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 年阴历,也就是农历三月二十,程明远到定远藕塘。张业应等人早两天就到达。在江北指挥部,张云逸副军长热情的握着程明远的手道:“终于将老安徽活地图盼来了。江北指挥部研究了很久,决定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同时向皖中发展,即开辟巢芜地区。于是我说,明远同志不来不行。”接着,程明远把去蟠龙墩圩子,动员唐晓光策反一事向军长做了详细汇报,张表示非常满意,便指示,关于唐晓光何时回到组织,你见机行事。唐的到来对外界影响很大,这个任务非你莫属。
1940 年 4 月 20 日,藕塘的晨曦才刚刚照亮大地,程明远在这儿仅仅停留了一天。战事频仍,他的行程总是这般匆忙,心中装着的是抗日大业,是万千受苦的百姓。
谁也没想到,肥西的刘家余,程明远的大妹婿竟寻了过来。他家住肥西五十里小庙马厂郢住家,一大家子人都已穷困潦倒。这一路,他不顾危险,跋山涉水,就盼着能找到程明远寻个法子。
见到程明远,大妹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泪水夺眶而出,边哭边诉:“家里的田都当掉了,小牛也卖掉了,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啊……”那模样,仿佛将这许久以来的苦难都凝聚在了这一把眼泪一把鼻涕之中。
程明远看着眼前可怜的妹婿,心中满是不忍,赶忙将他扶起。无奈地说道:“我看你讲共★★的官和国民党不一样,我一个月就只有 3 块钱,剃头洗澡的零用钱。”说着,他缓缓从上衣兜里掏出两块洋钱递过去。这些钱,对他而言也同样珍贵,但此刻妹婿的困境让他无法坐视不管。
递过钱后,程明远接着说道:“你拿这钱去合肥北 三十头把你嫂子方毓芬接来,再想法子解决家里的难处。”程明远明白,自己虽投身革命,一心抗日,但家人的艰难处境也如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然而,在国难当头之际,他能做的,也唯有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给予家人一丝微薄的帮助,然后继续踏上那充满艰辛的抗日征程,期望能早日为国家和家人换来真正的安宁。
等到方毓芬来到藕塘,程明远已出发。方毓芬被张志一,江北纵队十五团二营的政委安排在窝子李李童新臣,陆守鹏家亲戚家,刚睡下不久,有人敲门,原来是张志一。他带来一位女新四军战士,他小声告诉方毓芬,她丈夫桂蓬舟是江北游击纵队参谋长,在无为赵明山战斗牺牲。这是他的妻子小张,今晚跟你挤一下。你安慰安慰她,明天我派人送她到司令部。
1940 年 3 月,阴霾笼罩着皖东大地。日军的狂轰滥炸,无情地摧毁了中共合肥驻地,紧接着,定远县城乡——中共定远县委的所在地也宣告失守,整个皖东大部分地区落入国军手中。局势急转直下,抗日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为了有力地打退国民党掀起的反攻高潮,坚定地坚持敌后抗日斗争,建立共★★领导下的自己的政权已成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5 月,中共皖东津浦路西省委迅速做出重要决策,抽调中共定远县委民运部长严佑民。严佑民来自山西,是一位有着坚定革命信念和丰富工作经验的干部。他肩负重任,带领一众干部来到合肥广兴集一带,在这里,他们要开辟出一片抗日的新天地。
很快,中共合肥县委正式成立,与此同时,合六区抗日民主政府也宣告诞生。周佐臣,这位深孚众望的民主人士出任区长,程明远则担任副区大队长,同样身为民主人士的王在宏任区大队长。然而,实际情况中,来自合六区的严佑民深知程明远的能力与担当,决定让程明远全面主持工作。
程明远临危受命,面对这片百废待兴且危机四伏的区域,他深感责任重大。但他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心中怀揣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他深知,在这艰难的逆境中,自己必须带领大家迅速建立起有效的抗日政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日军和国民党的反动势力展开顽强斗争,为皖东地区的百姓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为抗日事业开辟新的道路。
1940 年 6 月 9 日,滁县窝子李的一户人家中,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程明远的长子程广济,小龙,呱呱坠地。这本该是阖家欢庆的时刻,然而,程明远却在藕塘,与周佐臣、王在宏一同为合六区抗日民主政府的事务忙得不可开交,连抽时间去看望妻儿都成了奢望。
此时,方毓芬独自在屋子里坐月子。当地土匪泛滥,局势动荡不安,方家小姥忧心忡忡,生怕方毓芬和孩子遭遇不测。无奈之下,他们托邻居习有余——这位与童新臣家沾亲带故的人,给藕塘的程明远带信,希望他能尽快回来。
