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闲没想到高拱还会主动问。
本来这道菜他是没打算讲什么的,但高拱都主动问了,顾闲也就夹起一片饵块给高拱介绍:“这是滇南一带的做法,选上好的白米泡上一个时辰,上锅蒸熟后用仔细舂透,就可以做成这种雪白雪白的饵块了。”
高拱笑道:“还以为里头又有什么吃的典故。”
顾闲道:“有倒是有,就是民间以讹传讹的说法,我后来读书翻了许多正史野史也没见着,就怕您听了会笑我胡诌。”
众人见他面对高拱这位阁老也侃侃而谈,心中暗自惊奇,只觉张居正这小舅子也颇为不凡。
有张居正在朝中提携,往后怕是有机会青云直上!
高拱也觉这小孩不错,说道:“不过是饭桌笑谈,没谁会那么较真,你只管说就是了。”
张居正闻言看了顾闲一眼,发现这小子一脸“这可是你让我说的哟”的表情,心中不知怎的有种不好的预感。
顾闲道:“听说有个朝代武将软弱无能,文臣只顾着党争,你排挤我我排挤你,满朝文武全无为国为民之心。到王朝末年外敌打进来,败的败,降的降,天下能人志士救国无门,只能携天子仓皇南逃。”
高拱道:“这估摸着是宋朝。”
顾闲一本正经地应和道:“应该是的吧,我史书读得不够透,不晓得宋朝是不是有这么一段。”他继续讲起这菜的来由,“却说这末代帝王辗转逃亡十余次,被人戏称为‘走天子’。”
“有次他逃到云南腾冲,饿得前胸贴后背,当地土人见他着实可怜,端来一份青菜炒饵块给他吃,又冷又饿的‘走天子’饱餐一顿,直呼‘真乃救了朕的驾也’。”
“于是当地人便把这土人常吃的炒饵块叫做‘大救驾’!”
高拱听完后凝眉苦思,却想不出南宋哪位皇帝有这番遭遇。
南宋末代皇帝,不是被忠臣背着跳海了吗?也没听说他们曾经去过云南啊!
“走天子”什么的,也太埋汰人了。
高拱只能道:“这文臣武将当真无能,竟叫天子受此屈辱!”
顾闲连连点头:“没错,全都是王八蛋!”
“文臣武将平时搞内斗比谁都积极,战事一起逃得比谁都快,根本没人管百姓的死活。等到亡国后自己一投降,转眼又当上新朝的官了,世上竟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顾闲骂完了,还向高拱虚心求教:“我听说宋朝搞起党争来,只要是对方当政时提出的举措,无论对错一概要抨击、一概要废止,压根不会去想来来回回地朝令夕改对百姓有什么影响,是这样的吗?”
高拱点头,感慨道:“是的,从来都如此。所以即使是最能人汇聚的时期,也没能改变整个王朝的颓势。”
他看了眼面前的“大救驾”,又看了眼旁边静默不言的张居正,一时也不知这道菜是不是张居正授意的。
高拱笑了笑,夹了一筷子饵块送入口中。
乡野杂菜配上素白的饵块确实是山野味道,等闲不会上达官贵人餐桌,但在大鱼大肉之后吃上这么几口倒也别有一番滋味。
这天南海北的一桌子菜吃下来,竟是一点都不觉得口味太杂,也是稀奇。
高拱都动筷子了,其他人也很给面子地分吃了那盘分量不算多的“大救驾”,只是喜不喜欢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王世贞眼神复杂地瞧向顾闲。
眼下朝中斗得最厉害的不就是徐阶和高拱吗?
饭桌上高拱本人在场,张居正这个徐阶的学生也在场,这小子是真不知道朝中的局势还是想当着面骂两边的人?
