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饭馆通北宋 215 饭店改造升级之二

小说:我的饭馆通北宋 作者:庄申晨 更新时间:2025-08-28 00:12:53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在座考生今科确定能中的,有二苏、二林、程颢和郑雍六人,程颐、刘几和欧阳发则注定落榜,其余考生吴铭并不认识,就算全军覆没,也是三十六中六,六分之一的及第率,高得可怕!

  相较之下,宋代历届科举的参考人数基本都超过十万,嘉祐元年的这场解试尤其盛大,全国考生超过二十万,最终取士不过388人,及第率仅有千分之二。

  若再受朝廷之邀,由他操持今科的琼林宴……

  今后的吴记川饭恐将成为考生必拜的“码头”!

  孔庙都没他灵!

  当然,现在考虑这些为时尚早,眼下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收下饭钱,送走一众考生,李二郎收拾桌椅杯盘,谢清欢用多余的食材烹制员工餐。

  吴记备料一向宁多勿少,不仅食材有多余的,卤味也剩下不少。

  吃过午饭,得知喻家木作距此地有些路程,便让李二郎去雇辆驴车,吴铭将剩下的卤菜打包装盒,待会儿给喻作头送去,虽然不值什么钱,总好过两手空空。

  “师父,弟子可否同去?”

  谢清欢眼巴巴地看着师父。

  吴铭不答反问:“上回教你的牡丹花会雕了么?”

  “会是会了,但还不够熟练……”

  “你也知道不够熟练?哪儿也不准去,在家雕萝卜!我和二郎去去便回。”

  吴铭拎着食盒,同二郎乘上驴车,直奔永济坊喻家木作。

  ……

  吴掌柜只管提需求,喻言要考虑的事就多了。

  那日在吴记川饭,吴掌柜指着那张草图侃侃而谈时,喻言已在脑海快速过了遍现有的车舆形制。

  本朝的车舆不下百种,市井坊间最常见的有平头车、串车、厢车、太平车、江州车等,显然俱不满足吴掌柜所需。

  倒是军队里有一种用于攻城的木牛车,以坚木厚板为平屋,裹以生牛革,下施四车轮,外形和吴掌柜所绘草图相近,然构造和功能差之千里。

  照搬显然行不通,必须在现有车舆形制的基础上大刀阔斧地改造。

  喻言应下这份差事的当下其实并无十足把握。

  吴掌柜提出的众多需求,诸如车内要有容纳食材、餐具的箱柜;要有可供操作的台面;要能悬挂布招等等,这些尚不是最棘手的部分。

  真正的难点在于“可推行”。

  按吴掌柜的意思,这辆餐车最好可用人力驱动。

  喻言回来仔细琢磨了下,也和苏颂商讨过,两人一致认为这个想法不切实际。

  餐车上本就要搭载许多木构件,加之食材、餐具等器物,其沉重可想而知,人力就算能推动,也必定吃力至极,非驭使牲畜不可。

  幸而吴掌柜并不囿于己见,无论造出什么样的车,只要能满足他的主要需求即可。

  喻言和苏颂遂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两套法式,待吴掌柜择定一套,便可立即开造。

  说起来,苏大官人对此事格外上心,不仅三天两头来寻他商讨,今日也早早来到作坊,远比吴掌柜来得早。

  寻常的食客和饭店掌柜之间至于做到这种程度么?

  喻言不禁怀疑苏大官人和吴掌柜的交情匪浅。

  他显然想多了。

  苏颂对吴掌柜卓绝的厨艺和自号“无名氏”的谦虚低调十分敬佩,但也仅此而已,真谈不上什么交情,他之所以热衷此道,纯粹是因为这“餐车”足够新奇有趣。

  他素来喜好探究事物之理,制作此等稀奇古怪的造物,他哪能置身事外?

  苏、喻二人闲聊之际,吴铭和李二郎随门房步入院中。

  “吴掌柜!”

  “苏大官人!喻作头!”

