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 年的冬天,寒风凛冽,如刀割般划过江淮大地,似乎也预示着局势的陡然变化。国民党有计划地将安徽省动委会下设的 40 个工作团解散。这些工作团的成员,大多是满腔热血的学生,他们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毅然投身到抗日的浪潮中。
曾经,每个县都设有工作委员会,在县动委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动委会和工作团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使命:致力于搞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深入街头巷尾、乡村城镇,进行抗日宣传,用激昂的话语点燃民众心中的抗日怒火;不辞辛劳地发动群众,让民众意识到自己在抗战中的力量;鼓励、组织热血青年参军入伍,为抗日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推行二五减租政策,改善民众生活,以此凝聚民心,共同抵御外敌。
然而,局势却急转直下。国民党县政府里潜伏的特务,像隐藏在黑暗中的毒蛇,暗中窥视并掌握了动委会和工作团的一举一动。这些特务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许是为了维护国民党内部某些反动势力的利益,或许是受到了别有用心之人的指使,向国民党高层提供不实信息,歪曲工作团和动委会的抗日努力,导致这些积极抗日的组织被强行解散。
工作团成员们得知这一消息后,悲愤交加。他们不明白,为何在国家危亡之际,自己一心抗日的行动却遭到如此残酷的打击。但他们并未就此屈服,一些成员在暗中商议,即使组织被解散,也要继续寻找机会为抗日事业贡献力量,在困境中坚守着那份抗日救亡的初心。而这场变故,也让抗日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在重重阴霾之下,民众对未来的抗日之路,充满了担忧与迷茫。
1939 年,安徽省动委会下属工作团的解散,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波澜,在进步青年群体中引发了一次鲜明的阵营分化。那些认同共★★理念、思想进步的有志之士,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共★★,他们坚信共★★才是真正能够引领国家走向光明、实现抗日救亡的中流砥柱。而亲蒋且思想相对落后的人,则纷纷投向国民党一方。
合肥动委会在这风云变幻中,也经历着人事的频繁变动。其第一任指导员耿家书,本是早期的共★★员,却因账目不清这一棘手问题,无奈卸任,而后远走四川。耿家书的离去,让合肥动委会一时群龙无首。
田兰田在此关键时刻继任。表面上,他担任着指导员的职务,可实际上肩负着合肥工委书记的重任。田南田一心为抗日事业奔走,试图团结各方力量,推动抗日工作的开展。然而,11 月的一次保长训练班上,毕业典礼的讲话却成了矛盾激化的***。田兰田言辞恳切,针砭时弊,却不慎触犯了国民政府的某些利益。合肥县党部书记路世奎竟公然在讲台上,对着田兰田扇了两个耳光。这一粗暴举动,使得矛盾彻底公开化,让原本就暗流涌动的局势变得更加紧张。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田兰田与李维知先后撤离,转移至无为开成桥一带继续开展活动。组织上迅速做出决策,选派陶明接任田兰田的职务,希望能在这艰难的局面下,稳住合肥地区的抗日工作阵脚,继续凝聚力量,为抗日事业不懈奋斗。在这动荡的时局中,各方力量此消彼长,抗日之路虽布满荆棘,但共★★人始终坚守信念,在困境中顽强探索前行。
在那个局势错综复杂的时期,程明远在县动委会任职,凭借着细致的观察与深入的了解,逐渐摸清了唐县长手下的武装力量——县常备大队的底细。这县常备大队由唐县长兼任大队长,下辖三个中队,总计约 150 人枪,是一股不可小觑的武装势力。
程明远深知,若能争取到这股力量,对于抗日事业将是极大的助力。于是,他找到唐晓光,与之展开秘密会谈,直言想把这批武装拉出来,壮大抗日阵营。然而,唐晓光面露难色,道出实情:这大队是他从六安带过来的,要想将其整个拉出来,几乎不可能,一旦轻举妄动,定会立刻引起敌人警觉,前功尽弃。
程明远思索片刻后,沉稳地说道:“既然如此,若要不被敌人发现,你从这三个中队里挑选一个,把那些可靠的人以及精良的枪支集中编到一个中队,先做准备。待时机成熟,我会通知你下一步行动。”唐晓光听后,连连点头,对程明远的计划表示认可。
不仅如此,程明远还进一步动员唐晓光,将共★★员安排进合肥县政府工作,以此从内部推动抗日工作,扩大党的影响力。于是,经过一番精心安排,赵平担任了县政府的译电员,赵翅生出任县政府军事科长,褚鸣谷搞谍报,夏冰流担任合肥县抗日工作团团长,余梦平则出任县政府监印。