王世贞觉得自己已经够会得罪人的了,此时此刻竟也有些佩服顾闲这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劲。
后头厨房那边又上了些蓑衣黄瓜之类的凉菜供众人消消食、聊聊天,一顿饭算是吃得宾主尽欢。
高拱离开时,张居正起身送他出门。
两人都安静了一会,高拱才说道:“朝中有叔大你在,我也可以放心告老还乡去了。”他笑容里多了几分冷意,“不过你老师也六十五岁了,只怕我走了他也未必能长留,你得早作打算,趁早提拔一些得用的人。”
若非形势所逼,高拱也舍不得走,可这次他捅了言官窝,成了众矢之的,强留下来只会颜面无存,做什么都得听徐阶指挥,这叫高拱怎么受得了?
不过高拱看不惯矫言伪行的徐阶,也看不惯庸碌无为的李春芳等人,唯有张居正这个比他小了十来岁的知交能叫他另眼相待。
他就是这种性格,喜欢的人处处推心置腹,厌恶的人恨不能除之而后快,爱憎分明得很。
张居正听高拱言语间隐隐有交托之意,心中感动不已,正色道:“我晓得的。”
高拱将张四维他们邀来赴宴,无非是让双方心里有个底,往后碰上了莫要过分为难——必要时这些人也能为自己所用。
另一边,顾闲陪着王世贞回法华寺,说是今天张居正放假不用上衙,他都没有溜鹅,正好带着鹅去法华寺玩耍。
短短几日,王世贞已习惯了那只鹅(一想到张居正每天都有被鹅送去上衙的待遇,他就更习惯了)。
有感于顾闲为自己带来了这么一顿美味,王世贞说道:“端午宴客的事已经了结了,余下小半日你正好在这里习字读书。”
顾闲:?
可恶,京师人心太险恶,想回老家了。
顾闲是个坐不住的,才学了两刻钟,便觉座位有点扎人,借口说要去看看悟真和尚,一溜烟跑了。
王世贞摇摇头,由着他去了。
今儿是端午,又是逢五的日子,悟真和尚忙得很。
虽说豆肠已经可以成为寺里的常备斋菜,但还是有很多人冲着买烤鸭来,所以他得去烤炉那边守着,掌控好烤鸭的火候。
顾闲过去瞅了一会,好奇地观摩起悟真和尚的烤鸭手法。
悟真和尚今天实在忙,抽不出空与他闲谈,便告诉他寺里今天派斋饭,问他要不要去尝尝。
一听是不要钱的,顾闲立刻来了兴致,屁颠屁颠地排队领斋饭去。
寺里逢年过节为普通香客准备的斋饭大同小异,无非是白粥或馒头,得加钱才能吃点好的。
顾闲不嫌弃,乐呵呵地领了个馒头,跑外面尝尝这佛门清净地做的馒头。
他嚼巴几口,觉得滋味有点寡淡,这粗粮做的馒头跟玉米做的窝窝头不相上下,口感都扎实到有点噎人。
秉承着“浪费粮食不应该”的想法,顾闲还是通过小口慢嚼的方式努力解决自己领来的馒头,心想这年代没有玉米面,都没法骂人是“吃窝头的命”了,看来还是得把玉米寻摸出来。
正想着,就瞧见旁边坐着个清癯的中年文士,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衣裳,瞧着有点不合身了,明明是挺周正的一张脸,愣是瘦出了点苦相来。
顾闲是瞧不得人这模样的,他见中年文士也领了个粗粮馒头,便凑过去问道:“你也是住这附近的吗?”
这里离皇城近,离灯市也近,称得上是城东最繁华的一片区域了,照理说住在这一带的人不至于落魄到这种程度。
中年文士没想到会有人主动跟自己搭话,摇着头道:“不是,我住在别的坊,听说这里今天有斋饭,我来领一下。”他说得很坦荡,说完还咬了一口手里的粗粮馒头。
顾闲见他如此,便知他不是寻常人物。
他见过的读书人大多都爱面子,若是领斋饭被人撞见了,必然要为自己遮掩一番,说什么“就是路过看到”“想沾沾佛祖福气”,极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就是专门来领斋饭吃的。
顾闲把最后一口粗粮馒头塞进嘴里,对中年文士说道:“你在这里等会,我去去就回!”
