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的春柳刚刚抽芽,太极殿内却弥漫着令人窒息的肃杀之气。李新宇捏着手中的奏折,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怒视着阶下的御史大夫魏征阳:“你说朕广开恩科是‘乱了祖宗法度’?朕倒要听听,这法度如何乱了?”
魏征阳白发苍苍却腰杆笔直,朝服上的獬豸补子随着他的动作微微晃动:“陛下!自武德年间起,科举取士皆有定制,如今突然增设‘农商特科’,让贩夫走卒与寒窗学子同场竞技,这不是乱法是什么?昔日隋文帝开科举,亦未敢如此逾矩!”
殿内鸦雀无声,世家出身的大臣们眼神闪烁,暗暗期待这场君臣之争的结果。李新宇冷笑一声,将奏折狠狠掷在丹陛之上:“隋文帝?他若有魄力打破门第之见,何至于让关陇门阀把持朝政数十年?朕问你,去年青州大旱,上报灾情的奏折竟被当地刺史压了半月,若不是那个出身商贾的赵元礼冒死进京告御状,要枉死多少百姓?”
魏征阳梗着脖子:“赵元礼此举虽是忠义,但怎能以偏概全?陛下若因个别事例就动摇国本……”
“够了!” 李新宇猛地起身,龙袍下摆扫落案上的奏章,“你自诩谏臣,却连‘国本’二字都不懂!百姓才是国本,人才不分贵贱!” 他大步走下台阶,站在魏征阳面前,“明日起,朕要在洛阳、扬州增设分考场,你若还有话说,不妨写篇《谏开恩科疏》,朕倒要看看,你能说出几分道理!”
退朝后,李新宇在御花园来回踱步。春光明媚,百花争艳,却无法驱散他心中的郁结。“陛下,” 贴身内侍李德全捧着茶盏上前,“魏征阳那老儿实在不知好歹,要不要……”
“住口!” 李新宇打断他,“魏征阳虽迂腐,却是个直肠子。朕要的就是敢说话的臣子,只要说得在理,哪怕骂朕几句又何妨?” 他接过茶盏,却未饮,只是望着波光粼粼的太液池,“去把张嘉贞、张九幽叫来,朕要听听他们的想法。”
张嘉贞和张九幽匆匆赶来时,李新宇正在临摹《贞观政要》中的《求贤篇》。“陛下召臣等前来,可是为了恩科之事?” 张九幽目光落在皇帝未写完的 “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八个字上,心中已然明了。
李新宇放下笔,将魏征阳的奏折递给二人:“看看吧,这是御史大夫的‘肺腑之言’。”
张嘉贞看完后皱眉道:“魏征阳大人虽忠心耿耿,却过于守旧。如今朝廷急需通晓实务之人,农商特科既能选拔出了解民生疾苦的人才,又能让百姓看到陛下求贤若渴的决心,实乃一举两得。”
张九幽点头补充:“臣在江南巡查时,见过许多经商世家的子弟,他们精于计算,熟悉各地风土人情,若能入朝为官,必能在漕运、市舶司等职上大展拳脚。”
李新宇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却又叹了口气:“道理朕都懂,可朝堂之上,守旧派势力庞大,魏征阳不过是个出头鸟。” 他突然起身,目光灼灼,“明日早朝,朕要你们二人与魏征阳当面对质!”
次日清晨,太极殿内气氛凝重。魏征阳早早准备了洋洋洒洒数千字的奏疏,而张嘉贞和张九幽则带着厚厚的案卷,上面记录着各地农商子弟的事迹。
“陛下,” 魏征阳展开奏疏,声音洪亮,“臣以为,科举取士当以经史为根本,农商之流,虽有一技之长,却难登大雅之堂……”
张九幽打断他:“大人此言差矣!臣在洪州治理瘟疫时,正是一位药商出身的郎中献出祖传药方,才遏制住疫情蔓延。难道这样的人,不算人才?”
