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几道吃斋茹素近二十月,真真是衣带渐宽人憔悴。
他对素食的滋味早已不抱奢望,纵是大相国寺的素食,也不过尔尔,遑论其他食肆?
他只求换点新花样,市面上所售的素食他早吃腻了。
可吴记川饭的那两份素食委实惊艳,从食材到做法皆令他耳目一新,滋味更是上佳!
晏几道罕见地被素食激起食欲,连扒两大碗饭,直吃得饱嗝连连。
听闻这位吴掌柜厨艺通玄,最不缺的便是新花样,沈、陈二君已光顾多次,还不曾吃过重样的菜。
这下不得不去了。
即便二君言过其实,再尝一回东京什锦和金玉满堂也是极好的。
三人特意选在吴记即将打烊之时登门,此时店中食客寥寥,一来无须排号,二来可避开那惹人垂涎的荤腥之气,以免勾起馋虫,难以自持。
岂料刚进店门,便有浓郁的荤香扑鼻!
沈廉叔和陈君龙的喉头不由得重重一滚,晏几道只觉口中津如泉涌,腹内肠鸣连连,声如擂鼓!
这感觉已经不对。
可来都来了,且沈、陈二君已然落座,晏几道只好“舍命陪君子”,遂正襟危坐,眼观鼻,鼻观心,只盼将这汹涌的馋意转化为空寂的禅意。
沈廉叔深深吸气,坐定便问:“什么菜竟这般香?”
李二郎如实道:“吴掌柜试了两样新菜,前一刻才出锅,是以气味浓了些。”
沈廉叔笑起来:“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两样新菜合该由我三人品尝!速速端上来罢!”
“实不相瞒,今日只是试菜,暂不市售。”
“诶!”沈廉叔不以为然,“谁试菜不是试?我三人也算吃遍东京,品得出好坏来!”
“是极!”陈君龙出言应和,“由我三人代为试菜,贵店尚可挣一份菜钱,何乐不为?”
“这……”
“你转告吴掌柜,纵使菜不合口味,我三人也绝无半句怨言,菜钱亦照付不误!”
“客官稍待。”
沈、陈二人是吴记川饭的常客,话说到这份上,李二郎只好转身进厨房询问。
吴铭倒是无所谓,不过这菜是老爸预定了的,尚需问问老爸的意见。
“不消问!以客人为主,谅他也不敢有意见!”吴振华当即拍板,“你炒你的菜,我来弄!”
说罢,老爷子取出盘子扣在蒸碗上,再将碗盘倒转过来,蒸碗翻开的瞬间,谢、李二人均发出一声惊叹。
原来三蒸九扣的扣是这个意思,真真出乎意料!
吴振华将两碗烧白扣进盘中,往甜烧白上撒一层白糖,中气十足道:“走菜!”
菜一上桌,六只眼睛便齐刷刷落于盘中,邻桌的食客亦频频偷瞄,深深吸嗅。
李二郎介绍道:“这是今日试的两样新菜:咸烧白和甜烧白。”
“烧白是何意?”
“是小店的独门烹制方法。”
“哦……”
沈廉叔盯着盘中佳肴,头也不抬地说:“再来份蒜泥黄瓜,一份香炸蘑菇,一碗素的千丝豆腐,三碗豆芽冷淘,三杯冰镇凉茶!”
这些才是三人原本要点的菜,这两样新菜纯属意外。
“叔原啊,待会儿咱各吃各的……叔原?”
“啊?”
晏几道醒过神来,喃喃道:“理应如此,理应如此……”
视线复又落到盘中。
这两盘烧白的表层均迭压着油亮发颤的肉片,不同的是,咸烧白酱色浓厚,底下铺一层深褐色的细碎菜蔬,热气裹挟着浓烈的脂香、咸香扑鼻,令人食指大动!
甜烧白的色泽稍浅,顶上撒一层品质绝佳的白糖,一片片晶莹透光的肥膘铺列齐整,肉中似是夹了馅料,底下则铺一层酱色的糯米饭,浓郁的脂香、甜香随热气四溢,直往人鼻子里钻!
