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场公彦此次来魔都也是个巧合。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文化交流频繁。
岩波书店作为日本学术出版的代表,积极响应政府“文化立国”政策,推动中日书籍互译。
他这次来其实是为了岩波书店与中国商务印书馆合作,翻译出版一部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岩波书店一向以“低处高思”(生活向下,思想向上)为理念,更倾向于出版具有学术深度的作品。
本来中国当代作品不在其考虑范畴。
但是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陈元在与其交流时,无意间提了一嘴:“当前中国最火的是一位年轻作家的《撕不碎的红绸》,具有史诗感和现代性,不弱于当前世界主流文学作品。”
陈元认为自己的评价非常客观。
虽然确实是不知道国外能对《红绸》有什么评价~
但是至少国内是赞誉一片,一会和《狂人日记》比,一会和《静静地顿河》比,一会又和《永别了,武器》比。
国内这阶段还这没人有这个待遇。
马场公彦没当回事。
他是个中国通,长期关注东亚学术交流,中国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的情况他一直通过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以及大使馆的人脉去了解。
总之,他不信,有人能写出比日本战后文学更有水平的作品。
为什么不是现在呢?
他觉得这一时期“内向的一代”的作家以及新社会派的推理作家也很垃圾!
算了,给陈君一个面子。
午后。
冬日的阳光透过复旦仙舟馆办公室的玻璃窗。
许成军刚结束与王水照关于谱系图研究的一段讨论,办公室的电话便响了起来。
这电话也是来之不易,说来话长~
来电的是魔都外事部门的一位同志,语气带着几分正式与欣喜:“成军同志,有个好消息。日本岩波书店的总编辑马场公彦目前在首都访问,通过文化参赞表达了希望与您会面,商讨《撕不碎的红绸》日文版出版事宜。你看……时间上是否方便安排?”
许成军握着听筒。
岩波书店,日本学术出版的殿堂。
藤井省三此前确实提过这个名字,但这么快?
还是总编辑亲自出面?
有鬼吧?
不是他多疑,你这
他语气平静,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讶异:“岩波书店?马场公彦?我听说过,有具体时间么?”
“马场先生非常重视这次会面,他表示可以尽快调整行程南下,成军同志,现在是中日交流的蜜月期,我们诚挚的希望您能出席本次会面,代表我们国家的文学走出国门。”
是的,这一时期,我们逐渐开始与国外开始交流。
从上到下,从政府到百姓,都迫切的希望有中国的符号走出国门。
其实,中国人能力很强,有天赋,也勤劳。
但有时候缺乏自信。
你总会发现,当我们在一个领域,只要有人突破了关隘,那么这个领域将被中国人统治。
稀土如此,造船如此
国足不在此列。
“既然如此,我这边自然欢迎。具体时间,还请外事部门的同志帮忙协调安排。”
许成军回答得从容,既未显得急切,也充分表达了尊重。
能帮就帮。
外汇帮国家赚一手咯~
这一段时间许成军并没有把这件事当作一回事,依然是该干什么干什么。
但是身边的氛围却随着这个消息的传递逐渐变了味。
校领导开始莫名地关心,李校长甚至是亲自找到许成军,在堆满文件的办公室里,给他泡了杯黄山毛峰,语气温和却难掩郑重:“成军同学,日本岩波书店这件事,意义重大啊!
这不只是你个人的荣誉,更是我们复旦文科恢复元气、走向世界的一个信号。学校方面,一定全力支持,外事处会全力配合。你有什么需要,随时提出来。”
许成军:“.”
好家伙!
上压力了?
不仅是领导层,复旦校园内,也不知道哪来的小道消息,开始像初春的柳絮一样悄然传播。
“听说了吗?许成军的《红绸》要被日本最大的出版社翻译出版了!”
“岩波书店!那可是日本的‘商务印书馆’,出过《鲁迅全集》的!”
“真的假的?咱们的书也能卖出去了?”
