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占军接到消息,得知自主交会对接算法完成,当即放下手上的工作赶了过来。
再次从徐铭口中确认情况,当即决定尽快实验。
“今天出门就觉得心情格外好,想着有好事,原来是这么大的惊喜。”
“厉害。”
“只用四个月不到的时间,便解决算法问题,可是相当于给我们争取了更多周期。”
“相信我国的首次空间轨道自主对接实验,肯定能取得圆满的成功。”
办公区内,梁占军看着眼前的徐铭,丝毫没有掩饰自己脸上浮现出的激动。
旁边其他人,同样兴奋不已。
呼吸都仿佛急促起来。
最适合发射的窗口期是固定的,时间上不能更改。
否则会严重影响航天器进入预定轨道。
在这种情况下,算法开发如此迅速,相当于给其他部门争取了更多时间。
比如轨道的计算与预测。
梁占军认可徐铭,邀请其参与自主对接算法,更多是出于北斗项目时留下的印象,本以为能减轻这块压力,结果实际表现却如此令人吃惊。
短短四个月不到的时间,便完成了算法开发工作。
尽管眼下此算法,还未通过任务仿真试验。
念头停留在这里,他下秒又想到什么,话音才刚落下紧接着又补充句。
“关于算法的仿真测试,你这边有啥需求,院里保证无条件配合支持。”
徐铭闻言倒也没卖关子,下秒便表达意思。
“刚才我还在同许教授说起这个。”
“我准备构建整个交会对接系统的高保真模型,包括动力学传感器,执行机构甚至是各种故障模式,对设计的算法进行极限测试。”
“对于研发的GNC自主交会对接算法,徐教授可是非常的有信心。”许崇兴闻言在旁边微笑着附和一句。
以他对徐铭的了解,既然敢说出这句话,便说明对算法具有足够的自信。
倒也不会担心,所谓的极限测试。
何况这恰恰能保证成功率。
梁占军知道徐铭的数学建模水平,闻言也没有异议。
随即便点头答应下来。
“那好。”
“就按照你的要求进行安排。”说话时斩钉截铁。
……
徐铭得到院里的支持,立刻便展开行动,借助大量的实际数据,着手构建整个交会对接保真数学模型。
要知道数学模型本就是他擅长的,况且又有着多线程并行思维同时演算。
周期上倒不会太长。
加上院内以前构建的模型,最终只用几天时间。
尽管再次给了大家不少冲击力,愈发感觉到普通研究员和天才之间的差距,但眼下众人的关注点,却已落在了算法的仿真测试上面。
对其结果表示期待。
因为这除了是对他们这几个月工作的肯定,更关乎着天宫一号能否成功与神舟飞船实现自主对接。
4月13日,周五,空间技术研究院。
今天仿真实验室内,堪称有史以来最热闹的。
除徐铭和许崇兴以及郭昊强邱轩等人,主要负责整个仿真模拟工作外,梁占军和黄振海两位教授研究员,同样老早过来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至于其他院内的研究员,被吸引来的更是不少。
“经过这几天院内方面的鼎力配合,我们在院里强大的计算机群上,成功建立了整个系统高保真数学模型。”
“包括动力学模型,环境模型……”
“敏感器模型等。”
“还有GNC算法模型,也已经嵌入到回路中。”
徐铭站在中间的系统屏幕前,同身旁梁占军和黄振海讲解整个数学模型。
所谓的任务仿真,其核心思想是,在不点燃一枚发动机的情况下,在电脑计算机和模拟设备上,尽可能真实的复现并演练整个交会对接任务。
整个过程会进行成千上万次,只为太空中精确对接。
“大家都辛苦了。”
梁占军闻言点点头道:“你们按照自己的安排展开仿真测试就好。”
他和黄振海都未参与测试,完全以观众的身份出席。
把这句话听进耳中,徐铭便也不再多说,扭头把目光投向担任仿真人员的邱轩下达指令。
“邱副研究员。”
“开始吧。”
“收到徐教授。”邱轩强行按耐住兴奋情绪应声。
接着一番操作下,在纯数字环境中,虚拟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不断进行自主对接过程,同时仿真人员设置各种正常和极端的初始条件。
对算法的鲁棒性进行测试。
如果放在其他算法上,往往会发生很多问题,需要通过这个过程进行迭代。
可徐铭主持开发的GNC算法,却完全正常。
在经过多次重复自主对接过程后,均能让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精准对接,并实现自主分离的结果。
从某种程度上讲,已然标志着,国内航天工业具备掌握自主交会对接技术的能力。