中年文士不明所以,但见顾闲眨眼间已经跑远了,便继续坐在原处吃刚领来的斋饭。
他赴任时妻子没有跟来,自己孑然一身在京师漂泊,多吃一顿少吃一顿都不妨事。
赶巧听说法华寺发斋饭,他便决定过来领个馒头充饥算了,省得再自己开火。
这事没什么好藏着掖着的,谁来问他都照实说。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顾闲说去去就回,还真是不到一刻钟又跑了回来,手里还拎着两个肉粽。他说道:“这是我自己包的,你拿回去晚上饿了当宵夜吃,或者明天当早饭也可以,但最近天气热了,不能放太久!”
这是他去跟王世贞那边要来的,左右王世贞今天应该吃不下了,不如先给这个初次见面的朋友尝尝鲜。
中年文士没想到顾闲还给自己拿来两粽子,他想了想,收下了这份馈赠,说道:“多谢小友了,我叫李贽,号卓吾,不知小友怎么称呼?”
顾闲:???
你就是传说中的李卓吾?!
据说李贽写了本叫《焚书》的文集,一看这书名就知道里面不是什么符合明朝士大夫喜欢的内容。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他在书里炮轰孔孟,痛批伪道学,尤其反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
万历末年便有人罗列一堆罪状弹劾李贽蛊惑人心、妖言惑众,譬如说李贽居然夸吕不韦智谋过人,李斯很有才学,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卓文君真是太会给自己找对象了,简直是胡说八道!
于是李贽的学说被定为“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以七十四岁高龄被关进锦衣卫诏狱里,最后在狱中自绝而亡。
难得见到个写书把自己写进牢里的厉害人物,顾闲颇觉稀罕,不由多看了李贽好几眼。
眼前的李贽远没有后世记载中那种抨击一切的狂妄,看起来还是挺正常一个人。
就是吧,有点穷。
顾闲大大方方报上姓名:“我姓顾,单名一字闲,还没有取字和别号,你叫我闲哥儿就好。”
李贽不知怎地觉得这名字有点耳熟,却又想不起在哪儿听过。
他也觉得顾闲的脾气挺对自己胃口,朝顾闲报出了自己现在的住址并说道:“往后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只管来找我。”
本来这道菜他是没打算讲什么的,但高拱都主动问了,顾闲也就夹起一片饵块给高拱介绍:“这是滇南一带的做法,选上好的白米泡上一个时辰,上锅蒸熟后用仔细舂透,就可以做成这种雪白雪白的饵块了。”
高拱笑道:“还以为里头又有什么吃的典故。”
顾闲道:“有倒是有,就是民间以讹传讹的说法,我后来读书翻了许多正史野史也没见着,就怕您听了会笑我胡诌。”
众人见他面对高拱这位阁老也侃侃而谈,心中暗自惊奇,只觉张居正这小舅子也颇为不凡。
有张居正在朝中提携,往后怕是有机会青云直上!
高拱也觉这小孩不错,说道:“不过是饭桌笑谈,没谁会那么较真,你只管说就是了。”
张居正闻言看了顾闲一眼,发现这小子一脸“这可是你让我说的哟”的表情,心中不知怎的有种不好的预感。
顾闲道:“听说有个朝代武将软弱无能,文臣只顾着党争,你排挤我我排挤你,满朝文武全无为国为民之心。到王朝末年外敌打进来,败的败,降的降,天下能人志士救国无门,只能携天子仓皇南逃。”
高拱道:“这估摸着是宋朝。”
顾闲一本正经地应和道:“应该是的吧,我史书读得不够透,不晓得宋朝是不是有这么一段。”他继续讲起这菜的来由,“却说这末代帝王辗转逃亡十余次,被人戏称为‘走天子’。”
“有次他逃到云南腾冲,饿得前胸贴后背,当地土人见他着实可怜,端来一份青菜炒饵块给他吃,又冷又饿的‘走天子’饱餐一顿,直呼‘真乃救了朕的驾也’。”
“于是当地人便把这土人常吃的炒饵块叫做‘大救驾’!”
高拱听完后凝眉苦思,却想不出南宋哪位皇帝有这番遭遇。
南宋末代皇帝,不是被忠臣背着跳海了吗?也没听说他们曾经去过云南啊!
