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一直认为,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能者上,庸者下!
人无完人,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人是什么都懂的。
作为地方主官,哪怕作为朝廷某中枢部门主官。
要的都是总揽全局,而不是什么都横插一杠子,什么都觉得自己懂。
如果真有那种人,那不是人,是神!
当官,最忌讳不懂装懂,皇帝也一样。
若皇帝万能,何需朝堂百官?
地方官万能,何需有才之人辅佐?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就曾经说过一番话。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可曾死抓住权力不放?
话说回来,朕何时架空部门主官职权了,朕只是希望,所有的事情都交给合适的人去做,才能大大的提高效率。
作为部门的主官,只要对手下每个部门有相应的了解,做最后的决定和裁定就行了。
若什么都以主官的想法为第一,要是遇到主官不懂的呢?
有些英明点的,还可能会询问一下幕僚。
刚愎自用的,简直就是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治下迟早民不聊生,如此就对吗?
朕从来不把黎民百姓挂在嘴边,但朕把他们放在心里。
只有官员各司其职,才能够提高效率。
只有百姓能够监督官员,官员才不敢肆意妄为。
朕这个皇帝,只是个掌舵人,调配天下资源。
有何不对?”
魏征据理力争:“即便如此,若是如此细化下去,天下官员依然过多!”
“是,目前看来的确有点过多,但真的能够配齐吗?
制度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人口的爆发却是一朝一夕的。
若是今年把吐蕃接收过来,那就是四千多万人口。
只要把制度推行好,五年之内,人口可能就会过亿。
虽然在过亿的人口之中,大多是孩子。
但在十年后,就都是大孩子。
在二十年后,就都是成年人。
二十年的时间,各地能不能完全推行本政策,还是未知之数。
但二十年后,人口过亿的情况下,试问需不需要这么多官员去管?
朕一直在说未雨绸缪,这就和打仗的时候料敌先机一样。
不能什么事情,都到了眼前再做决定,而应该具有前瞻性的目光。
很显然,魏征你并没有!”
最后这句话,有些严重了。
魏征脸色微微发白,身体微微颤抖,他发现自己反驳不了。
“更何况,随着格物的发展,或许都不需要二十年。
因为周边的其他国家,说不定会眼巴巴的赶着加入大唐。
到那个时候,大唐的人口将一天一个样。
如果不把这些准备工作预先做好,到时候再临时决定吗?
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没有精细化的管理,等着大唐发生混乱吗?”
魏征脑子有些麻,他明明自认为自己是为大唐好,免得大唐陷入混乱,所以要指出那个试行办法中的各种错误。
可李承乾的每一条理由,他都无从反驳。
并且他还明确的知道,这些就是事实,二十年之内就会发生的事实。
“魏爱卿,你可还有疑问?”李承乾再问。
魏征回过神来,微微一礼,再次说:“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
如此庞大的官员团队,请问陛下该如何监督?”
“朕需要监督他们吗?”
李承乾反问一句,还是解释道:“既然每一个官员都有自己明确的分工,又有无限追责制度,什么方面出了问题,该哪个官员负责,是一清二楚的!
就算能隐瞒一时,能隐瞒一世吗?
朕已经说过了,哪怕是在地方犯的事,当上丞相了也会追究!
当人人都知书达礼,当人人都眼界开阔,当人人都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到那个时候,官员不需要朕去监督,百姓的目光是雪亮的。
朕唯一要保证的是,百姓的反馈能够到位,百姓的想法能够得到落实。
而这,就依赖于十年一次的代表大会。
当然,巡查肯定不会放松,朕只是针对那些没有查到的!
十年一次的代表大会,每个地方男女各出一人,并且每个十年都不一样。
等以后交通便利了,甚至会改为五年一次代表大会。
朕就不相信,有谁能够一手遮天,从地方走到的朝堂,都还能瞒天过海。”
百官们瞪大了双眼,脑子发麻,脸色惨变。
这一招,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太过于狠毒了。
“朕其实有透过口风,只是不知道爱卿们有多少放在心里。
在朕这里,只看政绩。
而政绩之中,民生放在第一。
朕要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也要看到百姓的笑脸。
什么万民伞,什么歌功颂德,朕全部不看。
实实在在的东西,百姓的笑脸,这两样是永远不会骗人的,其他都是会骗人的。”
这是思想改造上的难关,李承乾心里也明白。
让他们从官老爷的心态,转变成为民服务的心态,这很难很难。
李承乾只能一次次的提点,加上严厉的约束,再加上以后提拔的年轻官员,慢慢的转变这个过程。
他不会提出什么公仆理论,口中说一万遍,不如踏踏实实的做事。
想要不滋生有权有势,就可以随便欺负人的想法,必须得从制度上去加一把刀,而不是企图以道德约束。
在李承乾的心里,官员本该高高在上,皇帝自然也该高高在上。
但高高在上的同时,得明白为什么能够高高在上。
一个社会,总有那么些人会高高在上。
否则,其他人还努力什么?
可就像自由一样,高高在上也是有限度的,不能高高在上的同时又为所欲为,那就是在破坏高高在上的根基,是李承乾绝不允许的。
想要高高在上可以,让百姓自发性的把你抬起来。
而不是把百姓压的跪在地上,趴在地上,然后自己踩在百姓的脑袋上,就自觉高高在上了。
人无完人,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人是什么都懂的。
作为地方主官,哪怕作为朝廷某中枢部门主官。
要的都是总揽全局,而不是什么都横插一杠子,什么都觉得自己懂。
如果真有那种人,那不是人,是神!
