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南大功坊内。
这片府邸林立、气象森严的区域,东抵繁华喧嚣的秦淮河,西至庄严肃穆的古御街,南达园林秀丽的瞻园路,北临商贾云集的建康路,乃是南京城内达官显贵、勋戚将帅的聚居之地。
高墙深院之间,朱门黛瓦,鳞次栉比,门前石狮肃立,巷陌深深,寻常百姓至此,无不屏息低首,快步而过。
而在这其中,规模最宏、规制最高、门庭最显赫者,莫过于巍然矗立于此的魏国公府。
要说魏国公一脉,确实是源远流长,其爵位始于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中山王徐达。
洪武三年,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徐达功勋卓著,受封魏国公,禄五千石,赐予世券,朱元璋更是亲口允诺“世世承袭,与国同休”,恩遇之隆,一时无两。
至徐达之子徐辉祖时,更成就了一段“一门双国公”的佳话。
徐辉祖承袭父爵,为魏国公,镇守南京;其弟徐增寿则因在“靖难之役中暗助燕王朱棣,于永乐年间被迫封为定国公,迁往北京,世袭罔替。
自此,徐家一门两公爵,分镇南北两京,其显赫尊荣,在大明勋臣中无出其右,底蕴之深厚,人脉之广博,远超寻常公侯。
传承至今,已历十余世,南京的魏国公府虽不能直接干预地方政务,但其凭借累世的声望以及与南直隶各级军政官员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南直隶的军队、勋贵集团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影响力,依然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是不折不扣的南京巨头之一。
历任魏国公,都是江南地界上真正能“说得上话”、跺跺脚能让南京城震三震的人物。
因此,当以徐肇惠为首的江南士绅代表,递帖求见当代魏国公徐弘基时,这位深居简出的国公爷,对这帮士绅与地方豪强私下所谋之事,心中早已猜透了七八分。
无外乎,又是想借着“为民请命”的幌子,利用他们在地方上掌控的庞大资源,煽动民意,制造事端,最终目的,无非还是为了抗拒朝廷清丈田亩、推行新政的举措,说到底,还是为了保住自家的巨额田产和优免赋税的特权。
可徐弘基此刻的心思,全在手中这封来自北京定国公府的书信上。
他头都没有抬,对刚刚进来恭敬汇报的家丁随意摆了摆手,语气淡漠地说道:“就说本公爷不在,外出巡视江防去了。”
家丁躬身退出,轻轻的将书房门轻轻掩上之后,偌大的书房内又恢复了寂静。
徐弘基保持着低头的姿势,良久之后,他才缓缓抬起头来,将目光从信纸上移开,脸上掠过一丝复杂难明的神色。
“陛下竟要改组五军都督府?重新振兴勋贵子弟……”他放下书信,指尖无意识地在光滑的红木桌面上敲击着,喃喃自语。
没错,这是一封从定国公徐希从京城传来的书信,至于为什么?
还不是因为他那个不孝子徐允祯,仗着自己定国公世子的身份在天津大营肆意妄为,结果撞到了铁板,被福建水师总兵罗澜毫不留情地杖责十五军棍,颜面扫地地扔在了天津卫。
连徐希费尽家财,好不容易为他争取来的在御前露脸、积累军功的参军机会,也被这个逆子白白断送。消息传回北京,徐希气得几乎差点将这逆子打死在祠堂。
虽然还有南洋债券在手,不至于血本无归,但是他定国公在陛下心中的位置,经此一事,已然落了下乘。
就连陛下设立的御前参谋司,入选的勋贵之中,竟仅有英国公一人,他定国公府已然落后一步。
徐希反省再三,不甘颓废,连娶三房小妾,指望着自己老树开花,能为定国公府再培养一位得力的继承人。
不仅如此,定国公为了弥补自己在陛下心中的形象,思来想去,又打听到陛下已派遣心腹太监魏忠贤南下南京,意欲整顿南直隶积弊,当即就想起了同气连枝、驻守在南京的魏国公一脉。
两人本是一脉,又分居南北两京,在地域和实际利益上也没有什么直接的纠纷,是故平素也经常有书信往来,关系倒也不差。
信中,徐希详细介绍了当今陛下的性格如何强势果决,登基以来如何乾纲独断,以及京畿之地如今已聚集了数十万精锐之师,军容鼎盛。
更让徐弘基读之心惊的,是信中披露的京城局势:陛下锐意革新,欲改组早已形同虚设的五军都督府,筹建一个真正掌握实权的“帝国都督府”,旨在重振勋贵子弟,使其重掌兵权;
设立御前参谋司,分化和削弱文官集团掌兵之权,收回枢机;福建水师已整备待发,即将南下收复被海盗和红毛夷占据的大员,命令广东水师经略南洋,还特旨发行了什么“南洋债券”,引得京中勋贵、富商争相认购,视为奇货。
最后,徐希特意强调了陛下派遣魏忠贤南下南京之事,字里行间满是急切的告诫与提醒,总结起来核心意思就一句话:
“速买南洋债券,表明心迹;改过自新,清理首尾;全力配合魏公公,切勿心存侥幸,妄图抵抗,早降为安!”