面对反馈过来的数据结果,场内顿时掌声雷动。
“成功了。”
“GNC算法让两个航天器精准实现了对接。”
“简直完美。”
梁占军看到仿真测试结果,听到大礼包喊声,双手不要钱似的拍着。
面色都瞬间潮红起来。
尽管对徐铭开发的算法充满信心,但和眼下亲眼见证的感觉还是不一样。
待稍微平静下来后,连忙向徐铭等人表示祝贺。
“徐教授。”
“恭喜你们开发出可行的自主交会对接算法,这下我们的发射对接就更加有把握了。”
“只是单纯通过仿真测试可不行。”徐铭摇摇头接过梁占军的话表示道:“接下来还要进行可靠性分析。”
说完。
再次对邱轩下达了指令。
和仿真测试不同,可靠性分析的核心,是怀疑一切。
通过系统性的方法,找出所有可能的故障点,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估。
毕竟在复杂的太空环境中,任何突发状况,都是有可能出现的,只有具备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才算是真正掌握自主交会对接技术。
要知道自主交会对接技术,关系到空间站的建设。
更是其运营的保障。
总不能单靠运气来实现精准对接。
而几乎在徐铭话音落下的瞬间,邱轩便已经开始操作执行起来。
针对每一个零件和分系统,提出故障问题,并分析该故障对整个任务的影响。
“激光雷达电源失效。”
“姿态推力器卡死在开启位置。”
……
但由于GNC算法设计了故障诊断和重构,因此当这些故障出现,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开始执行应对方案,并判断是否能继续完成对接任务。
当最后的成功概率出现,场内再次掌声雷动。
“自动对接成功概率为99.95%”
这标志着GNC自主交会对接算法,虽开发周期只用了四个月不到的时间,却已然称得上非常成熟,能够帮助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实现自主交会对接。
“这次又是沾了徐铭的光,那么快就完成了项目,接下来可以好好休息喽。”许崇兴满脸喜色脱口低喃。
整个脸上始终堆着灿烂笑容。
他们信院与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主要就是开发自主交会对接算法。
如今借助徐铭的GNC算法,凭着今天的测试结果,基本可以直接结题。
接下来无非是重复的仿真测试,无疑会轻松下来。
梁占军也彻底放下心,对后面的发射对接,可以说把握起码多了几成。
因为被国际空间站项目拒绝,才想着建造自己的国产空间站,向全世界证明东方航天工业力量的崛起。
而要做成这件事,首要目标便是掌握自主对接技术。
但目前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拥有。
为此在宣布天宫一号计划的时候,引起了海外新闻媒体及航天机构方面的关注。
特别是阿美瑞肯国家航天局NASA。
其局长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天宫一号与神舟飞船的对接不可能成功,短时间内世界上不会有第三个国家能掌握自主交会对接技术。
此话一出。
可谓彻底把全球的目光,聚焦到天宫一号上面。
若届时不能实现精准自主交会对接,给海外国际航天机构一个强有力回应,那么国产航天工业无疑会成笑料。
连带之前的载人飞船试验成功,也会受到舆论影响。
所以作为项目核心负责人的梁占军,其承受着多大压力可想而知。
好在GNC算法通过仿真测试和可靠性分析,相当于给他打了一剂强心针。
“看来我的选择没有错,这次徐教授你可是为国产航天工业帮了大忙。”梁占军勉强控制着激动心情,发自内心向徐铭表示感激。
徐铭忙摆手道:
“梁教授您太客气了,作为国家学术科研人员,这本来就是我应该做的。”
“况且参与此项目,让我也有了不少新收获。”
“说起来还要谢谢梁教授你呢。”
他这话倒也没有毛病,毕竟若非刚好如此,他的信息学科想提升到4级,恐怕还需要专门花时间,哪里像现在这样借助新词条提升了并行思维能力。
对后续霍奇猜想的研究,都能提供很大助力。
就在他们两人聊着时,旁边黄振海突然想到什么,嘴唇微动同徐铭讲。
“徐教授。”
“你在数学上的实力比算法还要高,不知道能否帮我们检查一下,航天轨道的计算和预测结果是否精准?”