“走天子”什么的,也太埋汰人了。
高拱只能道:“这文臣武将当真无能,竟叫天子受此屈辱!”
顾闲连连点头:“没错,全都是王八蛋!”
“文臣武将平时搞内斗比谁都积极,战事一起逃得比谁都快,根本没人管百姓的死活。等到亡国后自己一投降,转眼又当上新朝的官了,世上竟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顾闲骂完了,还向高拱虚心求教:“我听说宋朝搞起党争来,只要是对方当政时提出的举措,无论对错一概要抨击、一概要废止,压根不会去想来来回回地朝令夕改对百姓有什么影响,是这样的吗?”
高拱点头,感慨道:“是的,从来都如此。所以即使是最能人汇聚的时期,也没能改变整个王朝的颓势。”
他看了眼面前的“大救驾”,又看了眼旁边静默不言的张居正,一时也不知这道菜是不是张居正授意的。
高拱笑了笑,夹了一筷子饵块送入口中。
乡野杂菜配上素白的饵块确实是山野味道,等闲不会上达官贵人餐桌,但在大鱼大肉之后吃上这么几口倒也别有一番滋味。
这天南海北的一桌子菜吃下来,竟是一点都不觉得口味太杂,也是稀奇。
高拱都动筷子了,其他人也很给面子地分吃了那盘分量不算多的“大救驾”,只是喜不喜欢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王世贞眼神复杂地瞧向顾闲。
眼下朝中斗得最厉害的不就是徐阶和高拱吗?
饭桌上高拱本人在场,张居正这个徐阶的学生也在场,这小子是真不知道朝中的局势还是想当着面骂两边的人?
王世贞觉得自己已经够会得罪人的了,此时此刻竟也有些佩服顾闲这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劲。
后头厨房那边又上了些蓑衣黄瓜之类的凉菜供众人消消食、聊聊天,一顿饭算是吃得宾主尽欢。
高拱离开时,张居正起身送他出门。
两人都安静了一会,高拱才说道:“朝中有叔大你在,我也可以放心告老还乡去了。”他笑容里多了几分冷意,“不过你老师也六十五岁了,只怕我走了他也未必能长留,你得早作打算,趁早提拔一些得用的人。”
若非形势所逼,高拱也舍不得走,可这次他捅了言官窝,成了众矢之的,强留下来只会颜面无存,做什么都得听徐阶指挥,这叫高拱怎么受得了?
不过高拱看不惯矫言伪行的徐阶,也看不惯庸碌无为的李春芳等人,唯有张居正这个比他小了十来岁的知交能叫他另眼相待。
他就是这种性格,喜欢的人处处推心置腹,厌恶的人恨不能除之而后快,爱憎分明得很。
张居正听高拱言语间隐隐有交托之意,心中感动不已,正色道:“我晓得的。”
高拱将张四维他们邀来赴宴,无非是让双方心里有个底,往后碰上了莫要过分为难——必要时这些人也能为自己所用。
另一边,顾闲陪着王世贞回法华寺,说是今天张居正放假不用上衙,他都没有溜鹅,正好带着鹅去法华寺玩耍。
短短几日,王世贞已习惯了那只鹅(一想到张居正每天都有被鹅送去上衙的待遇,他就更习惯了)。
有感于顾闲为自己带来了这么一顿美味,王世贞说道:“端午宴客的事已经了结了,余下小半日你正好在这里习字读书。”
顾闲:?