张嘉贞也呈上一卷图纸:“陛下请看,这是陈留县一位木匠设计的水车图纸,比传统水车效率提高三成。若能将此人招入将作监,必能造福百姓。”
魏征阳涨红了脸:“这些不过是雕虫小技……”
“够了!” 李新宇猛地拍案,“魏征阳,你口口声声祖宗法度,可曾想过,若太宗皇帝当年墨守成规,哪来的贞观之治?朕意已决,恩科照常举行,任何人不得阻拦!” 他扫视全场,“再有非议者,以扰乱朝纲论处!”
散朝后,魏征阳跪在丹凤门前,白发在风中凌乱。他不顾侍卫阻拦,大声喊道:“陛下若执意如此,老臣唯有效仿比干,以死明志!”
李新宇站在城楼之上,看着倔强的老臣,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场关于人才选拔的争斗,才刚刚开始。
恩科考试如期举行,洛阳、扬州的分考场外挤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考生。有背着算盘的商贾子弟,有挽着裤脚的农夫,还有手握图纸的工匠,他们眼中都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然而,开考第三天,长安主考场却爆出惊天丑闻。有人举报,考官之一的礼部侍郎崔明远收受考生贿赂,泄露考题。李新宇得知消息后,怒不可遏:“立刻封锁考场,将崔明远及涉事考生全部缉拿归案!”
刑部连夜审讯,案情很快水落石出。崔明远与荥阳郑氏勾结,将三道时务策的题目卖给了七名世家子弟,每人收取黄金百两。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世家子弟中,竟有人连答卷都是雇枪手代笔。
“陛下,” 刑部尚书战战兢兢呈上供状,“此案牵连甚广,荥阳郑氏、河东裴氏都有人涉案……”
李新宇冷笑一声:“好啊,朕广开恩科,他们却把考场变成了交易场!传朕旨意,崔明远斩立决,其余涉事考生永不录用,相关官员一律贬为庶民!至于荥阳郑氏、河东裴氏……”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取消两族子弟三年内的科举资格!”
旨意一出,朝野震动。世家大族纷纷上书求情,连病中的魏征阳都拖着病体前来劝谏:“陛下,郑氏、裴氏皆是百年望族,如此重罚,恐生变故……”
“变故?” 李新宇看着老臣,语气冰冷,“若不重罚,何以服天下?朕要让所有人知道,在朕的朝堂上,只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足!”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平息。就在崔明远被斩首的当夜,长安西市突发大火,数十家商铺被烧毁,坊间传言是世家大族雇凶纵火,以示报复。
李新宇站在城楼上,看着冲天的火光,握紧了腰间的佩剑:“李德全,传羽林军,封锁东西市。明日一早,朕要亲自审问纵火之人!”
次日清晨,太极殿内站满了被押解而来的嫌犯。李新宇扫视众人,目光落在一个面色苍白的年轻人身上。此人正是荥阳郑氏的旁支子弟郑元礼,据说此次纵火便是他一手策划。
“郑元礼,” 李新宇的声音不怒自威,“你可知罪?”
郑元礼梗着脖子:“陛下如此打压世家,与桀纣何异?我等不过是为了捍卫祖宗基业!”
“祖宗基业?” 李新宇突然大笑起来,笑声中充满讽刺,“你们所谓的祖宗基业,就是霸占官位、欺压百姓、买卖考题?来人,将郑元礼杖责八十,流放岭南!其余人等,按律处置!”
