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只身来京师赴任,住的地方自然没多好。
目前他住在朝廷为低品京官划分出来的官员大院里,一个院子能住好多人,位置也不怎么好。
好在官位低微也有官位低微的好处,他这个礼部司务只是个八品小官,根本没资格上朝,否则恐怕每天宵禁一开就出发也赶不上。
以举人之身入仕大多是像他这样永远只在□□品的末流小官职位上打转,那点俸禄还不如辞官归家用自己的举人身份接受投献,当个自自在在的举人老爷——
在地方上,举人身份还是很稀罕的!
要知道举人名下的田地以及仆役那都是可以减免赋税徭役的。
普通老百姓当然也知道田挂到别人名下不好,可碰上荒年不这样做一大家子人都活不下去,倒不如找个可信的乡绅豪强投献自家土地。
再艰难点的,连自己儿女都卖出去。
乡绅老爷们得了田地,自己也可以活下去,怎么看都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对吧!
眼前都熬不过去了,谁还能考虑以后?
李贽年轻时便是不懂这一点,不愿意同流合污,说话做事处处得罪人,才会过得穷途潦倒。
后来眼睁睁看着自家孩子一个个夭亡,世间的名利富贵对他更是没了意义,他依然我行我素地在各个职位上当个刺头,吸收着自己能接受到的所有知识。
即便目前住得差、吃得差、俸禄约等于没有,李贽还是对现在的生活挺满意。
在京师他可以借阅许多书,可以接触许多有思想有文化的人(虽然其中很多人都瞧不上他)。
四十多岁的年纪,正适合多学多思!
至于近来又得罪了好几位同僚和上司……问题不大,道不同不相为谋!
顾闲好奇心一向很旺盛,得知李贽住在朝廷为官员准备的群租房里,顿时来了兴趣:“那说好了,我改天去寻你玩耍。”
人总不能一天到晚学习,还是得出去遛遛弯的!
说不定官员群租房那边也有很多嫩草给鹅吃呢?
想到这里,顾闲兴致勃勃地问:“你们那边的院子里有长草吗?”
李贽:?
为什么会问这样的问题?
顾闲看出了李贽的迷茫,当着李贽的面吹了个长长的口哨。
那只不知在哪觅食的鹅嘎地应了一声,张着翅膀飞快朝他们这边跑来。
顾闲抱起日渐圆润的小鹅给李贽看:“有草的话,我带它过去觅食!虽说回家每天菜叶子管够,但是家里的菜哪有去外面打野食香,鹅就爱到处啄啄啄。”
李贽:???
这一刻突然觉得好熟悉。
他想起来了,最近同僚们都在聊张居正家来了个小舅子,每天不是赶着鸭就是赶着鹅一路送他到宫门口。
当时还有人提过一嘴张居正妻弟的名字,但是因为李贽跟同僚关系不太好,所以人家聊天都不带他,所以他只依稀听到个顾字。
现在回忆一下,当时同僚说的名字确实像是“顾闲”。
李贽道:“草倒是有,就是不知道合不合它胃口。”
他多瞧了那只小鹅一眼,顿觉它不是普通的鹅了,它是天天送张居正去上衙的鹅。
想到顾闲一声口哨就把鹅喊了过来,李贽不由夸了一句:“这鹅真有灵性。”
顾闲一脸惆怅:“我也这么觉得,本来我还想着养大做烧鹅,但它这么聪明又这么信任我,我都舍不得了。”
李贽:“…………”
这么一说,他感觉寺里的烤鸭味越发香了,连顾闲放下地的那只小鹅都瞧着都皮红肉嫩。
罪过了!
李贽觉得自己不能再待下去了,拎着肉粽和顾闲告辞。
顾闲出来玩耍了这么久也觉玩够了,挥别李贽回了王世贞那边。
他与王世贞说起遇到李贽的事。
王世贞出身太仓王氏,往上追溯的话那就是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父亲蒙冤受难前往来的从来都是当世名流,李贽一个举人出身的八品小官还真不在他的交友范围之内。
没办法,京师这地方连状元都不值钱,连进士都没考上的人就跑来这地方混官场,哪能指望有人能注意到他?
