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站起身,没有立刻说话,而是缓缓走过御案,立于御阶之上。

  殿内很静,秋日的阳光透过格窗,能清晰地看到空气中浮动的微尘。

  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了过来。

  朱由检的视线缓缓扫过下方每一位臣子的脸庞。

  从首辅黄立极波澜不惊的眼眸,到倪元璐微微前倾的身躯,他确保自己的目光与每一个人都有短暂的接触。

  这是一种无声的宣告,宣告着接下来他要说的每一个字,都至关重要。

  “朕的问题,是孔子为何取仁,古文为何替代今文,理学为何取理,心学为何取心。”

  “要答此问,不应先辩对错,而要先看先贤所处何地,所面何情。”

  朱由检顿了顿,给众人留下了思索的余地。

  “孔圣一生,倡导恢复井田,恢复周礼。”

  “然则,若孔圣今日生于我大明,他当真还会说,要再复井田吗?”

  这个问题,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

  殿中无人作答,却有几位老臣的胡须,在不易察觉地微微颤动。

  明儒,早已不是汉儒。

  千百年来对儒家经典的反复辩经与释义,让他们心中早已不信什么井田旧制。

  那不过是托古言事的一面旗帜,一面用以阐述自己经世济民之道的旗帜而已。

  皇帝这句话,听着似乎对孔圣有些不敬,却又让人无法反驳。

  只是……陛下此言,听起来怎么有点像王安石的新学?总不至于要学那狂悖的李贽吧?

  众人心中各自揣测。

  朱由检的目光落在一人身上,手指轻轻抬起,指向他。

  “倪爱卿,你来说说,孔圣当时,面对的是何等情状?”

  被点到名字的倪元璐浑身一震,立刻出列,严肃而道:

  “回陛下,春秋之时,礼乐崩坏,周天子权威不显,诸侯争霸,天下大乱。”

  ——如果你脸上没有这个黑眼圈就好了,差点让朕破功。

  朱由检努力把气势再酝酿了一下,点了点头,却又摇了摇头。

  “不止于此。”

  他缓缓踱步,声音带着一丝引人深思的悠远。

  “春秋乱世,有墨家兼爱,有法家严苛,有道家无为,诸子百家争鸣,皆欲求得治世之路。”

  “仅仅一个礼乐崩坏,解释不了为何孔圣独独取仁,取礼。”

  殿内愈发安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凝神倾听。

  “孔圣生于鲁国。”朱由检的声音再次响起,“彼时鲁国何为?”

  “鲁庄公身故,庆父作乱,连弑二君。其后三桓崛起,从此政不在国君,而在三家大夫之手。”

  “鲁宣公十五年,行初税亩。自此,井田崩坏,私田大兴,延续至今。”

  朱由检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亲眼见证了那段历史。

  “这,便是孔圣所面对的情状。”

  “当他及冠之年,开始聚徒讲学之时,鲁国国君的权威,早已旁落了一百余年。而井田之制,也已崩坏了五十余载。”

  “所谓礼乐崩坏,天子不名,以鲁国一隅之地就可见一斑。”

  “待到孔夫子周游列国,就更能明白,这并非鲁国一国之病,而是天下之病。”

  “国君不仁,则臣下不义;臣下不义,则天下崩坏;天下崩坏,则民不聊生。”

  “这,才是朕以为,孔圣取‘仁’、取‘礼’的真正原因。”

  朱由检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先贤非神,亦食人间烟火。其学问思辨,皆是其立于世间,对天地万物之回应。”

  “不谈对错,孔圣只是看见了那个时代的病灶,并据其所学,开出了他认为的解法而已。”

  话音落下,满殿死寂。

  群臣皆惊。

  他们皓首穷经数十年,读的经义典籍汗牛充栋,却从未有人从这个角度去想过。

  孔子为何取仁?为何取礼?

  这仿佛是生来如此,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需要的是阐述,是遵从,而不是诘问。

  陛下这个思路,虽对圣人略显“不敬”,却石破天惊,为整个经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一时间,众人心中五味杂陈,有种被雷霆击中的震撼感。

  朱家的皇帝,这是要出一位经学大家了吗?

  短暂的沉寂后,首辅黄立极第一个反应过来,他当先出列,对着朱由检深深一揖。

  “陛下圣明,臣,谨受教。”

  他这一拜,如同一个信号。

  殿内所有臣子,无论心中作何感想,都齐刷刷地跟着出列,躬身行礼。

  “臣等,谨受教。”

  声音汇成一股洪流,在文华殿中激荡。

  朱由检满意地看了黄立极一眼。

  老黄啊老黄,你这政治嗅觉,真是没得说。

  “那么,”朱由检的声音再度响起,“韩非为何取法呢?此问,可有人能答?”

