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州市委书记黄文儒的套房里。
刘清明的声音,平静而坦然。
他知道,自己刚刚抛出的那个计划,对于一位在体制内稳扎稳打了半辈子的官员来说,冲击力有多大。
那已经不是商业谈判了。
那是策动一场商业战争。
刘清明向黄文儒汇报了自己与卡尔达成的协议。
他只是个官员,所有的合同主体都是云州高科。
正式文件也需要黄文儒派人去签署,账也需要走云州高科的海外帐户。
黄文儒听完,有些吃惊:“清明,你……你确定这个计划可行?”
“这个卡尔,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他会尽心尽力帮我们?万一他拿了钱,转头就把我们卖了,怎么办?”
黄文儒的担心,是所有正常人的担心。
刘清明对此早有预料。
“黄书记,纯粹的商人,确实不可信。但如果,他不仅仅是个商人呢?”刘清明平静地反问。
“什么意思?”黄文儒不解。
“我跟您汇报过,这个卡尔的父亲,曾经是东德的斯塔西。”刘清明缓缓道出那个关键的信息。
黄文儒愣住了。
斯塔西。
这个名字,对于他们这一代人来说,意味着太多东西。
“两德统一,到现在不过十三年。卡尔今年四十二岁,这意味着,他在那个红色的国度里,生活了二十九年。”
“从他戴上红领巾,到加入共青团,甚至可能,他自己也曾是德共的一员。”
“黄书记,您觉得,这样一个人,他对我们社会主义华夏,会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就算不倾向于我们,会比欧洲人,美国人更深吗?”
刘清明的话,在房间里回荡。
黄文儒的呼吸,变得有些急促。
他明白了。
那种根植于青年时代的思想烙印,那种源自父辈的特殊情感,是不会因为国家统一、制度变更而轻易消散的。
它也许已经埋藏在心底,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重新发芽。
毕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
是那样的激动人心。
“我明白了。”黄文儒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整个人都放松下来,“有这层关系在,再加上足够的利益捆绑,这个人,可以信。”
“是的。”刘清明点头,“他需要钱,来证明自己在新时代的价值。而我们,需要他的身份和人脉,来撬动欧洲的棋局。我们会是可靠的盟友。”
黄文儒站起身,在房间里走了两圈,最后停在刘清明面前。
“好!就按你说的办!”他下定了决心,“具体的合同,我马上让随行的法务和高科的负责人来跟你对接。云州高科的海外账户,全力配合你!”
“黄书记,我的工作,到这里就基本完成了。”刘清明也站了起来。
黄文儒一愣:“什么意思?你要走?”
“是的,我准备启程去奥地利,与代表团汇合,然后一起回国。”刘清明说。
“这么急?”黄文儒有些不舍,甚至有些不安,“后续跟蔡司的谈判……没有你,我总感觉不放心。”
刘清明微微一笑。
“黄书记,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不需要我了。釜底抽薪的计策已经布下,卡尔会在荷兰搅动风云,给蔡司创造最好的时机。”
“而我们这边,怎么谈投资,怎么落地,怎么争取优惠政策,您手下的团队,比我专业一百倍。”
“您只需要把握一点。”刘清明看着黄文儒,“用最大的诚意,去打动蔡司,推动他们在云州建厂。至于收购阿斯麦这种事情,那是他们德国人自己的‘内部事务’,我们只是一个友好的投资者,不是吗?”
黄文儒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心中百感交集。
他当然听懂了刘清明的言外之意。
最艰难、最凶险、最见不得光的部分,刘清明一个人扛了。
现在,果实即将成熟,他却主动退到幕后,把摘取果实、享受荣光的舞台,完完整整地留给了自己这个市委书记。
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智慧。
激流勇退,毫不居功。
“小刘啊……”黄文儒伸出手,紧紧握住刘清明的手,“谢谢你。”
这一声谢谢,不是为他前期的工作,而是为他此刻的态度。
“老领导,您太客气了。”刘清明诚恳地说,“能在您的麾下工作,是我的荣幸。”
黄文儒用力地摇了摇他的手,一直把他送到门口。
“黄书记,请留步。”刘清明在门口停下脚步,最后嘱咐道,“这次出国,除了蔡司这个项目,还请您多与德方政商两界接触,为咱们云州多做宣传。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未来,我们或许可以在云州,建立一个华德工业园。”
华德工业园!
