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将夹河之战的惨烈与转折,赤裸裸地展现在洪武十三年的苍穹之下。

  画面接续前战,燕军大营内,气氛凝重。大将谭渊战死的阴霾尚未散去,白日强攻盛庸左翼受挫的阴影又笼罩心头。士卒疲惫,诸将脸上难掩焦虑。

  画面中,年轻的燕王朱棣虽面露疲惫,眼神却如淬火之刃,扫过帐中诸将。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穿透力,瞬间点燃了帐内几近熄灭的火焰。“狭路相逢勇者胜!南军亦是血肉之躯,有何惧哉?!明日,再战!”

  晨光熹微,两军于昨日血战的夹河平原再次列阵。

  燕军旗帜在东北方猎猎作响,盛庸大军则如铜墙铁壁般扼守西南。

  鼓声如雷,杀声震天!

  画面中,燕军骑兵在朱棣、朱能等悍将率领下,如同数股狂暴的钢铁洪流,轮番冲击着盛庸坚固的防线。

  南军则凭借严密的阵型和火器,顽强抵抗。

  双方你来我往,战阵犬牙交错,尸骸枕藉,战况陷入胶着,胜负难分。

  时间在惨烈的厮杀中流逝,画面快速流转,日头已从东天升至中天,又渐渐西斜。

  战斗已持续了三四个时辰,双方士卒皆已力竭,汗水浸透征袍,喘息粗重如牛。

  空气仿佛凝固,只剩下兵刃撞击的刺耳声和垂死的哀嚎。

  就在这僵持的紧要关头,异变陡生!

  只见天幕上,东北方向骤然卷起一股狂飙!飞沙走石,遮天蔽日!

  狂暴的东北风裹挟着漫天的黄尘,如同一条咆哮的土龙,直扑西南方向的盛庸军阵!

  南军士兵瞬间遭殃!他们正对着狂风袭来的方向,眼睛被沙尘迷得无法睁开,口鼻中灌满尘土,呼吸都变得困难!

  更要命的是,那强风卷起的漫天尘埃,完全遮蔽了视线,连近在咫尺的战友都看不清,更遑论分辨敌我、组织有效的防御或反击!整个盛庸军阵瞬间陷入一片混乱和恐慌!

  与南军的狼狈截然相反,背对狂风的燕军,此刻如同神助!强劲的东北风成了他们冲锋的绝佳助力!

  朱棣眼中精光爆射,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战机,振臂狂呼:“天助我也!杀!”

  “杀!!!”憋屈了一整日的燕军将士,爆发出震天的怒吼!

  朱能等大将率领左右两翼精锐骑兵,如同两柄被狂风加速的巨斧,狠狠劈入因风沙而混乱不堪的南军侧翼和后方!

  画面在漫天风沙中变得模糊而混乱,只能看到南军旗帜纷纷倒下,士兵如潮水般溃退,自相践踏,死伤枕藉!

  盛庸纵使有通天之能,也无法在这天地之威和燕军狂攻下稳住阵脚,只能含恨收拢残兵,狼狈不堪地向德州方向败退。

  而正率军赶来欲与盛庸会合的吴杰、平安部,闻此噩耗,也只得灰溜溜地缩回了真定城。

  风沙渐息,天幕定格在狼藉的战场和燕军将士高举兵器、迎着残阳欢呼的剪影上。

  字幕宣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彻底扭转了战局,燕军凭借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一举击溃强敌,重新夺回了战略主动权!

  洪武时空的广场上,一片寂静。对于这场大风,大多数人只是觉得寻常。

  毕竟天有不测风云,打仗遇到风沙再正常不过,远不如上次吹断李景隆帅旗那般“神异”。南军倒霉,燕王运气好罢了。只有极少数深谙兵事的老将,眼神微凝,若有所思。

  ---

  奉天殿前勋贵班列中,刚刚“处理”完常茂那场闹剧、带着一身晦气回来的曹国公李文忠,此刻却完全被天幕上燕王朱棣抓住风沙战机、果断出击的一幕吸引了。

  他脸上的郁气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纯粹的、属于沙场宿将的激赏!

  “好!好一个燕王殿下!”李文忠忍不住拊掌赞叹,声音洪亮,引得周围勋贵纷纷侧目。

  他目光灼灼地盯着天幕上朱棣乘风挥军的身影,对坐在他身侧、一直沉默观战的魏国公徐达(朱棣岳父)由衷说道:

  “魏国公!在下今日,最佩服您这位贤婿的,便是这一点!”

  他伸手指向天幕,“临阵机变,学习之快,当真骇人!更难得是这份眼光与决断!您看,名将之资,并非在于每一战都能料敌先机、稳操胜券,那非人力所能及。”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深深的感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或许是对自己那不成器儿子的):

  “真正的名将,是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局中,敏锐地抓住那一点稍纵即逝的胜算!哪怕这胜算只有一分,甚至只是老天爷赏脸刮来的一阵风!他就能将这‘一分胜算’,死死攥在手里,不计代价,全力将其打成十分胜局!此等胆魄、眼光与决断,方为克敌制胜之本!殿下……深谙此道啊!”