习有余历经辗转,终于找到了程明远,将方家的担忧和期盼传达给他。程明远听后,心中满是愧疚与无奈,他思索片刻,让西雨带话回去:“初七不回,初八定回来。”可实际上,当时新四军和国军在古城集正处于剑拔弩张的态势,双方都在积极准备,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程明远深知合六区抗日民主政府此时面临的严峻形势,各项事务都需要他亲力亲为,容不得丝毫懈怠。但他也明白,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正急切地盼望着他。在国家大义与家庭责任之间,程明远陷入了两难的抉择。然而,战争的风云变幻莫测,他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能兑现承诺,只能怀着满心的牵挂,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同时焦急地等待着局势的变化
1940 年 6 月 12 日,农历初七,肥东古城集硝烟弥漫,一场激烈的战斗在此爆发。新四军四支队、五支队主力与程明远所在的合六区武装,共同迎击桂皖李本一部。战场上枪炮轰鸣,喊杀声震天,双方展开了殊死搏斗。
这一战异常惨烈,双方伤亡人数均在 400 ~ 500 人。新四军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战略部署险胜。战斗结束后,伤员由程明远所在的合六区负责,将伤员疏散安置在藕塘和窝子李的老百姓家中。当地百姓纷纷腾出房屋,主动提供生活物资,全力协助照顾伤员,军民鱼水情在此时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役重创了国民党军队,迫使其不得不回撤,并最终同意停战。双方达成了以淮南铁路为界的停战协议,暂时缓和了紧张局势。
战后,新四军敏锐地察觉到开辟皖中地区的时机已然成熟。为了进一步拓展抗日根据地,壮大抗日力量,军部毅然决定抽调程明远、桂俊亭、桂林栖、蒋天然四位同志,迅速挺进皖中地区。他们肩负着重大使命,需尽快与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以巢县、和县、无为县、庐江县为战略支点,继而建立起稳固的皖中抗日根据地。
程明远等人深知任务艰巨,但他们眼神坚定,毫无畏惧。告别了还在伤痛中的战友和热情支持的百姓,踏上了新的征程。在他们心中,为了抗击日寇,为了给更多百姓带来和平与希望,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都必须勇往直前,在皖中大地上燃起抗日的烽火,为民族解放事业开辟新的篇章。
1940 年 8 月下旬,藕塘的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严肃的气氛。中共津浦路西省委书记刘顺元神情庄重,向众人宣读华中局给津浦路西省委的重要决定。根据部署,程明远部将驻守巢湖高林,桂俊亭部前往巢湖槐林嘴,桂林栖部进驻白湖,蒋天然部则开赴无为。
这每一个地点,都是在皖中地区编织抗日大网的关键节点。各部接到任务后,深知时间紧迫,必须抢在第二次摩擦爆发之前,与巢南地下党取得联系,从而在皖中站稳脚跟,建立起有效的抗日防线。
程明远、桂俊亭、桂林栖、蒋天然四人面色凝重,他们清楚这一路必将充满艰难险阻,但抗日的信念如同熊熊烈火在心中燃烧。各部迅速有条不紊地交接手续,整理装备。战士们检查着枪支弹药,将干粮和衣物收拾妥当,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
很快,一切准备就绪。四路人马整齐地排列在藕塘,仿佛即将出征的勇士。一声令下,他们告别了藕塘这片熟悉的土地,各自取道,向着不同的方向奔赴抗日前线。
程明远带领着自己的队伍,步伐坚定地朝着巢湖高林进发。一路上,他们穿越山林,趟过溪流,时刻警惕着周边的动静。桂俊亭部也在行军途中,他们与当地百姓交流,了解沿途的地形和敌情。桂林栖部和蒋天然部同样在各自的道路上疾行,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尽快与巢南地下党会合,完成建立皖中抗日根据地的使命。
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他们如同四颗火种,即将在皖中的土地上燃起抗日的燎原之火,为抗击日寇、保卫家园谱写壮丽的篇章。
1940 年 8 月下旬,程明远率领队伍来到了巢湖高林桥、班家巷以及鬼沫汪村,就此安营扎寨。这些地方地势复杂,有山林可作掩护,又与周边村落相连,便于开展抗日活动,发动群众。程明远深知,要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必须赢得百姓的信任与支持。他一到驻地,便和战士们积极帮助村民劳作,修桥补路,宣传抗日思想,很快就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
与此同时,桂俊亭带领他的部队进驻了槐林嘴。槐林嘴的梵音寺,也就是如今槐光小学的旧址,成为了他们的重要据点。梵音寺周边视野开阔,利于观察周边动静,且位置适中,便于与各方联络。桂俊亭以梵音寺为中心,组织战士们在周边巡逻放哨,加强防御工事的建设。他还利用寺庙的场地,对战士们进行军事训练,提高队伍的战斗能力。同时,他也积极与当地的乡绅、百姓沟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为抗日事业努力。
