永发没有隐瞒,坦诚道:“李老板,不瞒您说,超市在咱们国内还是新鲜事物,专门的超市装修我没做过。
但我特意买了不少关于超市构造、布局的书籍和资料,研究了好一阵子,对货架摆放、区域划分这些,心里也有个大概的谱。”
“我希望两个月内能完工,这个时间您这边能做到吗?”李哲问道,语气里带着一丝期待。
“时间能不能卡准,得看您的具体要求。”陈永发拿出一个笔记本和钢笔,“比如超市的区域规划、装修风格,还有地面、墙面的用料材质,您说得越详细,我才能越准确地评估工期和成本。”
“那我跟您说说我的规划。”李哲坐直身体,“这底商总共五百平米,我打算分成四个区域:货品区、收银区、仓储区和办公区。
收银区要靠近门口,方便顾客结账;办公区和仓储区放在角落,加起来面积不超过五十平米;剩下的空间都归货品区。
货品区还要细分,比如粮油区、冷鲜区、果蔬区、日化区和零食区,每个区域要留出足够的通道。”
“仓储区会不会太小了?”陈永发停下笔,疑惑地问,“超市货品多,仓储要是不够用,补货会很麻烦。”
“这个不用担心。”李哲解释道,“这里只是临时仓储,我会在附近租一个大仓库,需要补货的时候随时调拨,临时仓储够放应急货品就行。”
陈永发点点头,把这条记在笔记本上,又问:“装修风格和用料方面,您有什么要求?”
“地面要耐磨防滑,最好用通体砖,经得起来回踩踏;墙面刷耐脏的浅色涂料,方便清洁;灯光要亮堂,尤其是货品区,得让顾客能清楚看到商品。”李哲顿了顿,补充道,
“还有一点很重要,装修材料要选环保的,不能有刺激性气味,避免影响顾客和员工健康。”
“您的要求我都记下了。”陈永发合上笔记本,语气肯定地说,“我回去后,会尽快出一份详细的设计图纸和工程报价,三天内给您答复。
我们公司人手充足,工人都是有五六年经验的老手,只要设计方案定下来,两个月内肯定能完工。”
李哲站起身,伸出手:“那我就等您的设计图和报价,到时候咱们再详谈细节。”
“好咧!”陈永发连忙握住李哲的手,“李老板,我先回去忙活,您留步。”
走到门口时,他又突然停下,回头问道:“对了李老板,能不能给我一个您的联系方式?后续沟通也方便些。”
李哲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张自己的名片,递给他:“上面有我的寻呼号和公司电话,打哪个都能找到我。”
陈永发双手接过名片,小心收好,又试探着问:“李老板,中午您有时间吗?我想请您吃顿便饭,算是认识一下。”
“今天中午不行,已经有约了。”李哲笑着摇头,“以后合作的机会多,吃饭的事改天再说,咱们来日方长。”
“那成,咱回见!”陈永发点点头,快步离开了底商。
李哲回到底商,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张提前打印好的招聘启事,仔细贴在底商外的墙上——经历了四季青公司的管理问题,他越发清楚专业人才的重要性,自己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找对人才能事半功倍。
临近中午,李哲开车前往京城市蔬菜公司。
这是他第二次来,看门大爷认得他,核实身份后直接开了门。
院子里很宽敞,一棵老槐树遮出大片阴凉,几辆自行车整齐地停在墙边。李哲把车停好,径直上了二楼的总经理办公室。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
“进来。”里面传来刘建华的声音。
李哲推开门,刘建华正坐在办公桌后看文件,见到他,立马笑着起身:“李老板,稀客啊!快坐!”他给李哲倒了杯白茶,“这是朋友送的,你尝尝。”
