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帝并非质疑李旭,毕竟他不过是个刚满十岁的孩童,任何人第一反应都不会认为这些诗是他独立完成的。
然而,侯公公接下来的回答却再次令他出乎意料。
“回禀陛下,奴婢已仔细核查,这些诗确无出处,也从未有擅长诗词之人接近九皇子。而且,这些诗词旁人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
侯公公并未直接下结论,因为庆帝只想了解事实真相,无需他妄加评判。
庆帝听完后兴致大增,从龙椅上站起身来:“走,随朕亲自去见见小九!”
文华殿里,刚吃完午饭的皇子公主们安静地坐在那里,等待着午间的授课。
韩文渊老先生年近七旬,满头银发,是翰林院的大儒,学识渊博且治学严谨。他对每一位学生都要求严格,不论身份高低。
这些天之骄子早已被他管教得服服帖帖,没人敢造次。但最近,陛下新送来了一位九皇子李旭。这是他第二次见到这位小皇子,发现对方总是心不在焉,偶尔还会露出傻乎乎的笑容。
李旭并非有意捣乱,也不是不懂规矩。只是,自打昨晚起,他的耳边就响起了系统悦耳的声音,不断传来喜人的消息。
【你的作品广为人知,声望+10】
【声望+10】
【声望+30】
【声望+20】
【声望+30】
昨天晚上到现在,声望值直线上升,昨天还有三千多点,现在快接近三千八百点了,马上就要突破四千大关!
短短一天时间,声望值几乎追平过去三年的积累,这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
然而,他那心不在焉的模样,再加上傻笑的表情,在正襟危坐的老学士眼中显得格外刺眼。
“不学礼,无以立。九皇子,请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老学士虽然心里不满,但并未直接责备,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
其他皇子公主听得明白,这分明是在委婉提醒小九弟要注意礼仪。这话出自数百年前的一位大儒著作《论语》,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李旭却完全没理解其中深意,他还在享受着声望提升带来的愉悦,突然被点名,下意识站了起来,大脑飞速运转,试图回忆刚才的问题,最终脱口而出:
“我觉得是不学礼仪来尊敬我,否则我就让他站不起来!”
他话一出口便后悔了,猛然记起这个解释不过是前世网络上的误读,真正的深意绝非如此。
然而覆水难收,若此刻推诿反会显得居心叵测,索性一错到底!
他极力睁大双眸,摆出一副纯真求知的模样,注视着震惊不已的老学士。
“哗——”不仅是老学士愣住了,周围诸位皇子公主也被此等离谱之言震撼得不卿,终究按捺不住彼此低语的冲动。
顿时,文华殿内嗡声四起。
“肃静!”老学士回过神来,稳住秩序后,耐心开导道:“九殿下,此句之意乃强调,不习礼不守仪,则难以成人。此为律己而非责人,可否明了?”
李旭瞪大双眼,竭力辩解:“可先生,孔圣身高九尺,人人称奇,书上记载便是。”
老学士一怔,缓缓颔首:“确然。”
李旭继而道:“孔圣左手握理,右手持礼,佩剑名为德,随身宝刀号仁,亲自率领三千弟子,周游列国,方得礼遇。”
“若非孔圣武力超群,恐怕才讲几句便遭杀身之祸。”
老学士瞠目结舌:“孔圣素来以理服人,何曾这般……”
李旭嘴角微扬,徐徐解释:“孔圣自然愿以理服人,奈何彼时诸侯唯利是图,怎会因几句话便幡然悔悟?”
“若非孔圣身强体壮且兵多将广,谁又会听他一言!”
老学士三观尽毁,勃然大怒:“九殿下谨言!如此至圣经典,岂容亵渎!”
他反复欲言又止,李旭却已豁出去,直言续道:
“正因孔圣强大无比,才能迫使他人遵从其礼教,若不肯学便打得对方站不起来,如此这般日后自然会乖乖就笵。”
老学士气得连话都说不利索,情急之下伸出手指直指李旭不住颤动。
皇子公主们生怕这老学士被气出个好歹,顿时有人上前安慰,有人怒视李旭,还有人慌忙派人请御医,文华殿里一时乱成一团。
“皇上驾临!”