消息先是在中文系、外文系这些小圈子里发酵,随即迅速蔓延至整个校园。
一时间,无论是在课堂间隙,还是在食堂排队打饭时,抑或是傍晚图书馆闭馆后,学生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话题总绕不开这件事。
最初的震惊和怀疑过后,是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与自豪感在悄悄涌动。
对很多人来说。
这是一场文化的破冰之旅。
过去几十年,国门紧闭,人们习惯了“拿来主义”,如饥似渴地阅读着翻译进来的苏俄文学、欧美名著,潜意识里总觉得外面的月亮更圆。
如今,突然听说身边同学的作品要被那个出版了大量汉学典籍、素以高标准著称的岩波书店相中,那种冲击力是巨大的。
哪怕是小霓虹的。
当然,这同学也显得有点不普通就是了~
那么多西方文学走入国门,我们的文学也能走出去了?
很多人有种不真实感,将信将疑,但更多的是一种扬眉吐气的期待。
公告栏上,有人用红纸黑字贴出了《红绸》里的金句,旁边用粉笔写着:“见证历史,中国文学出海!”
浪潮文学社的办公室门槛几乎被踏破,前来打听消息、想提前预定可能出版的日文版的同学络绎不绝,让代理副社长许得民和林一民忙得脚不沾地,脸上却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光彩。
“诶诶诶!还没确定呢!别乱传啊~”
“诶呀,没有的事,社长不让说!”
连苏曼舒在经济系资料室查数据时,都有相熟的同学凑过来,小声问:“曼舒,你家许成军是不是要成国际名人了?”
这种氛围,在元旦过后不久,随着一位特殊访客的到来,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来的是《文汇报》文艺部的资深记者,韩众,一位戴着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人。
《文汇报》此时在知识界、文艺界影响力巨大,以其相对开阔的视野和对文化动态的敏锐捕捉而著称。
在沈老给《文汇报》下了指示后。
对待许成军的态度,骤然转变。
让许成军想报复的地方都没有~
韩记者显然做了充分功课,他没有直接去打扰许成军,而是先找到了中文系的教授了解情况,又与学生会的干部、浪潮文学社的成员聊了聊,最后才通过学校宣传部的安排,在仙舟楼那间熟悉的办公室,对许成军进行了一次正式采访。
章培横:你这记者也挺能做面子功夫,这小子在复旦中文系什么地位?
这帮人能说他坏话怎么的?
几天后,在魔都一家涉外宾馆的会客室里,许成军见到了马场公彦。
这位总编辑年约五十,戴着金丝眼镜,穿着合体的西装,举止间透着日本学者特有的严谨与客气。
但眼神中审视的光芒却难以完全掩盖。
“许成军先生,久仰大名!”
马场公彦用略带口音的中文说道,主动上前握手,力道适中,“拜读《清明》上的《红绸》,实在是震撼。尤其是下半部,将战争的创伤与个体命运的纠葛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叙事技法更是融汇东西,令人惊叹。岩波书店一向致力于将世界范围内的优秀思想文化引入日本,我们认为,《红绸》正是日本读者需要了解的,当代中国的‘新声音’。”
许成军微微一笑,请他落座:“马场先生过誉了。《红绸》不过是我的一次尝试,能得岩波书店青睐,也是我的荣幸。不知贵社对出版有何具体设想?”
马场公彦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份初步计划书,条理清晰地介绍起来,从版税比例、首印数量到宣传推广,都显露出大出版社的规范与诚意。
至少对这个年代的国人很有诚意。
挣外汇!
这年代外汇什么概念?
然而,在交谈中,他偶尔流露出的,仍是那种基于日本文学领先地位的、隐晦的审视,仿佛出版《红绸》更多是出于一种“发现”和“引介”的视角。
会谈气氛友好,但许成军能感觉到,对方虽然认可作品价值.