听顾闲说起李贽如今的处境,王世贞也有些叹惋:“他这样的人确实到哪寸步难行。”
王世贞自己也是这样的人,得罪人的事情从来都没少干,区别只在于他出身优渥,不至于苦了自己。
想到今天顾闲当着高拱他们的面大骂党争,王世贞只觉若是将来高拱当权,这小子恐怕也讨不了好。
只能看张居正能不能在内阁中站稳脚跟了。
王世贞提笔给顾闲布置了今天的作业,放他归家去。
顾闲看了眼上头的题目和书单,总感觉自己的功课一天比一天多、一天比一天难,不会是王世贞按照他自己的水平安排的吧?
不过瞧见王世贞一副“你不会这点功课都做不完吧”的态度,顾闲又把到嘴的抗议咽了回去。
迟早要跟你们这些天才拼了!
顾闲带着当天的课业归家,不免去找张居正说起此事,强烈谴责王世贞这种“以己度人”的行为。
张居正心道估计是你表现得太轻松了,人家才给你加功课。只不过当着顾闲的面,张居正还是劝道:“你老师这么安排也是觉得你能做到。他要是不对你严加要求,我才更不放心把你交给他教导。”
顾闲觉得自己找错抱怨对象了,决定溜之大吉,改为去找张敬修他们说起这事儿。
几个外甥一听,讨走题目和书单传阅了一番,纷纷表示要抄上一份回去研究。
小舅舅都学到这里了,他们也不能落后!
顾闲:?
可恶,就没有人跟他有共鸣吗?几个外甥都不对劲!
还是年纪尚小的张简修正常一点,眼巴巴地凑过来问:“晚上吃什么?”
顾闲顿时舒服了,世上也不都是张敬修他们这种嗜学如命的家伙嘛!
他说道:“白天吃多了粽子和肉,晚上给你们准备了百合汤饼和绿豆糕,要不然夜里睡不好。”
百合耐热又耐寒,京师也有人种,只不过不是每种百合都能吃,顾闲也是这两天到处溜达才挑出适合和面做汤饼的甜百合。
吃百合花这种事,顾闲是从好友高濂那里学来的。
高濂住在杭州西湖边,种什么花都挺容易活,他又看什么都觉得能吃,琢磨出许多以花入菜的食谱。
百合的花和球茎本身是有毒的,得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才能吃。
顾闲不仅缠着高濂学会了全套手法,后来还时不时搞点小创新写信跟高濂交流,这点困难当然难不倒他。
现在他做的百合汤饼,连高濂这个首倡者吃了都说好!
张简修却是头一次听说花还能吃,一直到百合汤饼上桌都还有点不敢置信,他小心翼翼地嗦了一口,只觉那汤饼滑溜溜的,一下子就滑进了他胃里去,只余下口中的些许余香。
白天吃了许多大鱼大肉以及不太好消化的粽子,这口味清淡的百合汤饼一下肚,倒像是把残余在食道和肠胃里的油脂都尽数涤净了,舒坦!
张居正都感觉自己现在吃好睡好,早起永远神清气爽。
若不是顾闲这么个半大小子太能吃也太会吃,这么从年头吃到年尾花销太大,估计岳父岳母也舍不得把他送出来吧?
翌日一早,百官又该兢兢业业为朝廷干活,今天不管是去上衙的张居正还是去上学的张敬修几人都带上了一小包绿豆糕。
据顾闲所说,这个可以藏在身上不叫人发现,饿了拿一块出来吃。
顾闲遛着鹅前往法华寺的路上遇到正要去礼部打杂的李贽,还热情地投喂他一包绿豆糕,这糕点最适合夏天吃。
李贽颇为感动地收下那包绿豆糕,一转头发现几个同僚正在不远处瞧着自己。
他回了对方一个“你瞅啥”的眼神,迈步走入礼部衙署。
结果这天同僚居然主动跟他搭话,明里暗里打听他和顾闲怎么认识的,他跟张阁老有没有搭上线。
都说宰相门前七品官,宰相家看门的尚且如此,何况是被张居正默许每日赶着鹅送他到宫门的妻弟?
李贽察觉同僚态度的转变,心中却没有半分欣喜,反倒觉得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家伙有些可笑。
张居正一入阁,连他身边的家仆游七都被人捧起来了,据说聚会时这些平日里最讲究身份地位、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的同僚对着游七一口一个“楚滨先生”。
李贽向来不会被邀请去聚会,一直没亲眼见识过他们这种转变,没想到今天居然因为跟顾闲这么个半大小子成了朋友而享受到了类似的待遇。
这些年李贽冷眼旁观,只觉天底下最趋炎附势之人怕是都在这大明官场中。
对同僚们突如其来的亲近,李贽一概都不搭理,仍是我行我素地做自己的事。
中途李贽感觉自己有点饿了,打开顾闲塞给他的那包绿豆糕尝了一块,顿觉五脏六腑都得到了抚慰。
其实昨儿尝到顾闲给的粽子时,李贽就有这样的感觉。
仿佛短暂地从处处都是罪恶与苦难的阿鼻地狱里被带回了人间,心中那盘桓不去的对世俗、对时局的愤懑消散了大半。
也许这人世间仍有许多值得追寻的美好事物?
