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搓了搓。

  “至于田地,您也看到了,种粮食确实不合适,但种甘蔗正好,甘蔗这东西不挑地,哪怕是乱石滩清出来的薄地、山坡上的缓坡,只要有水浇,就能扎下根。它耐旱耐涝,一年能收两季,打理起来也比粮食省力气,土著子民学着种也快。”

  “而且这东西浑身是宝,榨完糖剩下的蔗渣能造纸、能当燃料,连叶子都能喂牲畜,一点不浪费。您想啊,种一亩甘蔗,榨出的糖能换好几石粮食,比种杂粮划算多了——咱们不跟土地较劲种粮食,转头把它变成产银子的‘糖田’,这才是精明账。”

  “把那些乱石滩清一清,灌木丛烧了肥田,发动子民种甘蔗——您带来的护卫军可以教他们开垦,王相可以制定奖惩:种得多的奖布匹、粮食,种得少的罚劳役。不出两年,保准漫山遍野都是甘蔗林。”

  朱雄英在一旁补充道:“五叔,我还可以让水师的船帮您运甘蔗!上次我们去猎鲸,路过的几个岛屿也有甘蔗,他们说这东西一年能收两季呢!”

  什么?甘蔗能一年两熟?那岂不是一年能收两季糖!

  这么算下来,原本以为只能勉强糊口的薄地,一下子就成了能下金蛋的宝地。

  一季甘蔗榨出的糖能换的粮食,就够一家子吃半年,两季下来,不光够吃,还能有富余的糖换布匹、换农具。

  照这样算,用不了三年,府库里的银子就得堆不下,到时候别说修港口、盖作坊,就是给子民们都换上棉布衣裳、盖起砖瓦房都不在话下。这哪里是种甘蔗,分明是种银子啊!

  朱橚听得眼睛越来越亮,刚才的沮丧一扫而空,猛地一拍大腿:“对啊!我怎么没想到?有港口,有糖厂,有贸易,还怕养不活子民?高炽,你说得对,这地方不是穷,是没找对路子!”

  他越想越激动,拉着朱高炽的胳膊道:“那咱们现在就去看海湾!我让李虎先派些人去清理滩涂,让王相统计能种甘蔗的地,尽快开工!”

  不远处,察度三人正被王相带着查看土地账册,听到朱高炽的规划,也忍不住凑了过来。

  当听说要建港口、开糖厂,还要从大明运粮食、布匹过来,三人脸上都露出难以置信的喜色。

  “殿下……此言当真?”察度颤声问道。

  他们世代受穷,无非就是因为落后——技术上,连像样的农具都造不出来,耕地还在用木犁,灌溉全靠天吃饭;文化上,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记事全靠结绳,政令传达到村落就得走半个月。

  这般落后,让琉球就像困在大海里的孤岛,既学不会大明的耕种法子,又没本事跟外人做买卖,年年就靠着那点杂粮和海产勉强过活,遇上台风海啸,更是成片成片地饿肚子。

  他们最大的愿望,不过是让子民能顿顿吃上饱饭,不用再靠挖野菜、捕海鱼填肚子;能穿上件完整的棉布衣裳,不用再裹着磨破皮的兽皮过冬。

  若真能如朱高炽所说,种甘蔗换粮食、建港口通贸易,让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别说取消国号、交出兵权,就是让他们卸去所有身份,去码头当搬运工、去糖厂当伙计,做个寻常子民,也心甘情愿。

  毕竟对他们来说,子民能过上好日子,比什么王爵虚名都实在。

  是吃饱穿暖,让子民顿顿有白米下锅、身上裹着厚实棉布,能在干净的屋子里过冬,孩子们能去学堂识几个字,走到哪里都能挺直腰杆说自己是周国百姓;还是继续穿着腥臭的兽皮,守着贫瘠的土地看天吃饭,遇上灾年就得啃树皮、喝海水,被来往的商船船员指着脊梁骨骂“野人”、“蛮夷”,连抬头看人都觉得矮三分?

  这个选择,其实并不难做。前者是堂堂正正地活着,有盼头,有尊严,子子孙孙都能跟着享福;后者是浑浑噩噩地熬着,今天不知明天的饭在哪,世代被人瞧不起。

  别说只是取消国号、交出兵权,就是要他们付出十倍的代价,只要能换子民过上好日子,他们也愿意点头。

  “我何时说过假话?”朱高炽看向他们,“你们熟悉本地情况,往后种甘蔗、建港口,还需你们多费心。若真能让琉球富起来,我保你们子子孙孙都有富贵可享。”

  承察度年轻,反应最快,立刻道:“殿下放心!山南有不少山谷平地,最适合种甘蔗,我这就回去召集子民,听候周王调遣!”

  帕尼芝也瓮声瓮气地说:“山北有石匠,让他们去修港口,保证结实!”

  察度则道:“中山的子民懂些造船手艺,可以先造些小船运甘蔗!”

  看着三人摩拳擦掌的样子,朱橚彻底放下心来。

  他望着远处的海湾,仿佛已看到商船云集、糖厂冒烟的景象,又看了看身边信心满满的朱高炽,忽然觉得,这趟琉球之行,或许真能成就一番功业。

  朱高炽见朱橚干劲十足,笑道:“五叔有这份心就好。我在上海还有事,不能多留,等港口和糖厂开工了,我再派些懂技术的工匠过来。”

  “好!好!”朱橚连连点头,“你放心,我定不会让父皇和大哥失望!”

  夕阳西下时,一行人返回岸边。

  李虎来报,三国军队已初步整编完毕,选出的精壮正在跟着护卫军操练;王相也递上了初步的土地统计,适合种甘蔗的地块竟有上千顷。

  朱橚看着账册,又望向海湾边开始清理滩涂的身影,脸上终于露出了踏实的笑容。

  朱雄英拉着朱高炽的衣角,小声道:“高炽,琉球将来真的会变得像上海一样热闹吗?”

  朱高炽望着渐渐暗下来的海面,语气笃定:“会的。用不了几年,这里就会成为东海最热闹的商港,到时候,咱们再来看看。”

  这话当然有些夸大其词,毕竟上海得天独厚而且背靠大明,有江南的富庶物产做支撑,有成熟的手工业和庞大的人口基数,远不是琉球可以相比的。

  但是等到南洋贸易开展起来,琉球地处南洋与东海的咽喉要道,往来商船必经此地,补给、中转、贸易样样缺不了它。

  到那时,不用像上海那样发展复杂的手工业,单靠港口关税、仓储租赁、货物转运,再加上甘蔗种植和雪糖加工这两条线,就能让岛上富起来。

  商船多了,自然会带动客栈、酒楼、货栈等营生,子民有了活计,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虽说未必能赶上上海的繁华,却也绝对能成为海外数一数二的富庶之地,足够让周国站稳脚跟,让朱橚的封国兴盛起来。

  夜色渐浓,周王府的临时驻地亮起了灯火。

  朱橚还在和李虎、王相商议着开垦、建厂的细节,察度三人则带着各自的旧臣,兴奋地讨论着如何说服子民种甘蔗。

  远处的海面上,大明水师的战船静静停泊,像守护这片土地的巨人。

  琉球的天,确实变了。

  而这变化的开端,就藏在那个胖殿下的笑容里,藏在周王朱橚燃起的斗志里,也藏在土著子民眼中重新亮起的、对好日子的期盼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最新章节,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