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六年,春。

  天清气朗环境十分美好,整个长安城的人都见证了一出大戏的演绎和继续发展。

  陈璟的“辞官告老书”并未曾得到皇帝的准允,而是开始了惯例的三请四让流程,但当三请四让流程结束了之后,出乎人们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皇帝没有对陈璟的辞官告老书发表新的态度——按照常理来说这个时候的皇帝应该是表示同意的,然后陈璟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回去了。

  但也同样没有对陈璟的告老书表示否定——否定了之后,陈璟就需要正式回到朝堂上,承担起来一个身为丞相的职责了。

  可以这么说,通过陈璟和皇帝的“交手博弈”,陈璟暂时处于一种“薛定谔”的状态中。

  因为皇帝没有批示——所以陈璟在名义上还是丞相——因为陈璟已经提交告老书——所以他此时在实际上已经离开了丞相的位置。

  一个完美的“工具人”就这么诞生了。

  既占据着丞相的位置,让什么人都没有办法升上来,又没有占据着丞相的位置,可以让皇帝陛下信任的大臣们以另外一种身份把控了丞相署的权力。

  在这一年,皇帝对于霍氏的宠爱也逐渐的走上了巅峰。

  霍光从地方回来之后,将他对于地方诸多藩王的调查等事全都提交到了皇帝那里,但出人意料的是,皇帝并没有很急切的对这些政务进行处理,反而是暂时拖延。

  至于霍光?

  因为这一次立下的功劳,所以霍光被皇帝陛下赏识,正式进入到了朝堂之中,成为了皇帝身旁的“郎中”,而随着皇帝的一纸令下,霍光只在郎中这个位置上做了三天,就马不停蹄的升级到了另外一个位置。

  这个位置,名为——“尚书台”。

  是的,尚书台。

  这是一个方才成立没有多久的机构,但他的“权力”却如同是“丞相署”一样,甚至是较之丞相署更大一些。

  因为丞相署无论在如何的庞大,他名义上也是一个“臣子”机构,而尚书台则是不一样。

  尚书台是皇帝所设立的“内庭机构”。

  或者说,这个时期的尚书台并不是日后的“尚书省”,哪怕在法理上、在职能上、在传承上、乃至于在任何的时空概念上去看,尚书台都是尚书省的前身。

  此时的尚书台更加类似于大明时期的“司礼监”。

  他是一个由皇帝设立的,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或者说他更像是司礼监以及内阁的结合体,因为他同样是可以干涉外廷的朝政。

  这个机构的前身是文帝时期的“内廷”,当初的文帝为了制衡前朝的势力,所以发展出来了这么一个内廷,以对应以丞相为首的“外廷”,发展到了武帝时期,内廷其实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模型和政治体系。

  只是到了武德帝时期,武德帝彻底将这个机构给放在了表面上,也就是所谓的“尚书台”了。

  霍光便是第一任的尚书令。

  而事实上,大汉未来的政治框架机构,在这个时期已经初具规模。

  丞相事实上从一个变成了“三个”。

  第一,丞相。真正意义上的、名义上的丞相。

  第二,尚书台令。名义上的郎中、实际上的内相。

  第三,丞相署内吏。名义上的吏,实际上的高官。

  而在这种情况下,“丞相”陈璟因为想要告老,所以已经离开了丞相署的情况下,大汉的朝政开始形成了“楚汉争霸”的局面。

  此时的朝廷“党争”,实际上已经从原本的“陈氏”对抗“外戚”转变为了“陈氏”对抗“霍氏”。

  看似没有发生变化,但实则发生了非常惊人的变化。

  因为一个人。

  一个名为“卫青”的人,一个功勋卓著的人,一个几乎可以说的上是必定青史留名的人。

  卫青和霍去病原本是外戚势力集团的核心人物,他们两个人代表着的、象征着的就是外戚势力集团,因为他们是现如今的陛下,当年的太子刘据的舅舅和表哥。

  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就会形成“陈氏”对抗“刘据”的局面,而这样子的局面一旦形成,朝堂上的微弱平衡立刻就会被打破。

  所以刘据费尽心思的转变了这种矛盾。

  将“陈氏”和“皇帝”的矛盾,转变成了“陈氏”和“霍氏”的矛盾。

  可能会有人说,那现在不还是一样的吗?

  难道霍去病和卫青就能够从霍氏集团中脱离出去了?

  答案是:对的,他们可以从霍氏集团中脱离出去,或者说必定能够从霍氏集团中脱离出去。

  这也是刘据削弱陈氏与刘氏矛盾中的神来一笔——他同时削弱了外戚势力集团,或者说直接将外戚势力集团给连窝端了。

  在这里,若是刘据必须要感谢一个人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霍仲孺”,或许有人对这个名字不熟悉,也或许有人觉着这个人很无关紧要,但不得不说,在如今刘据的谋划中,霍仲孺这个人居功甚伟。

  他很多人不熟悉,但他有两个儿子,所有人应该都很熟悉。

  一个叫做“霍去病”,另外一个叫做“霍光”。

  在这里必须是要整理一下思绪谜团。

  或许有人会说,霍去病是外戚,那霍光不也是外戚?