  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却又与上一个问题一脉相承,环环相扣。

  殿中众人心头一凛。

  刚刚被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他们,此刻都跃跃欲试。

  但对这套全新的治学方法,终究还有些看不分明,一时都在犹豫,不敢贸然开口。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毅然出列。

  “陛下,臣请试答之!”

  众人循声望去,却是翰林院编修,齐心孝。

  只见他面色涨红,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狂热的光芒,仿佛一个找到了毕生追求的信徒。

  朱由检微微颔首:“准。”

  齐心孝深吸一口气,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韩非子乃韩国宗室公子,其所处之时,已是战国末年,礼乐早已荡然无存!”

  “彼时,天下无人再思复周,诸侯心中所想,唯有吞并六国,一统天下而已!”

  “故其人之学,摒弃仁义,专讲帝王之术,行霸道之事。此非其性本恶,实乃时移事易,不得不为尔!”

  “时移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他最后一句,几乎是吼出来的,却因为戴着口罩闷声闷气。

  朱由检闻言,忍不住都想鼓掌,但看到周围一片肃静,只好不着痕迹地收回了手,转而朗声赞道:

  “彩!”

  “齐爱卿此言,诚如是也!”

  说着,朱由检竟一步步走下了御阶,走入了群臣之中。

  天子亲临,让周围的臣子们不由自主地向后退了半步,神情愈发恭谨。

  朱由检却毫不在意,他一边踱步,一边用一种近乎闲谈的语气,继续着他的“讲学”。

  “再往后,汉得天下,秦法严苛,民不聊生,是故汉初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与民生息。”

  “然,匈奴北望,窥我中原。黄老之学利于生养,却不利于征伐。”

  “于是,董仲舒引公羊学派,合谶纬之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有汉武帝犁庭扫穴,封狼居胥之不世之功!”

  “此言然否?”

  他的目光扫过一张张激动的脸庞。

  翰林官儿们个个双目放光,呼吸急促。

  他们隐隐感觉到,一门足以开宗立派的大学问,正在他们眼前缓缓揭开面纱。

  “汉末,经学世家垄断官职,秘而不宣,借臧否人物以把持权柄。”

  “是故,古文经学盛起,破经师之家法,断学阀之门楣!”

  “此言然否!”

  没有人回答,所有人的心神,都已被皇帝这番波澜壮阔的论述所攫取,只是默默地注视着他的身形,跟随着他的脚步。

  朱由检深吸一口气,稍微放缓了节奏,让这股思想的激流稍稍平复。

  他停下脚步,转身问道:

  “那么,为何程朱取理?谁能答之?”

  话音未落,一个身影猛地从人群中抢出,声音激动到变了调。

  “臣能答之!”

  朱由检正背着身,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声吓了一跳。

  他转过身,看到倪元璐那张因过度激动而涨得通红的脸,不由失笑。

  他微笑着抬了抬手:“倪爱卿,请讲。”

  倪元璐激动地吞了口唾沫,竭力让自己的声音平稳下来,但那份颤抖却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住。

  “当……当时,正值两宋之交,偏安一隅。朝堂之上,世风奢靡,官吏腐朽;朝堂之外,北方胡酋,虎视眈眈!”

  “内忧外患之下,是故程朱二夫子,上求于理,以存天理,灭人欲,只为匡正人心,再造道德!”

  朱由检欣慰地点了点头。

  他没有去接着论述,为何程朱理学会在蒙元和本朝大行其道。

  有些话,虽然正确,但此刻说出口,未免太过惊世骇俗,反而不美。

  他毕竟还只是个弱小的皇帝,还需要一些东西来妆点他的冠冕。

  ——但迟早有一天,他自己就是那冠冕本身!

  朱由检再度环视众人,抛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那么,为何阳明先生之学,又能于程朱理学之外,另辟蹊径,掀起滔天巨浪呢?”

  这一次,他没有等任何人回答,而是自问自答。

  心学的泛滥涉及到市井力量的崛起,涉及人本主义的崛起。

  真要一个万世不易的王朝,最好的选择其实确实还是程朱理学。

  同样的,这个点他也不能说透,只能引用目前的流行观点。

  “国朝以来,理学逐渐已成僵化教条。士人以此登科,只读时文,不读其理。动辄就言格物致知,却总是先格再致,乃至先格不致,不格不致!”

