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时代1979! 第四十二章 君特・格拉斯

小说:我的时代1979! 作者:老牛爱吃肉 更新时间:2025-10-14 02:49:20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18日,复旦在这一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晨雾刚散,仙舟馆前的梧桐叶就被往来的脚步踩出细碎声响。

  这场由外语系德语专业牵头、中文系协办的“君特格拉斯文学讲座”,早在三天前就成了魔都文学界的焦点。

  魔都作协的通知刚贴出去,王远华、罗络、白华等作家就托人联系复旦外语系,想占个靠前的位置。

  文化前沿,共襄盛举嘛~!

  魔都作协还联系了许成军,问他是不是有没有参加的想法,可以提供参观席位。

  许成军礼貌回拒。

  但也能感受到这个年代的作家们对于西方文学世界的好奇。

  德语系77级的学生更是抱着德语版《铁皮鼓》,天不亮就来教室门口排队,手里攥着张威联先生手写的“重点阅读段落”。

  阶梯教室的布置很朴素,讲台两侧摆着两台老式录音机,是外语系从留学生宿舍借来的,机身上贴着“复旦德语系”的红标签。

  黑板擦得锃亮,右上角用粉笔写着“德汉对照”,是张威联先生提前标的。

  张威联原名张传普,号微庐,祖籍浙江吴兴,是中国德语语言文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与北大的冯至教授并称“北冯南张”。

  1984年,他获民主德国颁发的“歌德奖章”。

  1988年,又成为首位获得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十字勋章”的中国人。

  同时,他的爱情故事和无私奉献也广为后人所知。

  大师之名是刻在身上的。

  老先生昨晚熬夜把《比目鱼》的关键段落译成中文,抄在稿纸上,用图钉按在黑板旁。

  复旦的德语学科带头人董文樵陪着老先生,也是一脸无奈:“您这岁数还不歇歇?”

  “死了自然歇了,我找什么急!”

  “诶!您这!”

  “还有你就比我小七岁,什么叫我这岁数?讨打?”

  “你80!我70!差的多~!”

  这俩人你一句我一句,搞得周围的德语系学生大气不敢喘,怎么搞?

  张威联出生于1902年,董文樵出生于1909年,张威联比董文樵年长 7岁。

  在第二代德文学者中,张威联与商承祖、冯至等人并称,而董文樵则被视为“后来者”。

  所以董文樵多少是对张威联多些尊重。

  俩人的学术研究也有些不同。

  张威联的翻译与研究涵盖德国古典文学、民主德国文学及中德文化关系,而董文樵以歌德研究为核心。

  当年也是因为学术问题,没少打过嘴仗。

  “得了,你快别动了,让学生忙活吧!”

  “不放心!”

  “说起来这格拉斯比你还小不少,少操那个心吧!”

  “做学问要虔诚!达者为先!”

  “啧~!”

  八点刚过,魔都文学界的人士陆续到场。

  王远华穿件深灰色中山装,手里拎着个布包,里面装着本《德国古典美学》,是他早年在德国访学时买的,扉页上还留着当年的批注。

  罗络紧随其后,穿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衬衫,怀里抱着本《外国诗抄》,里面夹着他译的里尔克诗句。

  想跟格拉斯聊聊“诗歌里的历史记忆”。

  白华则穿件军绿色夹克,是他之前写军旅题材剧本时留下的,手里攥着个笔记本,上面已经抄好了《人民日报》对格拉斯的介绍,旁边画着个小问号:“诺奖作品的‘怪诞’,到底是什么模样?”

  其他的作家也依次入席。

  按照圈子,互相分了座位。

  开始彼此寒暄。

  张威联先生到得最早。

  他拄着拐杖,慢慢走到讲台前,先检查了录音机的线路,又把译好的稿纸重新按整齐,嘴里对着今天的翻译念叨着:“格拉斯爱用比喻,待会翻译可得准,不能丢了他的‘苦味’。”

  刚说完,就见藤井省三陪着君特格拉斯走进来。

  后者穿件深灰风衣,领口别着枚小小的铁十字徽章,是他父亲的二战旧物。

  许成军跟在后面,手里抱着摞德文版《猫与鼠》。

  “张先生,别来无恙?”格拉斯一进门就用德语问候,声音里带着海德堡口音。

  1956年张威联在德国访学时,两人曾在法兰克福书展上聊过歌德,没想到时隔二十三年会在复旦重逢。

  之前格拉斯去北大讲座的时候,两人错过了。

  所以张威联一路从南大追到复旦。

  张威联笑着点头,用德语回应:“能在复旦再聊文学,是我的荣幸。台下有不少魔都的作家和学生,待会还请您多讲讲‘如何用文字面对历史’。”

  讲座在张威联的德语开场白中开始。

  老先生先介绍格拉斯的创作经历,提到《铁皮鼓》时,特意停顿了一下,用中文补充:“这部作品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二战后德国青年的反思——咱们中国作家写‘伤痕’,不也是想照出那段岁月的印记吗?”