  答案是错误的。

  因为霍去病是外戚是因为他的舅舅是卫青、他的姨母是卫子夫,他的母亲则是这两位的弟弟——同时也是刘据的姨母。

  而霍光虽然和霍去病一个父亲,但却不是同一个母亲——他的母亲是霍仲孺回到了老家之后找的当地的一个女子。

  他们两个同父异母。

  而象征着“外戚”的那一丝血缘关系,则是断在了这个同父异母上。

  由是,刘据的一张大网,一箭双雕的计策彻底施行成功。

  霍去病、卫青、陈定这三个人互相牵制、互相对抗,互相制衡——霍去病和陈定之间是有关系的,因为霍去病的老师是陈氏七杰之一。

  他们既是对手,也是朋友,所以相互抵消制衡,早就不参与到朝堂事务中了。

  而“霍光”不同。

  他与陈氏没有任何的关系,但又好像是有点关系,与皇帝也没有任何的关系,但又好似有点那么关系。

  从血脉伦理上来说,霍光和刘据是没有关系的,但从社会学的角度说,他们是有关系的——刘据将霍去病当成表哥,自然也就当霍光当成表弟。

  从社会学上来说,霍光和陈定是没有关系的,但从人情世故的角度来说,他们是有关系的——霍光的哥哥是陈氏的弟子,他多少也是陈氏的门生之一。

  这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又泾渭分明的两个势力集团。

  而这两个集团和刘据又都有点那么关系,又没有那么点关系,整个朝堂像是一张巨大的蜘蛛网一样,将所有人都网罗了进来。

  武德六年的春日,二月。

  本应该着急的陈璟却没有丝毫的着急,或者说他不仅仅没有着急,反而是显得十分轻松惬意,闭关在家家中编修典籍——顺手将长安学宫中昔日“二陈”的后人子嗣,也就是新的“二陈”抓了回来,他们决心一起编撰一本典籍。

  一本可以对抗儒家“五经”的典籍。

  皇帝也没有什么动作,直接了当的同意了。

  .... ....

  未央宫中

  刘据的神色在烛火中变得忽暗忽明,他轻轻的叹了口气,手中拨弄着那黑白色的棋子,脸上的神情十分凝重紧张。

  “陈氏,到底想要做什么呢?”

  他不明白,也不知道,但他知道,自己已经制定好的计划,已经展望的未来,绝对不允许任何人的挑衅和破坏。

  他准备再次试探陈氏一下了。

  .... .....

  然而变故来的就是这么快,不等他试探一下陈氏,在武德六年的夏日,五月,最热的天气中,陈璟以及小二陈从闭关中走出,他们整理编撰出了两本书籍。

  《实用学》以及实用学在政治上的经典著作——被称之为永远无法超越的经典、实用学的集大成者——《政治学》。

  实用学以及政治学的问世象征着另外一件事情。

  当年的二陈,真的可以被称之为“子”了。

  他们完成了诸子百家时代之后,任何人都没有完成的一个成就——即,被诸子百家共同认可为“子”,人们将他们并称之为“二陈”。

  .... .....

  长安学宫中

  此处鱼龙混杂,诸子百家的学说都在此处汇聚,以实用学为核心纲领,百家都在绽放着自己的光辉。

  但能够被列为“必修”的,其实也就只有儒家的五经、道家的庄子、道德经、墨家的墨子、农家的农子、法家的韩非子、汉律。

  因为子啊事实上,从前的实用学只是一个学说,而没有成为一个“派系”。

  今日,诸子百家的那几位领袖,都在看着共同的两本书。

  第一,实用学。

  第二,政治学。

  所有人都为之惊叹,所有人都在称颂。

  而就在这样万众一心的局面中,陈璟开始了属于陈氏的第一波“自证”。

  他要斩断一切,急流勇退。

  以退为进的根本核心,是“退”,急流勇退,方得始终。

  PS:汇报一下,跑了一趟又一趟,说了今天发工资,两点去了学校问,十分干脆利落的说今天发,五点再问,会计制单,七点再问,校长正在一个个的线上勾选审核,九点还没等我问,人家发来一个“交易失败”的图,说不知道银行出了什么问题,交易失败了,很抱歉让您等了,明天让会计去银行立刻解决。哈哈,就是把所有的漏洞全都堵上了,一问就是态度很好的在弄了,流程在走了——我还查了一下,我们学校的法人身上背了好几个执行,都被列为失信人名单了,限制高消费了,好像大家都在努力了。劳动仲裁也不会有用了。捂着胸口倒下。但是大家不用担心,我正在调节心态,争取早日恢复正常时间更新。毕竟书测给了我个大惊喜.....书的成绩好好哦嘿嘿嘿嘿嘿嘿,完全裹得住我生活了,而且番茄老爷刚发了稿费!还能再苟一段时间!

  Or2

  以后尽量少吐酸水,多给大家码字!今天继续六千!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操控祖宗:从楚汉争霸创千年世家,操控祖宗:从楚汉争霸创千年世家最新章节,操控祖宗:从楚汉争霸创千年世家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