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会。

  大汉的朝会很有意思,尤其是在武德帝接手朝堂之后。

  因为在这里,大汉的朝会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大朝会,也就是外朝会,第二个则是小朝会,也就是内廷会。

  相当于领导班子的全体会议以及常委会的区别。

  此时的大朝会中,所有有资格来参加朝会的人都在悄咪咪的看着最前方的一个人,这个人闭着眼睛,坐在那里,处于政治风暴的最中心。

  一个有资格倚老卖老的人——丞相陈璟。

  这位不是辞官告老还乡了吗?虽然皇帝还没有批准,但是他这个时候来朝堂上做什么呢?

  所有人都在注意着他。

  以至于皇帝在过来的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坐在那里的陈璟,而他的心中也顿时浮现出了“果然如此”的情绪。

  武德帝做好了一切的心理准备,他已经做好了要面对陈璟大招的准备了。

  无论有什么招数,来吧!

  他刘据不会害怕的!

  他可是斗过他父亲那个老登,并且最后获得了胜利的人!

  然而陈璟的第一招便让他有些“茫然”了。

  像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陈璟的第一招是一封奏疏——与他告老无关,好似是已经摆烂了,你既然不同意,那我就自己把掉在地上的脸面捡起来,继续为朝政服务。

  这封奏疏在历史中也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名字。

  他的名字很长,但只要是后世中研究历史的、研究古代政治的,乃至于研究古代文学的人,都无法忽视这样子一封奏疏。

  他们没有办法绕开这么一座巨大的“大山”。

  因为他被称之为“华夏古代政治历史的变革先锋曲”。

  他的名字叫做

  《谏奏孝廉制度及无序政治官吏所用疏》

  这个名字很长,其中所述文体长篇大论,江河而上,煌煌日照,其言微言大义,其意酣畅淋漓,真可谓是天下古今第一雄文。

  甚至一些长安学宫中有资格参与到这一次朝会的那些大儒都沉浸在了陈璟的“念诵”声中,在他们看来,这哪里是一篇谏奏疏?这分明就是一篇可以青史留名的文章!

  当然了,他们所预料的也不错。

  当华夏的历史逐渐走到了近代后,这篇千古雄文也被收录在了大学政治以及大学语文所必修的文章序列之中,甚至研究生、博士生中也有许多专精古代政治、古代文学、乃至于古代制度的人去研究他。

  不提以后,只论现在。

  朝堂上,霍光眉眼灼灼,脸上带着十分亢奋的神色听取着陈璟这一篇“奏疏”,他在自己的心里默默的开始整理自己的思绪。

  他想明白陈璟到底想要做些什么,而很快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摆在了明面上。

  陈璟要以一种近乎于蛮横的角度,半推翻举孝廉这个官吏任用制度。

  霍光心中大惊。

  他以一种怪异而又惊愕的眼神看着陈璟。

  陈氏这是疯了吗?

  整个朝堂上,大概只有极少数的几个老东西以及坐在皇位上的那位才以一种近乎于恐怖的政治怪物的直觉看出来了一些东西。

  刘据的神色感慨。

  他看着陈璟,陈氏不仅没有疯,而且十分理智。

  自己心中的疑惑也得到了解答。

  现在变革“举孝廉”这种官吏任用制度的阻力大吗?

  看似很大,毕竟有那么多的受益者——但其实阻力并不大。

  因为“霍光”。

  为什么?

  因为霍光并非是出身“举孝廉”,他自己便是出身于“长安学宫”的考核,而后成为了朝堂上的一名官吏,这甚至是得到了先皇认可的!

  这就导致了一件事情,霍光天生的站在了举孝廉制度的对立面。

  而长安学宫这个庞然大物.....看似不算什么,但其实,近五年来近乎于一半的大汉官吏都是出身于长安学宫的,他们的身上都有一层浓厚的学宫考核派。

  又因为长安学宫的“宫长”历来都是由历任皇帝担任的,所以那些学子其实便是出身于“天子门生”。

  所以变革举孝廉制度对皇帝也是很有好处的。

  于是答案便很简单了。

  一件由两个权臣之一提出来的,对皇帝、对权臣派系之二、对天下大多数的学子都没有任何坏处的变革,会遭受到谁的反对?

  反对力量会很强吗?

