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深处,一处偏僻的院落终年静得能听见落叶声。
朱允炆正坐在窗前,手中捧着一本翻得卷边的《论语》,素色长衫洗得有些发白,一根普通的木簪将头发束起,身旁只有老仆端来的一杯凉茶,整个院落透着与东宫繁华格格不入的冷清。
这些年来,他如同活在阴影里,虽已年满十八,达到宗室册封的年纪,却始终未得任何爵位与封号,连东宫日常的宗亲宴饮都从未被邀请。
每日清晨,他便在小院里闭门读书,从《论语》到《大明律》,一本本典籍被他翻得卷边,只为用笔墨填满孤寂的时光;午后便在院内踱步,从不踏出院门半步,更不与其他宗室子弟往来——他怕见了那些衣着光鲜、谈笑风生的堂兄弟,会想起自己“罪臣之子”的身份,更怕自己的出现会让旁人尴尬。
就连走路,他都刻意放轻脚步,鞋底磨平了也不愿换新,只为降低自己的存在感,生怕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哪怕是东宫的洒扫太监。
他心里清楚,这一切都是因为母亲吕氏当年的所作所为——为了让他越过皇长兄朱雄英,成为未来的储君,母亲竟暗中买通宫人,在朱雄英的汤药里动手脚,妄图谋害皇太孙。
事情败露后,皇祖父朱元璋震怒,虽未公开处置,却将母亲秘密隐杀,连墓碑都未曾立。
而他作为吕氏之子,虽因年幼免于责罚,却也成了东宫的“特殊存在”,能在东宫保住性命、有一处小院安身,已属皇祖父与父亲的格外开恩,哪里还敢奢望册封、权力,甚至正常的宗室生活?
在朱允炆看来,自己这辈子大抵会这样在东宫角落默默无闻地度过:年轻时靠着东宫的供给读书度日,年老后或许会被迁往宗室安置的别院,孤独终老。
他就像一只被困在笼中的鸟,虽有遮风挡雨的安稳,却永远飞不出这方寸之地,更谈不上自由与未来——那些宗室子弟唾手可得的荣耀与前程,对他而言,不过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二弟在吗?”院门外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朱允炆心头一震,连忙起身整理衣衫,快步走到门口。
只见朱高炽与朱雄英并肩站在院外,朱高炽身着银甲,朱雄英穿着蟒袍,两人身后还跟着捧着圣旨的内侍,这般阵仗,让朱允炆瞬间紧张起来,连忙躬身行礼:“臣弟参见大哥、高炽哥。”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态度恭敬得近乎谦卑。
朱高炽看着眼前的朱允炆,心中不禁感慨万千——眼前这个谨小慎微、连头都不敢抬的青年,便是历史上那个锐意削藩却最终丢了皇位的建文皇帝。
他想起史书中记载的靖难之役,朱允炆坐拥天下却优柔寡断,最终被仅有八百甲士的朱棣推翻,落得生死不明的下场。
如今这般安排,让他去暹罗做个安稳藩王,远离朝堂纷争,比起历史上的悲惨结局,已是好上太多。
朱高炽暗自庆幸,这样的安排,不仅是为了大明的南洋布局,也是给了朱允炆一条更好的生路。
朱雄英见朱允炆紧张,上前一步温和地说道:“二弟不必多礼,今日来,是有圣旨要宣。”
他示意内侍展开圣旨,清了清嗓子,用沉稳的声音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皇孙朱允炆,品性端方,谨守礼法,今册封为暹罗王,择日前往就藩,赐仪仗、印信,拨三千护卫随行,钦此。”
圣旨宣读完毕,朱允炆整个人都僵住了,他抬起头,眼中满是难以置信的光芒,嘴唇微微颤抖,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他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摆脱“罪臣之子”的标签,更能被册封为王,镇守南洋——那个虽远却安稳富庶的地方,距离大明不算太远,既能为国效力,又能远离东宫的压抑,这样的结果,远超他的想象。
片刻后,泪水顺着朱允炆的脸颊滑落,他猛地跪倒在地,对着圣旨叩首:“臣……臣朱允炆,谢陛下隆恩!谢大哥举荐!”
他的声音哽咽,多年的压抑、委屈与不安,在这一刻尽数化为激动与感激,连身体都在微微颤抖。
朱雄英连忙上前扶起他,拍了拍他的肩膀,温声勉励:“二弟,此次为你求封,我与父亲都费了不少心思。暹罗乃南洋要地,百姓淳朴,邦国众多,你到了那里,定要勤政爱民,广施仁政,妥善处理与周边邦国的关系,造福地方百姓,莫要辜负祖父与父亲的期望,也莫要给咱们朱家丢脸。”
“大哥放心!”朱允炆抹掉眼泪,眼神变得坚定起来,“臣弟定当铭记大哥教诲,到了暹罗,定当竭尽所能,治理好封地,为大明稳固南洋,绝不给大哥与皇室丢脸!”