李哲喝了一口,赞道:“确实不错,入口清爽,还有回甘。”
“你今天过来,肯定不只是来喝茶的吧?”刘建华放下茶杯,笑着问道。
“是来给您汇报工作,也想跟您求个援。”李哲放下茶杯,认真地说,“目前跟四季青公司签约合作的种植户已经超过三百人,大棚育苗、移栽的工作都在稳步推进,不出意外,11月份就能供应反季节蔬菜。”
“好!太好了!”刘建华脸上露出喜色,“不过三百亩还不够,京城近千万老百姓冬天都盼着新鲜蔬菜,你还得再加把劲。”
“我肯定尽全力,但公司最近遇到了点管理问题。”李哲话锋一转,“我之前就是个农民,没管过这么多人,现在员工多了,纪律、考核这些都跟不上。
前几天刚成立了人事部,可我没管理经验,想请您帮个忙,借调一位有经验的人事部主管,帮公司制定制度、传授管理经验。”
刘建华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原来你是来借人的!这没问题,咱们蔬菜公司下属有不少国营农场,懂管理的人有的是。”
他往前凑了凑,“你对借调的人有什么要求?尽管说。”
“有两个要求。”李哲语气严肃,“第一,我们公司是草创,得找有足够人事管理经验的人,能制定完善的制度;第二,也是最关键的,要严格、铁面无私。
公司里沾亲带故的人多,要是太讲人情,制度根本推行不下去。”
“你说得对,关系户多了,公司早晚出问题。”刘建华深表赞同,“这事包在我身上,我给你找个最合适的人。”
“那太谢谢您了,刘总。”李哲起身,“中午您要没事,咱们一起吃个便饭。”
“今天不行,下午还有个会。”刘建华摆摆手,“等我帮你找到人,咱们再一起吃。”
李哲不再坚持,告辞道:“那我就不打扰您工作了,等您的好消息。”
刘建华送李哲到门口,叮嘱道:“放心,这两天就给你答复。”
回到办公室,刘建华皱着眉思索片刻,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老周,来我办公室一趟。”
一分钟后,一个四十多岁、中等身材、略显发福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正是主管人事的副总老周。他微微点头:“刘总,您找我?”
“坐。”刘建华指了指沙发,递给他一根烟,“老周,跟你商量个事,四季青公司的李哲想从咱们这借调一位人事部主管,帮他整顿公司纪律,你有合适的人选吗?”
老周点燃香烟,思索了一会儿,突然笑了:“刘总,还真有这么一个人,我跟您说说,您听听合适不合适。”
“你说。”刘建华弹了弹烟灰。
老周笑着说道:“咱们大兴农场有个人事部主管叫杨成斌,这人做事有点轴。
前段时间农场抓典型,把他小舅子给揪了出来。结果这货不仅没想着大事化小,反而直接给小舅子办了停薪留职。
为这事,他媳妇跟他大闹一场,把他脸都抓花了,还隔三差五去农场闹事。
后来大兴农场的厂长觉得影响不好,干脆也让杨成斌暂时休息一段时间。”
“嚯,这倒有点意思。”刘建华笑了。
“他能力没问题,就是太认死理,不懂变通。”老周补充道,“您要是觉得不合适,我再给您找其他人。”
刘建华摆摆手,语气笃定:“不用找了,就他了!铁面无私才好,正好帮四季青公司整顿风气。”
……
白色伏尔加轿车正行驶在街道上,突然,“呜呜”的寻呼机声响了起来。
李哲放慢车速,从口袋里掏出寻呼机,屏幕上显示着林为民的联系方式。
他沿街找了个公用电话亭,停下车,投币后拨通了电话:“喂,麻烦找一下林科长。”
“老弟,是我。你这电话回的还挺快。”电话那头传来林为民沉稳的声音,“是这回事,我在西单那边帮你找着一处出售的底商,还有一套环境不错的住宅,你有没有兴趣过来看一眼?”