  李文忠这番话,发自肺腑,掷地有声。周围的勋贵们,如冯胜、傅友德等,闻言皆是缓缓点头,深以为然。

  抛开立场不谈,朱棣在夹河之战的表现,尤其是捕捉和利用战机的能力,确实展现出了超一流的军事素养。

  “曹国公慧眼如炬,看得透彻!”

  “是啊,南军空有雄兵,主将(盛庸)也算能战,奈何……”

  “奈何摊上那么个束手束脚的朝廷!纵有十分力,也只能使出三分!”

  “依我看呐,这靖难之役,燕王最终能赢,怕真不是他有多强,”

  一位老侯爷捋着胡须,压低了声音,道出了许多人心中的想法。

  “实在是……建文朝廷太不成器!自毁长城啊!”

  此言一出,周围一片心有戚戚焉的附和。天幕展示的建文君臣一系列骚操作,早已让这些开国勋贵们对其彻底失去了信心。

  徐达端坐一旁,听着众人议论,尤其是李文忠对女婿的赞叹,脸上依旧平静无波,只是微微颔首,目光深邃地望向天幕,谁也猜不透这位大明军神此刻心中所想。

  ---

  江西,分宜县。

  那方被府吏“关照”着的小院,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雨将至。

  黄湜(黄子澄)枯坐在冰冷的石凳上,面前石桌上放着的粗陶茶盏早已凉透。

  他死死盯着天幕上盛庸大军在风沙中崩溃、狼狈退往德州的画面,看着那行宣告夹河之战结束、燕军重掌优势的字幕,最后定格在建文帝再次“罢免”齐泰、黄子澄并将其“谪出京城募兵”的消息上。

  “砰!”

  黄湜猛地一拳砸在石桌上!凉透的茶水溅出,沾湿了他的袖袍,他却浑然不觉!

  胸中的愤懑、绝望和对建文帝优柔寡断、首鼠两端的鄙夷,如同火山般喷发出来!

  “蠢材!竖子不足与谋!!”他对着天幕上那个未来“自己”被谪出的身影,嘶声怒吼,仿佛在怒其不争,“都到这个时候了!还玩这套掩耳盗铃的把戏?!‘罢免’?‘谪出’?还暗中募兵?哈!骗鬼呢!骗得了天下悠悠众口吗?骗得了那虎视眈眈的燕逆吗?!”

  他站起身,在狭小的院子里焦躁地踱步,如同困兽:

  “眼下该做什么?啊?!盛庸新败,士气已堕!燕逆锋芒正盛!此时就该当机立断,彻底改变方略!”

  黄湜猛地停下脚步,眼神中闪烁着一种近乎疯狂的决绝,对着虚空中的建文帝厉声喝道:

  “第一!严令盛庸!放弃主动求战!深沟高垒,扼守德州、真定等要害!像铁铉守济南那样,把朱棣死死困在河北!耗其锐气,断其粮道!这才是以静制动,以守待变的上策!”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黄湜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以身殉道的悲壮和恨铁不成钢的愤懑,“杀了我!还有齐泰!立刻公开问斩!昭告天下!”

  他仿佛看到了那个优柔寡断的天子,激动地挥舞着手臂:

  “陛下!您要明白!削藩之策,由我二人首倡!天下人早已视我等为祸首,为燕逆‘清君侧’之口实!此刻罢官谪出,徒留笑柄!”

  “唯有取我二人项上人头!悬于国门!才能向天下昭示您‘幡然醒悟’、‘痛改前非’、‘放弃削藩’之决心!才能斩断燕逆最大的道义旗帜!”

  “才能让那些还在观望的藩王、士绅、乃至盛庸麾下的将士,看到朝廷的诚意和破釜沉舟的勇气!才有那么一丝可能……挽回人心啊!”

  黄湜的声音因激动而嘶哑,充满了绝望的呐喊:

  “用我二人的血!去换一线生机!这才是弃车保帅!这才是帝王心术!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既想保那点虚伪的‘仁德’名声,舍不得杀我们平息众怒,又不敢再用我们得罪藩王,搞什么暗度陈仓的‘谪出募兵’!”

  “这算什么?这只会让天下人更加看清朝廷的软弱、反复和无能!让燕逆的清君侧檄文更加理直气壮!陛下啊陛下……您……您真是……愚不可及!愚不可及啊!!”

  他颓然坐倒,双手掩面,肩膀剧烈地颤抖着。石桌上的凉茶,映出他扭曲痛苦的面容。

  他知道,那个未来的自己(黄子澄),恐怕至死都在做着“拨乱反正”的迷梦,却不知正是建文帝这种看似仁慈、实则愚蠢的“保全”,将他们和整个朝廷,一步步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最新章节,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