他看着朱雄英,眼中再无往日的疏离与胆怯,只剩下真诚的感激与决心。
朱允炆是个聪明人,他很清楚若非这位大哥开口举荐,他这辈子都只会是个罪臣之子,绝没有就藩的机会。
而且朱高炽这位大将军王,对他一直抱有敌意,随便动动指头都能碾死他这个罪臣之子。
因此,此刻朱允炆心里面充满了感动。
多年前因母亲而起的隔阂,在这一刻悄然消散,兄弟二人的目光交汇,都看到了彼此心中对大明未来的期许。
朱高炽见状,笑着说道:“好了,今日是大喜的日子,莫要总是哭哭啼啼。你小子这些年在东宫过得不易,也没什么朋友,不如咱们今日就在这小院里畅饮一番,算是为你践行,也当是咱们兄弟三人难得的相聚。”
朱允炆闻言,连忙点头:“多谢高炽哥!臣弟这就去让老仆备酒!”
他转身快步走进屋内,脚步比往日轻快了许多,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老仆见此情形,也跟着喜极而泣,连忙忙活起来,不多时,几碟简单的小菜与一壶米酒便摆上了桌。
兄弟三人围坐在小院的石桌旁,没有皇室宗亲的尊卑之分,只有许久未见的兄弟情谊。
朱高炽与朱雄英向朱允炆讲述南洋的风土人情、治理要点,朱允炆则认真聆听,不时提问,偶尔也说起自己这些年读书的心得,小院里终于响起了久违的欢声笑语。
三日后,应天府码头旌旗招展。
朱允炆身着崭新的藩王服饰,头戴王冠,在朱高炽与朱雄英的陪同下,拜见了朱元璋与太子标。
朱元璋看着眼前这个脱胎换骨的皇孙,眼神中的复杂渐渐化为期许,叮嘱道:“暹罗虽远,却是大明疆土的一部分,你要牢记,你是大明的藩王,既要守护好封地,也要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南洋诸国看到大明的仁政与威严。”
“孙儿定当铭记祖父教诲!”朱允炆躬身行礼,而后登上了前往南洋的战船。
朱高炽与朱雄英站在码头,挥手送别,战船缓缓驶离,朝着南洋的方向而去。
阳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仿佛预示着朱允炆的新生,也预示着大明南洋布局的全新篇章。
朱允炆正坐在窗前,手中捧着一本翻得卷边的《论语》,素色长衫洗得有些发白,一根普通的木簪将头发束起,身旁只有老仆端来的一杯凉茶,整个院落透着与东宫繁华格格不入的冷清。
这些年来,他如同活在阴影里,虽已年满十八,达到宗室册封的年纪,却始终未得任何爵位与封号,连东宫日常的宗亲宴饮都从未被邀请。
每日清晨,他便在小院里闭门读书,从《论语》到《大明律》,一本本典籍被他翻得卷边,只为用笔墨填满孤寂的时光;午后便在院内踱步,从不踏出院门半步,更不与其他宗室子弟往来——他怕见了那些衣着光鲜、谈笑风生的堂兄弟,会想起自己“罪臣之子”的身份,更怕自己的出现会让旁人尴尬。
就连走路,他都刻意放轻脚步,鞋底磨平了也不愿换新,只为降低自己的存在感,生怕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哪怕是东宫的洒扫太监。
他心里清楚,这一切都是因为母亲吕氏当年的所作所为——为了让他越过皇长兄朱雄英,成为未来的储君,母亲竟暗中买通宫人,在朱雄英的汤药里动手脚,妄图谋害皇太孙。
事情败露后,皇祖父朱元璋震怒,虽未公开处置,却将母亲秘密隐杀,连墓碑都未曾立。
而他作为吕氏之子,虽因年幼免于责罚,却也成了东宫的“特殊存在”,能在东宫保住性命、有一处小院安身,已属皇祖父与父亲的格外开恩,哪里还敢奢望册封、权力,甚至正常的宗室生活?