  这话让台下的王远华轻轻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下“德中文学共通点:反思”。

  罗络则掏出钢笔,在“镜子”二字下画了道横线,想起自己译里尔克时,也常用“镜子”比喻诗歌的映照力。

  茹智鹃推了推他:“其实许成军的《试衣镜》很接近这种感觉?”

  “哪种?”

  “魔幻的现实主义。”

  罗络没说话,但是心里多少有点不屑。

  许成军他听过好大的名声。

  但是火了也不过半年的时间。

  年轻人说实话还是得磨砺。

  格拉斯站上讲台,先从风衣口袋里掏出张手稿,用磁铁压在黑板旁。

  上面是《比目鱼》的片段,德文笔迹里夹着些潦草的中文,是翻译帮他标的“油星”“教堂废墟”等关键词。

  他用德语缓缓开口,张威联先生直接挤掉复旦的翻译,开始同步翻译成中文。

  “我写《比目鱼》时,住在汉堡的地下室,窗外就是二战时被炸的教堂遗址。

  每天早上煎鱼,油星溅在围裙上,我就想起纳粹勋章上的锈迹——文学不该回避这些‘不体面’的记忆,反而要把它们煎得滚烫,让读者尝出历史的苦味。”

  台下的反应渐渐分层。

  德语系的学生们频频点头,77级的周芸在“油星=锈迹”旁画了颗星,想起张威联先生课上讲的“环境对创作的影响”。

  魔都作协的作家们则陷入沉思。

  王远华推了推眼镜,在“煎鱼=历史反思”旁写“以小见大”,跟自己研究的“文艺理论”做对比。

  白华则跟旁边的罗络小声说:“咱们写战争,多是直接写硝烟,他倒好,用煎鱼的油星藏心思,有点像我写《今夜星光灿烂》时,用星光写战士的牵挂。”

  “行啦,别贴金了,人家获得了诺奖,你有啥?”

  俩人相熟,常在魔都作协碰面,开些小玩笑,俩人到是不介意。

  “我获得了我媳妇给的最佳丈夫!”

  “嘁!~”

  最困惑的是中文系的学生。

  有个男生悄悄拽了拽许成军的衣角,小声问:“用煎鱼比喻纳粹,会不会太怪了?我有点听不懂。”

  许成军刚要解释,就见格拉斯停了下来,用德语问张威联:“是不是我的比喻太私人了?”

  张威联翻译后,又补充道:“君特先生,您可以说说《铁皮鼓》里的奥斯卡——

  咱们中国读者熟悉‘孩子视角’,比如《城南旧事》里的英子,用孩子的眼写成人的事。”

  奥斯卡是格拉斯《铁皮鼓》里的主角,也是这本书里魔幻的主题之一。

  《铁皮鼓》以第一人称讲述主人公奥斯卡马策拉特的成长历程。

  他出生在但泽,三岁时因目睹成人世界的荒诞与污浊,决意停止生长,只保留孩童身躯,还拥有能震碎玻璃的尖叫能力与心爱的铁皮鼓。

  以奥斯卡的视角,串联起1924年至1954年间德国社会的动荡。

  从一战后废墟、纳粹崛起,到二战爆发与战败,再到战后生活。

  他以“拒绝长大”的叛逆姿态,冷眼旁观周遭的虚伪、暴力与人性扭曲。

  用铁皮鼓的节奏记录时代荒诞,借孩童身躯的“非成人”视角,深刻批判纳粹时期的历史罪恶与战后社会的精神荒芜。

  格拉斯眼睛一亮,立刻用德语讲起奥斯卡拒绝长大的细节,张威联同步翻译。

  “奥斯卡敲着鼓拒绝长大,不是任性,是他不想变成炸教堂的人不想变成‘会骗人的大人’。文学就是这样,让我们在孩子的眼睛里,守住不想变成的自己。”