恰逢此时,庆帝驾到,见此混乱情形不由一愣,急忙问清缘由。
老学士此时虽已平复气息,但看向那副天真无邪的九皇子,心中仍是咯噔一下,赶忙移开视线,朝庆帝跪拜行礼:“陛下,臣有罪。”
庆帝岂会任这位德高望重的儒者真的下跪,忙道:“免礼,韩学士,你教导朕儿女甚是用心,朕都看在眼里,为何突然请罪?”
老学士长叹一声,老泪纵横:“陛下,九殿下对经义误解颇深,臣无能为力,无法将其引入正途。”
随即,他将李旭方才所言骇人之语详述一遍。
庆帝听罢,震惊得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小儿子对这些经典竟然有这般见解?
这些经义,庆帝自幼便研习,无论是记忆还是理解都堪称一流。
所以他清楚得很,李旭这样解释肯定不合常规。
但作为 **,他当然明白李旭的理解,从某种角度来看也并非全错。
原本只是兴致所致,想看看因诗文扬名京都的小儿子有何表现,却没料到碰上这等事。
这小儿子究竟是在哪里学到的这些东西?
想到这儿,庆帝饶有兴趣地望向李旭,问:“你说说,《论语》中‘君子不重不威’的意思?”
李旭毫不犹豫:“君子出手不狠,难以树立威严!”
“轰!”
此言一出,引得皇子皇女们议论纷纷,连侯公公也好奇地瞥了九皇子一眼。
庆帝继续追问:“那‘子不语怪力乱神’呢?”
李旭答得干脆:“夫子不愿言语,便把人打到糊涂。”
庆帝又问:“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李旭答得直白:“三十人才值得我起身动手,四十人时我会毫不犹豫地攻击,五十人逼迫我展现天命,六十人围攻我才会让我消气,七十人联合起来对付我,我就随意出击,即使胡作非为也不算违背规矩!”
虽然世界不同,但文化演变轨迹应相差无几,单凭诗歌便可见一斑。
这里的《论语》和孔子,当作他们独特发展的产物即可。
李旭的回答让庆帝大吃一惊,可旁边的老学士却快被气炸了。
“九皇子殿下!您怎能这般亵渎先贤啊咳咳……”
韩文渊已过古稀之年,在朝野内外备受尊敬,就连庆帝也对他颇为客气。
可今日面对李旭,他真是怒不可遏!
自己毕生钻研的知识,为何到了九皇子这儿就如此荒谬!
他越说越激动,到最后竟浑身发抖,连话都说不出来。
庆帝担心老学士被小九气坏,急忙招手示意刚到的太医上前诊视。
其余皇子皇女们早已看傻了,他们虽身份高贵,从小受教养影响,即便内心再叛逆,见到这样的老学士也会装作彬彬有礼,以求留下良好形象。
没承想这个新来的九弟一开口就把老学士给得罪惨了!
不过庆帝并不太生气。
毕竟身为 **,处于权力顶峰,所有学问不过是巩固自身地位的工具罢了。
所以他对眼前发生的一切感到十分好奇。
这些年来,小九一直表现得平平淡淡,即便庆帝因某种缘由在怀雅宫待的时间比其他妃嫔那儿都久,他也未曾显露出与众不同之处,与幼年的其他皇子无异。
谁曾想,刚满十岁,竟直接去了青楼,随后随口吟出的诗词便惊为天人。如今,就连《论语》这样的经典,他也能解读出如此新奇的观点。
不得不说,他的见解虽然荒诞,却独树一帜,让人耳目一新。看来自己过去对他太过低估,今后得多留意这个小儿子。
庆帝神色平静,旁人难以揣测他的真实想法。
此时,其他皇子皇女也反应过来,见皇帝并未动怒,不时偷偷打量这个九弟,再瞧瞧被太医围着抢救的老学士,心中各有震撼。
太子起初对这个新添的小弟并不在意,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罢了。但经此一事,尤其看到他对经典的独特解读,也不禁有所触动,至少他自己从未有过类似的想法。
“这小子倒是挺有想法的,也不知道是自己悟出来的还是偷师于人。”
太子对李旭的表现颇为惊讶,暗中将这个弟弟铭记于心。
“咳咳……”
老学士终于缓了过来,在太医的努力下渐渐恢复意识,长长舒了一口气。
听见老学士苏醒,庆帝卿咳一声,假意呵斥道:“旭儿,你那些稀奇古怪的言论收敛些,往后要注意言行举止!”
