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间来到八月,薛淮终于将兴化县的事情理出一个大概的章程。
即便他前世有着比较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这些天仍旧累得不轻,盖因罗通等人一心只想着捞油水,本县公务看似整洁实则乱七八糟,如今他们又因为煽动民变被薛淮停职待罪,整座县衙只剩下小猫两三只,全靠薛淮的部属维持正常运转。
好在谭明光的回复及时送来,随行还有十余位能吏,他告知薛淮此事已经上报布政司,暂时将罗通一干人等带回府城受审,兴化县的公务则由薛淮临机决断。
八月初二,县衙内堂。
王贵和孔礼毕恭毕敬地坐在下首,如今前者是府衙经历司正八品经历,后者是户房典吏,虽然依旧是官场上不起眼的小人物,但在扬州地界已然有了不俗的身份。
二人清楚这是薛淮带给他们的机遇,从江都县、仪真县再到如今的兴化县,他们跟在薛淮身边,亲眼见证他如何干脆利落地解决那些困难,心中的天平早已不知不觉间发生偏移。
“府尊在信中说,他已提请布政司安排本县官吏,然后再交吏部复核,虽说这不太符合条例,但非常之时得用非常之法,想来京城的大人们可以理解。”
薛淮看着二人,平和地说道:“接下来本县的重中之重便是治理内涝,你们这些天应该对整个章程比较熟悉吧?”
二人连忙点头应下。
兴化县的内涝根源在于地势低洼且没有排水渠,北边淮河水系的水流倒灌境内形成内涝,短期内想要根治绝无可能,这不是薛淮灵机一动或者参考前世经验就能解决的问题,当下只能以加固堤坝、开挖通水渠等水磨功夫降低内涝的危害。
“府尊让我临机决断,而我无法长期逗留此地,所以我将兴化县各项事务的整治章程写了下来,王经历。”
薛淮拿起案上的一本册子,朝王贵递了过去。
王贵心中一震,迅速起身接过。
薛淮道:“你是府衙经历,按例可以暂行代理知县一职。在布政司安排的新任知县抵达之前,本官授权由你暂代兴化知县。”
王贵情不自禁地咽下一口唾沫。
这短短几个月于他而言宛如做梦,曾几何时他还和刘让一起私下排揎薛淮,并且对薛淮充满厌憎和抗拒,谁知忽然之间他就被薛淮点名要了过去。
起初王贵坚信薛淮这是另辟蹊径挑拨刘王两家的关系,但是一路走来薛淮甚至没有刻意找他谈过话,对他和对其他部属没有区别。
反倒是他自己一次次被薛淮的心志和手腕触动,先前在面对那些愤怒百姓的时候,他已经发自真心地为薛淮的安危感到担忧。
王贵对此略感茫然,难以探寻内心这种转变的根源,但他知道眼下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是国子监例捐监生出身,本质上和胡家父子没有区别,虽说他费尽心力考中了举人,仍旧处于官场鄙视链的最下层,因此年近四旬只能在府衙照磨所厮混,不得不紧紧抱住刘让的大腿。
直到薛淮的到来,他稀里糊涂就成了经历,如今更是能够暂代知县一职。
“厅尊。”
王贵努力控制着沸腾的情绪,极其恭敬地颤声道:“卑职不胜惶恐,只怕……只怕有负厅尊厚望。”
“你熟知扬州风土人情,对府衙和各县的情况也很了解,当下没人比你更适合这个位置。”
薛淮稍作安抚,然后话锋一转道:“但是你别觉得这是一桩轻松的美差。兴化县的百姓对官府极度不信任,且本县穷困积弊已久,主持治涝困难重重,你要做好心理准备。本官丑话说在前面,在你暂代知县期间,若是做得好算你的功劳,若是出了纰漏,你也不必回府衙经历司了,直接回你们王家去卖布吧。”
王家除了盐业之外,最强的产业便是织染和布庄。
听到薛淮这番不算亲切的话语,王贵的心反而踏实不少,他赔笑道:“如果卑职辜负了厅尊的器重,哪还有脸回府衙。”
“总而言之,踏踏实实做事,本官奉行有功者奖有错者罚,只要你能圆满完成这个任务,本官将来不会亏待你。”
薛淮给王贵吃了一颗定心丸,又对孔礼说道:“孔典吏,你留下来暂代本县县丞一职,协助王经历履行职责。你素来沉稳厚重,本官对你很放心,也希望你能尽职尽责。”
孔礼和王贵不同,他乃寒门出身,和扬州本地豪族没有任何关联,而且做事细致熟稔法度,对于户房的事务更是了如指掌,这便是薛淮特地让他留下协助王贵的原因。
他不慌不忙地拱手道:“卑职领命。”
薛淮又详细交代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二人认真听着,待薛淮说完才行礼告退。
孔礼看了王贵一眼,遂迈步先行离去。
这一幕落在薛淮眼中,他不禁觉得很有意思,孔礼显然胸怀城府,他一直沉默内敛不代表他对如今的暗流涌动没有察觉。
此刻堂内没有旁人,王贵亦不再遮掩,开门见山道:“厅尊,王家和刘家并非铁板一块。”
薛淮端起茶盏润了润嗓子,平静地说道:“坐下说。”
“是,厅尊。”
王贵半边屁股挨着椅子坐下,恳切地说道:“几十年前扬州四姓确实算得上共同进退,只不过刘家贪心不足,不满足于四家平起平坐,一心只想着让其他三家变成刘家的附庸,尤其是现任家主刘傅掌权之后,几次三番逾越四家心照不宣的界线,刘家和乔家决裂便是因此而起。”
薛淮抬眼看向他问道:“你知道我想做什么?”