“当然有兴趣!”李哲立刻说道,“林哥,您什么时候有空?我过去找您,咱们一起去瞅瞅。”
“我跟产权方联系一下,要是顺利的话,咱们下午在西单碰面。”林为民说道,“我单位离西单不远,坐 102路公交车过去很方便,不用麻烦你专门来接我。”
自打上次帮李哲买下亚运村的商铺,收到那三千外汇券后,林为民对帮李哲留意房产的事格外上心——既卖了人情,对方也懂规矩,这样的朋友处的很舒服。
“成,那咱们下午见,具体时间您定。”李哲应道。
挂了电话,他心里盘算着——这年头钱贬值快,尤其是眼看要进入九十年代,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房产肯定会涨价,不管是底商还是住宅,现在买下来,以后绝对划算。
进入九月份,天气渐渐转凉,午后的阳光也没那么毒辣了。
下午两点左右,李哲开车赶到西单,刚拐进主街,就被眼前的热闹景象吸引——街道两旁的商铺鳞次栉比,有卖服装的、卖鞋帽的、卖小商品的,门口都挂着鲜艳的招牌;
街上行人摩肩接踵,大多是穿着时髦的年轻男女,还有不少推着自行车、提着网兜采购的市民,偶尔还能看到几个高鼻梁的外国人,耳边满是商贩的吆喝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一派繁华景象。
李哲把车停在 102路公交站牌附近,没等几分钟,一辆绿色的公交车缓缓停下,林为民从车上走下来。
两人碰面后,寒暄了几句,林为民就说道:“这底商的产权方是西单商业服务公司,负责人姓赵,是公司的副经理,我跟他约的两点半见面。”
“林哥,您之前看过这铺子吗?”李哲一边跟着林为民往前走,一边问道。
“当然看过,要是不靠谱,我也不会介绍给你。”林为民笑着说,“这铺子产权清晰,没有纠纷,不管是你自己用还是租出去,都放心。
有些单位的铺子看着便宜,实则产权混乱,买了就是烫手山芋,我可不会让你跳这种坑。”
两人往前走了不到两百米,就看到一栋二层小楼,门口挂着国营杂货铺的牌子,大门紧闭。
林为民指了指:“就是这儿了,原本是家国营杂货店,因为经营调整,空置两个月了。赵经理估计还没到,咱们先等会儿,顺便看看周围的情况。”
李哲看了眼手表,才两点五分,便点头道:“正好,咱们还有点时间,先在附近转一转,了解下周边的客流和业态。”
两人沿着街道慢慢逛着,虽然天气还有些热,但人流量丝毫没减。
李哲拿出笔记本,一边看一边记:商铺距离公交站不到两百米,交通便利;周边以服装店、小商品店为主,还有几家小吃铺,客流稳定;不远处有菜市场和粮店,采购方便。
另外,附近有三家国营餐厅,一家两百米外的清真菜馆,两家街对面的鲁菜馆和冀州菜馆,餐饮氛围也不错。
转了一圈回到底商门口时,已经两点二十七分。
只见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站在门口,穿着一身笔挺的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李哲忍不住多看了两眼——虽说天气转凉,但午后依旧闷热,自己还穿着半截袖,对方却裹着中山装,看着就燥得慌。
直到看见男子从兜里掏出手绢,擦了擦脑门上的汗珠,李哲忍不住笑了,得,原来这位也热。
……
很多书友问我,这两天为啥将一大章拆成两章更新,大家说啥的都有。
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是存稿不够了。
亚运村,北辰路 20号底商。
一名三十岁左右的男子站在底商旁,他留着一圈整齐的胡子,梳着油亮的大背头,胳膊下夹着个黑色皮包,时不时抬头打量着眼前的底商,又低头看一眼手表。
他站的有些久了,蹲下身,从兜里掏出一包红梅烟,点燃一根,烟雾缓缓散开,才稍微缓解了些许焦躁。
临近九点,一辆白色伏尔加轿车稳稳停在底商外。
李哲从驾驶室下来,手里提着公文包,径直走向底商门口。
大背头男子见状,连忙掐灭烟头,快步迎上去,脸上堆起笑容:“您好,您是李哲李老板吧?”