换作两年前,饱食大鱼大肉的晏几道或许会生腻,可此时的他二十月不沾荤腥,嘴里早淡出个鸟来,肚中更无半点油水,倘若能吃上一块……
不可!
晏几道连忙打消这个念头。
他持礼守戒已近二十月,只须再忍耐四个多月,至明年正月便可食肉饮酒,断不可功亏一篑!
只是这两盘大荤之菜置于眼皮底下,时刻遭受浓郁的脂香冲击,着实令他道心不稳。
更折磨的是,沈、陈二君已旁若无人地各夹起一片咸烧白送入口中,不见二人如何咀嚼,便已囫囵入腹,可见此肉烹制得软烂滑糯,竟是入口即化!
事实也确实如此,沈廉叔只轻轻一抿,吸足了酱香和芽菜咸香的肥肉便几近融化,瘦肉同样软烂,他还来不及细细品味,肉已滑过喉间,唯剩酱料的余味和浓郁的脂香在口中荡漾。
香啊!
沈、陈二人相视会心而笑,只因顾虑叔原的感受,并未赞叹出声。
晏几道却将两人的神情尽收眼底。
合餐制的好处正在于分享食物,同桌之人吃得越香,往往越有助于提振食欲。
可此时此刻,这一好处反而成了坏处。
晏几道的食欲早已拉满,化作欲求不得的煎熬。
他甚至不敢抱怨,只恐一开口,唾沫便会飞流直下。
便在这时,李二郎掀帘而出,呈上豆芽冷淘、蒜泥黄瓜和冰镇凉茶。
“!!!”
晏几道霎时愕然瞠目!
沈廉叔见状笑道:“我二人初入此间,也着实吃了一惊!”
他举起琉璃杯细细端详,爱不释手。他家中虽也有不少琉璃杯,却没有哪一只比得上吴记的,他真恨不得买一只回去珍藏,怎奈吴掌柜不愿割爱。
陈君龙说道:“莫看此间店小且陋,有道是真人不露相,这位吴掌柜绝非寻常庖厨,门前悬挂的那块匾额便是明证。”
“岂止!瞧瞧这霜雪般的白糖,品质之高,委实罕见!不止这一样菜,吴掌柜做任何菜皆是如此,所用味料往往比食材更珍贵,如此烹饪,滋味怎能不妙!”
“只可惜,大多食客只尝得出滋味好坏,却尝不出其所以然,唯有遍尝美食如你我三人者,方堪称吴掌柜之知音……”
沈、陈二人高谈阔论,放在以往,晏几道定会加入其中,今日却没这兴致,早已饥肠辘辘的他忙不迭夹起豆芽冷淘送入口中,霎时精神一振!
此间的素冷淘竟也远胜大相国寺!
酱汁浓郁且层次丰富,冷淘爽口,豆芽生脆,当真好滋味!
晏几道嗅着肉香,大口吃面,仿佛能从中品尝出些许荤腥气,更觉妙不可言。
一碗冷淘转眼即尽,晏几道举起琉璃杯仰脖牛饮,冷冽清冽的凉茶挟裹着残留在唇齿间的酱料入喉,既消暑又解腻。
“啊!”
晏几道不禁喟叹出声。
“千丝豆腐——”
这时,李二郎呈上最后一道菜。
“菜齐了!三位客官请慢用!”
念及小晏正在守孝,这碗千丝豆腐吴铭没加火腿,汤底只放了味精,连鸡精都没放。
晏几道瞪着碗中仿若工笔画般的汤羹,眼睛都直了!
一道羹菜竟能做得这般清丽脱俗!
“这是……豆腐丝?”
“然也!状元楼有一道仿菜,其豆腐丝远不如此间的白嫩细腻,足见吴掌柜刀工之精绝,远胜正店铛头!”
晏几道赶紧品尝,汤汁入口,极致的鲜香霎时在舌尖上绽开!
咦?
他又尝一勺。
怪哉!
他尝过汤羹无数,鲜味大多来自肉类,可这碗千丝豆腐却只有极致的鲜香,并无丝毫荤腥气,饶是遍尝美食的他,亦想不出来是如何做到的,简直匪夷所思!