这些共★★员如同散布在黑暗中的火种,潜伏在合肥县政府的各个关键位置。他们在陈明远的统筹安排下,与唐晓光密切配合,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准备为抗日事业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变革,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一场秘密的抗日布局正悄然展开。
在唐晓光的住处,程明远已秘密工作了两个月之久。这段时间里,局势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而此时,程明远的妻子方毓芬仍在南关亭,尽心尽力地帮婆婆料理家务,对丈夫从事的秘密工作知之甚少。
10月10日,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却成为了行动计划的关键节点。程明远趁着无人之际,悄悄找到唐晓光,神情严肃且坚定地说道:“是时候行动了,把张业应所在的二中队先拉出来,对外就宣称是哗变,做个样子,混淆敌人的视线。”唐晓光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紧张与期待,他深知此次行动的重大意义和风险。
与此同时,程明远又安排李维知去南官亭接方毓芬。李维知领命后,迅速踏上行程。当李维知和方毓芬途经蟠龙墩圩子时,却听闻一个惊人的消息——合肥县政府警务大队竟跑掉一个中队。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整个局势瞬间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唐县长得知此事后,顿时慌了神,急忙亲自带队去追。
一时间,风云骤起。程明远原本精心策划的行动,因这意外情况而面临诸多变数。方毓芬在李维知的陪伴下,心中满是担忧与疑惑,但她深知此刻必须保持镇定。而程明远和唐晓光这边,一方面要按计划执行二中队的“哗变”行动,另一方面还得密切关注唐县长追逃以及整个局势的发展,以便随时做出应对之策。各方势力在这复杂的局势中相互交织,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已然拉开帷幕。
1939 年 11 月,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了以军事限共为主,政治限制限共为辅的方针,向华北掀起了第一次**高潮。12 月,程明远奉江北指挥部张云逸之命,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孙仲德处当参谋。与此同时,桂俊亭 7 月 1 日五支队成立时离开 15 团二营,也来到了江北游击纵队报道,孙仲德深知二位的能力,决定派他俩回肥西老家组织抗日武装,扩大或充实主力部队。
程明远与桂俊亭向孙仲德郑重辞别后,各自跨上一匹矫健的骏马,手握一杆锃亮的长枪,从藕塘出发,向着肥西的烧脉岗、雷马一带疾驰而去。马蹄扬起阵阵尘土,仿佛是他们激昂斗志的具象化。
抵达目的地后,他们正式挂牌成立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直属大队。这一举动,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瞬间吸引了当地百姓的目光。程明远和桂俊亭深知,宣传和发动群众是抗日斗争的关键,于是他们迅速展开行动,深入到群众之中。
他们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向广大群众讲述抗日的意义和紧迫性。程明远嗓音洪亮,他的话语充满力量:“乡亲们,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让我们的生活苦不堪言。只有团结起来,加入新四军,才能保卫我们的家园,把侵略者赶出去!”桂俊亭则用朴实的语言,将抗日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讲给百姓听。
当地穷苦百姓对程明远和桂俊亭并不陌生。早在西乡闹革命时,他们就给百姓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他们为穷苦大众谋福祉,打击土豪劣绅,百姓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如今,听闻他们号召大家参加新四军抗日,百姓们积极响应。
一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第一个站出来,大声说道:“我要参加新四军,扛枪打日本,为咱受苦的乡亲们报仇!”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人纷纷响应,大家群情激昂,报名的队伍越排越长。老人们欣慰地看着这一幕,眼中满是对未来的希望;妇女们则默默为即将参军的亲人准备行囊,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坚定的支持。