处置完纵火案后,李新宇又下了一道旨意:在各地设立 “举报箱”,凡发现科举舞弊、官员贪腐者,皆可匿名举报,经查属实,举报人可获重赏。
这一系列雷霆手段,让世家大族噤若寒蝉,也让天下寒门士子看到了希望。一个月后,恩科放榜,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其中既有寒窗苦读的书生,也有出身农商的奇才。
当李新宇看着这些新科进士们意气风发的面孔时,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自己离心中的盛世,又近了一步。而在这背后,是无数次的斗争,是无数次的坚持,更是对人才的无限渴望。
正当李新宇致力于整顿吏治、选拔人才之时,边疆突然传来急报:吐蕃赞普赤德祖赞亲率二十万大军,进犯河西走廊,攻陷了廓州、洮州。消息传来,长安城内人心惶惶,世家大族又开始蠢蠢欲动,暗中散布 “寒门子弟误国” 的言论。
“陛下,” 兵部尚书郭元振神色凝重,“吐蕃此次来势汹汹,我军在河西兵力不足,需立刻增派援军。”
朝堂上,守旧派大臣纷纷进言:“陛下,此战关系重大,当派世家宿将挂帅,方能稳操胜券。”
李新宇却想起了那个在制科考试中提出 “以夷制夷” 策略的王琚,以及在诺真水之战中大破突厥的薛讷。“薛讷、王琚听令!” 他目光坚定,“朕命薛讷为陇右道行军大总管,王琚为行军长史,领十万大军驰援河西!”
薛讷和王琚领命而去。临行前,李新宇亲自为他们送行:“河西百姓的安危,就托付给二位了。若有需要,朕将倾尽国库,支援你们!”
薛讷单膝跪地:“臣定当竭尽全力,不教吐蕃一兵一卒越过黄河!”
王琚则献上一份详细的作战计划:“陛下,吐蕃军队虽多,但后勤补给困难。臣建议先坚守城池,断其粮道,再联合回纥、党项等部落,从侧背袭击。”
李新宇点头:“好!一切由你们便宜行事!”
薛讷和王琚抵达河西后,立刻整顿防务。他们加固城墙,训练士兵,同时派出斥候深入吐蕃境内,侦查敌军动向。王琚利用自己在西域积累的人脉,成功说服回纥、党项等部落出兵相助。
一个月后,吐蕃军队兵临凉州城下。赤德祖赞看着城楼上严阵以待的唐军,冷笑一声:“听说唐朝皇帝重用寒门子弟,今日倒要看看,这些土鸡瓦狗能挡得住我吐蕃铁骑吗?”
然而,他很快就为自己的轻敌付出了代价。薛讷指挥若定,利用城池坚固的优势,多次打退吐蕃的进攻;王琚则率领回纥、党项的骑兵,绕到吐蕃军队后方,烧毁了他们的粮草辎重。
赤德祖赞得知消息后,暴跳如雷:“该死的唐朝人!给我猛攻凉州,三日内必须破城!”
但吐蕃军队早已军心不稳,粮草断绝后,士兵们开始逃亡。薛讷抓住时机,大开城门,率军出击。王琚率领的骑兵也从侧背杀出,吐蕃军队顿时陷入混乱。
这一战,唐军大获全胜,斩杀吐蕃将士三万余人,赤德祖赞仅率残部逃回吐蕃。捷报传回长安,李新宇大喜过望,亲自到朱雀门迎接凯旋的将士。
“薛卿、王卿,” 李新宇握着二人的手,激动地说,“你们不仅守住了河西,更证明了朕重用寒门士子的决策是正确的!”
他当即下旨,擢升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王琚为兵部侍郎,参知政事。同时,为表彰回纥、党项等部落的功绩,李新宇赐予他们大量财物,并开放边境互市。
这场胜利,不仅稳固了大唐的边疆,更让李新宇在朝堂上的威望达到了顶峰。那些曾经质疑他的守旧派大臣,也不得不对他心服口服。而魏征阳,经过此次事件,对李新宇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陛下,” 一日朝会后,魏征阳罕见地主动进言,“老臣以前太过迂腐,如今才明白,陛下不拘一格用人才,实乃社稷之福。”
李新宇笑着拍了拍老臣的肩膀:“卿能明白就好。朕要的,不是只会说‘不可’的谏臣,而是能一起开创盛世的肱骨之臣。”
第九章 治水安邦,民生为本
解决了边疆危机后,李新宇将目光转向了国内的民生问题。黄河流域连年水患,沿岸百姓苦不堪言。他召集户部、工部大臣商议治水之策,却发现朝堂上竟无人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陛下,” 工部尚书擦着冷汗说,“黄河水患由来已久,历代都未能根治,臣等实在……”
李新宇皱起眉头,突然想起了张嘉贞。此人曾在蒲州治水,颇有成效,或许能担此重任。“传张嘉贞入宫!” 他下令道。
张嘉贞很快被召来,看着殿内愁眉苦脸的大臣们,心中已然明白。“陛下,” 他展开一卷黄河流域的舆图,“臣以为,黄河水患的根源在于泥沙淤积。若想根治,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上游植树造林,减少泥沙入河;二是在下游疏浚河道,加固堤坝。”
他详细讲解了自己的计划,包括如何组织民夫、如何调配物资、如何分段施工。李新宇越听越兴奋:“好!就依你所言,朕命你为都水监,全权负责黄河治理!所需人力、物力,朕无不允!”
