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典落幕三日后,应天府的喧嚣渐渐平息,各国使臣带着大明的赏赐与对盛世的敬畏,陆续登船返航。
朱高炽与朱雄英则留在京城,趁着朝会间隙,一同前往乾清宫拜见老朱与太子标,商议大明接下来的南洋布局。
御书房内,朱元璋靠在龙椅上,太子标侍立一旁,朱高炽与朱雄英则手持南洋舆图,将暹罗、真腊等地的治理情况细细禀报。
“如今真腊内附,暹罗种植园渐成规模,南洋各国皆对大明心向往之,影响力虽与日俱增,却也需稳固根基。”
朱高炽手指点在舆图上的暹罗疆域,语气郑重,“目前南洋仅有蜀王坐镇,虽有南洋水师护航,可疆域辽阔、事务繁杂,单靠一位藩王终究难以兼顾。所以咱以为,当再遣一位藩王前往就藩,以暹罗为中心,辐射周边邦国,方能彻底稳住南洋局势。”
朱元璋闻言,缓缓睁开眼,目光扫过舆图:“炽儿所言极是。南洋乃大明新拓之地,需宗室镇守,才能让民心安定、邦国臣服。”
太子标也点头附和:“可如今成年的藩王,大多已遵旨前往美洲就藩,剩下的弟弟们年纪尚幼,既无理政经验,也无领兵能力,如何能担此重任?”
前不久去美洲的藩王,足足有十二位,全都是已经成年的藩王,加上朝廷前期在美洲打下的根基,以及这些藩王自身的准备,即便远赴美洲也能够站稳脚跟。
而南洋这边虽然发展如火如荼,可到底是异域之地,要是派遣一个稚嫩藩王过去,那肯定会出大乱子。
书房内一时陷入沉默,朱元璋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眉头微蹙。
就在此时,朱雄英上前一步,躬身说道:“祖父、父亲,孙儿倒有一人选,或许能担此任。”
“哦?是谁?”朱元璋与太子标同时看向他。
朱雄英抬眼,声音平稳:“是二弟允炆。”
这话一出,御书房内瞬间安静下来。
朱元璋的眉头皱得更紧,太子标也微微一怔,两人眼中都闪过一丝茫然——仿佛早已忘记东宫还有这样一个皇嗣。
朱允炆乃太子标次子,当年因母亲吕氏暗中谋害朱雄英事发,吕氏被朱元璋下令隐杀,朱允炆也受牵连失宠。
这些年,他如同东宫角落里的影子,沉默寡言,从不参与宗室事务,连逢年过节的朝会都极少露面,若不是朱雄英提及,朱元璋与太子标竟不知,这个曾被他们刻意忽略的孩子,早已成年。
“朱允炆?”朱元璋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悦,手指摩挲着龙椅扶手,指腹反复蹭过扶手上雕刻的龙纹,那力道似要将纹路磨平一般,“当年吕氏之事,虽已过去多年,可朕每次想起雄英险些遭她毒手,心中便始终难安!她为了让朱允炆上位,连皇太孙都敢暗害,心思何等歹毒!”
他顿了顿,声音又沉了几分:“朱允炆身为吕氏之子,即便当年年幼不知情,可血脉里流着吕氏的血,谁能保证他日后不会受其母影响,生出不该有的心思?南洋乃大明新拓的要地,连接海外诸国,关乎大明的物资供给与疆土安稳,镇守之人需得是朕全然信任、心性纯良之辈。”
在朱元璋看来,朱允炆身上始终带着吕氏的“隐患”——那是一段差点动摇大明根基的祸事留下的印记,如同扎在他心头的一根刺。
让这样一个背负着旧日阴影、曾与“谋逆”沾边的皇孙,去坐镇暹罗这等关键藩地,手握一方军政权力,他终究放心不下。
万一朱允炆日后心怀怨怼,或是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南洋局势恐再生波澜,那岂不是辜负了朱高炽、朱雄英此前为稳固南洋付出的心血?
朱雄英见状,再次躬身,语气诚恳:“祖父,孙儿明白您的顾虑。可当年之事,乃吕氏一人所为,二弟那时不过是个孩童,对母亲的阴谋一无所知,何必将罪责迁怒于他?”