这五个字,让黄文儒的身体猛地一震。
他看着刘清明,仿佛看到了一个正在徐徐展开的,无比宏伟的蓝图。
“好!我记下了!”黄文儒郑重地点头。
……
当天的火车,载着刘清明、丁奇和许凝,驶向维也纳。
德国宁静的田园风光在窗外掠过,车厢里的三个人,心情都格外轻松。
许凝看着窗外,偶尔会回头看一眼正在闭目养神的刘清明,心里充满了好奇和敬佩。
这个年轻的官员,在德国这短短几天,究竟做了什么?
她只知道,一场足以颠覆行业格局的风暴,已经悄然酝酿。
而自己,有幸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
抵达维也纳,刘清明没有耽搁,直接带着两人前往代表团下榻的酒店,向团长戴春林报到。
看到刘清明,他并没有意外。
“清明同志,回来了。工作还顺利吗?”戴春林温和地问道。
“报告戴司,事情已经接近成功,剩下的收尾工作,我已经交接给云州的同志了。”刘清明回答得滴水不漏。
由于事情还未完全落定,他没有透露任何细节。
戴春林点点头,示意他坐下。
“我知道。”
戴春林的下一句话,让刘清明微微一怔。
“国信组的唐部长,已经和我通过电话了。”戴春林看着他,缓缓说道,“你这次来欧洲的真正任务,他都告诉我了。我们这次对话,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你争取时间,吸引注意力。”
刘清明的心里,泛起一阵波澜。
原来,自己并不是孤军奋战。
“你知道吗?为了让你能放开手脚,清江省的林书记,亲自给中央写了报告,才把这个项目的主导权,从几个竞争的地区手里,拿到了清江。”
戴春林的话,证实了刘清明之前的猜测。
“感谢组织的信任和关怀。”刘清明站起身,郑重地说道。
“坐吧。”戴春林摆摆手,“我没做什么,只是按指示办事。倒是你,让我很意外。”
他话锋一转:“我们这次对话,是第一次和西方就贸易协定进行正式接触。结果,很不理想。”
“西方人对我们的警惕,就像刻在骨子里一样。”刘清明对此并不意外。
“他们让我们加入WTO,眼睛里只盯着我们庞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从来没想过要和我们平等贸易。”
“那个所谓的《瓦森纳协定》,就是最好的证明。冷战都结束多少年了,我们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才加入世贸组织,可我们依然在那份禁运名单上。这就是他们套在我们脖子上的一根绞索,只要他们觉得我们有威胁了,随时可以收紧。”
戴春林静静地听着,他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对国际局势的理解,竟然如此深刻。
“难怪,你之前让我们在谈判中表态,要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加入协定。”戴春林恍然大悟。
“是的。”刘清明点头,“加入,不是为了遵守他们的规则,而是为了挤进他们的牌局。只有上了牌桌,我们才有机会了解他们的底牌,甚至,修改游戏规则。”
“这个过程会很困难,不光是因为谈判对象太多,更是因为……时间不够了。”
“时间?”
“最多到08年。”刘清明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时间点,“最多还有五年,西方世界就会惊恐地发现,一个他们无法再用常规手段遏制的华夏,已经崛起了。”
“只有五年?”戴春林被这个论断惊到了,“五年,我们就能大变样?”
“对,五年。”刘清明十分肯定,“五年后,他们会看到华夏为了发展经济,可以爆发出多么恐怖的能量。到时候,贸易摩擦会成为常态,各种试探、打压会接踵而至。但那个时候,我们已经不怕了。”
“我们会用自力更生,用一项又一项的技术突破,把那本厚厚的禁运清单,变得越来越薄,直到它变成一张废纸!”