……
顾闲每日忙着做菜、读书、写功课,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好些天,这日清早他正要去法华寺寻王世贞交作业,却听到斜刺里传来一声叫唤:“闲哥儿!”
顾闲循声转过头,喜笑颜开地跑向那候在路旁等他的青年:“春生你什么时候来京师了?”
来人姓沈,名唤春生,祖上也是出过官的,不过他这一支负责族中各项营生,沈春生从小就被作为接班人培养,在许多人心里已经打上了商人的烙印。
虽说明朝没有明令规定商贾不得参加科举,商贾子弟更是遍布朝廷(比如张四维、王崇古、杨博他们这个互为姻亲的晋商集团),但是如果是商贾本人去参加科举,很多人都不愿意给他们作保。
士农工商,商贾始终是末流。当官府想起你的时候,估计就是想要你捐款建设本地了!
家族中的分工注定沈春生这辈子无缘于科举。
不过他自己也喜欢经商,顾闲此前做出成色更佳的白糖便是他拿去当做生意的敲门砖了。普通人吃不起昂贵的白糖,但达官贵人、乡绅豪强永远不会嫌弃更高品质的享受。
沈春生熟知顾闲性情 ,笑着回道:“我也是昨儿才到,今儿一早便来找你了。”
顾闲听后顿时满意了,高兴地与他叙话。
沈春生这趟来京师是为了生意上的事,他没打算拉顾闲来经商,只挑拣着顾闲爱听的话题与他讲了:“你说的玉米我寻到了,福建一些山民有种,当地人叫它‘番麦’,说是从佛郎机人那里得来的,番薯倒是没找着。”
顾闲两眼一亮:“我前些天还惦记着呢,你就给我带来了这样的好消息!”
目前他住在朝廷为低品京官划分出来的官员大院里,一个院子能住好多人,位置也不怎么好。
好在官位低微也有官位低微的好处,他这个礼部司务只是个八品小官,根本没资格上朝,否则恐怕每天宵禁一开就出发也赶不上。
以举人之身入仕大多是像他这样永远只在□□品的末流小官职位上打转,那点俸禄还不如辞官归家用自己的举人身份接受投献,当个自自在在的举人老爷——
在地方上,举人身份还是很稀罕的!
要知道举人名下的田地以及仆役那都是可以减免赋税徭役的。
普通老百姓当然也知道田挂到别人名下不好,可碰上荒年不这样做一大家子人都活不下去,倒不如找个可信的乡绅豪强投献自家土地。
再艰难点的,连自己儿女都卖出去。
乡绅老爷们得了田地,自己也可以活下去,怎么看都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对吧!
眼前都熬不过去了,谁还能考虑以后?
李贽年轻时便是不懂这一点,不愿意同流合污,说话做事处处得罪人,才会过得穷途潦倒。
后来眼睁睁看着自家孩子一个个夭亡,世间的名利富贵对他更是没了意义,他依然我行我素地在各个职位上当个刺头,吸收着自己能接受到的所有知识。
即便目前住得差、吃得差、俸禄约等于没有,李贽还是对现在的生活挺满意。
在京师他可以借阅许多书,可以接触许多有思想有文化的人(虽然其中很多人都瞧不上他)。
四十多岁的年纪,正适合多学多思!
至于近来又得罪了好几位同僚和上司……问题不大,道不同不相为谋!
顾闲好奇心一向很旺盛,得知李贽住在朝廷为官员准备的群租房里,顿时来了兴趣:“那说好了,我改天去寻你玩耍。”
人总不能一天到晚学习,还是得出去遛遛弯的!
说不定官员群租房那边也有很多嫩草给鹅吃呢?
想到这里,顾闲兴致勃勃地问:“你们那边的院子里有长草吗?”
李贽:?
为什么会问这样的问题?