在程明远和桂俊亭的努力下,抗日的火种在烧脉岗、雷马一带迅速点燃,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直属大队不断壮大,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凝聚起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1940 年 1 月,在烧脉岗的街上,一场意义非凡的宣告打破了冬日的寂静。程明远和桂俊亭正式宣布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直属大队成立。朱抑仙担任大队长,大队下辖三个中队,这支新生的抗日队伍以合肥西部为核心区域,虽仅有队员近百人,枪支 40 余支,其余武器多为大刀、长矛,但队员们个个怀揣着抗日救国的热血。他们活跃在三河、中派、程店、双枣树和龙潭河一带,积极投身于抗日斗争,成为当地百姓心中的希望之光。
然而,3 月的一纸纵队指示,让直属大队踏上了新的征程——开赴庐江一带活动。当队伍行至肥西严店附近时,意外遭遇反动武装三河联防队长王庚年的阻击。王庚年,这个称霸一方的恶霸,听闻程明远和桂俊亭在烧脉岗招兵买马,早已怀恨在心,此刻更是觉得机会难得,妄图一举消灭这支新四军“土垒子”队伍。他带领着 300 多人的部队气势汹汹地追袭而来。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程明远果断率队趴在田埂边进行阻击。战斗瞬间打响,枪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就在局势紧张之时,一枚冒烟的手榴弹突然滚到了年仅 16 岁的程明来身边。程明来一下子愣住了,眼神中透露出恐惧与不知所措。千钧一发之际,程明远一个箭步冲上前,飞起一脚将手榴弹踢了出去。“轰”的一声巨响,手榴弹爆炸,尘土飞扬,两人瞬间被土掩埋。
尽管程明远等人英勇抵抗,但由于敌众我寡,直属大队陷入了困境。在激烈的战斗中,除三中队不幸被打垮外,一、二中队在程明远和桂俊亭的带领下,艰难地冲出了包围圈,撤到了“防虎”山区的凤凰尾。队伍来到老百姓家中,稍作喘息。
程明远和桂俊亭深知此时队伍面临的严峻形势,经过紧急商量后,决定兵分三路转移。桂俊亭带领一中队向舒城山区转移,利用山区复杂的地形继续开展抗日活动;程明远则带着第二中队前往定远朱家湾一带;朱抑仙则带着部分武装来到府北乡,坚持与敌人斗争。
这次遭遇战虽然让直属大队遭受了挫折,但队员们的抗日决心并未被磨灭。在这艰难的时刻,他们各自踏上新的征程,期待着在不同的地方继续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家园而战,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未完待续)
曾经,每个县都设有工作委员会,在县动委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动委会和工作团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使命:致力于搞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深入街头巷尾、乡村城镇,进行抗日宣传,用激昂的话语点燃民众心中的抗日怒火;不辞辛劳地发动群众,让民众意识到自己在抗战中的力量;鼓励、组织热血青年参军入伍,为抗日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推行二五减租政策,改善民众生活,以此凝聚民心,共同抵御外敌。
然而,局势却急转直下。国民党县政府里潜伏的特务,像隐藏在黑暗中的毒蛇,暗中窥视并掌握了动委会和工作团的一举一动。这些特务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许是为了维护国民党内部某些反动势力的利益,或许是受到了别有用心之人的指使,向国民党高层提供不实信息,歪曲工作团和动委会的抗日努力,导致这些积极抗日的组织被强行解散。
工作团成员们得知这一消息后,悲愤交加。他们不明白,为何在国家危亡之际,自己一心抗日的行动却遭到如此残酷的打击。但他们并未就此屈服,一些成员在暗中商议,即使组织被解散,也要继续寻找机会为抗日事业贡献力量,在困境中坚守着那份抗日救亡的初心。而这场变故,也让抗日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在重重阴霾之下,民众对未来的抗日之路,充满了担忧与迷茫。
1939 年,安徽省动委会下属工作团的解散,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波澜,在进步青年群体中引发了一次鲜明的阵营分化。那些认同共★★理念、思想进步的有志之士,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共★★,他们坚信共★★才是真正能够引领国家走向光明、实现抗日救亡的中流砥柱。而亲蒋且思想相对落后的人,则纷纷投向国民党一方。