但仍将他视为一个“有潜力的中国青年作家”的“优秀作品”,而非足以撼动某种格局的杰作。
甚至更多意义上,只是一次友好商榷。
交谈一下午,双方都是大圈子。
迟迟没进入到关键问题的磋商中。
马场的态度也更像完成一次规定动作。
而让马场诧异的是。
许成军竟然也是。
此时,办公室电话突然响起,外事部门的陪同人员接起后,仔细核对,将听筒递给许成军:“成军同志,找您的,是从日本东京打来的国际长途,对方自称是丸山昇教授。”
外事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一位处长,暗中用手拍了下许成军的手掌。
许成军心领神会,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对马场公彦做了个抱歉的手势,接过了电话。
“莫西莫西?是许成军君吗?我是丸山昇!”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温和却略带急切的老者声音,用的是日语,旁边似乎有翻译在同步传译。
“丸山教授,您好,我是许成军。”
许成军用日语回应,虽然不算流利,但足以沟通。
“许君!冒昧打扰!我听说岩波书店的马场君正在与你商谈《红绸》的出版?”丸山昇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
“是的,马场总编辑此刻就在我旁边。”
“太好了!许君,我必须告诉你,我的学生藤井省三,就是那个被你《红绸》迷得神魂颠倒的小子,他这几个月几乎是不眠不休,已经完成了《红绸》大部分章节的翻译初稿!我审阅过一部分,虽然还有些青涩,但抓住了你文字中的‘魂’!我刚刚打电话到岩波书店编辑部,才知道马场君已经到了中国。许君,藤井的译稿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请你务必向马场君推荐,可以考虑以藤井的译稿为基础进行修改完善出版!这本,完全有资格进入‘岩波文库’!”
丸山昇的话语如同连珠炮,透过听筒,连一旁的马场公彦都隐约听到了几个关键词——“藤井省三”、“译稿”、“岩波文库”。
他脸上的从容瞬间被震惊取代,身体不自觉地微微前倾。
丸山晟在业界的地位比他高。
按照日本人的习惯,这是前辈。
一级压一级。
许成军放下电话,看向马场公彦,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马场先生,是东京大学的丸山昇教授。他告诉我他的学生藤井省三,一位研究中国文学的年轻学者,在《红绸》连载期间就已经开始了翻译工作,目前已完成大部分初稿。丸山教授认为译稿质量可堪打磨,并强烈建议《红绸》入选‘岩波文库’。”
“丸山老师?藤井省三?”
马场公彦愣住了。
他扶了扶眼镜,脸上难以置信,“许桑,您的意思是……在我们就正式出版进行会谈之前,您的作品在日本学界内部,已经引发了如此程度的关注,甚至已经有了完整的翻译尝试?而且……是丸山老师亲自推荐?”
“意外罢了,并非我的初心。”
别管许成军怎么说。
马场公彦内心的震撼无以复加。
他原本以为自己是“发现者”,是带着日本出版界的权威眼光来审视和挑选作品。
却万万没想到,对方早已在日本最顶尖的汉学圈层中激起了涟漪,连德高望重的丸山昇都亲自下场,为其学生的翻译站台。
这已经完全超出了常规的商业出版逻辑。
“还能这样?”
你他么不是刚出道的中国人么,怎么个事?
马场公彦下意识地低声用日语喃喃了一句,随即意识到失态,连忙正色道,“许先生,这……这真是个意想不到的好消息!不知我能否立刻联系上这位藤井省三先生,拜读他的译稿?”
许成军点了点头:“藤井君就在复旦留学,我可以安排你们见面。”
马场走后。
外事部门的张学明处长才说:“这电话我们听说是找你说《红绸》的,压了半天了,就等着关键时候用上了~”
许成军笑笑。
“咱们外事部门的同志也是辛苦了~”
“能有有机会看到咱们的优秀作品出海都能算我的政绩了,辛苦也是应该的。”张学明语气郑重。
——
接下来的几天,马场公彦的行程彻底改变。
他推迟了返回日本的计划,连夜通过使馆和学校联系上藤井省三。
在复旦留学生宿舍里,他见到了眼圈通红却精神亢奋的藤井,桌上堆满了密密麻麻写满批注的译稿和各类参考资料。
翻阅着藤井那字斟句酌、甚至详细标注了文化背景和翻译思路的稿纸,马场公彦再次被震撼。
这不仅仅是翻译。
你特么蓬头垢面,为了一本这么个?
想出位想疯了?
想想丸山晟。
算了。
这是学术研究般的虔诚。
藤井君有他老师治学的风采!
