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国两百年来,作为世代镇守南京的魏国公府,之所以能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那就是它有着一套自己所秉持的原则:

  不与地方士绅过从甚密,同流合污;谨守臣节,不插手地方政事,唯皇帝之命是从。对于南京名义上归属其节制的兵权,也仅是表面上的统属,并没有试图据为己有。

  就是这套魏国府近两百年来奉行不悖的原则,才让历代魏国公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得以保全,始终占据着南京勋贵之首的崇高地位。

  因此,当徐肇惠这群明显意图拉他下水、共同对抗朝廷新政的士绅前来拜会时,他自然会毫不犹豫的拒绝。

  开玩笑,我可是魏国公,世镇南京的勋贵之首,大明皇帝陛下的忠臣,岂会与这些为了私利而罔顾朝廷法度的人为伍?

  但是,话说回来,历经百年繁衍,树大根深,如今的魏国公府,府中上下千余口人的开销用度,维系庞大关系网所需的人情往来,乃至维持国公体面所需的排场,无一不需要巨量的钱财支撑。

  因此,在新政中所涉及到的盐业、土地税收、乃至默许名下田庄、店铺乃至旁支族人私自出海贸易等问题上,魏国公府也是深陷其中,或直接参与分润,或默许下属、依附者行事,从中拿了不少好处,并非全然清白,置身事外,所以他此刻内心也极为纠结。

  之前并非没有朝廷政令试图整顿江南、清理南直隶的积弊。远的不说,便是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清丈田亩,当时在江南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那时的魏国公府,采取的便是壁上观望的态度,既不带头反对,也不积极支持,静观其变,最终倒也安然度过。

  但是这次不一样,因为他亲眼见过进驻南京大营的那五千龙骧军精锐,那精良的装备,严明的军纪,与他平日所见的南京诸卫所那些羸弱不堪、纪律涣散的军士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说实话,以他掌管南京军权多年的眼光来看,光是这五千精锐,若是动起真格来,就足以将整个南京城内外所有抵抗力量杀个对穿。

  若是定国公信中所言为真,那当今陛下的实力、魄力和手段,可以说是比之当年的永乐皇帝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的理智告诉他,应该像定国公徐希所告诫的那般,果断投诚,配合朝廷新政,或许还能保住爵位,甚至在未来谋得一席之地。

  但是……那可是近万顷的良田沃土啊!是魏国公府凭借百年勋戚地位,通过赏赐、兼并、投献等多种方式,一点点积累下来的基业,一想到要主动将这些都交出去,他就感到一阵阵剜心般的疼痛。

  后面写出徐弘基的纠结,然后拿起信又读了一遍,躺在躺椅上半响,怅然若失的叹了一口气,终究是做出了决断。

  徐弘基内心激烈地斗争着,忍不住又拿起那封已经被他捏得有些发皱的信,读了一遍又一遍,缓缓走到窗边的紫檀木躺椅旁,沉重地躺了下去,闭上眼睛,手指揉着发胀的太阳穴,书房内只剩下他粗重的呼吸声。

  他就这样躺了足足半炷香的功夫,脑海中闪过了徐达先祖的赫赫战功,闪过了魏国公府两百年的辉煌,也闪过了龙骧军那森冷的刀锋。

  最终,他怅然若失地长长叹了一口气,那叹息声中充满了无奈、不甘,但终究是做出了决断。

  “魏国公府的根基,在于国公之位,在于圣眷隆渥。陛下既然有意复兴勋贵,重振武臣地位,那日后又怎么会少的了我们的荣华富贵?若因些许钱财触怒天颜,导致爵位不保,甚至引来灭顶之灾,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罢了,罢了!”

  心中想法一定,他的行事作风也立刻凸显出一丝属于武勋世家后裔的果敢与决断,不再犹豫。

  “来人!”他扬声道。

  一直守在门外的老管家应声而入,躬身听命。

  “家中库房和各处店铺,现在能立刻动用的现银有多少?”徐弘基直接问道,

  老管家略一思索,恭敬回道:“回公爷,加上各个店铺这个月的营收,以及库房储备,账面上能够立刻支取的白银,大概还有两百三十多万两。”

  “地呢?府中名下的田庄、地产,具体数目是多少?”

  “回公爷,在南京周边,有上好的水田五万三千余亩,在扬州、镇江等地还有旱田、桑田、果园等约四万七千亩,此外,在凤阳祖地还有一些祭田……林林总总,府中直接掌控和拥有田契的土地,总共大概十二万八千亩左右。”

  “嗯。”徐弘基点了点头,沉吟片刻,“你去,立刻严查府中上下,包括各处的庄头、管事,若发现有假借国公府的名义,欺行霸市,强占民田、民产的,无论涉及何人,一律从严处置,直接扭送官府法办!”

  “所有给事主造成的损失,查实之后,加倍偿还!然后,将府中所有的土地田契,包括那些挂在卫所名下,但实际上由我们控制的‘占田’的田契,全部整理出来,我要过目。”

  徐弘基眼中闪过一丝决绝,要做就做到位,他打算只留下一万亩上好的水田作为家族基业,其余多余的土地,以及所有清理出来的卫所占田的田契,全部整理造册,拿它们,作为向陛下表明心迹的见面礼。

  “另外,你再去那个新开的皇家银行,以魏国公府的名义,认购一百万两的‘南洋债券’!剩下的现银,除了留下必要的开支用度,也都一并存入皇家银行。”

  “公爷?这……这一下子动用百万之巨,几乎是我们能动用的所有现银了!而且全都存入那来历不明的银行……”一旁的管家闻言大惊失色,再也忍不住,抬起头来,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神情。

  这可是魏国公府积攒了多少年的积蓄,就这么几乎全部送出去?那南洋债券听起来就虚无缥缈,万一打了水漂……

  “废什么话!让你去办就去办!本公爷自有主张!”徐弘基也是心疼得要死,如同被割去了一大块肉,看见管家还在这里迟疑磨叽,心中一股无名火起,语气顿时严厉起来。

  “是,是!老奴这就去办!”老管家见主人动怒,不敢再劝,连忙躬身应诺。

  “等等,”徐弘基又叫住了正要退下的管家,补充道,“再派人持我的名帖,去将灵璧侯汤国柞请过来,就说我有要事相商,请他务必过府一叙。”

  “公爷,那……其他的勋贵,比如诚意伯、忻城伯他们,要不要也一并请来?”老管家试探着问道。

  “不必了,先去办吧!”徐弘基摆了摆手,语气不容置疑。

  这里就凸显出徐弘基的高明,死道友不死贫道,若是所有勋贵都一齐向陛下投诚,那功劳均摊,哪还能凸显出他魏国公的识时务与忠心耿耿?

  至于为什么要单独请汤国柞,那是因为汤国柞与自己平日私交还算不错,往来密切,而且人家掌管着操江事宜,手握一部分江防实权,又是南京五军都督府的右都督,在勋贵集团中地位举足轻重。

  在这种关键时刻,他需要拉一个有力且信得过的盟友,共同进退,既能分担风险,也能增强在朝廷眼中的分量。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最新章节,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