张嘉贞领命后,立刻奔赴黄河沿岸。他亲自勘察地形,制定方案,还发明了一种 “柳石枕”,用来加固堤坝。这种用柳枝和石块编织而成的枕状物,既轻便又耐用,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然而,治水工程并非一帆风顺。施工到一半时,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户部尚书上奏:“陛下,治水已耗费银钱百万,国库空虚,实在难以继续……”
李新宇果断下令:“停建一切皇家宫殿,裁减宫中用度,将节省下来的钱全部投入治水!” 他还亲自到洛阳、长安等地,号召富商大户捐款。
在李新宇的支持下,张嘉贞克服重重困难,历时两年,终于完成了黄河治理工程。新修的堤坝坚固无比,疏浚后的河道畅通无阻,黄河沿岸的百姓再也不用担心水患之苦。
为了感谢李新宇和张嘉贞,百姓们自发修建了许多生祠。在郑州,有一座生祠内,百姓们将李新宇和张嘉贞的画像挂在一起,尊他们为 “黄河守护神”。
消息传到长安,李新宇感慨万千:“朕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如今看到他们安居乐业,朕便心满意足了。”
而此时的魏征阳,彻底被李新宇的治国方略所折服。他再次上书,请求辞去御史大夫之职:“陛下,老臣年迈,且见识短浅,已不堪大用。如今朝堂人才济济,老臣愿致仕还乡,给年轻人让路。”
李新宇却没有批准:“卿乃三朝老臣,德高望重。朕需要你继续留在朝堂,匡正朕的过失。至于进贤任能,朕自有主张。”
魏征阳老泪纵横,跪倒在地:“陛下如此信任老臣,老臣虽死无憾!”
时光飞逝,李新宇登基已十载。这十年间,他广纳贤才,改革吏治,平定边疆,治理水患,将大唐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长安城内,车水马龙,万邦来朝;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贸易繁荣;黄河两岸,麦浪滚滚,百姓富足。
这年中秋,李新宇在大明宫举办盛大的宴会,宴请各国使节和文武百官。宫殿内灯火辉煌,歌舞升平,西域的胡旋舞、江南的采莲曲轮番上演,美酒佳肴摆满了宴席。
李新宇举杯向群臣致意:“今日之盛景,皆赖诸位爱卿和天下贤才的努力。想当初,朕登基之时,内忧外患,百废待兴。如今,我们终于实现了‘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的理想!”
群臣纷纷起身,高呼:“陛下万岁!大唐万岁!”
酒过三巡,李新宇将张嘉贞、张九幽、薛讷、王琚等人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来自五湖四海,出身各不相同,但都是朕的肱股之臣。朕希望,你们能继续辅佐朕,将这盛世传承下去。”
张嘉贞等人齐声答道:“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此时,魏征阳颤颤巍巍地走上前来,手中捧着一卷书册:“陛下,老臣这十年来,将陛下的治国方略和诸位大臣的功绩整理成书,名曰《开元新政录》,望陛下过目。”
李新宇接过书册,翻开一看,只见上面详细记录了他登基以来的各项改革措施,以及张嘉贞治水、张九幽察吏、薛讷破敌等事迹。他感动地说:“卿有心了。此书当传之后世。”
魏征阳白发苍苍却腰杆笔直,朝服上的獬豸补子随着他的动作微微晃动:“陛下!自武德年间起,科举取士皆有定制,如今突然增设‘农商特科’,让贩夫走卒与寒窗学子同场竞技,这不是乱法是什么?昔日隋文帝开科举,亦未敢如此逾矩!”