遂唤来伙计询问。
李二郎按吴掌柜的嘱咐作答:“汤中放了小店秘制的味料,并无任何荤腥,客官尽可安心食用。”
又是秘制……
这位吴掌柜到底有多少秘制法门?
晏几道饮着羹汤,心下暗暗叹气。
惜哉!
诸多美味当前却不可食,待来年,他定要将此间珍馐逐一尝尽!
食客尽皆离店,两边饭店仅剩小晏这一桌。
灶房里已经吃起员工餐,只李二郎仍在店堂里听候差遣。
见客人吃得差不多了,他立刻进灶房里通报。
小晏初次登门,自然要出来唠两句。
吴铭搁下饭碗,掀帘而出,目光扫过三人,不着痕迹地打量小晏两眼。
但见其身姿清瘦,眉目疏朗,面色略显苍白,显是营养不足,服丧期间不着华服,一领简素青衫裹着嶙峋骨骼,举止间透出几分贵胄子弟的雅逸。
“沈官人!陈官人!这位官人面生得紧,可是头一回光顾?”
吴铭明知故问。
“临川晏几道。”
敢情和王安石是同乡?临川真是块宝地啊!
“原是晏小官人!吴某仰慕令尊已久,惜哉,天妒英才!”
晏几道十分意外:“吴掌柜如何识得家父?”
吴铭张口便诵:“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小晏这时还年轻,成名作尚未问世,只好背背老晏的了。
诵罢正色道:“令尊这首《浣溪沙》,连瓦子里的说书人都能默诵,我虽是个厨子,幼时也在乡塾开过蒙的。”
骤闻父翁旧词,晏几道亦不免心下怆然,同时不禁对吴掌柜刮目相看。
晏家父子虽素来瞧不上柳三变,却不得不承认,柳词在市井坊间之风靡,远非晏词可比。
所谓“连瓦子里的说书人都能默诵”,不过是吴掌柜的恭维之词,晏几道心知肚明,也由此可见吴掌柜的仰慕之意并非虚言。
他对素食的滋味早已不抱奢望,纵是大相国寺的素食,也不过尔尔,遑论其他食肆?
他只求换点新花样,市面上所售的素食他早吃腻了。
可吴记川饭的那两份素食委实惊艳,从食材到做法皆令他耳目一新,滋味更是上佳!
晏几道罕见地被素食激起食欲,连扒两大碗饭,直吃得饱嗝连连。
听闻这位吴掌柜厨艺通玄,最不缺的便是新花样,沈、陈二君已光顾多次,还不曾吃过重样的菜。
这下不得不去了。
即便二君言过其实,再尝一回东京什锦和金玉满堂也是极好的。
三人特意选在吴记即将打烊之时登门,此时店中食客寥寥,一来无须排号,二来可避开那惹人垂涎的荤腥之气,以免勾起馋虫,难以自持。
岂料刚进店门,便有浓郁的荤香扑鼻!
沈廉叔和陈君龙的喉头不由得重重一滚,晏几道只觉口中津如泉涌,腹内肠鸣连连,声如擂鼓!
这感觉已经不对。
可来都来了,且沈、陈二君已然落座,晏几道只好“舍命陪君子”,遂正襟危坐,眼观鼻,鼻观心,只盼将这汹涌的馋意转化为空寂的禅意。
沈廉叔深深吸气,坐定便问:“什么菜竟这般香?”
李二郎如实道:“吴掌柜试了两样新菜,前一刻才出锅,是以气味浓了些。”
沈廉叔笑起来:“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两样新菜合该由我三人品尝!速速端上来罢!”
“实不相瞒,今日只是试菜,暂不市售。”
“诶!”沈廉叔不以为然,“谁试菜不是试?我三人也算吃遍东京,品得出好坏来!”
“是极!”陈君龙出言应和,“由我三人代为试菜,贵店尚可挣一份菜钱,何乐不为?”
“这……”
“你转告吴掌柜,纵使菜不合口味,我三人也绝无半句怨言,菜钱亦照付不误!”