合肥动委会在这风云变幻中,也经历着人事的频繁变动。其第一任指导员耿家书,本是早期的共★★员,却因账目不清这一棘手问题,无奈卸任,而后远走四川。耿家书的离去,让合肥动委会一时群龙无首。
田兰田在此关键时刻继任。表面上,他担任着指导员的职务,可实际上肩负着合肥工委书记的重任。田南田一心为抗日事业奔走,试图团结各方力量,推动抗日工作的开展。然而,11 月的一次保长训练班上,毕业典礼的讲话却成了矛盾激化的***。田兰田言辞恳切,针砭时弊,却不慎触犯了国民政府的某些利益。合肥县党部书记路世奎竟公然在讲台上,对着田兰田扇了两个耳光。这一粗暴举动,使得矛盾彻底公开化,让原本就暗流涌动的局势变得更加紧张。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田兰田与李维知先后撤离,转移至无为开成桥一带继续开展活动。组织上迅速做出决策,选派陶明接任田兰田的职务,希望能在这艰难的局面下,稳住合肥地区的抗日工作阵脚,继续凝聚力量,为抗日事业不懈奋斗。在这动荡的时局中,各方力量此消彼长,抗日之路虽布满荆棘,但共★★人始终坚守信念,在困境中顽强探索前行。
在那个局势错综复杂的时期,程明远在县动委会任职,凭借着细致的观察与深入的了解,逐渐摸清了唐县长手下的武装力量——县常备大队的底细。这县常备大队由唐县长兼任大队长,下辖三个中队,总计约 150 人枪,是一股不可小觑的武装势力。
程明远深知,若能争取到这股力量,对于抗日事业将是极大的助力。于是,他找到唐晓光,与之展开秘密会谈,直言想把这批武装拉出来,壮大抗日阵营。然而,唐晓光面露难色,道出实情:这大队是他从六安带过来的,要想将其整个拉出来,几乎不可能,一旦轻举妄动,定会立刻引起敌人警觉,前功尽弃。
程明远思索片刻后,沉稳地说道:“既然如此,若要不被敌人发现,你从这三个中队里挑选一个,把那些可靠的人以及精良的枪支集中编到一个中队,先做准备。待时机成熟,我会通知你下一步行动。”唐晓光听后,连连点头,对程明远的计划表示认可。
不仅如此,程明远还进一步动员唐晓光,将共★★员安排进合肥县政府工作,以此从内部推动抗日工作,扩大党的影响力。于是,经过一番精心安排,赵平担任了县政府的译电员,赵翅生出任县政府军事科长,褚鸣谷搞谍报,夏冰流担任合肥县抗日工作团团长,余梦平则出任县政府监印。
这些共★★员如同散布在黑暗中的火种,潜伏在合肥县政府的各个关键位置。他们在陈明远的统筹安排下,与唐晓光密切配合,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准备为抗日事业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变革,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一场秘密的抗日布局正悄然展开。
在唐晓光的住处,程明远已秘密工作了两个月之久。这段时间里,局势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而此时,程明远的妻子方毓芬仍在南关亭,尽心尽力地帮婆婆料理家务,对丈夫从事的秘密工作知之甚少。
10月10日,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却成为了行动计划的关键节点。程明远趁着无人之际,悄悄找到唐晓光,神情严肃且坚定地说道:“是时候行动了,把张业应所在的二中队先拉出来,对外就宣称是哗变,做个样子,混淆敌人的视线。”唐晓光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紧张与期待,他深知此次行动的重大意义和风险。
与此同时,程明远又安排李维知去南官亭接方毓芬。李维知领命后,迅速踏上行程。当李维知和方毓芬途经蟠龙墩圩子时,却听闻一个惊人的消息——合肥县政府警务大队竟跑掉一个中队。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整个局势瞬间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唐县长得知此事后,顿时慌了神,急忙亲自带队去追。
一时间,风云骤起。程明远原本精心策划的行动,因这意外情况而面临诸多变数。方毓芬在李维知的陪伴下,心中满是担忧与疑惑,但她深知此刻必须保持镇定。而程明远和唐晓光这边,一方面要按计划执行二中队的“哗变”行动,另一方面还得密切关注唐县长追逃以及整个局势的发展,以便随时做出应对之策。各方势力在这复杂的局势中相互交织,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已然拉开帷幕。
1939 年 11 月,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了以军事限共为主,政治限制限共为辅的方针,向华北掀起了第一次**高潮。12 月,程明远奉江北指挥部张云逸之命,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孙仲德处当参谋。与此同时,桂俊亭 7 月 1 日五支队成立时离开 15 团二营,也来到了江北游击纵队报道,孙仲德深知二位的能力,决定派他俩回肥西老家组织抗日武装,扩大或充实主力部队。