殿内鸦雀无声,世家出身的大臣们眼神闪烁,暗暗期待这场君臣之争的结果。李新宇冷笑一声,将奏折狠狠掷在丹陛之上:“隋文帝?他若有魄力打破门第之见,何至于让关陇门阀把持朝政数十年?朕问你,去年青州大旱,上报灾情的奏折竟被当地刺史压了半月,若不是那个出身商贾的赵元礼冒死进京告御状,要枉死多少百姓?”
魏征阳梗着脖子:“赵元礼此举虽是忠义,但怎能以偏概全?陛下若因个别事例就动摇国本……”
“够了!” 李新宇猛地起身,龙袍下摆扫落案上的奏章,“你自诩谏臣,却连‘国本’二字都不懂!百姓才是国本,人才不分贵贱!” 他大步走下台阶,站在魏征阳面前,“明日起,朕要在洛阳、扬州增设分考场,你若还有话说,不妨写篇《谏开恩科疏》,朕倒要看看,你能说出几分道理!”
退朝后,李新宇在御花园来回踱步。春光明媚,百花争艳,却无法驱散他心中的郁结。“陛下,” 贴身内侍李德全捧着茶盏上前,“魏征阳那老儿实在不知好歹,要不要……”
“住口!” 李新宇打断他,“魏征阳虽迂腐,却是个直肠子。朕要的就是敢说话的臣子,只要说得在理,哪怕骂朕几句又何妨?” 他接过茶盏,却未饮,只是望着波光粼粼的太液池,“去把张嘉贞、张九幽叫来,朕要听听他们的想法。”
张嘉贞和张九幽匆匆赶来时,李新宇正在临摹《贞观政要》中的《求贤篇》。“陛下召臣等前来,可是为了恩科之事?” 张九幽目光落在皇帝未写完的 “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八个字上,心中已然明了。
李新宇放下笔,将魏征阳的奏折递给二人:“看看吧,这是御史大夫的‘肺腑之言’。”
张嘉贞看完后皱眉道:“魏征阳大人虽忠心耿耿,却过于守旧。如今朝廷急需通晓实务之人,农商特科既能选拔出了解民生疾苦的人才,又能让百姓看到陛下求贤若渴的决心,实乃一举两得。”
张九幽点头补充:“臣在江南巡查时,见过许多经商世家的子弟,他们精于计算,熟悉各地风土人情,若能入朝为官,必能在漕运、市舶司等职上大展拳脚。”
李新宇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却又叹了口气:“道理朕都懂,可朝堂之上,守旧派势力庞大,魏征阳不过是个出头鸟。” 他突然起身,目光灼灼,“明日早朝,朕要你们二人与魏征阳当面对质!”
次日清晨,太极殿内气氛凝重。魏征阳早早准备了洋洋洒洒数千字的奏疏,而张嘉贞和张九幽则带着厚厚的案卷,上面记录着各地农商子弟的事迹。
“陛下,” 魏征阳展开奏疏,声音洪亮,“臣以为,科举取士当以经史为根本,农商之流,虽有一技之长,却难登大雅之堂……”
张九幽打断他:“大人此言差矣!臣在洪州治理瘟疫时,正是一位药商出身的郎中献出祖传药方,才遏制住疫情蔓延。难道这样的人,不算人才?”