“客官稍待。”
沈、陈二人是吴记川饭的常客,话说到这份上,李二郎只好转身进厨房询问。
吴铭倒是无所谓,不过这菜是老爸预定了的,尚需问问老爸的意见。
“不消问!以客人为主,谅他也不敢有意见!”吴振华当即拍板,“你炒你的菜,我来弄!”
说罢,老爷子取出盘子扣在蒸碗上,再将碗盘倒转过来,蒸碗翻开的瞬间,谢、李二人均发出一声惊叹。
原来三蒸九扣的扣是这个意思,真真出乎意料!
吴振华将两碗烧白扣进盘中,往甜烧白上撒一层白糖,中气十足道:“走菜!”
菜一上桌,六只眼睛便齐刷刷落于盘中,邻桌的食客亦频频偷瞄,深深吸嗅。
李二郎介绍道:“这是今日试的两样新菜:咸烧白和甜烧白。”
“烧白是何意?”
“是小店的独门烹制方法。”
“哦……”
沈廉叔盯着盘中佳肴,头也不抬地说:“再来份蒜泥黄瓜,一份香炸蘑菇,一碗素的千丝豆腐,三碗豆芽冷淘,三杯冰镇凉茶!”
这些才是三人原本要点的菜,这两样新菜纯属意外。
“叔原啊,待会儿咱各吃各的……叔原?”
“啊?”
晏几道醒过神来,喃喃道:“理应如此,理应如此……”
视线复又落到盘中。
这两盘烧白的表层均迭压着油亮发颤的肉片,不同的是,咸烧白酱色浓厚,底下铺一层深褐色的细碎菜蔬,热气裹挟着浓烈的脂香、咸香扑鼻,令人食指大动!
甜烧白的色泽稍浅,顶上撒一层品质绝佳的白糖,一片片晶莹透光的肥膘铺列齐整,肉中似是夹了馅料,底下则铺一层酱色的糯米饭,浓郁的脂香、甜香随热气四溢,直往人鼻子里钻!
换作两年前,饱食大鱼大肉的晏几道或许会生腻,可此时的他二十月不沾荤腥,嘴里早淡出个鸟来,肚中更无半点油水,倘若能吃上一块……
不可!
晏几道连忙打消这个念头。
他持礼守戒已近二十月,只须再忍耐四个多月,至明年正月便可食肉饮酒,断不可功亏一篑!
只是这两盘大荤之菜置于眼皮底下,时刻遭受浓郁的脂香冲击,着实令他道心不稳。
更折磨的是,沈、陈二君已旁若无人地各夹起一片咸烧白送入口中,不见二人如何咀嚼,便已囫囵入腹,可见此肉烹制得软烂滑糯,竟是入口即化!
事实也确实如此,沈廉叔只轻轻一抿,吸足了酱香和芽菜咸香的肥肉便几近融化,瘦肉同样软烂,他还来不及细细品味,肉已滑过喉间,唯剩酱料的余味和浓郁的脂香在口中荡漾。
香啊!
沈、陈二人相视会心而笑,只因顾虑叔原的感受,并未赞叹出声。
晏几道却将两人的神情尽收眼底。
合餐制的好处正在于分享食物,同桌之人吃得越香,往往越有助于提振食欲。
可此时此刻,这一好处反而成了坏处。
晏几道的食欲早已拉满,化作欲求不得的煎熬。
他甚至不敢抱怨,只恐一开口,唾沫便会飞流直下。
便在这时,李二郎掀帘而出,呈上豆芽冷淘、蒜泥黄瓜和冰镇凉茶。
“!!!”
晏几道霎时愕然瞠目!
沈廉叔见状笑道:“我二人初入此间,也着实吃了一惊!”
他举起琉璃杯细细端详,爱不释手。他家中虽也有不少琉璃杯,却没有哪一只比得上吴记的,他真恨不得买一只回去珍藏,怎奈吴掌柜不愿割爱。
陈君龙说道:“莫看此间店小且陋,有道是真人不露相,这位吴掌柜绝非寻常庖厨,门前悬挂的那块匾额便是明证。”
“岂止!瞧瞧这霜雪般的白糖,品质之高,委实罕见!不止这一样菜,吴掌柜做任何菜皆是如此,所用味料往往比食材更珍贵,如此烹饪,滋味怎能不妙!”