  这话让台下松了口气,刚才提问的男生点点头,在笔记本上抄下“奥斯卡=英子”。

  提问环节一开启,教室立刻举起一片手。

  罗络第一个站起来:“张先生,麻烦您问格拉斯先生,他笔下的‘怪诞’,和里尔克诗歌里的‘孤独’有什么不同?我译里尔克时,总觉得他的孤独是‘安静的’,而格拉斯的怪诞是‘吵闹的’。”

  格拉斯听完,笑着回应文:“里尔克的孤独是‘向内的’,像教堂的钟声,自己跟自己对话;

  我的怪诞是‘向外的’,像奥斯卡的鼓,要敲给所有人听——但我们都想让读者听见,历史不该被忘记的声音。”

  就在这时,许成军举起了手。

  没办法,他也不想举的~

  它属于提前被组织上安排的托儿!

  好在他听懂了格拉斯讲的是什么。

  虽然许成军不喜欢用流派归属,但是流派确实能辅助人做一些判断。

  从流派看。

  君特格拉斯在西方文学中没有绝对单一的流派归属,而是以“批判现实主义为根基,融合现代主义多种手法”的跨流派作家。

  核心可归为“魔幻现实主义”与“德国战后批判文学”的交叉范畴。

  同时兼具“荒诞派”与“社会批判文学”的特质。

  所以对待他的作品就很好的能做出一些判断。

  他没像其他人那样托张威联翻译,而是直接用流利的英语开口:“格拉斯先生,我想补充您刚才的观点。您说‘怪诞是向外的鼓’,

  这让我想起鲁迅的《狂人日记》——狂人说‘吃人’,不是真的吃人,是用‘疯话’敲醒麻木的人;

  您的奥斯卡敲鼓,是用‘拒绝长大’敲醒遗忘历史的人。

  两者都用‘看似反常’的方式,说最清醒的话。但不同的是,鲁迅的‘疯’里藏着绝望,您的‘怪诞’里藏着希望。

  奥斯卡最后还是选择面对成人世界,就像德国最后还是选择面对二战的历史。”

  这话让教室瞬间静了。

  听懂的都在思考许成军说的话,比如王远华此时就沉默了。

  听不懂的学生们看着张威联。

  希望听到复旦这个明星作家有什么样的高见!

  张威联先生手里的笔停在纸上,抬头看向许成军,眼里满是惊讶。

  这个年轻人不仅英语流利,还能把鲁迅和格拉斯的创作逻辑勾连起来,这是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底子。

  许成军要知道一时间估计也是扶额颔首。

  绕不出比较文学的圈子了是吧?

  张威联低声询问旁边的翻译:“这是谁?”

  “许成军,当下最畅销的青年作家。“

  张威联脸色恍然,低声跟格拉斯交流几句,说明了许成军的身份。

  安静的时间里。

  王远华放下笔记本,跟旁边的白华说:“这小伙子不简单!把中西文学的‘反思’捏得这么顺,比我们这些研究了几十年的还通透!”

  “他刚说啥了?”

  “自己好好听!””

  格拉斯往前探了探身,用英语追问:“你读过《狂人日记》?能具体说说鲁迅的‘绝望’吗?”

  “当然。”

  许成军的英语清晰而沉稳,“鲁迅写狂人最后‘病愈’,回到正常生活,其实是种绝望——他知道自己改变不了‘吃人’的礼教;

  而您写奥斯卡长大,是种希望——他知道自己能守住‘不变成刽子手’的初心。

  但两者的核心是一致的:文学要做‘醒着的人’,哪怕只能敲鼓,哪怕只能说疯话。”

  格拉斯听完,突然鼓起掌来,对张威联说:“请您翻译给大家听——

  中国的年轻人让我惊讶,他们不仅懂自己的文学,还能懂世界的文学。这比任何奖项都珍贵。”

  张威联翻译后,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白华忍不住站起来:“许同学说得好!咱们中国文学从来不是封闭的,能跟世界对话,才是真的强大!”

  格拉斯看着许成军想要多说些什么,但是许成军已经被现场点燃的气氛淹没。

  只留下了一会再私下交流的心思。

  讲座结束时,夕阳已经西斜。

  格拉斯被学生和作家们围着,签名、聊天,德语系配的翻译在一旁帮忙翻译。

  许成军被王远华拉着聊起了鲁迅和格拉斯的异同。

  听了半晌。

  老先生拍了拍他的肩:“以后多跟魔都作协联系,咱们可以办个‘中西文学对话’沙龙,你来讲讲怎么把外国文学的好,融到中国故事里。”

  “成啊!”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时代1979!,我的时代1979!最新章节,我的时代1979!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