当他读到藤井对《红绸》下半部那些关键段落,如黄思源木梳的象征、许建军的心理创伤、时空交织叙事技巧的分析笔记时,他彻底明白了丸山昇为何如此激动,也明白了许成军这部作品的真正分量。
终究他那二把刀的中文传不了情,达不了意。
马场对当前世界文学的认识,远非此时国内可比。
这不仅是好故事,更是具备方法论意义的文学探索。
“藤井君,你的工作……非常了不起!”
马场公彦由衷赞叹,“这部作品,确实值得你,也值得岩波书店投入全部心血!”
紧接着,马场公彦又在魔都多停留了数日,他不再仅仅局限于涉外宾馆和大学校园,而是拿着《清明》杂志,走访了南京东路的新华书店,观察读者抢购的热潮。
他与魔都作协的几位评论家交谈,聆听他们对许成军和《红绸》的评价。
他甚至试图去理解《浪潮》杂志在高校中的影响力。
这一切的市场和文化氛围考察,都进一步印证了他的判断。
他想赌。
赌这个中国年轻人能有别人做不到的事。
最终,在离开中国前,马场公彦再次郑重地约见了许成军和藤井省三。
“许先生,藤井君,”马场公彦的态度比初次见面时更加谦逊和热切,“经过这几日的深入了解,我代表岩波书店,正式决定出版《红绸》日文版。我们将以藤井君的译稿为基础,聘请资深编辑与藤井君共同打磨,力求完美呈现原作神韵。”
“并且,如果市场表现不错,我们会全力争取将《红绸》纳入‘岩波文库’系列!”
画饼嘛!
“版税呢?”
马场公彦皱眉,他觉得许成军有些过分。
虽然认可许成军的故事,但是不代表他有资格在日本最大的书店前谈版税。
“我们会按照正常”
许成军摆摆手:“马场先生,说实话我个人无意这本书的海外出版,或者无意在日本出版,如果真本书得不到他应有的条件和待遇,那么这次谈话可以打住了。”
许成军不缺钱,或者说他有信心在这个年代赚钱。
写书不说了,他毕业留校就是副教授起步。
后面分房也好,买房也好,买股票也罢,做生意也好。
总不会缺钱。
没必要为了这点玩意跟一个日本人低三下气。
前面能谈是给外事部门面子。
中日交流是主流,未来日资进驻一定程度上还是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藤井捏了把汗,但他没有在这个场合直接说话的资格。
马场眉头皱紧,内心有点犹豫。
他本来想给许成军一个日本青年作者相对不错的版税条件。
根据日本《著作权事典》,版税是按出版书籍定价的一定比率乘以发行份数所得总金额,由出版者支付给著作权所有者。
版税率根据书籍性质、销路推测、著作者名气等由双方同意后决定。
一般以10%为惯例。
马场给出的也是这个数额。
但是这么看,似乎远远达不到许成军的期待。
“许君,我原定预想.”
“原定的事就不用说了。”许成军再次打断,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我在中国的稿费待遇已是顶尖。到了日本,我也不接受任何‘特别照顾’或‘新人标准’。今天的会面就到这里,您可以回去重新考虑。”
不等马场和藤井从震惊中回过神来,许成军已起身,礼节性地与马场一握手,随即转身离去,没有丝毫留恋。
许成军不理马场和藤井震惊的表情。
起身对马场伸出了手。
轻轻一握,转身就走。
不是许成军装,是他知道对小日子你姿态越低,他们越看不上你。
民族劣根性。
优势在我。
许成军刚一回去,林一民赶紧上来:“成军,怎么样了!”
“什么怎么样了?”
“日文版出版啊!”
“他们希望出版我书的日译版本,但是.”
林一民等了半天,却看许成军已经沉入到创作的状态里,实在没忍住,还是追问了句。
“但是啥啊?”
“我没同意啊~”
“靠,你有毛病啊!出海啊!当代作家出海第一人啊!你疯了啊!”
许成军摊摊手:“版税不给个合理的待遇,就不出了呗~”
“靠!!!”
林一民扶着额头,一时语塞。
别人遇上这种机会,倒贴钱都愿意,这位爷居然还嫌弃上版税了!