可恶,京师人心太险恶,想回老家了。
顾闲是个坐不住的,才学了两刻钟,便觉座位有点扎人,借口说要去看看悟真和尚,一溜烟跑了。
王世贞摇摇头,由着他去了。
今儿是端午,又是逢五的日子,悟真和尚忙得很。
虽说豆肠已经可以成为寺里的常备斋菜,但还是有很多人冲着买烤鸭来,所以他得去烤炉那边守着,掌控好烤鸭的火候。
顾闲过去瞅了一会,好奇地观摩起悟真和尚的烤鸭手法。
悟真和尚今天实在忙,抽不出空与他闲谈,便告诉他寺里今天派斋饭,问他要不要去尝尝。
一听是不要钱的,顾闲立刻来了兴致,屁颠屁颠地排队领斋饭去。
寺里逢年过节为普通香客准备的斋饭大同小异,无非是白粥或馒头,得加钱才能吃点好的。
顾闲不嫌弃,乐呵呵地领了个馒头,跑外面尝尝这佛门清净地做的馒头。
他嚼巴几口,觉得滋味有点寡淡,这粗粮做的馒头跟玉米做的窝窝头不相上下,口感都扎实到有点噎人。
秉承着“浪费粮食不应该”的想法,顾闲还是通过小口慢嚼的方式努力解决自己领来的馒头,心想这年代没有玉米面,都没法骂人是“吃窝头的命”了,看来还是得把玉米寻摸出来。
正想着,就瞧见旁边坐着个清癯的中年文士,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衣裳,瞧着有点不合身了,明明是挺周正的一张脸,愣是瘦出了点苦相来。
顾闲是瞧不得人这模样的,他见中年文士也领了个粗粮馒头,便凑过去问道:“你也是住这附近的吗?”
这里离皇城近,离灯市也近,称得上是城东最繁华的一片区域了,照理说住在这一带的人不至于落魄到这种程度。
中年文士没想到会有人主动跟自己搭话,摇着头道:“不是,我住在别的坊,听说这里今天有斋饭,我来领一下。”他说得很坦荡,说完还咬了一口手里的粗粮馒头。
顾闲见他如此,便知他不是寻常人物。
他见过的读书人大多都爱面子,若是领斋饭被人撞见了,必然要为自己遮掩一番,说什么“就是路过看到”“想沾沾佛祖福气”,极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就是专门来领斋饭吃的。
顾闲把最后一口粗粮馒头塞进嘴里,对中年文士说道:“你在这里等会,我去去就回!”
中年文士不明所以,但见顾闲眨眼间已经跑远了,便继续坐在原处吃刚领来的斋饭。
他赴任时妻子没有跟来,自己孑然一身在京师漂泊,多吃一顿少吃一顿都不妨事。
赶巧听说法华寺发斋饭,他便决定过来领个馒头充饥算了,省得再自己开火。
这事没什么好藏着掖着的,谁来问他都照实说。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顾闲说去去就回,还真是不到一刻钟又跑了回来,手里还拎着两个肉粽。他说道:“这是我自己包的,你拿回去晚上饿了当宵夜吃,或者明天当早饭也可以,但最近天气热了,不能放太久!”
这是他去跟王世贞那边要来的,左右王世贞今天应该吃不下了,不如先给这个初次见面的朋友尝尝鲜。
中年文士没想到顾闲还给自己拿来两粽子,他想了想,收下了这份馈赠,说道:“多谢小友了,我叫李贽,号卓吾,不知小友怎么称呼?”
顾闲:???
你就是传说中的李卓吾?!
据说李贽写了本叫《焚书》的文集,一看这书名就知道里面不是什么符合明朝士大夫喜欢的内容。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他在书里炮轰孔孟,痛批伪道学,尤其反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
万历末年便有人罗列一堆罪状弹劾李贽蛊惑人心、妖言惑众,譬如说李贽居然夸吕不韦智谋过人,李斯很有才学,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卓文君真是太会给自己找对象了,简直是胡说八道!
于是李贽的学说被定为“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以七十四岁高龄被关进锦衣卫诏狱里,最后在狱中自绝而亡。
难得见到个写书把自己写进牢里的厉害人物,顾闲颇觉稀罕,不由多看了李贽好几眼。
眼前的李贽远没有后世记载中那种抨击一切的狂妄,看起来还是挺正常一个人。
就是吧,有点穷。
顾闲大大方方报上姓名:“我姓顾,单名一字闲,还没有取字和别号,你叫我闲哥儿就好。”
李贽不知怎地觉得这名字有点耳熟,却又想不起在哪儿听过。
他也觉得顾闲的脾气挺对自己胃口,朝顾闲报出了自己现在的住址并说道:“往后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只管来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