顾闲看出了李贽的迷茫,当着李贽的面吹了个长长的口哨。
那只不知在哪觅食的鹅嘎地应了一声,张着翅膀飞快朝他们这边跑来。
顾闲抱起日渐圆润的小鹅给李贽看:“有草的话,我带它过去觅食!虽说回家每天菜叶子管够,但是家里的菜哪有去外面打野食香,鹅就爱到处啄啄啄。”
李贽:???
这一刻突然觉得好熟悉。
他想起来了,最近同僚们都在聊张居正家来了个小舅子,每天不是赶着鸭就是赶着鹅一路送他到宫门口。
当时还有人提过一嘴张居正妻弟的名字,但是因为李贽跟同僚关系不太好,所以人家聊天都不带他,所以他只依稀听到个顾字。
现在回忆一下,当时同僚说的名字确实像是“顾闲”。
李贽道:“草倒是有,就是不知道合不合它胃口。”
他多瞧了那只小鹅一眼,顿觉它不是普通的鹅了,它是天天送张居正去上衙的鹅。
想到顾闲一声口哨就把鹅喊了过来,李贽不由夸了一句:“这鹅真有灵性。”
顾闲一脸惆怅:“我也这么觉得,本来我还想着养大做烧鹅,但它这么聪明又这么信任我,我都舍不得了。”
李贽:“…………”
这么一说,他感觉寺里的烤鸭味越发香了,连顾闲放下地的那只小鹅都瞧着都皮红肉嫩。
罪过了!
李贽觉得自己不能再待下去了,拎着肉粽和顾闲告辞。
顾闲出来玩耍了这么久也觉玩够了,挥别李贽回了王世贞那边。
他与王世贞说起遇到李贽的事。
王世贞出身太仓王氏,往上追溯的话那就是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父亲蒙冤受难前往来的从来都是当世名流,李贽一个举人出身的八品小官还真不在他的交友范围之内。
没办法,京师这地方连状元都不值钱,连进士都没考上的人就跑来这地方混官场,哪能指望有人能注意到他?
听顾闲说起李贽如今的处境,王世贞也有些叹惋:“他这样的人确实到哪寸步难行。”
王世贞自己也是这样的人,得罪人的事情从来都没少干,区别只在于他出身优渥,不至于苦了自己。
想到今天顾闲当着高拱他们的面大骂党争,王世贞只觉若是将来高拱当权,这小子恐怕也讨不了好。
只能看张居正能不能在内阁中站稳脚跟了。
王世贞提笔给顾闲布置了今天的作业,放他归家去。
顾闲看了眼上头的题目和书单,总感觉自己的功课一天比一天多、一天比一天难,不会是王世贞按照他自己的水平安排的吧?
不过瞧见王世贞一副“你不会这点功课都做不完吧”的态度,顾闲又把到嘴的抗议咽了回去。
迟早要跟你们这些天才拼了!
顾闲带着当天的课业归家,不免去找张居正说起此事,强烈谴责王世贞这种“以己度人”的行为。
张居正心道估计是你表现得太轻松了,人家才给你加功课。只不过当着顾闲的面,张居正还是劝道:“你老师这么安排也是觉得你能做到。他要是不对你严加要求,我才更不放心把你交给他教导。”
顾闲觉得自己找错抱怨对象了,决定溜之大吉,改为去找张敬修他们说起这事儿。
几个外甥一听,讨走题目和书单传阅了一番,纷纷表示要抄上一份回去研究。
小舅舅都学到这里了,他们也不能落后!
顾闲:?
可恶,就没有人跟他有共鸣吗?几个外甥都不对劲!
还是年纪尚小的张简修正常一点,眼巴巴地凑过来问:“晚上吃什么?”
顾闲顿时舒服了,世上也不都是张敬修他们这种嗜学如命的家伙嘛!
他说道:“白天吃多了粽子和肉,晚上给你们准备了百合汤饼和绿豆糕,要不然夜里睡不好。”
百合耐热又耐寒,京师也有人种,只不过不是每种百合都能吃,顾闲也是这两天到处溜达才挑出适合和面做汤饼的甜百合。
吃百合花这种事,顾闲是从好友高濂那里学来的。
高濂住在杭州西湖边,种什么花都挺容易活,他又看什么都觉得能吃,琢磨出许多以花入菜的食谱。
百合的花和球茎本身是有毒的,得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才能吃。
顾闲不仅缠着高濂学会了全套手法,后来还时不时搞点小创新写信跟高濂交流,这点困难当然难不倒他。
现在他做的百合汤饼,连高濂这个首倡者吃了都说好!
