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真并不知道刘裕已经派人北上,也不知道有关孙夫人可能被立为正妻的流言。
此刻,他正密切关注着安定将士的反应。
自赫连璝走后,同样有一则流言在晋军内部流传。
当然,那则流言是刘义真有意散播的。
王镇恶的营寨中,夫蒙何渊神秘兮兮地找到荔非灵越,他瞟了眼四周,见没什么人,这才小心翼翼道:“如今大家都在传,桂阳公收取了岭北,有人进言要将我们安定将士迁回原籍,灵越,我知道桂阳公赏识你,你可得替我们这群同乡说话,不能眼睁睁看着桂阳公听信谗言。”
原来,刘义真收取了岭北,就必须派兵驻守,也必须向十室九空的安定郡迁徙人口。
这种情况下,第一选择当然是把安定军民迁回原籍。
然而,尽管安定是故土,可在见识了长安、五陵原的繁华后,谁还愿意迁回这穷山恶水的边陲。
荔非灵越指着自己苦笑:“我?我一个厮杀的粗汉,有什么资格劝谏桂阳公。”
他甚至连主动面见刘义真的资格都没有。
夫蒙何渊想了想,也觉得好友所言在理,正苦恼着,突然灵机一动:“不如我们串联乡人,一起向桂阳公陈情。”
荔非灵越闻言,神情大变,他厉声喝斥:“夫蒙何渊!你想找死,我现在就可以成全你,你吃了雄心豹子胆,竟敢煽动军中将士,你这是陈情,还是想要逼迫桂阳公!这是多大的罪过,你担得起吗!”
夫蒙何渊脸色一白,赶忙解释:“若无桂阳公,我们岂能向赫连勃勃复仇,我又怎敢忘恩负义,况且,你也知道,我上有父母,下有阿弟...”
“行了!以后管住这张嘴,不要什么话都往外面冒,念在相识多年,今日之事,我会烂在腹中,再有下次,休怪我荔非灵越不念旧情!”
“当然,当然。”
荔非灵越冷哼一声,没有再理会夫蒙何渊。
其实夫蒙何渊不是第一个找到他的,很多旧相识都在为那则传闻而忧虑,也确实生出了些许怨言。
不过,如今刘义真在关中的威望足够高,真要强行把安定军民迁回原籍,他们纵使不满,也不敢因此哗变。
总体来说,于刘义真而言,回迁安定军民一事,影响是可控的。
想要做事,总得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如果事事畏首畏尾,就想着当个烂好人,注定一事无成。
当然,刘义真也想利用迁回安定军民的机会,推出一项他准备已久的政策。
刘义真唤来杜骥,递给他一道奏疏:“看完后,拿去誊抄一遍,再找机会宣扬出去。”
杜骥看了眼封面,默念道:“《请均安定荒田疏》?”
晋朝不分田,开国初年,实行的是占田课田制。
占田制允许农民占据无主的荒地开垦,平民的话,男子一人可占田70亩,女子50亩。
官吏以官品高低贵贱占田,一品占50顷,以下每品递减5顷,至九品占10顷。
而课田,则是指不论占田多少,男子皆以50亩的标准课税,女子则以20亩的标准课税。
但占田令没有规定对兼并土地的惩罚,致使所谓的占田上限名存实亡。
也就是说,一个没有当官的士人实际占田700亩,他也只需要缴纳50亩的税,另一个平民百姓实际占田7亩,他还是要承担50亩的税。
沉重的负担,致使大量民众弃耕逃亡,有鉴于此,东晋在咸和五年(330年)推行了度田收租制,按照实际占田数量收税,规定每亩征收税米3升。
初衷是好的,但因触犯世家大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最终于太元元年(376年)被废止,转而改课定额的3斛米,即‘口税米3斛’。
从东汉至唐初,1斛皆为100升。
也就是说,在‘口税米3斛’的制度下,百姓不管占田多少,占不占田,缴纳的税都是度田收租制下占田100亩的标准。
民众不堪重负,所以才会有后来的五斗米起义。
晋朝的田亩制度,于刘义真看来,已经走到了尽头。
它的替代者,自然是历史上北魏所推行的均田令。
领先时代半步是伟人,领先时代一步的是疯子,任何政策的推行,都必须与时代背景相符合。
已现在北方的情况来说,均田制确实比占田制更适宜,有现成的答案,刘义真自然照抄不误。
安定郡几乎没有了平民,大片大片都是无主的荒田,刘义真如果想要试点的话,没有比这更合适的地方了。
当然,田亩制度事关重大,刘义真不能自作主张,需得将奏疏送往彭城,交给刘裕决断。
但不妨碍刘义真将这道奏疏提前宣扬出去,用以安抚被迁回原籍的将士。
就算刘裕不同意,等刘义真回了彭城,也有的是法子说服他。
杜骥逐字逐句地看完,合上了奏疏,抬头道:“敢问府主将来是要以此法推行天下?”
