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饭馆通北宋 204 坝坝宴的代表菜

小说:我的饭馆通北宋 作者:庄申晨 更新时间:2025-08-19 19:50:26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吴振华问明了开宴的时间和用餐的人数,当即拍板:“得行!我两个提前把菜备好,你到时候喊辆车拉过去就是了!”

  吴铭也是这么想的。

  上回去醉翁家里做寿宴,只需做十个人的菜外加一桌家宴,且并非一次性出餐,活计相对轻松。

  这回不同,人多量大,靠他一个人根本做不过来,必须请个外援。

  好在狄家的乔迁宴并非流水席,开宴时间定在下午四点左右,照吴铭的想法,提前两天就得备菜,考虑到头两天还要营业,因此从今天开始,连着这几天,都要请老爷子来店里帮忙。

  吴振华巴不得天天来:“以我的意见,今天就可以开始准备了!”

  “倒也不必这么着急。”

  吴铭从未跟老爷子合作过,两人对三蒸九扣的理解未必相同,但一个厨房里只能有一个主厨,这两天先磨合磨合,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这叫“对齐颗粒度”。

  他措辞尽可能委婉:“宋人的口味和现代人不同,所以做法上要有所调整……”

  “听你的!”老爷子十分爽快,“你指哪儿我就打哪儿!”

  吴铭笑着点点头:“现在先把菜单定下来,虽然主打蒸菜,但不完全按坝坝宴的席面来做,我还要添点别的菜……”

  吴振华大手一挥:“无论如何,肘子、蒸肉、甜烧白和咸烧白,这四道菜都必不可少。我们那会儿管这四道菜叫‘四个姨妈’,只有四个姨妈都请齐了,才能做田席。”

  这四道菜也是坝坝宴里的代表菜,吴铭逐一记在小本本上。

  其实要做什么菜,他心中大致有数,爷孙俩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定下菜单,共十六道菜,十二荤三素一汤。

  狄咏那桌则另做两道荤菜替换之。

  说曹操,曹操到。

  吴铭买完菜归来,便听徒弟说狄小官人正在店堂里等候。

  立刻出来相见。

  见礼罢,狄咏开门见山道:“宴席的菜品,吴掌柜可定下来了?”

  吴铭给出肯定答复。

  适才定下的菜单已让小谢誊写一份,本打算待会儿差李二郎送至狄府,此刻便交给人样子。

  狄咏接过一看,粉炊肉、咸烧白、八宝饭……尽是前所未闻且不在店里出售的新菜,登时既喜又馋,接连吞咽唾沫。

  “听闻小官人已经迁回旧邸?”

  吴铭也是晨间刚听郑荣喜说的。

  “正是!昨日方得迁归旧邸,特来告知吴掌柜,倘得闲暇,不若与狄某同归。”

  前番订宴之时,吴掌柜说过欲往狄府的灶房一观,狄咏此来,正是践此约定。

  吴铭客气道:“不过小事一桩,何劳小官人亲临小店?”

  略一停顿,又说:“眼下正待筹备午市,待申时前后,再往贵府叨扰。”

  “幸而亲自走这一趟——”

  狄咏扬了扬手中菜单,笑容真挚,随即叠起,收进怀里,拱拱手道:“那便申时再会。”

  ……

  和买不起房的醉翁不同,老狄家的豪宅是赵官家赐的。

  皇祐五年二月,狄青平定侬智高之乱,大胜归朝。为嘉其功,赵祯难得硬气一回,力排众议,将他心目中的“朕之关张”擢升至枢密使的高位,并赐第敦教坊。

  敦教坊位于龙津桥以南御街以东,这一带少民居多官舍,虽地处外城,却是实打实的“贵胄大院”。

  赵祯最宠爱的温成皇后张氏(已逝世),其娘家人也曾获赐敦教坊的宅第,不少五服内的宗室子弟亦居住于此。

  吃过午饭,三老回家睡觉,吴铭则叫上小谢和二郎,闭了店门,由李二郎领路,向西出麦秸巷,沿御街过龙津桥往南,至车营务往东,过草场,顿觉气象一新。

  放眼望去,皆是高门大院,但见甲第星罗,比屋鳞次,栋宇密接,略无容隙。如果说麦秸巷属于老式住宅区,此间便是高档别墅区,莫说吴铭那套民居比不了,醉翁的家宅亦差之远矣。