黄振海主要负责,轨道的计算与预测,关乎到航天器能否顺利进入预定的轨道。
可以说自主交会对接算法相辅相成。
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错误,都有可能导致对接失败。
起初他对组内的计算预测结果,是比较信任的,但看到GNC算法的强大,心里面便不免有些打鼓,生怕自己这边出现错误到时候拖大家后腿。
想到徐铭参与此项目,主要是被梁占军看中算法上的天赋之外,最厉害的还是数学领域上的成就。
于是便萌生了这个想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是把自己撰写的论文,拿给徐铭审核帮忙修改。
梁占军闻言顿时也来了兴趣。
嘴角挂出笑容,跟在后面附和了那么一句。
“如果能有徐教授你的认可,可是给我们的工作多上了一重保险。”
“那我先看看吧。”徐铭索性答应下来。
由于GNC算法的仿真测试和可靠性分析,已经有了具体的结果,实验室也就不需要徐铭盯着,有邱轩他们重复进行对接模拟即可。
徐铭接了新的活后,随即便同梁占军和黄振海过去。
来到负责轨道计算与预测的地方。
不得不说因这份工作涉及数学,刚走进来便感觉到有股熟悉感扑面而来。
放眼朝周围的写字板望去,能看到很多数学和动力学的公式符号。
很快。
徐铭在黄振海的位子坐下后,接过对方递来的数据和相应的计算结果,便当即沉浸其中展开验证。
现场其余组员,虽都知道徐铭在数学界的名气,脸上表情却无多少担忧。
甚至能用胸有成竹来形容。
被选中参与国家航天事业重要项目,他们无论在哪可以说都非常出众,自然也有着自己的骄傲在里面。
大家花费那么长时间和心血,共同完成的轨道计算和预测结果。
对其准确性很有信心。
徐铭可顾不上其他人的想法,自从多线程并未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在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总喜欢,同时推演几个不同的步骤过程。
加上又是最擅长的数学,效率可想而知。
以至于获得的学科经验值,都完全能忽略不计。
【经过努力学习,你的[数学]水平提升了,获得经验值2点。】
……
差不多仅用了快一个小时的时间,便暂时停下手上动作缓缓抬起视线。
目光看向一直坐在旁边黄振海和梁占军,直接开口说出自己的结论。
丝毫没有卖关子。
“天宫一号的目标轨道和神舟飞船的初始轨道,计算数值都非常精准。”
“不过预测的参数倾角有一些错误。”
话音才刚刚落下,没等黄振海发话,只见组内一位青年男生突然站起身来。
有些不太能接受这个结果。
“轨道参数倾角预测是我负责的,不会有问题。”
“这位是院里面的副研究员孔劲松,主要负责航天器轨道的预测工作。”黄振海反应过来急忙向徐铭介绍。
闻言徐铭并未在意,仅看了对方一眼,便直接从身旁拿起一张空白的草稿纸。
现场针对错误的地方重新推导起来。
对于数学这种严谨学科,言语上的争辩没有意义。
还是要拿公式和步骤说话。
最终在孔劲松的现场注视下,徐铭仅用了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便书写完了全部的论证过程并向对方递过去。
……
再次从徐铭口中确认情况,当即决定尽快实验。
“今天出门就觉得心情格外好,想着有好事,原来是这么大的惊喜。”
“厉害。”
“只用四个月不到的时间,便解决算法问题,可是相当于给我们争取了更多周期。”
“相信我国的首次空间轨道自主对接实验,肯定能取得圆满的成功。”
办公区内,梁占军看着眼前的徐铭,丝毫没有掩饰自己脸上浮现出的激动。
旁边其他人,同样兴奋不已。
呼吸都仿佛急促起来。
最适合发射的窗口期是固定的,时间上不能更改。
否则会严重影响航天器进入预定轨道。
在这种情况下,算法开发如此迅速,相当于给其他部门争取了更多时间。
比如轨道的计算与预测。