  见礼罢,苏颂的目光立时落到吴掌柜手中的食盒上:“这是……”

  吴铭将食盒置于案几上,揭开盖子:“木作不易,吴某别无所长,只备得一些卤味,或可稍解疲乏。”

  解乏倒未必,解馋是一定的。

  盖子一揭,苏、喻二人便忍不住吞咽唾沫,忙不迭拈起盒中美味送入口中,这滋味,直教人陶醉不已。

  说笑一阵,切入正题。

  喻言领着三人步入后院,院中依然杂乱,铜铁竹木、盆罐棰碾……各种器具工件堆了满院,一众学徒对三人的到来视若无睹,仍专注于各自手中的活计。

  途中,喻言将此车须以牲畜驱动之事告知。

  “不须费什么事,我识得一位驯牲畜的好手,届时买两头驯好的毛驴,把架的功夫也不难,以吴掌柜之聪颖,自是一学即会。”

  这不是难不难的问题……

  问题在于,吴记川饭只是一座“平房”,没有马厩马棚,搁哪儿养驴呢?

  不过呢,既然咱的目标是做成正店,这些配套设施迟早得有,用畜力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

  这些都在其次,主要还是看餐车本身能否满足他随处摆摊的需求。

  “我和苏大官人制定出两套法式,一是以太平车为基,一是以木牛车为基,此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车轮数量,前者是二轮,转向灵便,但不够平稳,后者是四轮,长短处正好反过来——这便是木牛车了。”

  民间的车舆多以两个轮子为主,少则只有一个轮子,四轮车非常罕见,吴掌柜多半没见过,故而,喻言特意弄来一辆实物。

  木牛车原是攻城用车,在车骨架上罩了个大木箱,攻城之时,兵士便栖身其中,推车入城,可抵挡流矢飞石。

  吴铭和李二郎试着推了下车,立时明白喻作头所言。

  宋代的四轮车走直线没问题,既平稳又顺畅,一到转向就抓瞎。

  归根结底,是因为宋代没有转向装置,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我国古代始终没能发明出一套转向装置。

  转向装置的发明时间暂时没有统一说法,鉴于18世纪以前欧洲没有四轮马车的历史事实,应该也是在近代才发明出来的。

  吴铭自然不会用18世纪的技术苛求11世纪的工匠,他的心理预期本就不高,只要造出来的餐车行驶平稳、功能齐备就行。

  喻言继续介绍:“四轮车非常平稳,至于转向问题,我稍微做了下改良,可以用这个来辅助——”

  说着,他叫来一个学徒,抄起一根大木杠子。

  学徒推车往前,转向之际,喻言迅速把木杠插进一只前轮的底下,用力往上一扳,借着惯性让其转向。

  卧槽?

  旁观的三人俱啧啧称奇。

  吴铭于惊讶之中略带着意外,他在书上见过这玩意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中部的平原地区,有一种名为“太平车”的四轮车颇为流行(和宋代的太平车同名但形制不同)。

  其造型和结构与《天工开物》里的合挂大车一模一样,都是粗笨的木轮子,都没有转向装置,拐弯时都需要有经验的车把式用大木杠子去扳。

  代价是至少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赶车,另一个人扛着一根大木杠子在旁边跟着。

  喻作头适才的演示,显然便是书中所提。

  “吴掌柜可要试试?”

  “好!”

  吴铭接过大木杠子,换李二郎在前推车,试过才知,这活儿真没看起来那么容易,讲究个眼明手快,配合默契,而且十分费劲。

  体验一下倒是不错,真要在出摊时干这苦活,那还是免了吧。

  二轮车便不存在转向的问题,平衡性和稳定性虽然较差,但以他自己的乘车体验来说,尚能接受。

  喻言也更推荐这套法式,因为造起来更方便,毕竟二轮车是时下主流车型,可参考借鉴的法式更多。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定下方案,吴铭便不再指手画脚,只问:“造这辆车需要多少时日?”