刘义真皱着眉:“不错,为国家计,早晚推行此令,难道杜别驾反对这件事情?”
均田令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公田禁止买卖,如果真能严格执行,也可以较为有效地限制土地兼并。
这与世家大族的利益不符,杜骥出自京兆杜氏,如果他反对,倒也不足为奇。
只是,让刘义真没有想到的是,杜骥拱手道:“不敢,下吏恳请府主交由下吏上疏,如此,于府主的名声无碍。”
刘义真大受感动,然而,他拒绝了杜骥的好意:“这个骂名,杜别驾担不起,只有太尉与我,方能分担。”
刘裕不怕得罪人。
五年前,即义熙九年(413年),就已经在东晋全国范围内推行过一次土断。
不过,那次土断并不包括刘裕的基本盘,即居住在晋陵(江苏镇江)一带的徐、兖、青三州流民。
正因为把基本盘排除在外,所以义熙九年的土断非常严格,执行的也比较彻底,重新整理了户口,取消对其余各州侨民的优待,又搜括出了大量被士族藏匿的隐户。
刘裕连江南士族都能放手打压,又怎会顾忌北方士族的反应。
今后如果要将均田令推行全国,就必须是由刘裕主导此事。
刘义真有这么一位凶名赫赫,又威望崇高的父亲,自然要利用起来。
以刘裕疼爱儿子的性格来说,本就应该是他替刘义真遮风挡雨,而不是刘义真为他冲锋陷阵。
当然,刘义真作为最先上疏,要在安定郡试点均田令的人,未来也会连带着遭到士人的埋怨。
但主要的仇恨都被刘裕吸收了。
这一点点的埋怨,于刘义真而言,无关痛痒。
此刻,他正密切关注着安定将士的反应。
自赫连璝走后,同样有一则流言在晋军内部流传。
当然,那则流言是刘义真有意散播的。
王镇恶的营寨中,夫蒙何渊神秘兮兮地找到荔非灵越,他瞟了眼四周,见没什么人,这才小心翼翼道:“如今大家都在传,桂阳公收取了岭北,有人进言要将我们安定将士迁回原籍,灵越,我知道桂阳公赏识你,你可得替我们这群同乡说话,不能眼睁睁看着桂阳公听信谗言。”
原来,刘义真收取了岭北,就必须派兵驻守,也必须向十室九空的安定郡迁徙人口。
这种情况下,第一选择当然是把安定军民迁回原籍。
然而,尽管安定是故土,可在见识了长安、五陵原的繁华后,谁还愿意迁回这穷山恶水的边陲。
荔非灵越指着自己苦笑:“我?我一个厮杀的粗汉,有什么资格劝谏桂阳公。”
他甚至连主动面见刘义真的资格都没有。
夫蒙何渊想了想,也觉得好友所言在理,正苦恼着,突然灵机一动:“不如我们串联乡人,一起向桂阳公陈情。”
荔非灵越闻言,神情大变,他厉声喝斥:“夫蒙何渊!你想找死,我现在就可以成全你,你吃了雄心豹子胆,竟敢煽动军中将士,你这是陈情,还是想要逼迫桂阳公!这是多大的罪过,你担得起吗!”
夫蒙何渊脸色一白,赶忙解释:“若无桂阳公,我们岂能向赫连勃勃复仇,我又怎敢忘恩负义,况且,你也知道,我上有父母,下有阿弟...”
“行了!以后管住这张嘴,不要什么话都往外面冒,念在相识多年,今日之事,我会烂在腹中,再有下次,休怪我荔非灵越不念旧情!”