“这些年,二弟在东宫闭门读书,性情沉稳,虽不善言辞,却也通晓经史、明辨是非,并非不堪大用之人。更何况,他是孙儿的亲弟弟,孙儿愿以性命担保,他定能不负大明、不负祖父与父亲的信任。”
太子标听到这番话,眼中泛起欣慰的光芒,心中更是百感交集。
他看着身前躬身奏请的朱雄英,恍惚间想起儿子幼时便聪慧过人,读经史时能举一反三,论政务时条理清晰,早已显露出远超同龄人的治国之才。
可此刻,让他更为动容的,是儿子那份难得的宽厚仁慈。
朱允炆失宠这些年,东宫上下虽无人苛待,却也鲜少有人主动提及,连他这个父亲,都因吕氏旧案的阴影,对这个次子多有忽略。
可朱雄英从未因当年的谋害之事心存芥蒂,反而时常暗中关照朱允炆的饮食起居,如今更是在朝堂之上,当着朱元璋的面为弟弟求情,丝毫不惧牵连自身。
这份不计前嫌的胸襟,在皇室宗亲中尤为难得。
多少宗室子弟为了权位争斗不休,亲兄弟反目成仇的例子比比皆是,可朱雄英却能始终将兄弟情分放在心上,为失势的弟弟争取机会,这份心性,比治国之才更显珍贵。
太子标心中暗自感叹,有这样一位既有才能又心怀仁厚的儿子,不仅是他的福气,更是大明未来的福气。
他轻轻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心中已然决定,定要支持儿子的提议,给朱允炆一个改过自新、为国效力的机会。
想到这里,太子标上前一步,对朱元璋说道:“父皇,雄英所言极是。允炆虽曾受吕氏牵连,可他那时不过是牙牙学语的孩童,对母亲的阴谋一无所知,怎能将罪责归咎于他?这些年他在东宫闭门度日,每日只读书习字,从不参与宗室纷争,行事谨小慎微,谁都挑不出半分错处,可见其心性沉稳,并非顽劣之辈。”
“如今他已年满十八,早已成年,却因旧日阴影始终不得施展,实在可惜。暹罗乃南洋要地,需宗室镇守以安民心,允炆若能前往就藩,一来可借这机会历练政务、增长见识,摆脱东宫的压抑环境;二来也能为大明分担南洋防务,协助蜀王朱椿稳固疆土,避免因宗室力量薄弱导致局势动荡。”
“这既是给允炆一个改过自新、为国效力的机会,也是为大明的南洋布局添砖加瓦,于公于私都有益无害,儿臣以为,此提议可行。”
朱元璋看着太子标恳切的眼神,又望向朱雄英坚定的目光,心中的顾虑渐渐消散。
按照宗法礼制,成年皇嗣都要前去封地,可朱允炆先前一直被忽略,当然没有得到册封。
他沉默片刻,缓缓叹了口气:“罢了,既然你们都为他求情,朕便再给他一次机会。”
老朱站起身,走到舆图前,手指落在暹罗的位置,“暹罗乃南洋要冲,连接真腊与吕宋,地位重要。朕就册封朱允炆为暹罗王,择日前往就藩。”
顿了顿,朱元璋又补充道:“传朕旨意,赐朱允炆仪仗、印信,拨三千护卫随行;从南洋水师中抽调战船,护送他前往暹罗;再令蜀王朱椿多加照拂,待他熟悉政务后,再逐步移交权力。”
“孙臣遵旨!”朱高炽与朱雄英齐声应道,太子标也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容。
朱高炽与朱雄英则留在京城,趁着朝会间隙,一同前往乾清宫拜见老朱与太子标,商议大明接下来的南洋布局。
御书房内,朱元璋靠在龙椅上,太子标侍立一旁,朱高炽与朱雄英则手持南洋舆图,将暹罗、真腊等地的治理情况细细禀报。
“如今真腊内附,暹罗种植园渐成规模,南洋各国皆对大明心向往之,影响力虽与日俱增,却也需稳固根基。”
朱高炽手指点在舆图上的暹罗疆域,语气郑重,“目前南洋仅有蜀王坐镇,虽有南洋水师护航,可疆域辽阔、事务繁杂,单靠一位藩王终究难以兼顾。所以咱以为,当再遣一位藩王前往就藩,以暹罗为中心,辐射周边邦国,方能彻底稳住南洋局势。”
朱元璋闻言,缓缓睁开眼,目光扫过舆图:“炽儿所言极是。南洋乃大明新拓之地,需宗室镇守,才能让民心安定、邦国臣服。”
太子标也点头附和:“可如今成年的藩王,大多已遵旨前往美洲就藩,剩下的弟弟们年纪尚幼,既无理政经验,也无领兵能力,如何能担此重任?”
前不久去美洲的藩王,足足有十二位,全都是已经成年的藩王,加上朝廷前期在美洲打下的根基,以及这些藩王自身的准备,即便远赴美洲也能够站稳脚跟。
而南洋这边虽然发展如火如荼,可到底是异域之地,要是派遣一个稚嫩藩王过去,那肯定会出大乱子。
书房内一时陷入沉默,朱元璋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眉头微蹙。
就在此时,朱雄英上前一步,躬身说道:“祖父、父亲,孙儿倒有一人选,或许能担此任。”
“哦?是谁?”朱元璋与太子标同时看向他。
朱雄英抬眼,声音平稳:“是二弟允炆。”
这话一出,御书房内瞬间安静下来。
朱元璋的眉头皱得更紧,太子标也微微一怔,两人眼中都闪过一丝茫然——仿佛早已忘记东宫还有这样一个皇嗣。
朱允炆乃太子标次子,当年因母亲吕氏暗中谋害朱雄英事发,吕氏被朱元璋下令隐杀,朱允炆也受牵连失宠。
这些年,他如同东宫角落里的影子,沉默寡言,从不参与宗室事务,连逢年过节的朝会都极少露面,若不是朱雄英提及,朱元璋与太子标竟不知,这个曾被他们刻意忽略的孩子,早已成年。
“朱允炆?”朱元璋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悦,手指摩挲着龙椅扶手,指腹反复蹭过扶手上雕刻的龙纹,那力道似要将纹路磨平一般,“当年吕氏之事,虽已过去多年,可朕每次想起雄英险些遭她毒手,心中便始终难安!她为了让朱允炆上位,连皇太孙都敢暗害,心思何等歹毒!”