“你年纪卿卿不好好学习,初次出宫就跑去青楼,恐怕没多久,你的事迹就会传遍天下!”
“更别提你把《论语》理解成了那样!”
庆帝严厉地数落了几句,李旭低头乖乖听着,脸上一副悔恨的模样,其实内心毫无波澜。
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孩童,一听语气就知道这是说给别人听的,并非真责怪。
至于天下人都知道?
嘿嘿,这正是他所期待的。
要知道,此刻他脑海里的声望增加提示还在不断闪烁,目前声望值已突破四千。
也就是说,昨日青楼那一场诗词展示,就让他获得了超千点声望收益!
这仅仅是帝都内部传播产生的效果,若是像庆帝所说,他的光辉事迹日后传遍天下,声望点岂不是会以数十倍、数百倍增长?
想到此处,李旭险些按捺不住那副悔恨的表情。
好在庆帝也没太放在心上,一番雷声大、雨点小的训斥后,语气渐渐缓和下来,随即问道:“旭儿,实话告诉父皇,那些诗都是你自己写的吗?”
此言一出,所有皇子皇女都竖起耳朵仔细倾听。
他们作为皇室子孙,自有一套消息网,李旭昨日在烟花之地的光辉表现,他们早已知晓。
虽觉十岁便涉足烟花之地稍显早了些,可五皇子十五岁时也去过,相差几年倒也不是什么大事。
只是能在青楼赋诗博得花魁青睐,这可是真本事。
然而,侯公公接下来的回答却再次令他出乎意料。
“回禀陛下,奴婢已仔细核查,这些诗确无出处,也从未有擅长诗词之人接近九皇子。而且,这些诗词旁人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
侯公公并未直接下结论,因为庆帝只想了解事实真相,无需他妄加评判。
庆帝听完后兴致大增,从龙椅上站起身来:“走,随朕亲自去见见小九!”
文华殿里,刚吃完午饭的皇子公主们安静地坐在那里,等待着午间的授课。
韩文渊老先生年近七旬,满头银发,是翰林院的大儒,学识渊博且治学严谨。他对每一位学生都要求严格,不论身份高低。
这些天之骄子早已被他管教得服服帖帖,没人敢造次。但最近,陛下新送来了一位九皇子李旭。这是他第二次见到这位小皇子,发现对方总是心不在焉,偶尔还会露出傻乎乎的笑容。
李旭并非有意捣乱,也不是不懂规矩。只是,自打昨晚起,他的耳边就响起了系统悦耳的声音,不断传来喜人的消息。
【你的作品广为人知,声望+10】
【声望+10】
【声望+30】
【声望+20】
【声望+30】
昨天晚上到现在,声望值直线上升,昨天还有三千多点,现在快接近三千八百点了,马上就要突破四千大关!
短短一天时间,声望值几乎追平过去三年的积累,这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
然而,他那心不在焉的模样,再加上傻笑的表情,在正襟危坐的老学士眼中显得格外刺眼。
“不学礼,无以立。九皇子,请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老学士虽然心里不满,但并未直接责备,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
其他皇子公主听得明白,这分明是在委婉提醒小九弟要注意礼仪。这话出自数百年前的一位大儒著作《论语》,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李旭却完全没理解其中深意,他还在享受着声望提升带来的愉悦,突然被点名,下意识站了起来,大脑飞速运转,试图回忆刚才的问题,最终脱口而出:
“我觉得是不学礼仪来尊敬我,否则我就让他站不起来!”
他话一出口便后悔了,猛然记起这个解释不过是前世网络上的误读,真正的深意绝非如此。
然而覆水难收,若此刻推诿反会显得居心叵测,索性一错到底!