张嘉贞也呈上一卷图纸:“陛下请看,这是陈留县一位木匠设计的水车图纸,比传统水车效率提高三成。若能将此人招入将作监,必能造福百姓。”
魏征阳涨红了脸:“这些不过是雕虫小技……”
“够了!” 李新宇猛地拍案,“魏征阳,你口口声声祖宗法度,可曾想过,若太宗皇帝当年墨守成规,哪来的贞观之治?朕意已决,恩科照常举行,任何人不得阻拦!” 他扫视全场,“再有非议者,以扰乱朝纲论处!”
散朝后,魏征阳跪在丹凤门前,白发在风中凌乱。他不顾侍卫阻拦,大声喊道:“陛下若执意如此,老臣唯有效仿比干,以死明志!”
李新宇站在城楼之上,看着倔强的老臣,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场关于人才选拔的争斗,才刚刚开始。
恩科考试如期举行,洛阳、扬州的分考场外挤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考生。有背着算盘的商贾子弟,有挽着裤脚的农夫,还有手握图纸的工匠,他们眼中都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然而,开考第三天,长安主考场却爆出惊天丑闻。有人举报,考官之一的礼部侍郎崔明远收受考生贿赂,泄露考题。李新宇得知消息后,怒不可遏:“立刻封锁考场,将崔明远及涉事考生全部缉拿归案!”
刑部连夜审讯,案情很快水落石出。崔明远与荥阳郑氏勾结,将三道时务策的题目卖给了七名世家子弟,每人收取黄金百两。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世家子弟中,竟有人连答卷都是雇枪手代笔。
“陛下,” 刑部尚书战战兢兢呈上供状,“此案牵连甚广,荥阳郑氏、河东裴氏都有人涉案……”
李新宇冷笑一声:“好啊,朕广开恩科,他们却把考场变成了交易场!传朕旨意,崔明远斩立决,其余涉事考生永不录用,相关官员一律贬为庶民!至于荥阳郑氏、河东裴氏……”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取消两族子弟三年内的科举资格!”
旨意一出,朝野震动。世家大族纷纷上书求情,连病中的魏征阳都拖着病体前来劝谏:“陛下,郑氏、裴氏皆是百年望族,如此重罚,恐生变故……”
“变故?” 李新宇看着老臣,语气冰冷,“若不重罚,何以服天下?朕要让所有人知道,在朕的朝堂上,只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足!”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平息。就在崔明远被斩首的当夜,长安西市突发大火,数十家商铺被烧毁,坊间传言是世家大族雇凶纵火,以示报复。
李新宇站在城楼上,看着冲天的火光,握紧了腰间的佩剑:“李德全,传羽林军,封锁东西市。明日一早,朕要亲自审问纵火之人!”
次日清晨,太极殿内站满了被押解而来的嫌犯。李新宇扫视众人,目光落在一个面色苍白的年轻人身上。此人正是荥阳郑氏的旁支子弟郑元礼,据说此次纵火便是他一手策划。
“郑元礼,” 李新宇的声音不怒自威,“你可知罪?”
郑元礼梗着脖子:“陛下如此打压世家,与桀纣何异?我等不过是为了捍卫祖宗基业!”
“祖宗基业?” 李新宇突然大笑起来,笑声中充满讽刺,“你们所谓的祖宗基业,就是霸占官位、欺压百姓、买卖考题?来人,将郑元礼杖责八十,流放岭南!其余人等,按律处置!”