许成军没再理会他,已经沉入了自己的创作世界。他是真的忙,有比纠结一次不对等的出版更重要的事要做。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文化交流频繁。
岩波书店作为日本学术出版的代表,积极响应政府“文化立国”政策,推动中日书籍互译。
他这次来其实是为了岩波书店与中国商务印书馆合作,翻译出版一部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岩波书店一向以“低处高思”(生活向下,思想向上)为理念,更倾向于出版具有学术深度的作品。
本来中国当代作品不在其考虑范畴。
但是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陈元在与其交流时,无意间提了一嘴:“当前中国最火的是一位年轻作家的《撕不碎的红绸》,具有史诗感和现代性,不弱于当前世界主流文学作品。”
陈元认为自己的评价非常客观。
虽然确实是不知道国外能对《红绸》有什么评价~
但是至少国内是赞誉一片,一会和《狂人日记》比,一会和《静静地顿河》比,一会又和《永别了,武器》比。
国内这阶段还这没人有这个待遇。
马场公彦没当回事。
他是个中国通,长期关注东亚学术交流,中国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的情况他一直通过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以及大使馆的人脉去了解。
总之,他不信,有人能写出比日本战后文学更有水平的作品。
为什么不是现在呢?
他觉得这一时期“内向的一代”的作家以及新社会派的推理作家也很垃圾!
算了,给陈君一个面子。
午后。
冬日的阳光透过复旦仙舟馆办公室的玻璃窗。
许成军刚结束与王水照关于谱系图研究的一段讨论,办公室的电话便响了起来。
这电话也是来之不易,说来话长~
来电的是魔都外事部门的一位同志,语气带着几分正式与欣喜:“成军同志,有个好消息。日本岩波书店的总编辑马场公彦目前在首都访问,通过文化参赞表达了希望与您会面,商讨《撕不碎的红绸》日文版出版事宜。你看……时间上是否方便安排?”
许成军握着听筒。
岩波书店,日本学术出版的殿堂。
藤井省三此前确实提过这个名字,但这么快?
还是总编辑亲自出面?
有鬼吧?
不是他多疑,你这
他语气平静,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讶异:“岩波书店?马场公彦?我听说过,有具体时间么?”
“马场先生非常重视这次会面,他表示可以尽快调整行程南下,成军同志,现在是中日交流的蜜月期,我们诚挚的希望您能出席本次会面,代表我们国家的文学走出国门。”
是的,这一时期,我们逐渐开始与国外开始交流。
从上到下,从政府到百姓,都迫切的希望有中国的符号走出国门。
其实,中国人能力很强,有天赋,也勤劳。
但有时候缺乏自信。
你总会发现,当我们在一个领域,只要有人突破了关隘,那么这个领域将被中国人统治。
稀土如此,造船如此
国足不在此列。
“既然如此,我这边自然欢迎。具体时间,还请外事部门的同志帮忙协调安排。”
许成军回答得从容,既未显得急切,也充分表达了尊重。
能帮就帮。
外汇帮国家赚一手咯~
这一段时间许成军并没有把这件事当作一回事,依然是该干什么干什么。
但是身边的氛围却随着这个消息的传递逐渐变了味。
校领导开始莫名地关心,李校长甚至是亲自找到许成军,在堆满文件的办公室里,给他泡了杯黄山毛峰,语气温和却难掩郑重:“成军同学,日本岩波书店这件事,意义重大啊!
这不只是你个人的荣誉,更是我们复旦文科恢复元气、走向世界的一个信号。学校方面,一定全力支持,外事处会全力配合。你有什么需要,随时提出来。”
许成军:“.”
好家伙!
上压力了?
不仅是领导层,复旦校园内,也不知道哪来的小道消息,开始像初春的柳絮一样悄然传播。
“听说了吗?许成军的《红绸》要被日本最大的出版社翻译出版了!”
“岩波书店!那可是日本的‘商务印书馆’,出过《鲁迅全集》的!”
“真的假的?咱们的书也能卖出去了?”
