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三年,冬。

  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界桥,中原的曹操在兖州站稳了脚跟,而江东,也迎来了一场剧变。

  长沙太守孙坚,在奉袁术之命攻打荆州时,中了刘表大将黄祖的埋伏,于岘山中箭身亡。

  一代猛虎,就此陨落。

  消息传来,整个荆州士族无不弹冠相庆,唯有罗辰,在自己的书房内,对着沙盘沉默了许久。

  孙坚之死,对刘表而言是除去心腹大患,但对整个天下棋局而言,却意味着一颗更具爆发力的新星,即将登上舞台——“小霸王”孙策。

  历史的车轮,似乎比罗辰记忆中滚得更快了一些。

  他知道,孙策继承父业,必将返回江东,图谋发展。而草创基业,最缺的是什么?

  是钱,是粮,是兵甲。

  荀衍看着罗辰凝重的神色,轻声问道:“主公在为孙坚之死烦忧?”

  “我不是为死去的猛虎烦忧,而是为即将出柙的幼麟而思量。”

  罗辰的手指,从长沙,一路划过长江,最终停在了江东的曲阿。

  他没有想到,江东的“客人”,会来得这么快。

  半个月后,罗氏坞堡的月亮湾集市,迎来了一位与众不同的“游学士子”。

  此人年约二十,身姿挺拔,容貌俊美,一袭白衣,在喧闹嘈杂、多是短褐麻衣的集市中,显得格外醒目。

  他不像其他商人那样急于讨价还价,也不像普通士子那样对蛮族的奇装异服避之不及。

  他只是负手漫步,饶有兴致地看着汉蛮双方的交易,眼神清亮,带着一种洞察一切的笑意。

  他会驻足在铁器摊前,拿起一柄砍刀,手指在刀刃上轻轻一弹,听其鸣音;

  他也会在药材铺子旁,与蛮人请教某种草药的习性,言谈举止间,丝毫没有世家子弟的倨傲。

  “文若,你去看看那个白衣公子。”

  正在集市巡视的罗辰,远远地注意到了此人,他敏锐地感觉到,这个人的气质,与这方天地格格不入。他不像是在游历,更像是在考察。

  荀衍领命而去。他没有直接上前,而是扮作一名采买文房的管事,在不远处的一家笔墨摊上,与那白衣公子“偶遇”了。

  “这位公子,看您气度不凡,也是来此寻访山水奇珍的?”荀衍笑着拱手。

  白衣公子回礼,笑容温润如玉:

  “山水风光固然悦目,但这汉蛮互市、人声鼎沸的景象,才是真正的大风光。在下庐江周瑜,字公瑾,四处游学,途经此地,为这番景象所吸引。”

  庐江周氏!

  荀衍心中一动,面上却不动声色:

  “原来是周公子,失敬失敬。在下荀衍,忝为罗都尉帐下主簿。公子所言极是,我家主公常言,民生百态,才是天下最大的学问。”

  两人一番交谈,从风土人情,谈到经义文章,再到农桑水利。

  荀衍越谈越是心惊。眼前这个叫周瑜的年轻人,学识之渊博,见解之独到,远超他所见过的任何同辈。

  尤其是在谈及天下大势时,他虽言语谦和,但字里行间,却透着一股挥斥方遒的自信与对战局的精准预判。

  这绝非一个普通的游学士子!

  荀衍借故离开,匆匆找到罗辰,将自己的判断和盘托出:

  “主公,此人名叫周瑜,自称庐江人士。其人风姿英伟,智计过人。我观其言谈,对天下兵事了如指掌,对钱粮调度亦有高见。若我所料不差,他绝非为观光而来,其背后,必有深意。”

  罗辰的眼睛眯了起来。“周瑜……孙策……原来是他。”

  当晚,一辆不起眼的马车,将周瑜秘密接进了罗氏坞堡的内府。

  议事厅内,灯火通明。没有繁复的礼节,只有罗辰、荀衍和周瑜三人。

  “周公子深夜到访,想必不是为了与我探讨格物之学吧。”罗辰开门见山,目光直视着周瑜。

  周瑜坦然一笑,那笑容里带着一丝欣赏。

  他站起身,对着罗辰郑重一揖:“吴郡孙策,遣挚友周瑜,拜见罗都尉。”

  “孙伯符?”罗辰故作惊讶,随即又化为惋惜,

  “文台公不幸,辰亦有所耳闻,深感痛惜。不知伯符遣公瑾前来,有何见教?”