梁占军认可徐铭,邀请其参与自主对接算法,更多是出于北斗项目时留下的印象,本以为能减轻这块压力,结果实际表现却如此令人吃惊。
短短四个月不到的时间,便完成了算法开发工作。
尽管眼下此算法,还未通过任务仿真试验。
念头停留在这里,他下秒又想到什么,话音才刚落下紧接着又补充句。
“关于算法的仿真测试,你这边有啥需求,院里保证无条件配合支持。”
徐铭闻言倒也没卖关子,下秒便表达意思。
“刚才我还在同许教授说起这个。”
“我准备构建整个交会对接系统的高保真模型,包括动力学传感器,执行机构甚至是各种故障模式,对设计的算法进行极限测试。”
“对于研发的GNC自主交会对接算法,徐教授可是非常的有信心。”许崇兴闻言在旁边微笑着附和一句。
以他对徐铭的了解,既然敢说出这句话,便说明对算法具有足够的自信。
倒也不会担心,所谓的极限测试。
何况这恰恰能保证成功率。
梁占军知道徐铭的数学建模水平,闻言也没有异议。
随即便点头答应下来。
“那好。”
“就按照你的要求进行安排。”说话时斩钉截铁。
……
徐铭得到院里的支持,立刻便展开行动,借助大量的实际数据,着手构建整个交会对接保真数学模型。
要知道数学模型本就是他擅长的,况且又有着多线程并行思维同时演算。
周期上倒不会太长。
加上院内以前构建的模型,最终只用几天时间。
尽管再次给了大家不少冲击力,愈发感觉到普通研究员和天才之间的差距,但眼下众人的关注点,却已落在了算法的仿真测试上面。
对其结果表示期待。
因为这除了是对他们这几个月工作的肯定,更关乎着天宫一号能否成功与神舟飞船实现自主对接。
4月13日,周五,空间技术研究院。
今天仿真实验室内,堪称有史以来最热闹的。
除徐铭和许崇兴以及郭昊强邱轩等人,主要负责整个仿真模拟工作外,梁占军和黄振海两位教授研究员,同样老早过来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至于其他院内的研究员,被吸引来的更是不少。
“经过这几天院内方面的鼎力配合,我们在院里强大的计算机群上,成功建立了整个系统高保真数学模型。”
“包括动力学模型,环境模型……”
“敏感器模型等。”
“还有GNC算法模型,也已经嵌入到回路中。”
徐铭站在中间的系统屏幕前,同身旁梁占军和黄振海讲解整个数学模型。
所谓的任务仿真,其核心思想是,在不点燃一枚发动机的情况下,在电脑计算机和模拟设备上,尽可能真实的复现并演练整个交会对接任务。
整个过程会进行成千上万次,只为太空中精确对接。
“大家都辛苦了。”
梁占军闻言点点头道:“你们按照自己的安排展开仿真测试就好。”
他和黄振海都未参与测试,完全以观众的身份出席。
把这句话听进耳中,徐铭便也不再多说,扭头把目光投向担任仿真人员的邱轩下达指令。
“邱副研究员。”
“开始吧。”
“收到徐教授。”邱轩强行按耐住兴奋情绪应声。
接着一番操作下,在纯数字环境中,虚拟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不断进行自主对接过程,同时仿真人员设置各种正常和极端的初始条件。
对算法的鲁棒性进行测试。
如果放在其他算法上,往往会发生很多问题,需要通过这个过程进行迭代。
可徐铭主持开发的GNC算法,却完全正常。
在经过多次重复自主对接过程后,均能让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精准对接,并实现自主分离的结果。
从某种程度上讲,已然标志着,国内航天工业具备掌握自主交会对接技术的能力。
面对反馈过来的数据结果,场内顿时掌声雷动。
“成功了。”
“GNC算法让两个航天器精准实现了对接。”
“简直完美。”
梁占军看到仿真测试结果,听到大礼包喊声,双手不要钱似的拍着。
面色都瞬间潮红起来。
尽管对徐铭开发的算法充满信心,但和眼下亲眼见证的感觉还是不一样。
待稍微平静下来后,连忙向徐铭等人表示祝贺。
“徐教授。”
“恭喜你们开发出可行的自主交会对接算法,这下我们的发射对接就更加有把握了。”