在这动荡的岁月里,程明远和桂俊亭分别在各自的驻地,如同两颗坚实的钉子,牢牢地扎在皖中的土地上。他们以驻地为依托,积极开展抗日工作,等待着与巢南地下党取得联系,为建立皖中抗日根据地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抗击日寇的侵略,保卫祖国的山河,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未完待续)
1940 年 4 月 20 日,藕塘的晨曦才刚刚照亮大地,程明远在这儿仅仅停留了一天。战事频仍,他的行程总是这般匆忙,心中装着的是抗日大业,是万千受苦的百姓。
谁也没想到,肥西的刘家余,程明远的大妹婿竟寻了过来。他家住肥西五十里小庙马厂郢住家,一大家子人都已穷困潦倒。这一路,他不顾危险,跋山涉水,就盼着能找到程明远寻个法子。
见到程明远,大妹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泪水夺眶而出,边哭边诉:“家里的田都当掉了,小牛也卖掉了,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啊……”那模样,仿佛将这许久以来的苦难都凝聚在了这一把眼泪一把鼻涕之中。
程明远看着眼前可怜的妹婿,心中满是不忍,赶忙将他扶起。无奈地说道:“我看你讲共★★的官和国民党不一样,我一个月就只有 3 块钱,剃头洗澡的零用钱。”说着,他缓缓从上衣兜里掏出两块洋钱递过去。这些钱,对他而言也同样珍贵,但此刻妹婿的困境让他无法坐视不管。
递过钱后,程明远接着说道:“你拿这钱去合肥北 三十头把你嫂子方毓芬接来,再想法子解决家里的难处。”程明远明白,自己虽投身革命,一心抗日,但家人的艰难处境也如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然而,在国难当头之际,他能做的,也唯有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给予家人一丝微薄的帮助,然后继续踏上那充满艰辛的抗日征程,期望能早日为国家和家人换来真正的安宁。
等到方毓芬来到藕塘,程明远已出发。方毓芬被张志一,江北纵队十五团二营的政委安排在窝子李李童新臣,陆守鹏家亲戚家,刚睡下不久,有人敲门,原来是张志一。他带来一位女新四军战士,他小声告诉方毓芬,她丈夫桂蓬舟是江北游击纵队参谋长,在无为赵明山战斗牺牲。这是他的妻子小张,今晚跟你挤一下。你安慰安慰她,明天我派人送她到司令部。
1940 年 3 月,阴霾笼罩着皖东大地。日军的狂轰滥炸,无情地摧毁了中共合肥驻地,紧接着,定远县城乡——中共定远县委的所在地也宣告失守,整个皖东大部分地区落入国军手中。局势急转直下,抗日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为了有力地打退国民党掀起的反攻高潮,坚定地坚持敌后抗日斗争,建立共★★领导下的自己的政权已成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5 月,中共皖东津浦路西省委迅速做出重要决策,抽调中共定远县委民运部长严佑民。严佑民来自山西,是一位有着坚定革命信念和丰富工作经验的干部。他肩负重任,带领一众干部来到合肥广兴集一带,在这里,他们要开辟出一片抗日的新天地。
很快,中共合肥县委正式成立,与此同时,合六区抗日民主政府也宣告诞生。周佐臣,这位深孚众望的民主人士出任区长,程明远则担任副区大队长,同样身为民主人士的王在宏任区大队长。然而,实际情况中,来自合六区的严佑民深知程明远的能力与担当,决定让程明远全面主持工作。
程明远临危受命,面对这片百废待兴且危机四伏的区域,他深感责任重大。但他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心中怀揣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他深知,在这艰难的逆境中,自己必须带领大家迅速建立起有效的抗日政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日军和国民党的反动势力展开顽强斗争,为皖东地区的百姓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为抗日事业开辟新的道路。
1940 年 6 月 9 日,滁县窝子李的一户人家中,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程明远的长子程广济,小龙,呱呱坠地。这本该是阖家欢庆的时刻,然而,程明远却在藕塘,与周佐臣、王在宏一同为合六区抗日民主政府的事务忙得不可开交,连抽时间去看望妻儿都成了奢望。
此时,方毓芬独自在屋子里坐月子。当地土匪泛滥,局势动荡不安,方家小姥忧心忡忡,生怕方毓芬和孩子遭遇不测。无奈之下,他们托邻居习有余——这位与童新臣家沾亲带故的人,给藕塘的程明远带信,希望他能尽快回来。
习有余历经辗转,终于找到了程明远,将方家的担忧和期盼传达给他。程明远听后,心中满是愧疚与无奈,他思索片刻,让西雨带话回去:“初七不回,初八定回来。”可实际上,当时新四军和国军在古城集正处于剑拔弩张的态势,双方都在积极准备,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程明远深知合六区抗日民主政府此时面临的严峻形势,各项事务都需要他亲力亲为,容不得丝毫懈怠。但他也明白,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正急切地盼望着他。在国家大义与家庭责任之间,程明远陷入了两难的抉择。然而,战争的风云变幻莫测,他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能兑现承诺,只能怀着满心的牵挂,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同时焦急地等待着局势的变化