“卑职斗胆猜测,厅尊准备返回府城之后便对刘家动手?”
王贵这段时间不是虚耗时日,至少他知道薛淮已经掌握不少刘家犯事的证据。
薛淮笑而不答,反问道:“你为何要同我说这些?”
王贵鼓起勇气说道:“不知厅尊是否愿意接纳我们王家的投效?”
薛淮心如明镜,王贵绝对不至于被一个代理知县迷得神魂颠倒,而且他一个旁支子弟哪有资格代表王家,当下便微笑道:“看来令伯父近段时间和刘家老爷子闹得很不愉快。”
王贵略显尴尬地笑着。
说起来这件事还是因他而起,刘傅深知人心易变,十分不赞同王贵一直跟在薛淮身边,而且他认为王贵若是想离开不难,有太多理由和借口可用,然而王氏家主王世林对这个问题敷衍以待,惹得刘傅极其不满。
此刻听到薛淮提及家主,王贵坦然道:“不瞒厅尊,刘家主在扬州城习惯一言九鼎,所敬者唯有本省陈巡抚、盐运司许运使等寥寥数人,余者在他眼中不过是附庸罢了。家伯对其素来心怀不忿,只是刘家势力庞大,官面上的靠山亦十分牢靠,轻易得罪不起,只能同他虚与委蛇。”
薛淮自然不会相信这番说辞,如果王世林早就有心脱离刘家,那他怎么不去结交乔家老爷子和沈秉文?
难道三家联合还顶不住刘家施加的压力?
无非是现在随着薛淮的到来,加上刘傅几次使出昏招,让王世林生出别样的念想。
薛淮不会将王贵的表态当成意外惊喜,王世林现在只是付出一个旁支子弟而已,等什么时候他能真正站在刘傅的对立面,薛淮才有可能考虑是否要接纳王家的投效。
一念及此,薛淮淡然道:“你转告令伯父,就说本官理解他的苦衷和不易,只要王家能够解决自身积压的问题,让那些作奸犯科的子弟主动投案,本官并不会刻意为难他。”
“卑职明白。”
王贵其实一点都不明白。
他按照王世林的交代向薛淮效忠,为何对方一点都不动心?
当下局势之中,如果薛淮想彻底解决刘家这株毒草,有王家的暗中相助不是更添几分胜算?
薛淮大抵知道王贵的心思,只是有些话不必对他明言,相信那个擅于见风使舵的王世林能够听懂:王家现在想要掉头已经有些迟了,如果王世林不抓住最后的时机拿出足够的诚意,他凭什么要给王家一个洗心革面的机会?