刘清明的话,掷地有声。
戴春林的心情,瞬间被点燃了。
他仿佛看到了五年后,十年后,那个巨龙腾飞的华夏。
“小刘啊……”他激动地站起来,“你的话,我明白了!我们这一趟,没有白来!”
“当然没有白来。”刘清明说,“我们要学会利用他们的规则,去反击他们。该申诉就申诉,该反制就反制。在规则内,我们跟他们好好讲规则。他们要是不讲规则了,我们自然也有我们的办法。”
“说得好!”戴春林重重地一拍桌子,“明天是对话的最后一天,你也出席。你来跟他们讲讲,我们这次的疫情防控。”
“好的,我回去就准备。”刘清明立刻应下。
这是他加入这个代表团的本职工作,总不能真的白来一趟。
而且,戴春林让他讲这个,绝不是让他去完成任务那么简单。
……
对话的最后一天。
地点在维也纳市中心一栋古老的建筑里,据说是哈布斯堡家族曾经的产业。
高大的穹顶,繁复的雕刻,墙壁上挂着巨幅的油画,阳光透过彩色的玻璃窗照进来,投下斑驳的光影。
整个会场,都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压迫感。
刘清明穿着代表团统一订制的深色西装,坐在中方代表席位上,只觉得有些好笑。
用这些几百年的瓶瓶罐罐,就想给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代表团施加压力?
未免太小家子气了。
对话开始,依旧是熟悉的节奏。
双方代表先是进行了一番毫无营养的客套。
“之前的对话非常有建设性。”
“我们对华夏务实合作的态度表示赞赏。”
“希望华夏在未来的国际贸易活动中,严格遵守协定精神。”
然后,就是经典的拉扯。
我方代表提出,希望在某个民用技术领域放宽限制。
西方首席代表,一个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英国人,便会慢条斯理地表示,这些限制是为了维护世界贸易的健康发展,是为了世界和平与稳定。
满嘴的仁义道德。
刘清明冷眼旁观。
他早就看透了这些人的思维。
跟他们打交道,只有两个字是他们唯一能听懂的语言。
实力。
没有实力,你在他们眼中就只有被歧视、被剥削的份,绝不会有平等。
一边赚你的钱,一边打压你,还要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教师爷嘴脸。
这就是他们。
终于,轮到刘清明发言。
他整理了一下桌上的稿子,平静地开口。
许凝坐在他身旁,为他做同声翻译。
“各位代表,下面,我将向各位介绍华夏在应对本次突发疫情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刘清明的声音不大,但清晰、沉稳。
他没有讲任何大道理,只是客观地陈述事实,列举数据。
“面对这场传染性极强的未知病毒,我们采取了防控结合,全民动员的策略……”
“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超过一千万人的排查……”
“我们的医护人员、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超过三百万人,投入到了一线防疫工作……”
对面的西方代表们,脸上的表情渐渐变了。
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到后来的惊讶,再到最后的难以置信。
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竟然能把一场来势汹汹的疫情,死死地压制在少数地区,没有造成全国性的大爆发?
感染曲线,竟然真的被他们拉平了,而且一天比一天好?
这怎么可能!
刘清明侃侃而谈,他一点也不担心这些人把经验学了去。
因为他们永远也做不到。
这不是技术问题,不是资金问题。
这是制度的碾压,是组织度和动员力的天壤之别。
他今天在这里讲这些,不是为了交流经验。
他是在用最无可辩驳的事实,向这些傲慢的西方人,展示一种他们无法理解,也无法战胜的力量。
当刘清明放下讲稿,说出“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时,整个会议室里,陷入了一片诡异的寂静。
那位英国首席代表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些什么,但最终,一个字也没能说出来。
他看着眼前这个平静得过分的年轻华夏官员,第一次感觉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寒意。
刘清明的声音,平静而坦然。
他知道,自己刚刚抛出的那个计划,对于一位在体制内稳扎稳打了半辈子的官员来说,冲击力有多大。
那已经不是商业谈判了。
那是策动一场商业战争。
刘清明向黄文儒汇报了自己与卡尔达成的协议。
他只是个官员,所有的合同主体都是云州高科。
正式文件也需要黄文儒派人去签署,账也需要走云州高科的海外帐户。
黄文儒听完,有些吃惊:“清明,你……你确定这个计划可行?”