  “见教不敢。”周瑜的声音沉静而有力,

  “家兄伯符,欲继承父志,扫平江东六郡,为汉室重定东南。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伯符久闻罗都尉在荆南,以一己之力,开互市,安蛮夷,屯良田,铸精兵,实乃当世人杰。

  今伯符兵微将寡,粮秣困窘,特遣瑜前来,恳请都尉能念在同为汉臣、共讨不臣的情分上,暗中资助我军一批粮草兵甲,以助我等在江东立足。”

  他说得恳切,将姿态放得很低,但眼中却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光芒。那是一种对未来的绝对自信。

  “待我等功成之日,江东的鱼盐之利、铜铁之矿,皆可与都尉共享。将来若刘景升对都尉不利,我江东之兵,亦可顺江而下,为都尉声援,成掎角之势!”

  这番话,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

  资助孙策,这无疑是一场豪赌。

  赢了,未来在江东就多了一个强大的盟友,可以极大地牵制刘表,为自己在荆南的发展争取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输了,一旦事情败露,就是公然资助刘表的死敌之子,刘表必会以此为借口,发动雷霆一击,届时自己将面临灭顶之灾。

  罗辰没有立刻回答,他看向了荀衍。

  荀衍面色凝重,他缓缓起身,在厅内踱步,权衡着其中的利弊。

  议事厅内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只有烛火偶尔发出的“噼啪”声。

  周瑜安静地坐着,他知道,这个决定对眼前的少年而言,意味着什么。

  他甚至已经做好了被断然拒绝的准备。毕竟,雪中送炭,永远比锦上添花需要更大的勇气和魄力。

  良久,荀衍停下脚步,对罗辰微微颔首,嘴唇无声地动了动,吐出四个字:“险中求胜。”

  罗辰的眼中,爆发出惊人的亮色。他懂了荀衍的意思。

  固守荆南,看似稳妥,实则是在等死。

  刘表、邢道荣、赵平,甚至北方的曹操,都不会容许他安然壮大。唯有主动出击,搅动天下风云,在棋盘上落下自己的棋子,才能在未来的惊涛骇浪中,博得一线生机。

  他看向周瑜,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却坚定:

  “公瑾可知,我这坞堡,上下近万张口,每日嚼用的粮食,便如流水一般。工坊产出的铁器,优先要满足与蛮族的交易,换取片刻安宁。我,也很难。”

  周瑜的心,微微一沉。

  “但是,”罗辰话锋一转,

  “文台公乃抗击董卓的英雄,伯符亦是少年英杰。我罗辰虽地处偏僻,也愿为天下尽一份绵薄之力。”

  他站起身,走到沙盘前,拿起一枚代表粮草的黑色棋子,没有放在江东,而是放在了长江中游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渡口。

  “我不能给你们太多。三千石粮食,五百套粗制兵甲。多了,会引人耳目,我自身亦难保。这些,算是我私人对伯符的‘投资’。”

  罗辰看着周瑜,一字一顿地说道,“我不要你们江东的鱼盐铜矿,我只要伯符一个承诺。将来我若有需,江东水师,要能为我所用。”

  周瑜猛地站起,眼中满是震惊与狂喜。

  他预想过罗辰的无数种反应——贪婪地索要好处,或是谨慎地断然拒绝。

  他唯独没有想到,罗辰会用“投资”这个词,并且提出的条件,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未来的战略同盟。

  “好!”周瑜深吸一口气,对着罗辰一揖到底,“瑜代伯符,谢过罗兄!”

  这一夜,荆南的深山坞堡与江东的未来霸主之间,一根看不见的线,悄然连接了起来。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从坞堡开始崛起,三国:从坞堡开始崛起最新章节,三国:从坞堡开始崛起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