“我是李哲,请问您是?”李哲停下脚步,打量着对方。
“我叫陈永发,是永发装修公司的经理。”陈永发连忙打开皮包,拿出一张名片,双手递到李哲面前,“是马科长介绍我来的,听说您这底商要装修,想跟您聊聊合作的事。”
李哲接过名片看了一眼,随手放进裤兜里,侧身做了个“请”的手势:“原来是陈经理,里面谈吧。”
推开底商的门,里面依旧空荡荡的,但比前些日子整洁了不少——孙涛已经带人打扫过,还在中间摆放了一张方桌和四把凳子。李哲指着凳子说:“陈经理,请坐,目前条件简陋,您多担待。”
“我们干装修的,在哪儿都能聊,不讲究这个。”陈永发坐下,从包里掏出一盒中华烟,抽出一支递给李哲,“李老板,您抽烟。”
李哲接过烟,刚要掏打火机,陈永发已经抢先拿出打火机,“咔嗒”一声点燃,凑到李哲面前帮他点烟。
他自己也点燃一根后,吸了一口,缓缓问道:“李老板,听说您要在这儿开一家超市?”
“对,打算做一家综合超市。”李哲点点头,直接切入正题,“陈经理,您之前做过超市装修的工程吗?”
陈永发没有隐瞒,坦诚道:“李老板,不瞒您说,超市在咱们国内还是新鲜事物,专门的超市装修我没做过。
但我特意买了不少关于超市构造、布局的书籍和资料,研究了好一阵子,对货架摆放、区域划分这些,心里也有个大概的谱。”
“我希望两个月内能完工,这个时间您这边能做到吗?”李哲问道,语气里带着一丝期待。
“时间能不能卡准,得看您的具体要求。”陈永发拿出一个笔记本和钢笔,“比如超市的区域规划、装修风格,还有地面、墙面的用料材质,您说得越详细,我才能越准确地评估工期和成本。”
“那我跟您说说我的规划。”李哲坐直身体,“这底商总共五百平米,我打算分成四个区域:货品区、收银区、仓储区和办公区。
收银区要靠近门口,方便顾客结账;办公区和仓储区放在角落,加起来面积不超过五十平米;剩下的空间都归货品区。
货品区还要细分,比如粮油区、冷鲜区、果蔬区、日化区和零食区,每个区域要留出足够的通道。”
“仓储区会不会太小了?”陈永发停下笔,疑惑地问,“超市货品多,仓储要是不够用,补货会很麻烦。”
“这个不用担心。”李哲解释道,“这里只是临时仓储,我会在附近租一个大仓库,需要补货的时候随时调拨,临时仓储够放应急货品就行。”
陈永发点点头,把这条记在笔记本上,又问:“装修风格和用料方面,您有什么要求?”
“地面要耐磨防滑,最好用通体砖,经得起来回踩踏;墙面刷耐脏的浅色涂料,方便清洁;灯光要亮堂,尤其是货品区,得让顾客能清楚看到商品。”李哲顿了顿,补充道,
“还有一点很重要,装修材料要选环保的,不能有刺激性气味,避免影响顾客和员工健康。”
“您的要求我都记下了。”陈永发合上笔记本,语气肯定地说,“我回去后,会尽快出一份详细的设计图纸和工程报价,三天内给您答复。
我们公司人手充足,工人都是有五六年经验的老手,只要设计方案定下来,两个月内肯定能完工。”
李哲站起身,伸出手:“那我就等您的设计图和报价,到时候咱们再详谈细节。”
“好咧!”陈永发连忙握住李哲的手,“李老板,我先回去忙活,您留步。”
走到门口时,他又突然停下,回头问道:“对了李老板,能不能给我一个您的联系方式?后续沟通也方便些。”
李哲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张自己的名片,递给他:“上面有我的寻呼号和公司电话,打哪个都能找到我。”
陈永发双手接过名片,小心收好,又试探着问:“李老板,中午您有时间吗?我想请您吃顿便饭,算是认识一下。”
“今天中午不行,已经有约了。”李哲笑着摇头,“以后合作的机会多,吃饭的事改天再说,咱们来日方长。”
“那成,咱回见!”陈永发点点头,快步离开了底商。
李哲回到底商,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张提前打印好的招聘启事,仔细贴在底商外的墙上——经历了四季青公司的管理问题,他越发清楚专业人才的重要性,自己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找对人才能事半功倍。
临近中午,李哲开车前往京城市蔬菜公司。