想靠一张空头支票就取得他的承诺,那个王老头想得还挺美。
王贵离开之后,薛淮又让人将漕军把总余成光请来,当面向他表达谢意,并且自掏腰包取出三百两请漕军兄弟吃酒。
余成光自然不肯收,只说这是伍总兵的军令,他们有差事补贴和加饷,奈何薛淮态度极其坚决,他只好笑着收下这笔银子,又热情地邀请薛淮闲暇时去漕运衙门拜望伍长龄。
送走这队漕军之后,薛淮又召集所有部属,对王贵和孔礼等留在兴化县的官吏反复叮嘱,然后率领其他人启程南下。
八月初五,在距离今年盐运司的认窝大会开幕还有三天之际,薛淮率众抵达扬州府城。
他刚刚回到府衙,甚至还没有来得及面见知府谭明光,便有一封烫金请帖送到他的手上。
“扬州府薛同知大人尊鉴:时维仲秋,盐引将颁。久仰清仪,未遂瞻韩之愿。特备薄席于敝衙东园,盼台驾亲临,共议机宜。”
落款便是两淮盐运使许观澜之印。
即便他前世有着比较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这些天仍旧累得不轻,盖因罗通等人一心只想着捞油水,本县公务看似整洁实则乱七八糟,如今他们又因为煽动民变被薛淮停职待罪,整座县衙只剩下小猫两三只,全靠薛淮的部属维持正常运转。
好在谭明光的回复及时送来,随行还有十余位能吏,他告知薛淮此事已经上报布政司,暂时将罗通一干人等带回府城受审,兴化县的公务则由薛淮临机决断。
八月初二,县衙内堂。
王贵和孔礼毕恭毕敬地坐在下首,如今前者是府衙经历司正八品经历,后者是户房典吏,虽然依旧是官场上不起眼的小人物,但在扬州地界已然有了不俗的身份。
二人清楚这是薛淮带给他们的机遇,从江都县、仪真县再到如今的兴化县,他们跟在薛淮身边,亲眼见证他如何干脆利落地解决那些困难,心中的天平早已不知不觉间发生偏移。
“府尊在信中说,他已提请布政司安排本县官吏,然后再交吏部复核,虽说这不太符合条例,但非常之时得用非常之法,想来京城的大人们可以理解。”
薛淮看着二人,平和地说道:“接下来本县的重中之重便是治理内涝,你们这些天应该对整个章程比较熟悉吧?”
二人连忙点头应下。
兴化县的内涝根源在于地势低洼且没有排水渠,北边淮河水系的水流倒灌境内形成内涝,短期内想要根治绝无可能,这不是薛淮灵机一动或者参考前世经验就能解决的问题,当下只能以加固堤坝、开挖通水渠等水磨功夫降低内涝的危害。
“府尊让我临机决断,而我无法长期逗留此地,所以我将兴化县各项事务的整治章程写了下来,王经历。”
薛淮拿起案上的一本册子,朝王贵递了过去。
王贵心中一震,迅速起身接过。
薛淮道:“你是府衙经历,按例可以暂行代理知县一职。在布政司安排的新任知县抵达之前,本官授权由你暂代兴化知县。”
王贵情不自禁地咽下一口唾沫。
这短短几个月于他而言宛如做梦,曾几何时他还和刘让一起私下排揎薛淮,并且对薛淮充满厌憎和抗拒,谁知忽然之间他就被薛淮点名要了过去。
起初王贵坚信薛淮这是另辟蹊径挑拨刘王两家的关系,但是一路走来薛淮甚至没有刻意找他谈过话,对他和对其他部属没有区别。
反倒是他自己一次次被薛淮的心志和手腕触动,先前在面对那些愤怒百姓的时候,他已经发自真心地为薛淮的安危感到担忧。
王贵对此略感茫然,难以探寻内心这种转变的根源,但他知道眼下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是国子监例捐监生出身,本质上和胡家父子没有区别,虽说他费尽心力考中了举人,仍旧处于官场鄙视链的最下层,因此年近四旬只能在府衙照磨所厮混,不得不紧紧抱住刘让的大腿。
直到薛淮的到来,他稀里糊涂就成了经历,如今更是能够暂代知县一职。
“厅尊。”
王贵努力控制着沸腾的情绪,极其恭敬地颤声道:“卑职不胜惶恐,只怕……只怕有负厅尊厚望。”
“你熟知扬州风土人情,对府衙和各县的情况也很了解,当下没人比你更适合这个位置。”
薛淮稍作安抚,然后话锋一转道:“但是你别觉得这是一桩轻松的美差。兴化县的百姓对官府极度不信任,且本县穷困积弊已久,主持治涝困难重重,你要做好心理准备。本官丑话说在前面,在你暂代知县期间,若是做得好算你的功劳,若是出了纰漏,你也不必回府衙经历司了,直接回你们王家去卖布吧。”
王家除了盐业之外,最强的产业便是织染和布庄。
听到薛淮这番不算亲切的话语,王贵的心反而踏实不少,他赔笑道:“如果卑职辜负了厅尊的器重,哪还有脸回府衙。”
“总而言之,踏踏实实做事,本官奉行有功者奖有错者罚,只要你能圆满完成这个任务,本官将来不会亏待你。”
薛淮给王贵吃了一颗定心丸,又对孔礼说道:“孔典吏,你留下来暂代本县县丞一职,协助王经历履行职责。你素来沉稳厚重,本官对你很放心,也希望你能尽职尽责。”
孔礼和王贵不同,他乃寒门出身,和扬州本地豪族没有任何关联,而且做事细致熟稔法度,对于户房的事务更是了如指掌,这便是薛淮特地让他留下协助王贵的原因。
他不慌不忙地拱手道:“卑职领命。”
薛淮又详细交代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二人认真听着,待薛淮说完才行礼告退。
孔礼看了王贵一眼,遂迈步先行离去。
这一幕落在薛淮眼中,他不禁觉得很有意思,孔礼显然胸怀城府,他一直沉默内敛不代表他对如今的暗流涌动没有察觉。
此刻堂内没有旁人,王贵亦不再遮掩,开门见山道:“厅尊,王家和刘家并非铁板一块。”
薛淮端起茶盏润了润嗓子,平静地说道:“坐下说。”
“是,厅尊。”
王贵半边屁股挨着椅子坐下,恳切地说道:“几十年前扬州四姓确实算得上共同进退,只不过刘家贪心不足,不满足于四家平起平坐,一心只想着让其他三家变成刘家的附庸,尤其是现任家主刘傅掌权之后,几次三番逾越四家心照不宣的界线,刘家和乔家决裂便是因此而起。”
薛淮抬眼看向他问道:“你知道我想做什么?”