程明远与桂俊亭向孙仲德郑重辞别后,各自跨上一匹矫健的骏马,手握一杆锃亮的长枪,从藕塘出发,向着肥西的烧脉岗、雷马一带疾驰而去。马蹄扬起阵阵尘土,仿佛是他们激昂斗志的具象化。
抵达目的地后,他们正式挂牌成立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直属大队。这一举动,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瞬间吸引了当地百姓的目光。程明远和桂俊亭深知,宣传和发动群众是抗日斗争的关键,于是他们迅速展开行动,深入到群众之中。
他们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向广大群众讲述抗日的意义和紧迫性。程明远嗓音洪亮,他的话语充满力量:“乡亲们,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让我们的生活苦不堪言。只有团结起来,加入新四军,才能保卫我们的家园,把侵略者赶出去!”桂俊亭则用朴实的语言,将抗日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讲给百姓听。
当地穷苦百姓对程明远和桂俊亭并不陌生。早在西乡闹革命时,他们就给百姓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他们为穷苦大众谋福祉,打击土豪劣绅,百姓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如今,听闻他们号召大家参加新四军抗日,百姓们积极响应。
一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第一个站出来,大声说道:“我要参加新四军,扛枪打日本,为咱受苦的乡亲们报仇!”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人纷纷响应,大家群情激昂,报名的队伍越排越长。老人们欣慰地看着这一幕,眼中满是对未来的希望;妇女们则默默为即将参军的亲人准备行囊,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坚定的支持。
在程明远和桂俊亭的努力下,抗日的火种在烧脉岗、雷马一带迅速点燃,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直属大队不断壮大,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凝聚起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1940 年 1 月,在烧脉岗的街上,一场意义非凡的宣告打破了冬日的寂静。程明远和桂俊亭正式宣布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直属大队成立。朱抑仙担任大队长,大队下辖三个中队,这支新生的抗日队伍以合肥西部为核心区域,虽仅有队员近百人,枪支 40 余支,其余武器多为大刀、长矛,但队员们个个怀揣着抗日救国的热血。他们活跃在三河、中派、程店、双枣树和龙潭河一带,积极投身于抗日斗争,成为当地百姓心中的希望之光。
然而,3 月的一纸纵队指示,让直属大队踏上了新的征程——开赴庐江一带活动。当队伍行至肥西严店附近时,意外遭遇反动武装三河联防队长王庚年的阻击。王庚年,这个称霸一方的恶霸,听闻程明远和桂俊亭在烧脉岗招兵买马,早已怀恨在心,此刻更是觉得机会难得,妄图一举消灭这支新四军“土垒子”队伍。他带领着 300 多人的部队气势汹汹地追袭而来。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程明远果断率队趴在田埂边进行阻击。战斗瞬间打响,枪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就在局势紧张之时,一枚冒烟的手榴弹突然滚到了年仅 16 岁的程明来身边。程明来一下子愣住了,眼神中透露出恐惧与不知所措。千钧一发之际,程明远一个箭步冲上前,飞起一脚将手榴弹踢了出去。“轰”的一声巨响,手榴弹爆炸,尘土飞扬,两人瞬间被土掩埋。
尽管程明远等人英勇抵抗,但由于敌众我寡,直属大队陷入了困境。在激烈的战斗中,除三中队不幸被打垮外,一、二中队在程明远和桂俊亭的带领下,艰难地冲出了包围圈,撤到了“防虎”山区的凤凰尾。队伍来到老百姓家中,稍作喘息。
程明远和桂俊亭深知此时队伍面临的严峻形势,经过紧急商量后,决定兵分三路转移。桂俊亭带领一中队向舒城山区转移,利用山区复杂的地形继续开展抗日活动;程明远则带着第二中队前往定远朱家湾一带;朱抑仙则带着部分武装来到府北乡,坚持与敌人斗争。
这次遭遇战虽然让直属大队遭受了挫折,但队员们的抗日决心并未被磨灭。在这艰难的时刻,他们各自踏上新的征程,期待着在不同的地方继续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家园而战,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