这是他第二次来,看门大爷认得他,核实身份后直接开了门。
院子里很宽敞,一棵老槐树遮出大片阴凉,几辆自行车整齐地停在墙边。李哲把车停好,径直上了二楼的总经理办公室。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
“进来。”里面传来刘建华的声音。
李哲推开门,刘建华正坐在办公桌后看文件,见到他,立马笑着起身:“李老板,稀客啊!快坐!”他给李哲倒了杯白茶,“这是朋友送的,你尝尝。”
李哲喝了一口,赞道:“确实不错,入口清爽,还有回甘。”
“你今天过来,肯定不只是来喝茶的吧?”刘建华放下茶杯,笑着问道。
“是来给您汇报工作,也想跟您求个援。”李哲放下茶杯,认真地说,“目前跟四季青公司签约合作的种植户已经超过三百人,大棚育苗、移栽的工作都在稳步推进,不出意外,11月份就能供应反季节蔬菜。”
“好!太好了!”刘建华脸上露出喜色,“不过三百亩还不够,京城近千万老百姓冬天都盼着新鲜蔬菜,你还得再加把劲。”
“我肯定尽全力,但公司最近遇到了点管理问题。”李哲话锋一转,“我之前就是个农民,没管过这么多人,现在员工多了,纪律、考核这些都跟不上。
前几天刚成立了人事部,可我没管理经验,想请您帮个忙,借调一位有经验的人事部主管,帮公司制定制度、传授管理经验。”
刘建华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原来你是来借人的!这没问题,咱们蔬菜公司下属有不少国营农场,懂管理的人有的是。”
他往前凑了凑,“你对借调的人有什么要求?尽管说。”
“有两个要求。”李哲语气严肃,“第一,我们公司是草创,得找有足够人事管理经验的人,能制定完善的制度;第二,也是最关键的,要严格、铁面无私。
公司里沾亲带故的人多,要是太讲人情,制度根本推行不下去。”
“你说得对,关系户多了,公司早晚出问题。”刘建华深表赞同,“这事包在我身上,我给你找个最合适的人。”
“那太谢谢您了,刘总。”李哲起身,“中午您要没事,咱们一起吃个便饭。”
“今天不行,下午还有个会。”刘建华摆摆手,“等我帮你找到人,咱们再一起吃。”
李哲不再坚持,告辞道:“那我就不打扰您工作了,等您的好消息。”
刘建华送李哲到门口,叮嘱道:“放心,这两天就给你答复。”
回到办公室,刘建华皱着眉思索片刻,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老周,来我办公室一趟。”
一分钟后,一个四十多岁、中等身材、略显发福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正是主管人事的副总老周。他微微点头:“刘总,您找我?”
“坐。”刘建华指了指沙发,递给他一根烟,“老周,跟你商量个事,四季青公司的李哲想从咱们这借调一位人事部主管,帮他整顿公司纪律,你有合适的人选吗?”
老周点燃香烟,思索了一会儿,突然笑了:“刘总,还真有这么一个人,我跟您说说,您听听合适不合适。”
“你说。”刘建华弹了弹烟灰。
老周笑着说道:“咱们大兴农场有个人事部主管叫杨成斌,这人做事有点轴。
前段时间农场抓典型,把他小舅子给揪了出来。结果这货不仅没想着大事化小,反而直接给小舅子办了停薪留职。
为这事,他媳妇跟他大闹一场,把他脸都抓花了,还隔三差五去农场闹事。
后来大兴农场的厂长觉得影响不好,干脆也让杨成斌暂时休息一段时间。”
“嚯,这倒有点意思。”刘建华笑了。
“他能力没问题,就是太认死理,不懂变通。”老周补充道,“您要是觉得不合适,我再给您找其他人。”
刘建华摆摆手,语气笃定:“不用找了,就他了!铁面无私才好,正好帮四季青公司整顿风气。”
……
白色伏尔加轿车正行驶在街道上,突然,“呜呜”的寻呼机声响了起来。
李哲放慢车速,从口袋里掏出寻呼机,屏幕上显示着林为民的联系方式。
他沿街找了个公用电话亭,停下车,投币后拨通了电话:“喂,麻烦找一下林科长。”
“老弟,是我。你这电话回的还挺快。”电话那头传来林为民沉稳的声音,“是这回事,我在西单那边帮你找着一处出售的底商,还有一套环境不错的住宅,你有没有兴趣过来看一眼?”