消息先是在中文系、外文系这些小圈子里发酵,随即迅速蔓延至整个校园。
一时间,无论是在课堂间隙,还是在食堂排队打饭时,抑或是傍晚图书馆闭馆后,学生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话题总绕不开这件事。
最初的震惊和怀疑过后,是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与自豪感在悄悄涌动。
对很多人来说。
这是一场文化的破冰之旅。
过去几十年,国门紧闭,人们习惯了“拿来主义”,如饥似渴地阅读着翻译进来的苏俄文学、欧美名著,潜意识里总觉得外面的月亮更圆。
如今,突然听说身边同学的作品要被那个出版了大量汉学典籍、素以高标准著称的岩波书店相中,那种冲击力是巨大的。
哪怕是小霓虹的。
当然,这同学也显得有点不普通就是了~
那么多西方文学走入国门,我们的文学也能走出去了?
很多人有种不真实感,将信将疑,但更多的是一种扬眉吐气的期待。
公告栏上,有人用红纸黑字贴出了《红绸》里的金句,旁边用粉笔写着:“见证历史,中国文学出海!”
浪潮文学社的办公室门槛几乎被踏破,前来打听消息、想提前预定可能出版的日文版的同学络绎不绝,让代理副社长许得民和林一民忙得脚不沾地,脸上却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光彩。
“诶诶诶!还没确定呢!别乱传啊~”
“诶呀,没有的事,社长不让说!”
连苏曼舒在经济系资料室查数据时,都有相熟的同学凑过来,小声问:“曼舒,你家许成军是不是要成国际名人了?”
这种氛围,在元旦过后不久,随着一位特殊访客的到来,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来的是《文汇报》文艺部的资深记者,韩众,一位戴着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人。
《文汇报》此时在知识界、文艺界影响力巨大,以其相对开阔的视野和对文化动态的敏锐捕捉而著称。
在沈老给《文汇报》下了指示后。
对待许成军的态度,骤然转变。
让许成军想报复的地方都没有~
韩记者显然做了充分功课,他没有直接去打扰许成军,而是先找到了中文系的教授了解情况,又与学生会的干部、浪潮文学社的成员聊了聊,最后才通过学校宣传部的安排,在仙舟楼那间熟悉的办公室,对许成军进行了一次正式采访。
章培横:你这记者也挺能做面子功夫,这小子在复旦中文系什么地位?
这帮人能说他坏话怎么的?
几天后,在魔都一家涉外宾馆的会客室里,许成军见到了马场公彦。
这位总编辑年约五十,戴着金丝眼镜,穿着合体的西装,举止间透着日本学者特有的严谨与客气。
但眼神中审视的光芒却难以完全掩盖。
“许成军先生,久仰大名!”
马场公彦用略带口音的中文说道,主动上前握手,力道适中,“拜读《清明》上的《红绸》,实在是震撼。尤其是下半部,将战争的创伤与个体命运的纠葛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叙事技法更是融汇东西,令人惊叹。岩波书店一向致力于将世界范围内的优秀思想文化引入日本,我们认为,《红绸》正是日本读者需要了解的,当代中国的‘新声音’。”
许成军微微一笑,请他落座:“马场先生过誉了。《红绸》不过是我的一次尝试,能得岩波书店青睐,也是我的荣幸。不知贵社对出版有何具体设想?”
马场公彦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份初步计划书,条理清晰地介绍起来,从版税比例、首印数量到宣传推广,都显露出大出版社的规范与诚意。
至少对这个年代的国人很有诚意。
挣外汇!
这年代外汇什么概念?
然而,在交谈中,他偶尔流露出的,仍是那种基于日本文学领先地位的、隐晦的审视,仿佛出版《红绸》更多是出于一种“发现”和“引介”的视角。
会谈气氛友好,但许成军能感觉到,对方虽然认可作品价值.