“当然,当然。”
荔非灵越冷哼一声,没有再理会夫蒙何渊。
其实夫蒙何渊不是第一个找到他的,很多旧相识都在为那则传闻而忧虑,也确实生出了些许怨言。
不过,如今刘义真在关中的威望足够高,真要强行把安定军民迁回原籍,他们纵使不满,也不敢因此哗变。
总体来说,于刘义真而言,回迁安定军民一事,影响是可控的。
想要做事,总得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如果事事畏首畏尾,就想着当个烂好人,注定一事无成。
当然,刘义真也想利用迁回安定军民的机会,推出一项他准备已久的政策。
刘义真唤来杜骥,递给他一道奏疏:“看完后,拿去誊抄一遍,再找机会宣扬出去。”
杜骥看了眼封面,默念道:“《请均安定荒田疏》?”
晋朝不分田,开国初年,实行的是占田课田制。
占田制允许农民占据无主的荒地开垦,平民的话,男子一人可占田70亩,女子50亩。
官吏以官品高低贵贱占田,一品占50顷,以下每品递减5顷,至九品占10顷。
而课田,则是指不论占田多少,男子皆以50亩的标准课税,女子则以20亩的标准课税。
但占田令没有规定对兼并土地的惩罚,致使所谓的占田上限名存实亡。
也就是说,一个没有当官的士人实际占田700亩,他也只需要缴纳50亩的税,另一个平民百姓实际占田7亩,他还是要承担50亩的税。
沉重的负担,致使大量民众弃耕逃亡,有鉴于此,东晋在咸和五年(330年)推行了度田收租制,按照实际占田数量收税,规定每亩征收税米3升。
初衷是好的,但因触犯世家大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最终于太元元年(376年)被废止,转而改课定额的3斛米,即‘口税米3斛’。
从东汉至唐初,1斛皆为100升。
也就是说,在‘口税米3斛’的制度下,百姓不管占田多少,占不占田,缴纳的税都是度田收租制下占田100亩的标准。
民众不堪重负,所以才会有后来的五斗米起义。
晋朝的田亩制度,于刘义真看来,已经走到了尽头。
它的替代者,自然是历史上北魏所推行的均田令。
领先时代半步是伟人,领先时代一步的是疯子,任何政策的推行,都必须与时代背景相符合。
已现在北方的情况来说,均田制确实比占田制更适宜,有现成的答案,刘义真自然照抄不误。
安定郡几乎没有了平民,大片大片都是无主的荒田,刘义真如果想要试点的话,没有比这更合适的地方了。
当然,田亩制度事关重大,刘义真不能自作主张,需得将奏疏送往彭城,交给刘裕决断。
但不妨碍刘义真将这道奏疏提前宣扬出去,用以安抚被迁回原籍的将士。
就算刘裕不同意,等刘义真回了彭城,也有的是法子说服他。
杜骥逐字逐句地看完,合上了奏疏,抬头道:“敢问府主将来是要以此法推行天下?”
刘义真皱着眉:“不错,为国家计,早晚推行此令,难道杜别驾反对这件事情?”
均田令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公田禁止买卖,如果真能严格执行,也可以较为有效地限制土地兼并。
这与世家大族的利益不符,杜骥出自京兆杜氏,如果他反对,倒也不足为奇。
只是,让刘义真没有想到的是,杜骥拱手道:“不敢,下吏恳请府主交由下吏上疏,如此,于府主的名声无碍。”
刘义真大受感动,然而,他拒绝了杜骥的好意:“这个骂名,杜别驾担不起,只有太尉与我,方能分担。”
刘裕不怕得罪人。
五年前,即义熙九年(413年),就已经在东晋全国范围内推行过一次土断。
不过,那次土断并不包括刘裕的基本盘,即居住在晋陵(江苏镇江)一带的徐、兖、青三州流民。
正因为把基本盘排除在外,所以义熙九年的土断非常严格,执行的也比较彻底,重新整理了户口,取消对其余各州侨民的优待,又搜括出了大量被士族藏匿的隐户。
刘裕连江南士族都能放手打压,又怎会顾忌北方士族的反应。
今后如果要将均田令推行全国,就必须是由刘裕主导此事。
刘义真有这么一位凶名赫赫,又威望崇高的父亲,自然要利用起来。
以刘裕疼爱儿子的性格来说,本就应该是他替刘义真遮风挡雨,而不是刘义真为他冲锋陷阵。
当然,刘义真作为最先上疏,要在安定郡试点均田令的人,未来也会连带着遭到士人的埋怨。
但主要的仇恨都被刘裕吸收了。
这一点点的埋怨,于刘义真而言,无关痛痒。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最新章节,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最新章节,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