1940 年 6 月 12 日,农历初七,肥东古城集硝烟弥漫,一场激烈的战斗在此爆发。新四军四支队、五支队主力与程明远所在的合六区武装,共同迎击桂皖李本一部。战场上枪炮轰鸣,喊杀声震天,双方展开了殊死搏斗。
这一战异常惨烈,双方伤亡人数均在 400 ~ 500 人。新四军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战略部署险胜。战斗结束后,伤员由程明远所在的合六区负责,将伤员疏散安置在藕塘和窝子李的老百姓家中。当地百姓纷纷腾出房屋,主动提供生活物资,全力协助照顾伤员,军民鱼水情在此时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役重创了国民党军队,迫使其不得不回撤,并最终同意停战。双方达成了以淮南铁路为界的停战协议,暂时缓和了紧张局势。
战后,新四军敏锐地察觉到开辟皖中地区的时机已然成熟。为了进一步拓展抗日根据地,壮大抗日力量,军部毅然决定抽调程明远、桂俊亭、桂林栖、蒋天然四位同志,迅速挺进皖中地区。他们肩负着重大使命,需尽快与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以巢县、和县、无为县、庐江县为战略支点,继而建立起稳固的皖中抗日根据地。
程明远等人深知任务艰巨,但他们眼神坚定,毫无畏惧。告别了还在伤痛中的战友和热情支持的百姓,踏上了新的征程。在他们心中,为了抗击日寇,为了给更多百姓带来和平与希望,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都必须勇往直前,在皖中大地上燃起抗日的烽火,为民族解放事业开辟新的篇章。
1940 年 8 月下旬,藕塘的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严肃的气氛。中共津浦路西省委书记刘顺元神情庄重,向众人宣读华中局给津浦路西省委的重要决定。根据部署,程明远部将驻守巢湖高林,桂俊亭部前往巢湖槐林嘴,桂林栖部进驻白湖,蒋天然部则开赴无为。
这每一个地点,都是在皖中地区编织抗日大网的关键节点。各部接到任务后,深知时间紧迫,必须抢在第二次摩擦爆发之前,与巢南地下党取得联系,从而在皖中站稳脚跟,建立起有效的抗日防线。
程明远、桂俊亭、桂林栖、蒋天然四人面色凝重,他们清楚这一路必将充满艰难险阻,但抗日的信念如同熊熊烈火在心中燃烧。各部迅速有条不紊地交接手续,整理装备。战士们检查着枪支弹药,将干粮和衣物收拾妥当,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
很快,一切准备就绪。四路人马整齐地排列在藕塘,仿佛即将出征的勇士。一声令下,他们告别了藕塘这片熟悉的土地,各自取道,向着不同的方向奔赴抗日前线。
程明远带领着自己的队伍,步伐坚定地朝着巢湖高林进发。一路上,他们穿越山林,趟过溪流,时刻警惕着周边的动静。桂俊亭部也在行军途中,他们与当地百姓交流,了解沿途的地形和敌情。桂林栖部和蒋天然部同样在各自的道路上疾行,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尽快与巢南地下党会合,完成建立皖中抗日根据地的使命。
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他们如同四颗火种,即将在皖中的土地上燃起抗日的燎原之火,为抗击日寇、保卫家园谱写壮丽的篇章。
1940 年 8 月下旬,程明远率领队伍来到了巢湖高林桥、班家巷以及鬼沫汪村,就此安营扎寨。这些地方地势复杂,有山林可作掩护,又与周边村落相连,便于开展抗日活动,发动群众。程明远深知,要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必须赢得百姓的信任与支持。他一到驻地,便和战士们积极帮助村民劳作,修桥补路,宣传抗日思想,很快就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
与此同时,桂俊亭带领他的部队进驻了槐林嘴。槐林嘴的梵音寺,也就是如今槐光小学的旧址,成为了他们的重要据点。梵音寺周边视野开阔,利于观察周边动静,且位置适中,便于与各方联络。桂俊亭以梵音寺为中心,组织战士们在周边巡逻放哨,加强防御工事的建设。他还利用寺庙的场地,对战士们进行军事训练,提高队伍的战斗能力。同时,他也积极与当地的乡绅、百姓沟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为抗日事业努力。
在这动荡的岁月里,程明远和桂俊亭分别在各自的驻地,如同两颗坚实的钉子,牢牢地扎在皖中的土地上。他们以驻地为依托,积极开展抗日工作,等待着与巢南地下党取得联系,为建立皖中抗日根据地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抗击日寇的侵略,保卫祖国的山河,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