“这个卡尔,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他会尽心尽力帮我们?万一他拿了钱,转头就把我们卖了,怎么办?”
黄文儒的担心,是所有正常人的担心。
刘清明对此早有预料。
“黄书记,纯粹的商人,确实不可信。但如果,他不仅仅是个商人呢?”刘清明平静地反问。
“什么意思?”黄文儒不解。
“我跟您汇报过,这个卡尔的父亲,曾经是东德的斯塔西。”刘清明缓缓道出那个关键的信息。
黄文儒愣住了。
斯塔西。
这个名字,对于他们这一代人来说,意味着太多东西。
“两德统一,到现在不过十三年。卡尔今年四十二岁,这意味着,他在那个红色的国度里,生活了二十九年。”
“从他戴上红领巾,到加入共青团,甚至可能,他自己也曾是德共的一员。”
“黄书记,您觉得,这样一个人,他对我们社会主义华夏,会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就算不倾向于我们,会比欧洲人,美国人更深吗?”
刘清明的话,在房间里回荡。
黄文儒的呼吸,变得有些急促。
他明白了。
那种根植于青年时代的思想烙印,那种源自父辈的特殊情感,是不会因为国家统一、制度变更而轻易消散的。
它也许已经埋藏在心底,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重新发芽。
毕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
是那样的激动人心。
“我明白了。”黄文儒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整个人都放松下来,“有这层关系在,再加上足够的利益捆绑,这个人,可以信。”
“是的。”刘清明点头,“他需要钱,来证明自己在新时代的价值。而我们,需要他的身份和人脉,来撬动欧洲的棋局。我们会是可靠的盟友。”
黄文儒站起身,在房间里走了两圈,最后停在刘清明面前。
“好!就按你说的办!”他下定了决心,“具体的合同,我马上让随行的法务和高科的负责人来跟你对接。云州高科的海外账户,全力配合你!”
“黄书记,我的工作,到这里就基本完成了。”刘清明也站了起来。
黄文儒一愣:“什么意思?你要走?”
“是的,我准备启程去奥地利,与代表团汇合,然后一起回国。”刘清明说。
“这么急?”黄文儒有些不舍,甚至有些不安,“后续跟蔡司的谈判……没有你,我总感觉不放心。”
刘清明微微一笑。
“黄书记,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不需要我了。釜底抽薪的计策已经布下,卡尔会在荷兰搅动风云,给蔡司创造最好的时机。”
“而我们这边,怎么谈投资,怎么落地,怎么争取优惠政策,您手下的团队,比我专业一百倍。”
“您只需要把握一点。”刘清明看着黄文儒,“用最大的诚意,去打动蔡司,推动他们在云州建厂。至于收购阿斯麦这种事情,那是他们德国人自己的‘内部事务’,我们只是一个友好的投资者,不是吗?”
黄文儒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心中百感交集。
他当然听懂了刘清明的言外之意。
最艰难、最凶险、最见不得光的部分,刘清明一个人扛了。
现在,果实即将成熟,他却主动退到幕后,把摘取果实、享受荣光的舞台,完完整整地留给了自己这个市委书记。
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智慧。
激流勇退,毫不居功。
“小刘啊……”黄文儒伸出手,紧紧握住刘清明的手,“谢谢你。”
这一声谢谢,不是为他前期的工作,而是为他此刻的态度。
“老领导,您太客气了。”刘清明诚恳地说,“能在您的麾下工作,是我的荣幸。”
黄文儒用力地摇了摇他的手,一直把他送到门口。
“黄书记,请留步。”刘清明在门口停下脚步,最后嘱咐道,“这次出国,除了蔡司这个项目,还请您多与德方政商两界接触,为咱们云州多做宣传。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未来,我们或许可以在云州,建立一个华德工业园。”
华德工业园!