“只是单纯通过仿真测试可不行。”徐铭摇摇头接过梁占军的话表示道:“接下来还要进行可靠性分析。”
说完。
再次对邱轩下达了指令。
和仿真测试不同,可靠性分析的核心,是怀疑一切。
通过系统性的方法,找出所有可能的故障点,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估。
毕竟在复杂的太空环境中,任何突发状况,都是有可能出现的,只有具备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才算是真正掌握自主交会对接技术。
要知道自主交会对接技术,关系到空间站的建设。
更是其运营的保障。
总不能单靠运气来实现精准对接。
而几乎在徐铭话音落下的瞬间,邱轩便已经开始操作执行起来。
针对每一个零件和分系统,提出故障问题,并分析该故障对整个任务的影响。
“激光雷达电源失效。”
“姿态推力器卡死在开启位置。”
……
但由于GNC算法设计了故障诊断和重构,因此当这些故障出现,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开始执行应对方案,并判断是否能继续完成对接任务。
当最后的成功概率出现,场内再次掌声雷动。
“自动对接成功概率为99.95%”
这标志着GNC自主交会对接算法,虽开发周期只用了四个月不到的时间,却已然称得上非常成熟,能够帮助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实现自主交会对接。
“这次又是沾了徐铭的光,那么快就完成了项目,接下来可以好好休息喽。”许崇兴满脸喜色脱口低喃。
整个脸上始终堆着灿烂笑容。
他们信院与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主要就是开发自主交会对接算法。
如今借助徐铭的GNC算法,凭着今天的测试结果,基本可以直接结题。
接下来无非是重复的仿真测试,无疑会轻松下来。
梁占军也彻底放下心,对后面的发射对接,可以说把握起码多了几成。
因为被国际空间站项目拒绝,才想着建造自己的国产空间站,向全世界证明东方航天工业力量的崛起。
而要做成这件事,首要目标便是掌握自主对接技术。
但目前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拥有。
为此在宣布天宫一号计划的时候,引起了海外新闻媒体及航天机构方面的关注。
特别是阿美瑞肯国家航天局NASA。
其局长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天宫一号与神舟飞船的对接不可能成功,短时间内世界上不会有第三个国家能掌握自主交会对接技术。
此话一出。
可谓彻底把全球的目光,聚焦到天宫一号上面。
若届时不能实现精准自主交会对接,给海外国际航天机构一个强有力回应,那么国产航天工业无疑会成笑料。
连带之前的载人飞船试验成功,也会受到舆论影响。
所以作为项目核心负责人的梁占军,其承受着多大压力可想而知。
好在GNC算法通过仿真测试和可靠性分析,相当于给他打了一剂强心针。
“看来我的选择没有错,这次徐教授你可是为国产航天工业帮了大忙。”梁占军勉强控制着激动心情,发自内心向徐铭表示感激。
徐铭忙摆手道:
“梁教授您太客气了,作为国家学术科研人员,这本来就是我应该做的。”
“况且参与此项目,让我也有了不少新收获。”
“说起来还要谢谢梁教授你呢。”
他这话倒也没有毛病,毕竟若非刚好如此,他的信息学科想提升到4级,恐怕还需要专门花时间,哪里像现在这样借助新词条提升了并行思维能力。
对后续霍奇猜想的研究,都能提供很大助力。
就在他们两人聊着时,旁边黄振海突然想到什么,嘴唇微动同徐铭讲。
“徐教授。”
“你在数学上的实力比算法还要高,不知道能否帮我们检查一下,航天轨道的计算和预测结果是否精准?”