“卑职斗胆猜测,厅尊准备返回府城之后便对刘家动手?”
王贵这段时间不是虚耗时日,至少他知道薛淮已经掌握不少刘家犯事的证据。
薛淮笑而不答,反问道:“你为何要同我说这些?”
王贵鼓起勇气说道:“不知厅尊是否愿意接纳我们王家的投效?”
薛淮心如明镜,王贵绝对不至于被一个代理知县迷得神魂颠倒,而且他一个旁支子弟哪有资格代表王家,当下便微笑道:“看来令伯父近段时间和刘家老爷子闹得很不愉快。”
王贵略显尴尬地笑着。
说起来这件事还是因他而起,刘傅深知人心易变,十分不赞同王贵一直跟在薛淮身边,而且他认为王贵若是想离开不难,有太多理由和借口可用,然而王氏家主王世林对这个问题敷衍以待,惹得刘傅极其不满。
此刻听到薛淮提及家主,王贵坦然道:“不瞒厅尊,刘家主在扬州城习惯一言九鼎,所敬者唯有本省陈巡抚、盐运司许运使等寥寥数人,余者在他眼中不过是附庸罢了。家伯对其素来心怀不忿,只是刘家势力庞大,官面上的靠山亦十分牢靠,轻易得罪不起,只能同他虚与委蛇。”
薛淮自然不会相信这番说辞,如果王世林早就有心脱离刘家,那他怎么不去结交乔家老爷子和沈秉文?
难道三家联合还顶不住刘家施加的压力?
无非是现在随着薛淮的到来,加上刘傅几次使出昏招,让王世林生出别样的念想。
薛淮不会将王贵的表态当成意外惊喜,王世林现在只是付出一个旁支子弟而已,等什么时候他能真正站在刘傅的对立面,薛淮才有可能考虑是否要接纳王家的投效。
一念及此,薛淮淡然道:“你转告令伯父,就说本官理解他的苦衷和不易,只要王家能够解决自身积压的问题,让那些作奸犯科的子弟主动投案,本官并不会刻意为难他。”
“卑职明白。”
王贵其实一点都不明白。
他按照王世林的交代向薛淮效忠,为何对方一点都不动心?
当下局势之中,如果薛淮想彻底解决刘家这株毒草,有王家的暗中相助不是更添几分胜算?
薛淮大抵知道王贵的心思,只是有些话不必对他明言,相信那个擅于见风使舵的王世林能够听懂:王家现在想要掉头已经有些迟了,如果王世林不抓住最后的时机拿出足够的诚意,他凭什么要给王家一个洗心革面的机会?
想靠一张空头支票就取得他的承诺,那个王老头想得还挺美。
王贵离开之后,薛淮又让人将漕军把总余成光请来,当面向他表达谢意,并且自掏腰包取出三百两请漕军兄弟吃酒。
余成光自然不肯收,只说这是伍总兵的军令,他们有差事补贴和加饷,奈何薛淮态度极其坚决,他只好笑着收下这笔银子,又热情地邀请薛淮闲暇时去漕运衙门拜望伍长龄。
送走这队漕军之后,薛淮又召集所有部属,对王贵和孔礼等留在兴化县的官吏反复叮嘱,然后率领其他人启程南下。
八月初五,在距离今年盐运司的认窝大会开幕还有三天之际,薛淮率众抵达扬州府城。
他刚刚回到府衙,甚至还没有来得及面见知府谭明光,便有一封烫金请帖送到他的手上。
“扬州府薛同知大人尊鉴:时维仲秋,盐引将颁。久仰清仪,未遂瞻韩之愿。特备薄席于敝衙东园,盼台驾亲临,共议机宜。”
落款便是两淮盐运使许观澜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