  “故而,阳明先生振臂一呼,知行合一、致良知就是他给那个时代提出的药方!”

  朱由检说到此处,又摇了摇头。

  “然而,阳明此法若是良方,国家又岂能颓唐至此!”

  殿中无论是理学派还是心学派,却都已不在乎这明显带着贬义的评价。

  他们只想知道那最终的答案!

  朱由检说罢,转身,一步一步,重新走回御阶之上。

  所有人的目光,都追随着他。

  他再次站定,俯视着殿中这些大明最顶尖的头脑,声音变得前所未有的认真与严肃。

  “所以,为何孔子取仁,为何古文替代今文,为何程朱取理,为何阳明取心?”

  “归根到底,不过一句话而已!”

  他猛地提高了声调,目光灼灼,如利剑出鞘!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而历代先贤,正是穷其一生,去尝试回答各自时代的问题!”

  “读史当有神交千古之想,更要有洞察时弊之心!”

  “朕所求,从来不是对错,从来就只是一个‘为何’而已!”

  “而若有今日之新圣,欲致此世之至善,则必先回答朕今日之问!”

  他向前一步,龙袍鼓荡,声如雷霆!

  “此问即为……”

  “——今日之大明,其真正问题又是什么!”

  新圣!

  此世之至善!

  这段话,如同一颗火星,瞬间点燃了整个文华殿!

  殿中积蓄已久的热血与激情,在这一刻,彻底爆发!

  “陛下!”

  “臣……”

  “天下之大弊在……”

  几乎是同一时间,底下便有十数人猛地抢出队列,争先恐后,拱手欲言。

  整个大殿乱成了一锅粥,各种声音互相掩盖,再无半分朝堂的肃穆。

  站在一旁的王祚远,此刻才从巨大的震撼中回过神来。

  他看着眼前这几乎失控的场面,急得满头大汗,连忙大声呵斥道:“肃静!肃静!殿前失仪,成何体统!”

  他连喊了好几声,殿内才逐渐安静下来。

  然而,那些出列的官员,却一个个梗着脖子,满脸通红,谁也不肯退回队列,依旧是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王祚远这才回身,对着朱由检行礼:“陛下,诸位翰林心忧国事,一时忘我,还请陛下恕罪。”

  朱由检却笑着摇了摇头。

  “众卿之失态,是爱朕,亦是爱我大明,朕心甚慰,又岂会怪罪。”

  他抬手虚按,温和地说道:“然,此问并非一言可尽,亦非今日可答。都退回去吧。”

  出列的众人,这才恋恋不舍地各自拱手,陆续退回了队列之中。

  朱由检看着他们,缓缓走回御案之侧。

  所有人的眼睛,都跟随着他的脚步,仿佛在追随一个时代的开启者。

  他转过身来,问道:

  “各位,可曾读过这几日贴出的经世公文?”

  台下大部分人都立刻点头,只有少数几人面露尴尬之色。

  朱由检点点头,对此并不意外。

  “朕今日便以此问托付各位,各位可按经世公文之法,各上条陈,为朕解此疑惑。”

  “……此次,便以十日为限吧。”

  他顿了顿,环视一圈,脸上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诸位,此次可莫要再上什么‘天下十弊’之类的空言了。”

  此言一出,台下众臣先是一愣,随即发出一阵会意的哄笑。

  殿内的气氛,瞬间轻松了下来。

  朱由检脸上的笑容却缓缓收敛,他整理了一下衣冠,对着众臣,郑重地微微一拱手。

  “先生们请吃汤饭。”

  这句话一出,殿中所有的笑声戛然而止。

  众臣纷纷跪倒在地,山呼谢恩。

  等他们再抬起头时,皇帝的身影,早已消失在后殿的屏风之后。

  殿中的气氛,沉默了短短片刻后。

  只一瞬间,就沸反盈天!

  朱由检站在屏风后,听着身后传来的鼎沸人声,嘴角勾起一抹微笑。

  之前他问策于武英殿,与今日看似一样,都是问天下之弊。

  然而其人、其景、其势、其情,已全然不同矣!

  不急,不急。

  慢慢来,一点点来,一切终究会好起来的。

  毕竟单就这院中的三十余个顶级进士,就是后金和起义军凑十年也凑不出来的班子。

  优势在我,怎么输!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穿越朱由检,请大明赴死,穿越朱由检,请大明赴死最新章节,穿越朱由检,请大明赴死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