说句实话,徐弘基看完这封书信,此时此刻也是有些脑袋发涨,思绪纷乱如麻。
要不是此信确凿无疑是由定国公徐希亲笔所写,印信俱全,且其中所述诸多细节与南京近来风闻隐隐吻合,他几乎都要嗤之以鼻,认为是无稽之谈!
陛下这不是才登基一年吗?满打满算,不过三百余日,怎会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看到这些信息,就有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好像时间过了很久的样子,就像现在市井间流行的那些个志怪小说中写的那样,“山中一日,世上百年”,外界已然换了人间。
登基一年,精锐数十万,战舰数百艘,北上御驾亲征一战歼灭建奴也就罢了,竟然还要南下远征南洋?这些字眼单拎一个出来就足够惊世骇俗了,你还把他们放在一起。
然而白纸黑字,言之凿凿;加上南京城近来的风声鹤唳,以及刚刚进驻的皇家银行……他表面上虽极力维持镇定,心里却已信了八分。
而正因为信了,他才愈发感到纠结与惶恐,此时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这片府邸林立、气象森严的区域,东抵繁华喧嚣的秦淮河,西至庄严肃穆的古御街,南达园林秀丽的瞻园路,北临商贾云集的建康路,乃是南京城内达官显贵、勋戚将帅的聚居之地。
高墙深院之间,朱门黛瓦,鳞次栉比,门前石狮肃立,巷陌深深,寻常百姓至此,无不屏息低首,快步而过。
而在这其中,规模最宏、规制最高、门庭最显赫者,莫过于巍然矗立于此的魏国公府。
要说魏国公一脉,确实是源远流长,其爵位始于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中山王徐达。
洪武三年,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徐达功勋卓著,受封魏国公,禄五千石,赐予世券,朱元璋更是亲口允诺“世世承袭,与国同休”,恩遇之隆,一时无两。
至徐达之子徐辉祖时,更成就了一段“一门双国公”的佳话。
徐辉祖承袭父爵,为魏国公,镇守南京;其弟徐增寿则因在“靖难之役中暗助燕王朱棣,于永乐年间被迫封为定国公,迁往北京,世袭罔替。
自此,徐家一门两公爵,分镇南北两京,其显赫尊荣,在大明勋臣中无出其右,底蕴之深厚,人脉之广博,远超寻常公侯。
传承至今,已历十余世,南京的魏国公府虽不能直接干预地方政务,但其凭借累世的声望以及与南直隶各级军政官员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南直隶的军队、勋贵集团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影响力,依然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是不折不扣的南京巨头之一。
历任魏国公,都是江南地界上真正能“说得上话”、跺跺脚能让南京城震三震的人物。
因此,当以徐肇惠为首的江南士绅代表,递帖求见当代魏国公徐弘基时,这位深居简出的国公爷,对这帮士绅与地方豪强私下所谋之事,心中早已猜透了七八分。
无外乎,又是想借着“为民请命”的幌子,利用他们在地方上掌控的庞大资源,煽动民意,制造事端,最终目的,无非还是为了抗拒朝廷清丈田亩、推行新政的举措,说到底,还是为了保住自家的巨额田产和优免赋税的特权。
可徐弘基此刻的心思,全在手中这封来自北京定国公府的书信上。
他头都没有抬,对刚刚进来恭敬汇报的家丁随意摆了摆手,语气淡漠地说道:“就说本公爷不在,外出巡视江防去了。”
家丁躬身退出,轻轻的将书房门轻轻掩上之后,偌大的书房内又恢复了寂静。
徐弘基保持着低头的姿势,良久之后,他才缓缓抬起头来,将目光从信纸上移开,脸上掠过一丝复杂难明的神色。
“陛下竟要改组五军都督府?重新振兴勋贵子弟……”他放下书信,指尖无意识地在光滑的红木桌面上敲击着,喃喃自语。
没错,这是一封从定国公徐希从京城传来的书信,至于为什么?
