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天气炎热,地处北方的京城亦酷暑难挡。
天子喜凉厌躁,故而每年到这个时候,皇宫部分宫殿都会用冰块降温。
这一项开支靡费极大,但是天子坐拥大燕万里江山,没人觉得这样有何不妥。
御书房内,凉风习习,大燕皇帝姜宸坐在御案后,户部尚书王绪肃立堂下,正在向天子禀报半年来国库收支的大体情况。
这位王尚书乃是山西平阳府蒲州人,其人身量不算高大,瘦硬躯干仿佛裹着黄土一般的厚重,眼底偶尔露出的精明略带锋芒。
王绪入仕将近四十年,有大半时间都在户部衙门里打转,于太和十五年升任户部尚书,这四年来勉强能让天子满意,而在他之前的历任户部尚书平均任职不超过三年。
他能坐稳这个位置,除去敛财的能力之外,不参与首辅和次辅的明争暗斗也是天子器重他的重要原因,毕竟户部管着朝廷的钱袋子,和吏部并为天子最在意的实权衙门,天子当然不想看到这两位尚书沦为首辅或者次辅的门下行走。
“陛下,上半年国库的进项和出项大抵如此。”
王绪说话带着很明显的山西口音,好在天子早已习惯,他字斟句酌地继续说道:“下半年有几项重要支出需要早做准备,分别是边军饷银、漕粮转运用度、官俸补发和天家年节用度,按照往年惯例,这几项支出大略在一千万两左右。”
天子闻言便皱起了眉头。
偌大一个国家事务繁杂,这其中最让他头疼的便是财政问题。
王绪这几年精打细算,勉强能够做到收支相抵,这让天子省心不少,但是去年江南的大洪水、今年春天山东地区的旱灾和蝗灾、陕西部分地区的地龙翻身,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使得国库一直吃紧。
沈望去年底从工部那群贪官污吏家中抄出数百万银两,依旧无法完全解决朝廷的亏空。
今日王绪入宫之前亲自去盘点过,户部存银仅有一百六十余万两,即便算上还未入库的秋税、盐税和金花银,连那几项固定开支都不够,若是又出现意外状况,朝廷怕是连赈灾的银子都拿不出来。
天子沉思片刻,缓缓道:“王尚书,朝廷境况艰难,有些支出能省则省。”
“臣明白。”
王绪早就反复考虑过这些问题,他略显为难地说道:“陛下,臣仔细核算过,下半年朝廷最少得有八百万两的进项。”
“朕知道了,你先退下罢。”
天子不置可否,待王绪行礼告退之后,他看向站在另一侧的首辅宁珩之,对曾敏说道:“给元辅赐座。”
大燕立国初期,军政重臣在御书房皆有座位,不过从第四任皇帝宣宗中期开始,御前赐座逐渐变成一种荣耀,一般只有德高望重的老臣才有资格享受这种恩宠。
宁珩之心里清楚这个座位可不便宜,谢恩落座之后直接说道:“陛下,王尚书乃是能臣,他不会在御前信口开河,臣认为八百万两这个数额只能多不能少。”
天子沉吟道:“元辅有何良策?”
“陛下,大燕百姓的负担不轻,为了民间稳定考虑,不宜再仓促增加赋税。”
宁珩之沉稳地说道:“不过还请陛下宽心,臣一早就想过这个问题,如今民间盐商极富,只需几大盐场增开一次引窝,盐商们踊跃支持,便可极大缓解朝廷的困难。”
“盐商……”
提到盐商就不得不提两淮盐运司,世人皆知扬州盐商最富。
天子稍作思忖,微微颔首道:“有元辅在,朕要轻松许多,此事便交给你了。”
“臣领旨。”
宁珩之垂首应下。
天子随即想到一个年轻人的名字,他看了一眼宁珩之欲言又止的神情,明确地说道:“朕会下一道口谕给江苏巡抚陈琰及布政使窦贤,让他们约束好薛淮,现在正是朝廷需要盐商出力的时候,有些事情不必斤斤计较。”
宁珩之恭敬地说道:“陛下圣明。”
天子淡淡一笑,不复多言。
……
青绿别苑。
云安公主姜璃恹恹地靠在榻上,看起来心情不怎么好。
苏二娘见状默默叹了一声,方才五皇子代王来了一趟别苑,三句话离不开远在江南的薛淮,这让姜璃费了不少心力去安抚那位性情骄横的王爷。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六月,代王一直被禁足在王府之中,但是这不代表他对外界的事情一无所知。
他知道薛淮名声大噪春风得意,年方弱冠就成为扬州府这等紧要之处的同知,也知道姜璃和薛淮的关系引来京中不少人的猜测,这让他愈发愤怒。
他当然不会觉得这是姜璃的错,必然是那无耻书生花言巧语哄骗姜璃,而他的堂妹只是识人不清,没有看穿对方虚伪的面孔。
好在他的心思不够缜密,姜璃一顿忽悠,总算将他打发回去。
“殿下,薛同知一晃就走了四个多月,也不知他在扬州过得怎样。”
苏二娘不忍姜璃劳神,便主动挑起话题。
出乎她的意料,姜璃一改往日的态度,略显冷漠地说道:“他过得如何与本宫何干?”