这五个字,让黄文儒的身体猛地一震。
他看着刘清明,仿佛看到了一个正在徐徐展开的,无比宏伟的蓝图。
“好!我记下了!”黄文儒郑重地点头。
……
当天的火车,载着刘清明、丁奇和许凝,驶向维也纳。
德国宁静的田园风光在窗外掠过,车厢里的三个人,心情都格外轻松。
许凝看着窗外,偶尔会回头看一眼正在闭目养神的刘清明,心里充满了好奇和敬佩。
这个年轻的官员,在德国这短短几天,究竟做了什么?
她只知道,一场足以颠覆行业格局的风暴,已经悄然酝酿。
而自己,有幸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
抵达维也纳,刘清明没有耽搁,直接带着两人前往代表团下榻的酒店,向团长戴春林报到。
看到刘清明,他并没有意外。
“清明同志,回来了。工作还顺利吗?”戴春林温和地问道。
“报告戴司,事情已经接近成功,剩下的收尾工作,我已经交接给云州的同志了。”刘清明回答得滴水不漏。
由于事情还未完全落定,他没有透露任何细节。
戴春林点点头,示意他坐下。
“我知道。”
戴春林的下一句话,让刘清明微微一怔。
“国信组的唐部长,已经和我通过电话了。”戴春林看着他,缓缓说道,“你这次来欧洲的真正任务,他都告诉我了。我们这次对话,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你争取时间,吸引注意力。”
刘清明的心里,泛起一阵波澜。
原来,自己并不是孤军奋战。
“你知道吗?为了让你能放开手脚,清江省的林书记,亲自给中央写了报告,才把这个项目的主导权,从几个竞争的地区手里,拿到了清江。”
戴春林的话,证实了刘清明之前的猜测。
“感谢组织的信任和关怀。”刘清明站起身,郑重地说道。
“坐吧。”戴春林摆摆手,“我没做什么,只是按指示办事。倒是你,让我很意外。”
他话锋一转:“我们这次对话,是第一次和西方就贸易协定进行正式接触。结果,很不理想。”
“西方人对我们的警惕,就像刻在骨子里一样。”刘清明对此并不意外。
“他们让我们加入WTO,眼睛里只盯着我们庞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从来没想过要和我们平等贸易。”
“那个所谓的《瓦森纳协定》,就是最好的证明。冷战都结束多少年了,我们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才加入世贸组织,可我们依然在那份禁运名单上。这就是他们套在我们脖子上的一根绞索,只要他们觉得我们有威胁了,随时可以收紧。”
戴春林静静地听着,他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对国际局势的理解,竟然如此深刻。
“难怪,你之前让我们在谈判中表态,要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加入协定。”戴春林恍然大悟。
“是的。”刘清明点头,“加入,不是为了遵守他们的规则,而是为了挤进他们的牌局。只有上了牌桌,我们才有机会了解他们的底牌,甚至,修改游戏规则。”
“这个过程会很困难,不光是因为谈判对象太多,更是因为……时间不够了。”
“时间?”
“最多到08年。”刘清明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时间点,“最多还有五年,西方世界就会惊恐地发现,一个他们无法再用常规手段遏制的华夏,已经崛起了。”
“只有五年?”戴春林被这个论断惊到了,“五年,我们就能大变样?”
“对,五年。”刘清明十分肯定,“五年后,他们会看到华夏为了发展经济,可以爆发出多么恐怖的能量。到时候,贸易摩擦会成为常态,各种试探、打压会接踵而至。但那个时候,我们已经不怕了。”
“我们会用自力更生,用一项又一项的技术突破,把那本厚厚的禁运清单,变得越来越薄,直到它变成一张废纸!”