黄振海主要负责,轨道的计算与预测,关乎到航天器能否顺利进入预定的轨道。
可以说自主交会对接算法相辅相成。
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错误,都有可能导致对接失败。
起初他对组内的计算预测结果,是比较信任的,但看到GNC算法的强大,心里面便不免有些打鼓,生怕自己这边出现错误到时候拖大家后腿。
想到徐铭参与此项目,主要是被梁占军看中算法上的天赋之外,最厉害的还是数学领域上的成就。
于是便萌生了这个想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是把自己撰写的论文,拿给徐铭审核帮忙修改。
梁占军闻言顿时也来了兴趣。
嘴角挂出笑容,跟在后面附和了那么一句。
“如果能有徐教授你的认可,可是给我们的工作多上了一重保险。”
“那我先看看吧。”徐铭索性答应下来。
由于GNC算法的仿真测试和可靠性分析,已经有了具体的结果,实验室也就不需要徐铭盯着,有邱轩他们重复进行对接模拟即可。
徐铭接了新的活后,随即便同梁占军和黄振海过去。
来到负责轨道计算与预测的地方。
不得不说因这份工作涉及数学,刚走进来便感觉到有股熟悉感扑面而来。
放眼朝周围的写字板望去,能看到很多数学和动力学的公式符号。
很快。
徐铭在黄振海的位子坐下后,接过对方递来的数据和相应的计算结果,便当即沉浸其中展开验证。
现场其余组员,虽都知道徐铭在数学界的名气,脸上表情却无多少担忧。
甚至能用胸有成竹来形容。
被选中参与国家航天事业重要项目,他们无论在哪可以说都非常出众,自然也有着自己的骄傲在里面。
大家花费那么长时间和心血,共同完成的轨道计算和预测结果。
对其准确性很有信心。
徐铭可顾不上其他人的想法,自从多线程并未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在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总喜欢,同时推演几个不同的步骤过程。
加上又是最擅长的数学,效率可想而知。
以至于获得的学科经验值,都完全能忽略不计。
【经过努力学习,你的[数学]水平提升了,获得经验值2点。】
……
差不多仅用了快一个小时的时间,便暂时停下手上动作缓缓抬起视线。
目光看向一直坐在旁边黄振海和梁占军,直接开口说出自己的结论。
丝毫没有卖关子。
“天宫一号的目标轨道和神舟飞船的初始轨道,计算数值都非常精准。”
“不过预测的参数倾角有一些错误。”
话音才刚刚落下,没等黄振海发话,只见组内一位青年男生突然站起身来。
有些不太能接受这个结果。
“轨道参数倾角预测是我负责的,不会有问题。”
“这位是院里面的副研究员孔劲松,主要负责航天器轨道的预测工作。”黄振海反应过来急忙向徐铭介绍。
闻言徐铭并未在意,仅看了对方一眼,便直接从身旁拿起一张空白的草稿纸。
现场针对错误的地方重新推导起来。
对于数学这种严谨学科,言语上的争辩没有意义。
还是要拿公式和步骤说话。
最终在孔劲松的现场注视下,徐铭仅用了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便书写完了全部的论证过程并向对方递过去。
……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这个学霸过于自律,这个学霸过于自律最新章节,这个学霸过于自律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这个学霸过于自律,这个学霸过于自律最新章节,这个学霸过于自律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