苏二娘微微一怔。
身为姜璃最信任的人之一,她很清楚公主殿下对那个年轻的同知有多看重,甚至可以说以前姜璃从未给予一位年轻俊彦那么多帮助,而且通过几次旁敲侧击,她渐渐察觉到姜璃对薛淮的态度不止是盟友那么简单。
尤其是薛淮临行前送给姜璃的那首词,她几乎每隔两三天就会拿出来观摩一阵。
想到那首词,苏二娘猛然间回忆起来,上次姜璃欣赏那首词好像已是五六天前的事情。
身披纱衣的姜璃换了个姿势躺着,虽然没有成熟女子的气韵,出众的外貌和身段依旧在不经意间勾勒出一幅美人图景。
她冷哼一声道:“一走好几个月,本宫连封书信都没见到,亏得临行前本宫告诉他那么多机密,又让人去江南照看他。”
苏二娘这才明白过来,她忍着笑意说道:“殿下,薛同知又非公主府的下属,而且他刚到江南面临千头万绪,一时之间难以清闲。等过段时间他在扬州府坐稳同知之位,必然会来信向殿下述说别后详情。”
姜璃不是不懂这个道理,但她依然觉得心情很不爽利,先前代王在她面前发狠要对薛淮如何如何,她还得绞尽脑汁帮薛淮斡旋,那家伙却几个月时间连句问候都没有,简直岂有此理。
“算了,我不和他一般见识。”
姜璃坐起身来,看向苏二娘问道:“近来京中可有什么不寻常的动静?”
苏二娘亦按下遐思,拣了几条重要的消息简略陈述,又道:“对了,殿下吩咐的事情已经办妥,镇远侯之子夜宿风月之地与人争风吃醋,最后和人大打出手闹得一地鸡毛,被监察御史参了一本。据说那位小侯爷回府后被镇远侯绑在树上抽了一顿鞭子,接下来准备送去他九边磨砺。”
“镇远侯是个聪明人。”
姜璃悠悠道:“当初秦章让薛淮磕破额头,现在本宫还他一顿鞭子算是两清,此事到此为止吧。”
“是。”
苏二娘心中暗道,殿下果然是个记仇的性子,薛同知只能自求多福了。
便在这时,一名女官脚步轻缓地走进来,躬身道:“启禀殿下,江南来信。”
姜璃眸光骤亮,随即轻咳一声道:“是薛淮的信?”
“回殿下,不是薛同知的信,是卢巡按的密信。”
女官虽是姜璃的心腹之一,终究不及苏二娘跟在姜璃身边,对这位公主殿下的心事了解得不多。
她不明白为何这句回答说出口之后,姜璃的表情仿佛阴沉了两分,当下只能战战兢兢地将江苏巡按御史卢志玄的密信递上去。
“你下去罢。”
姜璃随手将密信放在案上,显然没有打开的兴致。
苏二娘规劝道:“殿下还是看一看吧,或许卢巡按这封密信和薛同知有关。”
姜璃稍稍沉默,随即再度拿起密信拆开火漆。
随着时间的流逝,苏二娘明显感觉到姜璃身上的郁气悄然消散,这让她对密信的内容颇为好奇。
片刻过后,姜璃将密信递给苏二娘,淡淡道:“他也不容易。”
苏二娘接过一看,只见信上写着薛淮抵达扬州两个多月内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从扬州官吏对他的阳奉阴违到他的巡查破局之行,厚厚一迭信纸写得十分详细。
她注意到信中有这样一段内容,薛淮在扬州只去过沈园一次,且一直没有见过沈秉文。
密信最后写到薛淮解决完仪真县青山镇胡家,继续往北巡查各地。
苏二娘将密信重新收好,一会再去火盆中焚毁,感慨道:“薛同知这番奔波下来,恐怕要清减不少。”
姜璃不语,起身缓步走到窗前,眺望着南方的天幕,喃喃低语道:“看在你如此辛劳的份上,我便不同你计较了。”
千里之外的扬州兴化县。
薛淮正在案前奋笔疾书,房门忽地被人推开,下一刻沈青鸾娇俏的语调响起。
“淮哥哥,在忙么?”