张简修却是头一次听说花还能吃,一直到百合汤饼上桌都还有点不敢置信,他小心翼翼地嗦了一口,只觉那汤饼滑溜溜的,一下子就滑进了他胃里去,只余下口中的些许余香。
白天吃了许多大鱼大肉以及不太好消化的粽子,这口味清淡的百合汤饼一下肚,倒像是把残余在食道和肠胃里的油脂都尽数涤净了,舒坦!
张居正都感觉自己现在吃好睡好,早起永远神清气爽。
若不是顾闲这么个半大小子太能吃也太会吃,这么从年头吃到年尾花销太大,估计岳父岳母也舍不得把他送出来吧?
翌日一早,百官又该兢兢业业为朝廷干活,今天不管是去上衙的张居正还是去上学的张敬修几人都带上了一小包绿豆糕。
据顾闲所说,这个可以藏在身上不叫人发现,饿了拿一块出来吃。
顾闲遛着鹅前往法华寺的路上遇到正要去礼部打杂的李贽,还热情地投喂他一包绿豆糕,这糕点最适合夏天吃。
李贽颇为感动地收下那包绿豆糕,一转头发现几个同僚正在不远处瞧着自己。
他回了对方一个“你瞅啥”的眼神,迈步走入礼部衙署。
结果这天同僚居然主动跟他搭话,明里暗里打听他和顾闲怎么认识的,他跟张阁老有没有搭上线。
都说宰相门前七品官,宰相家看门的尚且如此,何况是被张居正默许每日赶着鹅送他到宫门的妻弟?
李贽察觉同僚态度的转变,心中却没有半分欣喜,反倒觉得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家伙有些可笑。
张居正一入阁,连他身边的家仆游七都被人捧起来了,据说聚会时这些平日里最讲究身份地位、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的同僚对着游七一口一个“楚滨先生”。
李贽向来不会被邀请去聚会,一直没亲眼见识过他们这种转变,没想到今天居然因为跟顾闲这么个半大小子成了朋友而享受到了类似的待遇。
这些年李贽冷眼旁观,只觉天底下最趋炎附势之人怕是都在这大明官场中。
对同僚们突如其来的亲近,李贽一概都不搭理,仍是我行我素地做自己的事。
中途李贽感觉自己有点饿了,打开顾闲塞给他的那包绿豆糕尝了一块,顿觉五脏六腑都得到了抚慰。
其实昨儿尝到顾闲给的粽子时,李贽就有这样的感觉。
仿佛短暂地从处处都是罪恶与苦难的阿鼻地狱里被带回了人间,心中那盘桓不去的对世俗、对时局的愤懑消散了大半。
也许这人世间仍有许多值得追寻的美好事物?
……
顾闲每日忙着做菜、读书、写功课,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好些天,这日清早他正要去法华寺寻王世贞交作业,却听到斜刺里传来一声叫唤:“闲哥儿!”
顾闲循声转过头,喜笑颜开地跑向那候在路旁等他的青年:“春生你什么时候来京师了?”
来人姓沈,名唤春生,祖上也是出过官的,不过他这一支负责族中各项营生,沈春生从小就被作为接班人培养,在许多人心里已经打上了商人的烙印。
虽说明朝没有明令规定商贾不得参加科举,商贾子弟更是遍布朝廷(比如张四维、王崇古、杨博他们这个互为姻亲的晋商集团),但是如果是商贾本人去参加科举,很多人都不愿意给他们作保。
士农工商,商贾始终是末流。当官府想起你的时候,估计就是想要你捐款建设本地了!
家族中的分工注定沈春生这辈子无缘于科举。
不过他自己也喜欢经商,顾闲此前做出成色更佳的白糖便是他拿去当做生意的敲门砖了。普通人吃不起昂贵的白糖,但达官贵人、乡绅豪强永远不会嫌弃更高品质的享受。
沈春生熟知顾闲性情 ,笑着回道:“我也是昨儿才到,今儿一早便来找你了。”
顾闲听后顿时满意了,高兴地与他叙话。
沈春生这趟来京师是为了生意上的事,他没打算拉顾闲来经商,只挑拣着顾闲爱听的话题与他讲了:“你说的玉米我寻到了,福建一些山民有种,当地人叫它‘番麦’,说是从佛郎机人那里得来的,番薯倒是没找着。”
顾闲两眼一亮:“我前些天还惦记着呢,你就给我带来了这样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