  喻言想了想,答道:“至少需要一到两个月。”

  吴铭微微颔首,笑道:“正所谓慢工出细活,这车我不急着用,喻作头尽可慢慢来。”

  实际上是因为没地儿养驴,造出来也用不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便是扩大吴记川饭的店面,但空间哪能无中生有?免不了要购置左邻右舍的房屋。

  这事迟早要做,只是眼下积蓄不足,想扩张也扩张不了。

  来之前,吴铭已经算过七月的账,扣除肉钱、柴钱和税钱,结余150余贯。

  东京的房价和现代的房价一样,因地段和装修的豪华程度而异。

  吴记川饭位于麦秸巷中,背靠城墙,地段远远谈不上好,左邻右舍俱是小户型的“清水房”,且修建年代久远,破烂不堪,市价不会超过三百贯。

  因是卖方市场,须再加些溢价,唯有给邻居开出一个无法拒绝的价钱,对方才有迁居的意愿。

  再加上喻作头造车的酬劳,没有五百贯不敢出手。

  这可不是一笔小钱,按如今每月七八十贯的净利润算,至少还要攒五个月,这还没有把后续装修改造的费用算进去。

  辞过苏、喻二人,乘驴车回吴记川饭,吴铭三人一如既往地前往浴堂巷洗澡。

  泡澡的时候以及回程的路上,吴铭仍思索着如何快速搞钱。

  在两界门的限制下,倒卖货物是行不通的,唯一可行的办法似乎只有涨价。

  但这样一来,口碑定会受损,并非上上之策。

  如果不全面涨价,只针对富人推出几道高价菜,来钱又太慢。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在一个月之内凑齐五百贯?

  吴铭思来想去,似乎只能借贷了……

  谢清欢见师父一路默不作声,蹙着眉头作沉思状,也没敢出声打扰,直到他老人家忽然幽幽地叹口气,她才关切询问:“师父可是有什么烦心事?”

  吴铭看了徒弟一眼,心想在她离家出走之前,区区五百贯恐怕只是她一套衣饰的价钱,现在嘛,告诉她她也帮不上忙。

  于是摇摇头道:“没什么,只是感叹赚钱不易罢了。”

  “是啊!”谢清欢也跟着叹口气,“我也是离了家,才知道赚钱竟是这般辛苦。”

  话一出口便觉不妥,赶紧补上一句:“但有师父的谆谆教导和殷殷关怀,再苦也不觉得苦了。”

  吴铭忍俊不禁,瞧把富家千金逼的,都学会拍马屁了!

  他正为赚钱而发愁,岂料屋漏偏逢连夜雨,师徒俩沿原路返回麦秸巷,远远地便看见刘牙郎候在店门口,不等二人站定,便急急道:“吴掌柜,大事不妙!”

  “???”

  刘牙郎四下扫视一眼,压低声音道:“进屋里说。”

  见他神色肃然,不似说笑,师徒俩均心头一紧,谢清欢尤其紧张,手心霎时攥出汗来,只道是父亲打问到自己的下落了。

  吴铭立刻打开店门。

  进到店内,刘牙郎复又将门合上。

  坐定便说:“我昨日得到消息,贵店的左邻张家竟突然把房子卖了,竟卖了足足五百贯!这价钱分明蹊跷,我特意打问了下,吴掌柜不妨猜猜买家是谁?”

  吴铭一时没有头绪。

  “状元楼。不仅如此,贵店的右邻乔家也意欲卖房,买家同样是状元楼的刘保衡。”

  谢清欢一听和自己无关,不禁松了口气,吴铭倒是心下一凛,沉下脸来。

  刘牙郎说道:“此举分明是冲贵店而来,待左邻右舍的房契俱落入刘保衡手中,吴掌柜今后再想做大做强,便只能换地方经营了。幸而——”

  他话锋一转:“教我发现得及时,乔家眼下只是有意,尚未成契,吴掌柜若不想挪地儿,可得抓紧啊!”

  “吴某省得,多谢刘牙郎相告。”

  吴铭懂他的意思,买卖交易,自是价高者得。

  只不过,他连五百贯都拿不出来,凭什么同正店掌柜竞价?

  送走刘牙郎,颇有些烦闷地回到后厨,却发现两界门上弹出新信息。

  【您有新任务,请确认!】

  伸手轻点,界面随之跳转。

  【饭店改造升级系列之二:扩建店面。】

  【任务要求:请购置右邻(乔家)的房产,并完成外部的基础改造(点此查看详情)。】

  【任务时限:即日起至八月底为止。】

  【任务奖励:】

  【1.内部由民居改造升级为饭店雅间(两间)。】

  【2.一次迁店机会(现代和宋代均适用,迁至新店后,两界门也将随之迁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饭馆通北宋,我的饭馆通北宋最新章节,我的饭馆通北宋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