刘清明的话,掷地有声。
戴春林的心情,瞬间被点燃了。
他仿佛看到了五年后,十年后,那个巨龙腾飞的华夏。
“小刘啊……”他激动地站起来,“你的话,我明白了!我们这一趟,没有白来!”
“当然没有白来。”刘清明说,“我们要学会利用他们的规则,去反击他们。该申诉就申诉,该反制就反制。在规则内,我们跟他们好好讲规则。他们要是不讲规则了,我们自然也有我们的办法。”
“说得好!”戴春林重重地一拍桌子,“明天是对话的最后一天,你也出席。你来跟他们讲讲,我们这次的疫情防控。”
“好的,我回去就准备。”刘清明立刻应下。
这是他加入这个代表团的本职工作,总不能真的白来一趟。
而且,戴春林让他讲这个,绝不是让他去完成任务那么简单。
……
对话的最后一天。
地点在维也纳市中心一栋古老的建筑里,据说是哈布斯堡家族曾经的产业。
高大的穹顶,繁复的雕刻,墙壁上挂着巨幅的油画,阳光透过彩色的玻璃窗照进来,投下斑驳的光影。
整个会场,都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压迫感。
刘清明穿着代表团统一订制的深色西装,坐在中方代表席位上,只觉得有些好笑。
用这些几百年的瓶瓶罐罐,就想给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代表团施加压力?
未免太小家子气了。
对话开始,依旧是熟悉的节奏。
双方代表先是进行了一番毫无营养的客套。
“之前的对话非常有建设性。”
“我们对华夏务实合作的态度表示赞赏。”
“希望华夏在未来的国际贸易活动中,严格遵守协定精神。”
然后,就是经典的拉扯。
我方代表提出,希望在某个民用技术领域放宽限制。
西方首席代表,一个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英国人,便会慢条斯理地表示,这些限制是为了维护世界贸易的健康发展,是为了世界和平与稳定。
满嘴的仁义道德。
刘清明冷眼旁观。
他早就看透了这些人的思维。
跟他们打交道,只有两个字是他们唯一能听懂的语言。
实力。
没有实力,你在他们眼中就只有被歧视、被剥削的份,绝不会有平等。
一边赚你的钱,一边打压你,还要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教师爷嘴脸。
这就是他们。
终于,轮到刘清明发言。
他整理了一下桌上的稿子,平静地开口。
许凝坐在他身旁,为他做同声翻译。
“各位代表,下面,我将向各位介绍华夏在应对本次突发疫情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刘清明的声音不大,但清晰、沉稳。
他没有讲任何大道理,只是客观地陈述事实,列举数据。
“面对这场传染性极强的未知病毒,我们采取了防控结合,全民动员的策略……”
“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超过一千万人的排查……”
“我们的医护人员、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超过三百万人,投入到了一线防疫工作……”
对面的西方代表们,脸上的表情渐渐变了。
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到后来的惊讶,再到最后的难以置信。
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竟然能把一场来势汹汹的疫情,死死地压制在少数地区,没有造成全国性的大爆发?
感染曲线,竟然真的被他们拉平了,而且一天比一天好?
这怎么可能!
刘清明侃侃而谈,他一点也不担心这些人把经验学了去。
因为他们永远也做不到。
这不是技术问题,不是资金问题。
这是制度的碾压,是组织度和动员力的天壤之别。
他今天在这里讲这些,不是为了交流经验。
他是在用最无可辩驳的事实,向这些傲慢的西方人,展示一种他们无法理解,也无法战胜的力量。
当刘清明放下讲稿,说出“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时,整个会议室里,陷入了一片诡异的寂静。
那位英国首席代表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些什么,但最终,一个字也没能说出来。
他看着眼前这个平静得过分的年轻华夏官员,第一次感觉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寒意。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最新章节,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最新章节,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