  东京城里人口密集,商业氛围浓厚,这一路走来都闹哄哄的,吆喝之声不绝于耳。

  走进“高档别墅区”,瞬间清静许多,摊贩货郎虽也不少,却不高声叫卖,亦不侵占街道,皆按规矩于路边朱杈子下设摊,秩序井然。不时有牛车辘辘驶过,俱是青幄油壁的“豪车”。

  三人行至狄府,自报家门,门房显然早得到狄咏嘱咐,道一声“稍待”,立刻返身通报内院。

  过不多时,狄咏便随门房快步迎出。

  “吴掌柜!快快请进!”

  踏入朱漆兽环的府门,径往灶房而去。

  吴铭一边同狄咏闲聊,一边不着痕迹地打量府中环境,暗暗咋舌。

  好大一片宅院!

  青砖铺就的甬道宽阔得能容两驾马车并行,曲折回廊勾连起一座座高墙深院和数不清的飞檐斗拱。

  府中洁净明亮,焕然一新,全然看不出曾被水淹过,但细细观察,仍能发现翻新的痕迹,那簇新的屋瓦在日头下亮得晃眼,扶栏梁柱上新漆的桐油味亦隐隐可闻。

  往来仆从步履匆匆,时见甲士按刀侍立,赤甲映日生寒,愈发衬得这偌大的府邸气象森严。

  吴铭只造访过两位要员的府宅,免不了要拿来做比较。

  狄府非但广大,更处处透着一股新砺之气,相比之下,醉翁家真就是“老破小”。

  狄咏显然提前打过招呼,吴铭三人抵达灶房时,孟厨娘、周铛头及一众杂役俱已到齐,依礼唱喏不迭。

  较之欧阳府的灶房,狄家的更为轩敞新洁,四壁不染丝毫油腻,一应灶具器皿锃亮如新,灶眼足有四个,杂役人数亦是倍增。

  吴铭还和上回一样说几句场面话,但这回是真需要对方帮忙,给八十个人做饭,只靠他们仨可忙不过来。

  比起孙兴孙铛头,孟厨娘和周铛头无论厨艺还是名气都要高出一截,二人不免有些疑惑:这位吴掌柜人如其名,确为无名之辈,如何能得小官人青眼,延请至府上操持宴席?

  但有狄咏在场,自是郑重应承。

  ……

  “叔原!”

  时隔多日,沈廉叔和陈君龙再度登门拜访晏几道。

  晏家不比寻常百姓家,朝堂内外无数双眼睛盯着,晏几道虽是风流公子,仍须严守丧仪,“大祥之前,皆未可食肉饮酒”,两年之内,不得沾酒肉,更遑论近声色。

  自打父亲逝世,晏家门前便日渐冷清,不复当初盛况。

  晏几道昔日交好的富家子弟中,唯有沈、陈二人待他如旧,只因他守孝家中,亦不常来拜访。

  好友登门,晏几道自是喜出望外,见二人拎了食盒,忙道:“未至大祥,尚不能饮酒食肉。”

  “省得!”沈廉叔笑着拍拍食盒,“这里面盛的是素食!”

  “又是大相国寺的?”

  晏几道兴致缺缺,大相国寺的素食他吃过不下八百回,早腻了。

  “非也!是吴记川饭!吴记的素食滋味远胜大相国寺,中元节又出两味新菜,特意带给你尝尝鲜。”

  “沈兄厚意!”

  晏几道嘴上致谢,心里却嘀咕:吴记川饭?川饭店的素食几时能同大相国寺相提并论了?

  但既得沈、陈二君力荐,滋味自不会差。

  主宾落座,仆从奉上碗箸。

  当沈廉叔自食盒里取出金玉满堂和东京什锦,晏几道已是眼前一亮,待尝过滋味,立刻问道:“不知这吴记川饭位于何处?”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饭馆通北宋,我的饭馆通北宋最新章节,我的饭馆通北宋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