“当然有兴趣!”李哲立刻说道,“林哥,您什么时候有空?我过去找您,咱们一起去瞅瞅。”
“我跟产权方联系一下,要是顺利的话,咱们下午在西单碰面。”林为民说道,“我单位离西单不远,坐 102路公交车过去很方便,不用麻烦你专门来接我。”
自打上次帮李哲买下亚运村的商铺,收到那三千外汇券后,林为民对帮李哲留意房产的事格外上心——既卖了人情,对方也懂规矩,这样的朋友处的很舒服。
“成,那咱们下午见,具体时间您定。”李哲应道。
挂了电话,他心里盘算着——这年头钱贬值快,尤其是眼看要进入九十年代,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房产肯定会涨价,不管是底商还是住宅,现在买下来,以后绝对划算。
进入九月份,天气渐渐转凉,午后的阳光也没那么毒辣了。
下午两点左右,李哲开车赶到西单,刚拐进主街,就被眼前的热闹景象吸引——街道两旁的商铺鳞次栉比,有卖服装的、卖鞋帽的、卖小商品的,门口都挂着鲜艳的招牌;
街上行人摩肩接踵,大多是穿着时髦的年轻男女,还有不少推着自行车、提着网兜采购的市民,偶尔还能看到几个高鼻梁的外国人,耳边满是商贩的吆喝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一派繁华景象。
李哲把车停在 102路公交站牌附近,没等几分钟,一辆绿色的公交车缓缓停下,林为民从车上走下来。
两人碰面后,寒暄了几句,林为民就说道:“这底商的产权方是西单商业服务公司,负责人姓赵,是公司的副经理,我跟他约的两点半见面。”
“林哥,您之前看过这铺子吗?”李哲一边跟着林为民往前走,一边问道。
“当然看过,要是不靠谱,我也不会介绍给你。”林为民笑着说,“这铺子产权清晰,没有纠纷,不管是你自己用还是租出去,都放心。
有些单位的铺子看着便宜,实则产权混乱,买了就是烫手山芋,我可不会让你跳这种坑。”
两人往前走了不到两百米,就看到一栋二层小楼,门口挂着国营杂货铺的牌子,大门紧闭。
林为民指了指:“就是这儿了,原本是家国营杂货店,因为经营调整,空置两个月了。赵经理估计还没到,咱们先等会儿,顺便看看周围的情况。”
李哲看了眼手表,才两点五分,便点头道:“正好,咱们还有点时间,先在附近转一转,了解下周边的客流和业态。”
两人沿着街道慢慢逛着,虽然天气还有些热,但人流量丝毫没减。
李哲拿出笔记本,一边看一边记:商铺距离公交站不到两百米,交通便利;周边以服装店、小商品店为主,还有几家小吃铺,客流稳定;不远处有菜市场和粮店,采购方便。
另外,附近有三家国营餐厅,一家两百米外的清真菜馆,两家街对面的鲁菜馆和冀州菜馆,餐饮氛围也不错。
转了一圈回到底商门口时,已经两点二十七分。
只见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站在门口,穿着一身笔挺的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李哲忍不住多看了两眼——虽说天气转凉,但午后依旧闷热,自己还穿着半截袖,对方却裹着中山装,看着就燥得慌。
直到看见男子从兜里掏出手绢,擦了擦脑门上的汗珠,李哲忍不住笑了,得,原来这位也热。
……
很多书友问我,这两天为啥将一大章拆成两章更新,大家说啥的都有。
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是存稿不够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最新章节,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最新章节,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