  简直是开玩笑。

  而刘据的神色却并未缓和,他只是盯着陈璟的眼睛,他的直觉告诉他,陈璟真正的用意、那个可以让自己决定到底是缓和态度,还是再次试探的“大招”要来了。

  “然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宫先前所考核的内容都是由学宫的几位教谕、大儒等出题,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而天下人也苦于不知道学习什么,考核什么,因此限制了成为官吏的前路。”

  “臣请议。”

  “于长安学宫中所立“科目”者九,立为“九经”,其中,必冶经者有三,凡所需要考核学宫成为官吏者,皆要冶此三经,令从其余六者中择选其一,为辅冶经学。”

  “唯有此,方可得其上,入而为考核,出则为官吏。”

  至此,陈璟的第一个招数已经用出,他抬起头看着刘据,眼眸中的神色闪烁不定,也同样是在告诉着刘据:“这便是我的办法,这便是我的图谋。”

  “我想要的,只不过是三经之一的注经权而已,将这个权力给我,陈氏就可以放弃手中一部分权力,而后蛰伏起来,之后既可以保护刘氏,也可以保护自己。”

  这样子的态度,只能够用两个字来形容。

  敞亮。

  皇帝心动了吗?

  皇帝心动了。

  他不仅心动了,甚至还十分可耻的松了口气——毕竟要对付陈氏这样子一个庞然大物,对于皇帝来说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啊。

  再者说了,这也不仅仅是困难的事....

  这是能不能的事情啊!

  陈氏这样子一个忠君爱国,几代人都在为你刘氏奋斗、甚至不求名不求利、不干涉朝政,一心为国、一心为刘、一心为民的标杆性人物,你把他给干掉了?

  那你还能信任谁?

  这就好像是一场三国杀,你把一个已经亮明了身份,明牌的忠臣、誓死捍卫你的忠臣给首先杀了——你让内奸怎么想?

  你让其他反贼怎么想?

  你让另外一个忠臣怎么想?

  动陈氏,刘氏的政治信誉度彻底完蛋——甚至有可能引发民众的舆情反弹,失去刘氏赖以生存的民心统治基础。

  而不动陈氏.....刘据又是心里真的害怕!

  左右好像都是死。

  没有什么路是可以生存的。

  如今,陈氏给了另外一种选择。

  即:我放弃一部分的权力,让渡给你,换取另外一部分的权力。

  如何?

  .... .....

  武德六年,夏,七月。

  一场大雨落在地上,将树叶都是打的零零碎碎的落在地上,目之一切能够看到的东西全都成为了尘埃,到处都充斥着大雨方才过去的潮湿味道。

  而大汉也迎来了一场大地震。

  天子诏令,设立“经学九科”,以此作为长安学宫中的考核重点,唯有能够通过这一点的人,并且得到了举孝廉的人,才能够成为官吏。

  经过了数轮激烈的角逐。

  “经学九科”终于缓缓落下了帷幕。

  其中,所有学子必须修习的三门经学为“实用学”、“春秋”、“政治学”;而六门可以选择修习的经学则是“尚书”、“论语”、“墨子”、“庄子”、“老子”、“韩非子”。

  当这个消息被下发了之后,所有人都在惊叹中又觉着十分正常。

  在三门必修的经学中,陈氏的学说占据了两个,而儒家在经过无数的思索与抉择之后,最终还是决定将“春秋”放入必修之中,将尚书放在了选修中。

  因为在儒家的诸多大儒看来,春秋更多的是传递了孔子的为人处事以及思想观念的诸多“微言大义”,而尚书更像是一本“政治参考书”。

  至于为什么没有选择论语?

  也很简单,第一是因为论语的题材,第二则是因为对于论语的解读在这个时候还有些少,大多数都是春秋的各种版本,更好注经。

  于是,天下定。

  .... .....

  甘泉宫中。

  更深露重,但此时甘泉宫中的几个人都没有睡觉的意思,反而全都十分的活跃,并且在下一场无声的博弈棋局。

  其中人物,很显然。

  刘据!

  陈璟!

  陈恒、陈远!

  刘据缓缓的吐了口气,他看着陈璟,心中也明白,今日晚上恐怕才是能够决定陈璟什么时候回到官渡的核心。

  “这么晚了,陈公来此有何重要的事情吗?”

  陈璟淡淡一笑,他看向刘据,轻声感慨,先是卖惨,后是说自己的身体不好,暗中催促皇帝赶紧将他的告老书同意。

  之后话题一转,转到了面前这两个人的身上。

  “此二子乃陈氏中尚且有智慧的人,说自己心中有所愿景,请求我献于陛下,然则老臣老矣,只能让他们亲自来了。”

  刘据眼睛一亮。

  戏肉来了。

  看来,陈璟是想要用这两个人的两个不重要,但掌握了一部分权力的位置,加上“经学注经权”来换取陈氏如今明面上的一部分势力?

  这个交易值得吗?

  刘据没有过多思索。

  因为。

  值得!

  “哦?”

  他莞尔一笑,面加上带着和蔼慈善,一如当年文帝对陈熙、武帝对陈璟所说的话一样:“尔有何策献于朕?”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操控祖宗:从楚汉争霸创千年世家,操控祖宗:从楚汉争霸创千年世家最新章节,操控祖宗:从楚汉争霸创千年世家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