还不是因为他那个不孝子徐允祯,仗着自己定国公世子的身份在天津大营肆意妄为,结果撞到了铁板,被福建水师总兵罗澜毫不留情地杖责十五军棍,颜面扫地地扔在了天津卫。
连徐希费尽家财,好不容易为他争取来的在御前露脸、积累军功的参军机会,也被这个逆子白白断送。消息传回北京,徐希气得几乎差点将这逆子打死在祠堂。
虽然还有南洋债券在手,不至于血本无归,但是他定国公在陛下心中的位置,经此一事,已然落了下乘。
就连陛下设立的御前参谋司,入选的勋贵之中,竟仅有英国公一人,他定国公府已然落后一步。
徐希反省再三,不甘颓废,连娶三房小妾,指望着自己老树开花,能为定国公府再培养一位得力的继承人。
不仅如此,定国公为了弥补自己在陛下心中的形象,思来想去,又打听到陛下已派遣心腹太监魏忠贤南下南京,意欲整顿南直隶积弊,当即就想起了同气连枝、驻守在南京的魏国公一脉。
两人本是一脉,又分居南北两京,在地域和实际利益上也没有什么直接的纠纷,是故平素也经常有书信往来,关系倒也不差。
信中,徐希详细介绍了当今陛下的性格如何强势果决,登基以来如何乾纲独断,以及京畿之地如今已聚集了数十万精锐之师,军容鼎盛。
更让徐弘基读之心惊的,是信中披露的京城局势:陛下锐意革新,欲改组早已形同虚设的五军都督府,筹建一个真正掌握实权的“帝国都督府”,旨在重振勋贵子弟,使其重掌兵权;
设立御前参谋司,分化和削弱文官集团掌兵之权,收回枢机;福建水师已整备待发,即将南下收复被海盗和红毛夷占据的大员,命令广东水师经略南洋,还特旨发行了什么“南洋债券”,引得京中勋贵、富商争相认购,视为奇货。
最后,徐希特意强调了陛下派遣魏忠贤南下南京之事,字里行间满是急切的告诫与提醒,总结起来核心意思就一句话:
“速买南洋债券,表明心迹;改过自新,清理首尾;全力配合魏公公,切勿心存侥幸,妄图抵抗,早降为安!”
说句实话,徐弘基看完这封书信,此时此刻也是有些脑袋发涨,思绪纷乱如麻。
要不是此信确凿无疑是由定国公徐希亲笔所写,印信俱全,且其中所述诸多细节与南京近来风闻隐隐吻合,他几乎都要嗤之以鼻,认为是无稽之谈!
陛下这不是才登基一年吗?满打满算,不过三百余日,怎会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看到这些信息,就有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好像时间过了很久的样子,就像现在市井间流行的那些个志怪小说中写的那样,“山中一日,世上百年”,外界已然换了人间。
登基一年,精锐数十万,战舰数百艘,北上御驾亲征一战歼灭建奴也就罢了,竟然还要南下远征南洋?这些字眼单拎一个出来就足够惊世骇俗了,你还把他们放在一起。
然而白纸黑字,言之凿凿;加上南京城近来的风声鹤唳,以及刚刚进驻的皇家银行……他表面上虽极力维持镇定,心里却已信了八分。
而正因为信了,他才愈发感到纠结与惶恐,此时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最新章节,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最新章节,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