处置完纵火案后,李新宇又下了一道旨意:在各地设立 “举报箱”,凡发现科举舞弊、官员贪腐者,皆可匿名举报,经查属实,举报人可获重赏。
这一系列雷霆手段,让世家大族噤若寒蝉,也让天下寒门士子看到了希望。一个月后,恩科放榜,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其中既有寒窗苦读的书生,也有出身农商的奇才。
当李新宇看着这些新科进士们意气风发的面孔时,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自己离心中的盛世,又近了一步。而在这背后,是无数次的斗争,是无数次的坚持,更是对人才的无限渴望。
正当李新宇致力于整顿吏治、选拔人才之时,边疆突然传来急报:吐蕃赞普赤德祖赞亲率二十万大军,进犯河西走廊,攻陷了廓州、洮州。消息传来,长安城内人心惶惶,世家大族又开始蠢蠢欲动,暗中散布 “寒门子弟误国” 的言论。
“陛下,” 兵部尚书郭元振神色凝重,“吐蕃此次来势汹汹,我军在河西兵力不足,需立刻增派援军。”
朝堂上,守旧派大臣纷纷进言:“陛下,此战关系重大,当派世家宿将挂帅,方能稳操胜券。”
李新宇却想起了那个在制科考试中提出 “以夷制夷” 策略的王琚,以及在诺真水之战中大破突厥的薛讷。“薛讷、王琚听令!” 他目光坚定,“朕命薛讷为陇右道行军大总管,王琚为行军长史,领十万大军驰援河西!”
薛讷和王琚领命而去。临行前,李新宇亲自为他们送行:“河西百姓的安危,就托付给二位了。若有需要,朕将倾尽国库,支援你们!”
薛讷单膝跪地:“臣定当竭尽全力,不教吐蕃一兵一卒越过黄河!”
王琚则献上一份详细的作战计划:“陛下,吐蕃军队虽多,但后勤补给困难。臣建议先坚守城池,断其粮道,再联合回纥、党项等部落,从侧背袭击。”
李新宇点头:“好!一切由你们便宜行事!”
薛讷和王琚抵达河西后,立刻整顿防务。他们加固城墙,训练士兵,同时派出斥候深入吐蕃境内,侦查敌军动向。王琚利用自己在西域积累的人脉,成功说服回纥、党项等部落出兵相助。
一个月后,吐蕃军队兵临凉州城下。赤德祖赞看着城楼上严阵以待的唐军,冷笑一声:“听说唐朝皇帝重用寒门子弟,今日倒要看看,这些土鸡瓦狗能挡得住我吐蕃铁骑吗?”
然而,他很快就为自己的轻敌付出了代价。薛讷指挥若定,利用城池坚固的优势,多次打退吐蕃的进攻;王琚则率领回纥、党项的骑兵,绕到吐蕃军队后方,烧毁了他们的粮草辎重。
赤德祖赞得知消息后,暴跳如雷:“该死的唐朝人!给我猛攻凉州,三日内必须破城!”
但吐蕃军队早已军心不稳,粮草断绝后,士兵们开始逃亡。薛讷抓住时机,大开城门,率军出击。王琚率领的骑兵也从侧背杀出,吐蕃军队顿时陷入混乱。
这一战,唐军大获全胜,斩杀吐蕃将士三万余人,赤德祖赞仅率残部逃回吐蕃。捷报传回长安,李新宇大喜过望,亲自到朱雀门迎接凯旋的将士。
“薛卿、王卿,” 李新宇握着二人的手,激动地说,“你们不仅守住了河西,更证明了朕重用寒门士子的决策是正确的!”
他当即下旨,擢升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王琚为兵部侍郎,参知政事。同时,为表彰回纥、党项等部落的功绩,李新宇赐予他们大量财物,并开放边境互市。
这场胜利,不仅稳固了大唐的边疆,更让李新宇在朝堂上的威望达到了顶峰。那些曾经质疑他的守旧派大臣,也不得不对他心服口服。而魏征阳,经过此次事件,对李新宇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陛下,” 一日朝会后,魏征阳罕见地主动进言,“老臣以前太过迂腐,如今才明白,陛下不拘一格用人才,实乃社稷之福。”
李新宇笑着拍了拍老臣的肩膀:“卿能明白就好。朕要的,不是只会说‘不可’的谏臣,而是能一起开创盛世的肱骨之臣。”
第九章 治水安邦,民生为本
解决了边疆危机后,李新宇将目光转向了国内的民生问题。黄河流域连年水患,沿岸百姓苦不堪言。他召集户部、工部大臣商议治水之策,却发现朝堂上竟无人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陛下,” 工部尚书擦着冷汗说,“黄河水患由来已久,历代都未能根治,臣等实在……”
李新宇皱起眉头,突然想起了张嘉贞。此人曾在蒲州治水,颇有成效,或许能担此重任。“传张嘉贞入宫!” 他下令道。
张嘉贞很快被召来,看着殿内愁眉苦脸的大臣们,心中已然明白。“陛下,” 他展开一卷黄河流域的舆图,“臣以为,黄河水患的根源在于泥沙淤积。若想根治,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上游植树造林,减少泥沙入河;二是在下游疏浚河道,加固堤坝。”
他详细讲解了自己的计划,包括如何组织民夫、如何调配物资、如何分段施工。李新宇越听越兴奋:“好!就依你所言,朕命你为都水监,全权负责黄河治理!所需人力、物力,朕无不允!”