他顿了顿,声音又沉了几分:“朱允炆身为吕氏之子,即便当年年幼不知情,可血脉里流着吕氏的血,谁能保证他日后不会受其母影响,生出不该有的心思?南洋乃大明新拓的要地,连接海外诸国,关乎大明的物资供给与疆土安稳,镇守之人需得是朕全然信任、心性纯良之辈。”
在朱元璋看来,朱允炆身上始终带着吕氏的“隐患”——那是一段差点动摇大明根基的祸事留下的印记,如同扎在他心头的一根刺。
让这样一个背负着旧日阴影、曾与“谋逆”沾边的皇孙,去坐镇暹罗这等关键藩地,手握一方军政权力,他终究放心不下。
万一朱允炆日后心怀怨怼,或是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南洋局势恐再生波澜,那岂不是辜负了朱高炽、朱雄英此前为稳固南洋付出的心血?
朱雄英见状,再次躬身,语气诚恳:“祖父,孙儿明白您的顾虑。可当年之事,乃吕氏一人所为,二弟那时不过是个孩童,对母亲的阴谋一无所知,何必将罪责迁怒于他?”
“这些年,二弟在东宫闭门读书,性情沉稳,虽不善言辞,却也通晓经史、明辨是非,并非不堪大用之人。更何况,他是孙儿的亲弟弟,孙儿愿以性命担保,他定能不负大明、不负祖父与父亲的信任。”
太子标听到这番话,眼中泛起欣慰的光芒,心中更是百感交集。
他看着身前躬身奏请的朱雄英,恍惚间想起儿子幼时便聪慧过人,读经史时能举一反三,论政务时条理清晰,早已显露出远超同龄人的治国之才。
可此刻,让他更为动容的,是儿子那份难得的宽厚仁慈。
朱允炆失宠这些年,东宫上下虽无人苛待,却也鲜少有人主动提及,连他这个父亲,都因吕氏旧案的阴影,对这个次子多有忽略。
可朱雄英从未因当年的谋害之事心存芥蒂,反而时常暗中关照朱允炆的饮食起居,如今更是在朝堂之上,当着朱元璋的面为弟弟求情,丝毫不惧牵连自身。
这份不计前嫌的胸襟,在皇室宗亲中尤为难得。
多少宗室子弟为了权位争斗不休,亲兄弟反目成仇的例子比比皆是,可朱雄英却能始终将兄弟情分放在心上,为失势的弟弟争取机会,这份心性,比治国之才更显珍贵。
太子标心中暗自感叹,有这样一位既有才能又心怀仁厚的儿子,不仅是他的福气,更是大明未来的福气。
他轻轻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心中已然决定,定要支持儿子的提议,给朱允炆一个改过自新、为国效力的机会。
想到这里,太子标上前一步,对朱元璋说道:“父皇,雄英所言极是。允炆虽曾受吕氏牵连,可他那时不过是牙牙学语的孩童,对母亲的阴谋一无所知,怎能将罪责归咎于他?这些年他在东宫闭门度日,每日只读书习字,从不参与宗室纷争,行事谨小慎微,谁都挑不出半分错处,可见其心性沉稳,并非顽劣之辈。”
“如今他已年满十八,早已成年,却因旧日阴影始终不得施展,实在可惜。暹罗乃南洋要地,需宗室镇守以安民心,允炆若能前往就藩,一来可借这机会历练政务、增长见识,摆脱东宫的压抑环境;二来也能为大明分担南洋防务,协助蜀王朱椿稳固疆土,避免因宗室力量薄弱导致局势动荡。”
“这既是给允炆一个改过自新、为国效力的机会,也是为大明的南洋布局添砖加瓦,于公于私都有益无害,儿臣以为,此提议可行。”
朱元璋看着太子标恳切的眼神,又望向朱雄英坚定的目光,心中的顾虑渐渐消散。
按照宗法礼制,成年皇嗣都要前去封地,可朱允炆先前一直被忽略,当然没有得到册封。
他沉默片刻,缓缓叹了口气:“罢了,既然你们都为他求情,朕便再给他一次机会。”
老朱站起身,走到舆图前,手指落在暹罗的位置,“暹罗乃南洋要冲,连接真腊与吕宋,地位重要。朕就册封朱允炆为暹罗王,择日前往就藩。”
顿了顿,朱元璋又补充道:“传朕旨意,赐朱允炆仪仗、印信,拨三千护卫随行;从南洋水师中抽调战船,护送他前往暹罗;再令蜀王朱椿多加照拂,待他熟悉政务后,再逐步移交权力。”
“孙臣遵旨!”朱高炽与朱雄英齐声应道,太子标也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容。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最新章节,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最新章节,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