但仍将他视为一个“有潜力的中国青年作家”的“优秀作品”,而非足以撼动某种格局的杰作。
甚至更多意义上,只是一次友好商榷。
交谈一下午,双方都是大圈子。
迟迟没进入到关键问题的磋商中。
马场的态度也更像完成一次规定动作。
而让马场诧异的是。
许成军竟然也是。
此时,办公室电话突然响起,外事部门的陪同人员接起后,仔细核对,将听筒递给许成军:“成军同志,找您的,是从日本东京打来的国际长途,对方自称是丸山昇教授。”
外事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一位处长,暗中用手拍了下许成军的手掌。
许成军心领神会,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对马场公彦做了个抱歉的手势,接过了电话。
“莫西莫西?是许成军君吗?我是丸山昇!”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温和却略带急切的老者声音,用的是日语,旁边似乎有翻译在同步传译。
“丸山教授,您好,我是许成军。”
许成军用日语回应,虽然不算流利,但足以沟通。
“许君!冒昧打扰!我听说岩波书店的马场君正在与你商谈《红绸》的出版?”丸山昇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
“是的,马场总编辑此刻就在我旁边。”
“太好了!许君,我必须告诉你,我的学生藤井省三,就是那个被你《红绸》迷得神魂颠倒的小子,他这几个月几乎是不眠不休,已经完成了《红绸》大部分章节的翻译初稿!我审阅过一部分,虽然还有些青涩,但抓住了你文字中的‘魂’!我刚刚打电话到岩波书店编辑部,才知道马场君已经到了中国。许君,藤井的译稿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请你务必向马场君推荐,可以考虑以藤井的译稿为基础进行修改完善出版!这本,完全有资格进入‘岩波文库’!”
丸山昇的话语如同连珠炮,透过听筒,连一旁的马场公彦都隐约听到了几个关键词——“藤井省三”、“译稿”、“岩波文库”。
他脸上的从容瞬间被震惊取代,身体不自觉地微微前倾。
丸山晟在业界的地位比他高。
按照日本人的习惯,这是前辈。
一级压一级。
许成军放下电话,看向马场公彦,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马场先生,是东京大学的丸山昇教授。他告诉我他的学生藤井省三,一位研究中国文学的年轻学者,在《红绸》连载期间就已经开始了翻译工作,目前已完成大部分初稿。丸山教授认为译稿质量可堪打磨,并强烈建议《红绸》入选‘岩波文库’。”
“丸山老师?藤井省三?”
马场公彦愣住了。
他扶了扶眼镜,脸上难以置信,“许桑,您的意思是……在我们就正式出版进行会谈之前,您的作品在日本学界内部,已经引发了如此程度的关注,甚至已经有了完整的翻译尝试?而且……是丸山老师亲自推荐?”
“意外罢了,并非我的初心。”
别管许成军怎么说。
马场公彦内心的震撼无以复加。
他原本以为自己是“发现者”,是带着日本出版界的权威眼光来审视和挑选作品。
却万万没想到,对方早已在日本最顶尖的汉学圈层中激起了涟漪,连德高望重的丸山昇都亲自下场,为其学生的翻译站台。
这已经完全超出了常规的商业出版逻辑。
“还能这样?”
你他么不是刚出道的中国人么,怎么个事?
马场公彦下意识地低声用日语喃喃了一句,随即意识到失态,连忙正色道,“许先生,这……这真是个意想不到的好消息!不知我能否立刻联系上这位藤井省三先生,拜读他的译稿?”
许成军点了点头:“藤井君就在复旦留学,我可以安排你们见面。”
马场走后。
外事部门的张学明处长才说:“这电话我们听说是找你说《红绸》的,压了半天了,就等着关键时候用上了~”
许成军笑笑。
“咱们外事部门的同志也是辛苦了~”
“能有有机会看到咱们的优秀作品出海都能算我的政绩了,辛苦也是应该的。”张学明语气郑重。
——
接下来的几天,马场公彦的行程彻底改变。
他推迟了返回日本的计划,连夜通过使馆和学校联系上藤井省三。
在复旦留学生宿舍里,他见到了眼圈通红却精神亢奋的藤井,桌上堆满了密密麻麻写满批注的译稿和各类参考资料。
翻阅着藤井那字斟句酌、甚至详细标注了文化背景和翻译思路的稿纸,马场公彦再次被震撼。
这不仅仅是翻译。
你特么蓬头垢面,为了一本这么个?
想出位想疯了?
想想丸山晟。
算了。
这是学术研究般的虔诚。
藤井君有他老师治学的风采!
当他读到藤井对《红绸》下半部那些关键段落,如黄思源木梳的象征、许建军的心理创伤、时空交织叙事技巧的分析笔记时,他彻底明白了丸山昇为何如此激动,也明白了许成军这部作品的真正分量。
终究他那二把刀的中文传不了情,达不了意。
马场对当前世界文学的认识,远非此时国内可比。
这不仅是好故事,更是具备方法论意义的文学探索。
“藤井君,你的工作……非常了不起!”