天子喜凉厌躁,故而每年到这个时候,皇宫部分宫殿都会用冰块降温。
这一项开支靡费极大,但是天子坐拥大燕万里江山,没人觉得这样有何不妥。
御书房内,凉风习习,大燕皇帝姜宸坐在御案后,户部尚书王绪肃立堂下,正在向天子禀报半年来国库收支的大体情况。
这位王尚书乃是山西平阳府蒲州人,其人身量不算高大,瘦硬躯干仿佛裹着黄土一般的厚重,眼底偶尔露出的精明略带锋芒。
王绪入仕将近四十年,有大半时间都在户部衙门里打转,于太和十五年升任户部尚书,这四年来勉强能让天子满意,而在他之前的历任户部尚书平均任职不超过三年。
他能坐稳这个位置,除去敛财的能力之外,不参与首辅和次辅的明争暗斗也是天子器重他的重要原因,毕竟户部管着朝廷的钱袋子,和吏部并为天子最在意的实权衙门,天子当然不想看到这两位尚书沦为首辅或者次辅的门下行走。
“陛下,上半年国库的进项和出项大抵如此。”
王绪说话带着很明显的山西口音,好在天子早已习惯,他字斟句酌地继续说道:“下半年有几项重要支出需要早做准备,分别是边军饷银、漕粮转运用度、官俸补发和天家年节用度,按照往年惯例,这几项支出大略在一千万两左右。”
天子闻言便皱起了眉头。
偌大一个国家事务繁杂,这其中最让他头疼的便是财政问题。
王绪这几年精打细算,勉强能够做到收支相抵,这让天子省心不少,但是去年江南的大洪水、今年春天山东地区的旱灾和蝗灾、陕西部分地区的地龙翻身,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使得国库一直吃紧。
沈望去年底从工部那群贪官污吏家中抄出数百万银两,依旧无法完全解决朝廷的亏空。
今日王绪入宫之前亲自去盘点过,户部存银仅有一百六十余万两,即便算上还未入库的秋税、盐税和金花银,连那几项固定开支都不够,若是又出现意外状况,朝廷怕是连赈灾的银子都拿不出来。
天子沉思片刻,缓缓道:“王尚书,朝廷境况艰难,有些支出能省则省。”
“臣明白。”
王绪早就反复考虑过这些问题,他略显为难地说道:“陛下,臣仔细核算过,下半年朝廷最少得有八百万两的进项。”
“朕知道了,你先退下罢。”
天子不置可否,待王绪行礼告退之后,他看向站在另一侧的首辅宁珩之,对曾敏说道:“给元辅赐座。”
大燕立国初期,军政重臣在御书房皆有座位,不过从第四任皇帝宣宗中期开始,御前赐座逐渐变成一种荣耀,一般只有德高望重的老臣才有资格享受这种恩宠。
宁珩之心里清楚这个座位可不便宜,谢恩落座之后直接说道:“陛下,王尚书乃是能臣,他不会在御前信口开河,臣认为八百万两这个数额只能多不能少。”
天子沉吟道:“元辅有何良策?”
“陛下,大燕百姓的负担不轻,为了民间稳定考虑,不宜再仓促增加赋税。”
宁珩之沉稳地说道:“不过还请陛下宽心,臣一早就想过这个问题,如今民间盐商极富,只需几大盐场增开一次引窝,盐商们踊跃支持,便可极大缓解朝廷的困难。”
“盐商……”
提到盐商就不得不提两淮盐运司,世人皆知扬州盐商最富。
天子稍作思忖,微微颔首道:“有元辅在,朕要轻松许多,此事便交给你了。”
“臣领旨。”
宁珩之垂首应下。
天子随即想到一个年轻人的名字,他看了一眼宁珩之欲言又止的神情,明确地说道:“朕会下一道口谕给江苏巡抚陈琰及布政使窦贤,让他们约束好薛淮,现在正是朝廷需要盐商出力的时候,有些事情不必斤斤计较。”
宁珩之恭敬地说道:“陛下圣明。”
天子淡淡一笑,不复多言。
……
青绿别苑。
云安公主姜璃恹恹地靠在榻上,看起来心情不怎么好。
苏二娘见状默默叹了一声,方才五皇子代王来了一趟别苑,三句话离不开远在江南的薛淮,这让姜璃费了不少心力去安抚那位性情骄横的王爷。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六月,代王一直被禁足在王府之中,但是这不代表他对外界的事情一无所知。
他知道薛淮名声大噪春风得意,年方弱冠就成为扬州府这等紧要之处的同知,也知道姜璃和薛淮的关系引来京中不少人的猜测,这让他愈发愤怒。
他当然不会觉得这是姜璃的错,必然是那无耻书生花言巧语哄骗姜璃,而他的堂妹只是识人不清,没有看穿对方虚伪的面孔。
好在他的心思不够缜密,姜璃一顿忽悠,总算将他打发回去。
“殿下,薛同知一晃就走了四个多月,也不知他在扬州过得怎样。”
苏二娘不忍姜璃劳神,便主动挑起话题。
出乎她的意料,姜璃一改往日的态度,略显冷漠地说道:“他过得如何与本宫何干?”