张嘉贞领命后,立刻奔赴黄河沿岸。他亲自勘察地形,制定方案,还发明了一种 “柳石枕”,用来加固堤坝。这种用柳枝和石块编织而成的枕状物,既轻便又耐用,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然而,治水工程并非一帆风顺。施工到一半时,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户部尚书上奏:“陛下,治水已耗费银钱百万,国库空虚,实在难以继续……”
李新宇果断下令:“停建一切皇家宫殿,裁减宫中用度,将节省下来的钱全部投入治水!” 他还亲自到洛阳、长安等地,号召富商大户捐款。
在李新宇的支持下,张嘉贞克服重重困难,历时两年,终于完成了黄河治理工程。新修的堤坝坚固无比,疏浚后的河道畅通无阻,黄河沿岸的百姓再也不用担心水患之苦。
为了感谢李新宇和张嘉贞,百姓们自发修建了许多生祠。在郑州,有一座生祠内,百姓们将李新宇和张嘉贞的画像挂在一起,尊他们为 “黄河守护神”。
消息传到长安,李新宇感慨万千:“朕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如今看到他们安居乐业,朕便心满意足了。”
而此时的魏征阳,彻底被李新宇的治国方略所折服。他再次上书,请求辞去御史大夫之职:“陛下,老臣年迈,且见识短浅,已不堪大用。如今朝堂人才济济,老臣愿致仕还乡,给年轻人让路。”
李新宇却没有批准:“卿乃三朝老臣,德高望重。朕需要你继续留在朝堂,匡正朕的过失。至于进贤任能,朕自有主张。”
魏征阳老泪纵横,跪倒在地:“陛下如此信任老臣,老臣虽死无憾!”
时光飞逝,李新宇登基已十载。这十年间,他广纳贤才,改革吏治,平定边疆,治理水患,将大唐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长安城内,车水马龙,万邦来朝;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贸易繁荣;黄河两岸,麦浪滚滚,百姓富足。
这年中秋,李新宇在大明宫举办盛大的宴会,宴请各国使节和文武百官。宫殿内灯火辉煌,歌舞升平,西域的胡旋舞、江南的采莲曲轮番上演,美酒佳肴摆满了宴席。
李新宇举杯向群臣致意:“今日之盛景,皆赖诸位爱卿和天下贤才的努力。想当初,朕登基之时,内忧外患,百废待兴。如今,我们终于实现了‘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的理想!”
群臣纷纷起身,高呼:“陛下万岁!大唐万岁!”
酒过三巡,李新宇将张嘉贞、张九幽、薛讷、王琚等人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来自五湖四海,出身各不相同,但都是朕的肱股之臣。朕希望,你们能继续辅佐朕,将这盛世传承下去。”
张嘉贞等人齐声答道:“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此时,魏征阳颤颤巍巍地走上前来,手中捧着一卷书册:“陛下,老臣这十年来,将陛下的治国方略和诸位大臣的功绩整理成书,名曰《开元新政录》,望陛下过目。”
李新宇接过书册,翻开一看,只见上面详细记录了他登基以来的各项改革措施,以及张嘉贞治水、张九幽察吏、薛讷破敌等事迹。他感动地说:“卿有心了。此书当传之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