马场公彦由衷赞叹,“这部作品,确实值得你,也值得岩波书店投入全部心血!”
紧接着,马场公彦又在魔都多停留了数日,他不再仅仅局限于涉外宾馆和大学校园,而是拿着《清明》杂志,走访了南京东路的新华书店,观察读者抢购的热潮。
他与魔都作协的几位评论家交谈,聆听他们对许成军和《红绸》的评价。
他甚至试图去理解《浪潮》杂志在高校中的影响力。
这一切的市场和文化氛围考察,都进一步印证了他的判断。
他想赌。
赌这个中国年轻人能有别人做不到的事。
最终,在离开中国前,马场公彦再次郑重地约见了许成军和藤井省三。
“许先生,藤井君,”马场公彦的态度比初次见面时更加谦逊和热切,“经过这几日的深入了解,我代表岩波书店,正式决定出版《红绸》日文版。我们将以藤井君的译稿为基础,聘请资深编辑与藤井君共同打磨,力求完美呈现原作神韵。”
“并且,如果市场表现不错,我们会全力争取将《红绸》纳入‘岩波文库’系列!”
画饼嘛!
“版税呢?”
马场公彦皱眉,他觉得许成军有些过分。
虽然认可许成军的故事,但是不代表他有资格在日本最大的书店前谈版税。
“我们会按照正常”
许成军摆摆手:“马场先生,说实话我个人无意这本书的海外出版,或者无意在日本出版,如果真本书得不到他应有的条件和待遇,那么这次谈话可以打住了。”
许成军不缺钱,或者说他有信心在这个年代赚钱。
写书不说了,他毕业留校就是副教授起步。
后面分房也好,买房也好,买股票也罢,做生意也好。
总不会缺钱。
没必要为了这点玩意跟一个日本人低三下气。
前面能谈是给外事部门面子。
中日交流是主流,未来日资进驻一定程度上还是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藤井捏了把汗,但他没有在这个场合直接说话的资格。
马场眉头皱紧,内心有点犹豫。
他本来想给许成军一个日本青年作者相对不错的版税条件。
根据日本《著作权事典》,版税是按出版书籍定价的一定比率乘以发行份数所得总金额,由出版者支付给著作权所有者。
版税率根据书籍性质、销路推测、著作者名气等由双方同意后决定。
一般以10%为惯例。
马场给出的也是这个数额。
但是这么看,似乎远远达不到许成军的期待。
“许君,我原定预想.”
“原定的事就不用说了。”许成军再次打断,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我在中国的稿费待遇已是顶尖。到了日本,我也不接受任何‘特别照顾’或‘新人标准’。今天的会面就到这里,您可以回去重新考虑。”
不等马场和藤井从震惊中回过神来,许成军已起身,礼节性地与马场一握手,随即转身离去,没有丝毫留恋。
许成军不理马场和藤井震惊的表情。
起身对马场伸出了手。
轻轻一握,转身就走。
不是许成军装,是他知道对小日子你姿态越低,他们越看不上你。
民族劣根性。
优势在我。
许成军刚一回去,林一民赶紧上来:“成军,怎么样了!”
“什么怎么样了?”
“日文版出版啊!”
“他们希望出版我书的日译版本,但是.”
林一民等了半天,却看许成军已经沉入到创作的状态里,实在没忍住,还是追问了句。
“但是啥啊?”
“我没同意啊~”
“靠,你有毛病啊!出海啊!当代作家出海第一人啊!你疯了啊!”
许成军摊摊手:“版税不给个合理的待遇,就不出了呗~”
“靠!!!”
林一民扶着额头,一时语塞。
别人遇上这种机会,倒贴钱都愿意,这位爷居然还嫌弃上版税了!
许成军没再理会他,已经沉入了自己的创作世界。他是真的忙,有比纠结一次不对等的出版更重要的事要做。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时代1979!,我的时代1979!最新章节,我的时代1979!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时代1979!,我的时代1979!最新章节,我的时代1979!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