苏二娘微微一怔。
身为姜璃最信任的人之一,她很清楚公主殿下对那个年轻的同知有多看重,甚至可以说以前姜璃从未给予一位年轻俊彦那么多帮助,而且通过几次旁敲侧击,她渐渐察觉到姜璃对薛淮的态度不止是盟友那么简单。
尤其是薛淮临行前送给姜璃的那首词,她几乎每隔两三天就会拿出来观摩一阵。
想到那首词,苏二娘猛然间回忆起来,上次姜璃欣赏那首词好像已是五六天前的事情。
身披纱衣的姜璃换了个姿势躺着,虽然没有成熟女子的气韵,出众的外貌和身段依旧在不经意间勾勒出一幅美人图景。
她冷哼一声道:“一走好几个月,本宫连封书信都没见到,亏得临行前本宫告诉他那么多机密,又让人去江南照看他。”
苏二娘这才明白过来,她忍着笑意说道:“殿下,薛同知又非公主府的下属,而且他刚到江南面临千头万绪,一时之间难以清闲。等过段时间他在扬州府坐稳同知之位,必然会来信向殿下述说别后详情。”
姜璃不是不懂这个道理,但她依然觉得心情很不爽利,先前代王在她面前发狠要对薛淮如何如何,她还得绞尽脑汁帮薛淮斡旋,那家伙却几个月时间连句问候都没有,简直岂有此理。
“算了,我不和他一般见识。”
姜璃坐起身来,看向苏二娘问道:“近来京中可有什么不寻常的动静?”
苏二娘亦按下遐思,拣了几条重要的消息简略陈述,又道:“对了,殿下吩咐的事情已经办妥,镇远侯之子夜宿风月之地与人争风吃醋,最后和人大打出手闹得一地鸡毛,被监察御史参了一本。据说那位小侯爷回府后被镇远侯绑在树上抽了一顿鞭子,接下来准备送去他九边磨砺。”
“镇远侯是个聪明人。”
姜璃悠悠道:“当初秦章让薛淮磕破额头,现在本宫还他一顿鞭子算是两清,此事到此为止吧。”
“是。”
苏二娘心中暗道,殿下果然是个记仇的性子,薛同知只能自求多福了。
便在这时,一名女官脚步轻缓地走进来,躬身道:“启禀殿下,江南来信。”
姜璃眸光骤亮,随即轻咳一声道:“是薛淮的信?”
“回殿下,不是薛同知的信,是卢巡按的密信。”
女官虽是姜璃的心腹之一,终究不及苏二娘跟在姜璃身边,对这位公主殿下的心事了解得不多。
她不明白为何这句回答说出口之后,姜璃的表情仿佛阴沉了两分,当下只能战战兢兢地将江苏巡按御史卢志玄的密信递上去。
“你下去罢。”
姜璃随手将密信放在案上,显然没有打开的兴致。
苏二娘规劝道:“殿下还是看一看吧,或许卢巡按这封密信和薛同知有关。”
姜璃稍稍沉默,随即再度拿起密信拆开火漆。
随着时间的流逝,苏二娘明显感觉到姜璃身上的郁气悄然消散,这让她对密信的内容颇为好奇。
片刻过后,姜璃将密信递给苏二娘,淡淡道:“他也不容易。”
苏二娘接过一看,只见信上写着薛淮抵达扬州两个多月内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从扬州官吏对他的阳奉阴违到他的巡查破局之行,厚厚一迭信纸写得十分详细。
她注意到信中有这样一段内容,薛淮在扬州只去过沈园一次,且一直没有见过沈秉文。
密信最后写到薛淮解决完仪真县青山镇胡家,继续往北巡查各地。
苏二娘将密信重新收好,一会再去火盆中焚毁,感慨道:“薛同知这番奔波下来,恐怕要清减不少。”
姜璃不语,起身缓步走到窗前,眺望着南方的天幕,喃喃低语道:“看在你如此辛劳的份上,我便不同你计较了。”
千里之外的扬州兴化县。
薛淮正在案前奋笔疾书,房门忽地被人推开,下一刻沈青鸾娇俏的语调响起。
“淮哥哥,在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