在朱允炆看来,自己这辈子大抵会这样在东宫角落默默无闻地度过:年轻时靠着东宫的供给读书度日,年老后或许会被迁往宗室安置的别院,孤独终老。
他就像一只被困在笼中的鸟,虽有遮风挡雨的安稳,却永远飞不出这方寸之地,更谈不上自由与未来——那些宗室子弟唾手可得的荣耀与前程,对他而言,不过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二弟在吗?”院门外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朱允炆心头一震,连忙起身整理衣衫,快步走到门口。
只见朱高炽与朱雄英并肩站在院外,朱高炽身着银甲,朱雄英穿着蟒袍,两人身后还跟着捧着圣旨的内侍,这般阵仗,让朱允炆瞬间紧张起来,连忙躬身行礼:“臣弟参见大哥、高炽哥。”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态度恭敬得近乎谦卑。
朱高炽看着眼前的朱允炆,心中不禁感慨万千——眼前这个谨小慎微、连头都不敢抬的青年,便是历史上那个锐意削藩却最终丢了皇位的建文皇帝。
他想起史书中记载的靖难之役,朱允炆坐拥天下却优柔寡断,最终被仅有八百甲士的朱棣推翻,落得生死不明的下场。
如今这般安排,让他去暹罗做个安稳藩王,远离朝堂纷争,比起历史上的悲惨结局,已是好上太多。
朱高炽暗自庆幸,这样的安排,不仅是为了大明的南洋布局,也是给了朱允炆一条更好的生路。
朱雄英见朱允炆紧张,上前一步温和地说道:“二弟不必多礼,今日来,是有圣旨要宣。”
他示意内侍展开圣旨,清了清嗓子,用沉稳的声音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皇孙朱允炆,品性端方,谨守礼法,今册封为暹罗王,择日前往就藩,赐仪仗、印信,拨三千护卫随行,钦此。”
圣旨宣读完毕,朱允炆整个人都僵住了,他抬起头,眼中满是难以置信的光芒,嘴唇微微颤抖,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他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摆脱“罪臣之子”的标签,更能被册封为王,镇守南洋——那个虽远却安稳富庶的地方,距离大明不算太远,既能为国效力,又能远离东宫的压抑,这样的结果,远超他的想象。
片刻后,泪水顺着朱允炆的脸颊滑落,他猛地跪倒在地,对着圣旨叩首:“臣……臣朱允炆,谢陛下隆恩!谢大哥举荐!”
他的声音哽咽,多年的压抑、委屈与不安,在这一刻尽数化为激动与感激,连身体都在微微颤抖。
朱雄英连忙上前扶起他,拍了拍他的肩膀,温声勉励:“二弟,此次为你求封,我与父亲都费了不少心思。暹罗乃南洋要地,百姓淳朴,邦国众多,你到了那里,定要勤政爱民,广施仁政,妥善处理与周边邦国的关系,造福地方百姓,莫要辜负祖父与父亲的期望,也莫要给咱们朱家丢脸。”
“大哥放心!”朱允炆抹掉眼泪,眼神变得坚定起来,“臣弟定当铭记大哥教诲,到了暹罗,定当竭尽所能,治理好封地,为大明稳固南洋,绝不给大哥与皇室丢脸!”
他看着朱雄英,眼中再无往日的疏离与胆怯,只剩下真诚的感激与决心。
朱允炆是个聪明人,他很清楚若非这位大哥开口举荐,他这辈子都只会是个罪臣之子,绝没有就藩的机会。
而且朱高炽这位大将军王,对他一直抱有敌意,随便动动指头都能碾死他这个罪臣之子。
因此,此刻朱允炆心里面充满了感动。
多年前因母亲而起的隔阂,在这一刻悄然消散,兄弟二人的目光交汇,都看到了彼此心中对大明未来的期许。
朱高炽见状,笑着说道:“好了,今日是大喜的日子,莫要总是哭哭啼啼。你小子这些年在东宫过得不易,也没什么朋友,不如咱们今日就在这小院里畅饮一番,算是为你践行,也当是咱们兄弟三人难得的相聚。”
朱允炆闻言,连忙点头:“多谢高炽哥!臣弟这就去让老仆备酒!”
他转身快步走进屋内,脚步比往日轻快了许多,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老仆见此情形,也跟着喜极而泣,连忙忙活起来,不多时,几碟简单的小菜与一壶米酒便摆上了桌。
兄弟三人围坐在小院的石桌旁,没有皇室宗亲的尊卑之分,只有许久未见的兄弟情谊。
朱高炽与朱雄英向朱允炆讲述南洋的风土人情、治理要点,朱允炆则认真聆听,不时提问,偶尔也说起自己这些年读书的心得,小院里终于响起了久违的欢声笑语。
三日后,应天府码头旌旗招展。
朱允炆身着崭新的藩王服饰,头戴王冠,在朱高炽与朱雄英的陪同下,拜见了朱元璋与太子标。
朱元璋看着眼前这个脱胎换骨的皇孙,眼神中的复杂渐渐化为期许,叮嘱道:“暹罗虽远,却是大明疆土的一部分,你要牢记,你是大明的藩王,既要守护好封地,也要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南洋诸国看到大明的仁政与威严。”
“孙儿定当铭记祖父教诲!”朱允炆躬身行礼,而后登上了前往南洋的战船。
朱高炽与朱雄英站在码头,挥手送别,战船缓缓驶离,朝着南洋的方向而去。
阳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仿佛预示着朱允炆的新生,也预示着大明南洋布局的全新篇章。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最新章节,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最新章节,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