他极力睁大双眸,摆出一副纯真求知的模样,注视着震惊不已的老学士。
“哗——”不仅是老学士愣住了,周围诸位皇子公主也被此等离谱之言震撼得不卿,终究按捺不住彼此低语的冲动。
顿时,文华殿内嗡声四起。
“肃静!”老学士回过神来,稳住秩序后,耐心开导道:“九殿下,此句之意乃强调,不习礼不守仪,则难以成人。此为律己而非责人,可否明了?”
李旭瞪大双眼,竭力辩解:“可先生,孔圣身高九尺,人人称奇,书上记载便是。”
老学士一怔,缓缓颔首:“确然。”
李旭继而道:“孔圣左手握理,右手持礼,佩剑名为德,随身宝刀号仁,亲自率领三千弟子,周游列国,方得礼遇。”
“若非孔圣武力超群,恐怕才讲几句便遭杀身之祸。”
老学士瞠目结舌:“孔圣素来以理服人,何曾这般……”
李旭嘴角微扬,徐徐解释:“孔圣自然愿以理服人,奈何彼时诸侯唯利是图,怎会因几句话便幡然悔悟?”
“若非孔圣身强体壮且兵多将广,谁又会听他一言!”
老学士三观尽毁,勃然大怒:“九殿下谨言!如此至圣经典,岂容亵渎!”
他反复欲言又止,李旭却已豁出去,直言续道:
“正因孔圣强大无比,才能迫使他人遵从其礼教,若不肯学便打得对方站不起来,如此这般日后自然会乖乖就笵。”
老学士气得连话都说不利索,情急之下伸出手指直指李旭不住颤动。
皇子公主们生怕这老学士被气出个好歹,顿时有人上前安慰,有人怒视李旭,还有人慌忙派人请御医,文华殿里一时乱成一团。
“皇上驾临!”
恰逢此时,庆帝驾到,见此混乱情形不由一愣,急忙问清缘由。
老学士此时虽已平复气息,但看向那副天真无邪的九皇子,心中仍是咯噔一下,赶忙移开视线,朝庆帝跪拜行礼:“陛下,臣有罪。”
庆帝岂会任这位德高望重的儒者真的下跪,忙道:“免礼,韩学士,你教导朕儿女甚是用心,朕都看在眼里,为何突然请罪?”
老学士长叹一声,老泪纵横:“陛下,九殿下对经义误解颇深,臣无能为力,无法将其引入正途。”
随即,他将李旭方才所言骇人之语详述一遍。
庆帝听罢,震惊得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小儿子对这些经典竟然有这般见解?
这些经义,庆帝自幼便研习,无论是记忆还是理解都堪称一流。
所以他清楚得很,李旭这样解释肯定不合常规。
但作为 **,他当然明白李旭的理解,从某种角度来看也并非全错。
原本只是兴致所致,想看看因诗文扬名京都的小儿子有何表现,却没料到碰上这等事。
这小儿子究竟是在哪里学到的这些东西?
想到这儿,庆帝饶有兴趣地望向李旭,问:“你说说,《论语》中‘君子不重不威’的意思?”
李旭毫不犹豫:“君子出手不狠,难以树立威严!”
“轰!”
此言一出,引得皇子皇女们议论纷纷,连侯公公也好奇地瞥了九皇子一眼。
庆帝继续追问:“那‘子不语怪力乱神’呢?”
李旭答得干脆:“夫子不愿言语,便把人打到糊涂。”
庆帝又问:“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李旭答得直白:“三十人才值得我起身动手,四十人时我会毫不犹豫地攻击,五十人逼迫我展现天命,六十人围攻我才会让我消气,七十人联合起来对付我,我就随意出击,即使胡作非为也不算违背规矩!”
虽然世界不同,但文化演变轨迹应相差无几,单凭诗歌便可见一斑。
这里的《论语》和孔子,当作他们独特发展的产物即可。
李旭的回答让庆帝大吃一惊,可旁边的老学士却快被气炸了。
“九皇子殿下!您怎能这般亵渎先贤啊咳咳……”
韩文渊已过古稀之年,在朝野内外备受尊敬,就连庆帝也对他颇为客气。
可今日面对李旭,他真是怒不可遏!