“只可惜,大多食客只尝得出滋味好坏,却尝不出其所以然,唯有遍尝美食如你我三人者,方堪称吴掌柜之知音……”
沈、陈二人高谈阔论,放在以往,晏几道定会加入其中,今日却没这兴致,早已饥肠辘辘的他忙不迭夹起豆芽冷淘送入口中,霎时精神一振!
此间的素冷淘竟也远胜大相国寺!
酱汁浓郁且层次丰富,冷淘爽口,豆芽生脆,当真好滋味!
晏几道嗅着肉香,大口吃面,仿佛能从中品尝出些许荤腥气,更觉妙不可言。
一碗冷淘转眼即尽,晏几道举起琉璃杯仰脖牛饮,冷冽清冽的凉茶挟裹着残留在唇齿间的酱料入喉,既消暑又解腻。
“啊!”
晏几道不禁喟叹出声。
“千丝豆腐——”
这时,李二郎呈上最后一道菜。
“菜齐了!三位客官请慢用!”
念及小晏正在守孝,这碗千丝豆腐吴铭没加火腿,汤底只放了味精,连鸡精都没放。
晏几道瞪着碗中仿若工笔画般的汤羹,眼睛都直了!
一道羹菜竟能做得这般清丽脱俗!
“这是……豆腐丝?”
“然也!状元楼有一道仿菜,其豆腐丝远不如此间的白嫩细腻,足见吴掌柜刀工之精绝,远胜正店铛头!”
晏几道赶紧品尝,汤汁入口,极致的鲜香霎时在舌尖上绽开!
咦?
他又尝一勺。
怪哉!
他尝过汤羹无数,鲜味大多来自肉类,可这碗千丝豆腐却只有极致的鲜香,并无丝毫荤腥气,饶是遍尝美食的他,亦想不出来是如何做到的,简直匪夷所思!
遂唤来伙计询问。
李二郎按吴掌柜的嘱咐作答:“汤中放了小店秘制的味料,并无任何荤腥,客官尽可安心食用。”
又是秘制……
这位吴掌柜到底有多少秘制法门?
晏几道饮着羹汤,心下暗暗叹气。
惜哉!
诸多美味当前却不可食,待来年,他定要将此间珍馐逐一尝尽!
食客尽皆离店,两边饭店仅剩小晏这一桌。
灶房里已经吃起员工餐,只李二郎仍在店堂里听候差遣。
见客人吃得差不多了,他立刻进灶房里通报。
小晏初次登门,自然要出来唠两句。
吴铭搁下饭碗,掀帘而出,目光扫过三人,不着痕迹地打量小晏两眼。
但见其身姿清瘦,眉目疏朗,面色略显苍白,显是营养不足,服丧期间不着华服,一领简素青衫裹着嶙峋骨骼,举止间透出几分贵胄子弟的雅逸。
“沈官人!陈官人!这位官人面生得紧,可是头一回光顾?”
吴铭明知故问。
“临川晏几道。”
敢情和王安石是同乡?临川真是块宝地啊!
“原是晏小官人!吴某仰慕令尊已久,惜哉,天妒英才!”
晏几道十分意外:“吴掌柜如何识得家父?”
吴铭张口便诵:“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小晏这时还年轻,成名作尚未问世,只好背背老晏的了。
诵罢正色道:“令尊这首《浣溪沙》,连瓦子里的说书人都能默诵,我虽是个厨子,幼时也在乡塾开过蒙的。”
骤闻父翁旧词,晏几道亦不免心下怆然,同时不禁对吴掌柜刮目相看。
晏家父子虽素来瞧不上柳三变,却不得不承认,柳词在市井坊间之风靡,远非晏词可比。
所谓“连瓦子里的说书人都能默诵”,不过是吴掌柜的恭维之词,晏几道心知肚明,也由此可见吴掌柜的仰慕之意并非虚言。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饭馆通北宋,我的饭馆通北宋最新章节,我的饭馆通北宋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饭馆通北宋,我的饭馆通北宋最新章节,我的饭馆通北宋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