当官,最忌讳不懂装懂,皇帝也一样。
若皇帝万能,何需朝堂百官?
地方官万能,何需有才之人辅佐?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就曾经说过一番话。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可曾死抓住权力不放?
话说回来,朕何时架空部门主官职权了,朕只是希望,所有的事情都交给合适的人去做,才能大大的提高效率。
作为部门的主官,只要对手下每个部门有相应的了解,做最后的决定和裁定就行了。
若什么都以主官的想法为第一,要是遇到主官不懂的呢?
有些英明点的,还可能会询问一下幕僚。
刚愎自用的,简直就是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治下迟早民不聊生,如此就对吗?
朕从来不把黎民百姓挂在嘴边,但朕把他们放在心里。
只有官员各司其职,才能够提高效率。
只有百姓能够监督官员,官员才不敢肆意妄为。
朕这个皇帝,只是个掌舵人,调配天下资源。
有何不对?”
魏征据理力争:“即便如此,若是如此细化下去,天下官员依然过多!”
“是,目前看来的确有点过多,但真的能够配齐吗?
制度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人口的爆发却是一朝一夕的。
若是今年把吐蕃接收过来,那就是四千多万人口。
只要把制度推行好,五年之内,人口可能就会过亿。
虽然在过亿的人口之中,大多是孩子。
但在十年后,就都是大孩子。
在二十年后,就都是成年人。
二十年的时间,各地能不能完全推行本政策,还是未知之数。
但二十年后,人口过亿的情况下,试问需不需要这么多官员去管?
朕一直在说未雨绸缪,这就和打仗的时候料敌先机一样。
不能什么事情,都到了眼前再做决定,而应该具有前瞻性的目光。
很显然,魏征你并没有!”
最后这句话,有些严重了。
魏征脸色微微发白,身体微微颤抖,他发现自己反驳不了。
“更何况,随着格物的发展,或许都不需要二十年。
因为周边的其他国家,说不定会眼巴巴的赶着加入大唐。
到那个时候,大唐的人口将一天一个样。
如果不把这些准备工作预先做好,到时候再临时决定吗?
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没有精细化的管理,等着大唐发生混乱吗?”
魏征脑子有些麻,他明明自认为自己是为大唐好,免得大唐陷入混乱,所以要指出那个试行办法中的各种错误。
可李承乾的每一条理由,他都无从反驳。
并且他还明确的知道,这些就是事实,二十年之内就会发生的事实。
“魏爱卿,你可还有疑问?”李承乾再问。
魏征回过神来,微微一礼,再次说:“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
如此庞大的官员团队,请问陛下该如何监督?”
“朕需要监督他们吗?”
李承乾反问一句,还是解释道:“既然每一个官员都有自己明确的分工,又有无限追责制度,什么方面出了问题,该哪个官员负责,是一清二楚的!
就算能隐瞒一时,能隐瞒一世吗?
朕已经说过了,哪怕是在地方犯的事,当上丞相了也会追究!
当人人都知书达礼,当人人都眼界开阔,当人人都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到那个时候,官员不需要朕去监督,百姓的目光是雪亮的。
朕唯一要保证的是,百姓的反馈能够到位,百姓的想法能够得到落实。
而这,就依赖于十年一次的代表大会。
当然,巡查肯定不会放松,朕只是针对那些没有查到的!
十年一次的代表大会,每个地方男女各出一人,并且每个十年都不一样。
等以后交通便利了,甚至会改为五年一次代表大会。
朕就不相信,有谁能够一手遮天,从地方走到的朝堂,都还能瞒天过海。”
百官们瞪大了双眼,脑子发麻,脸色惨变。
这一招,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太过于狠毒了。
“朕其实有透过口风,只是不知道爱卿们有多少放在心里。
在朕这里,只看政绩。
而政绩之中,民生放在第一。
朕要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也要看到百姓的笑脸。
什么万民伞,什么歌功颂德,朕全部不看。
实实在在的东西,百姓的笑脸,这两样是永远不会骗人的,其他都是会骗人的。”
这是思想改造上的难关,李承乾心里也明白。
让他们从官老爷的心态,转变成为民服务的心态,这很难很难。
李承乾只能一次次的提点,加上严厉的约束,再加上以后提拔的年轻官员,慢慢的转变这个过程。
他不会提出什么公仆理论,口中说一万遍,不如踏踏实实的做事。
想要不滋生有权有势,就可以随便欺负人的想法,必须得从制度上去加一把刀,而不是企图以道德约束。
在李承乾的心里,官员本该高高在上,皇帝自然也该高高在上。
但高高在上的同时,得明白为什么能够高高在上。
一个社会,总有那么些人会高高在上。
否则,其他人还努力什么?
可就像自由一样,高高在上也是有限度的,不能高高在上的同时又为所欲为,那就是在破坏高高在上的根基,是李承乾绝不允许的。
想要高高在上可以,让百姓自发性的把你抬起来。
而不是把百姓压的跪在地上,趴在地上,然后自己踩在百姓的脑袋上,就自觉高高在上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帝李承乾:在李世民面前杀李泰,大帝李承乾:在李世民面前杀李泰最新章节,大帝李承乾:在李世民面前杀李泰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帝李承乾:在李世民面前杀李泰,大帝李承乾:在李世民面前杀李泰最新章节,大帝李承乾:在李世民面前杀李泰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