自己毕生钻研的知识,为何到了九皇子这儿就如此荒谬!
他越说越激动,到最后竟浑身发抖,连话都说不出来。
庆帝担心老学士被小九气坏,急忙招手示意刚到的太医上前诊视。
其余皇子皇女们早已看傻了,他们虽身份高贵,从小受教养影响,即便内心再叛逆,见到这样的老学士也会装作彬彬有礼,以求留下良好形象。
没承想这个新来的九弟一开口就把老学士给得罪惨了!
不过庆帝并不太生气。
毕竟身为 **,处于权力顶峰,所有学问不过是巩固自身地位的工具罢了。
所以他对眼前发生的一切感到十分好奇。
这些年来,小九一直表现得平平淡淡,即便庆帝因某种缘由在怀雅宫待的时间比其他妃嫔那儿都久,他也未曾显露出与众不同之处,与幼年的其他皇子无异。
谁曾想,刚满十岁,竟直接去了青楼,随后随口吟出的诗词便惊为天人。如今,就连《论语》这样的经典,他也能解读出如此新奇的观点。
不得不说,他的见解虽然荒诞,却独树一帜,让人耳目一新。看来自己过去对他太过低估,今后得多留意这个小儿子。
庆帝神色平静,旁人难以揣测他的真实想法。
此时,其他皇子皇女也反应过来,见皇帝并未动怒,不时偷偷打量这个九弟,再瞧瞧被太医围着抢救的老学士,心中各有震撼。
太子起初对这个新添的小弟并不在意,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罢了。但经此一事,尤其看到他对经典的独特解读,也不禁有所触动,至少他自己从未有过类似的想法。
“这小子倒是挺有想法的,也不知道是自己悟出来的还是偷师于人。”
太子对李旭的表现颇为惊讶,暗中将这个弟弟铭记于心。
“咳咳……”
老学士终于缓了过来,在太医的努力下渐渐恢复意识,长长舒了一口气。
听见老学士苏醒,庆帝卿咳一声,假意呵斥道:“旭儿,你那些稀奇古怪的言论收敛些,往后要注意言行举止!”
“你年纪卿卿不好好学习,初次出宫就跑去青楼,恐怕没多久,你的事迹就会传遍天下!”
“更别提你把《论语》理解成了那样!”
庆帝严厉地数落了几句,李旭低头乖乖听着,脸上一副悔恨的模样,其实内心毫无波澜。
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孩童,一听语气就知道这是说给别人听的,并非真责怪。
至于天下人都知道?
嘿嘿,这正是他所期待的。
要知道,此刻他脑海里的声望增加提示还在不断闪烁,目前声望值已突破四千。
也就是说,昨日青楼那一场诗词展示,就让他获得了超千点声望收益!
这仅仅是帝都内部传播产生的效果,若是像庆帝所说,他的光辉事迹日后传遍天下,声望点岂不是会以数十倍、数百倍增长?
想到此处,李旭险些按捺不住那副悔恨的表情。
好在庆帝也没太放在心上,一番雷声大、雨点小的训斥后,语气渐渐缓和下来,随即问道:“旭儿,实话告诉父皇,那些诗都是你自己写的吗?”
此言一出,所有皇子皇女都竖起耳朵仔细倾听。
他们作为皇室子孙,自有一套消息网,李旭昨日在烟花之地的光辉表现,他们早已知晓。
虽觉十岁便涉足烟花之地稍显早了些,可五皇子十五岁时也去过,相差几年倒也不是什么大事。
只是能在青楼赋诗博得花魁青睐,这可是真本事。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庆:我九皇子,抱月楼之主,大庆:我九皇子,抱月楼之主最新章节,大庆:我九皇子,抱月楼之主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庆:我九皇子,抱月楼之主,大庆:我九皇子,抱月楼之主最新章节,大庆:我九皇子,抱月楼之主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