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周昀穿着一身板正的西装,对着镜子做着深呼吸。
过了几分钟,他长长地呼出一口气,随后拿起电脑,转身离开房间。
他是上午第二个进行汇报的学者,等他抵达会场的时候,第一位学者正要上台。
第一位汇报人是个女学者,她叫罗莎丽,是一位来自MIT的教授,对于女学者,周昀一向是非常尊敬的,更别说对方是来自MIT这样的顶尖学府。
对方的研究方向是‘情感计算’,算是一个新颖的交叉学科,至少他之前都没怎么听过,也挺有兴趣的。
事实证明,对方确实很有实力,讲的东西深入浅出,就当所有人都以为第一场演讲要圆满结束的时候。
新一张的PPT引起了在座学者的小声讨论。
按理说,当汇报人正在汇报的时候,场下都应该是非常安静的,这是出于对汇报人的尊重。
但是当周昀看到PPT上的内容时,心里也不免地生出一些情绪,这还是他对自身情绪管理比较好,所以才足够的克制。
一些脾气不是那么好的学者,都已经开始有点躁动了。
因为屏幕上的PPT是这样的。
左边是一个AI生成的图片,想表达什么暂且不论,但是右边的英文已经是非常直白了。
【I did it to make my paper results look better. Nobody at my school taught us morals or values.
——Excuse given by‘HuaGuo’ student who is now expelled from top university.】
NOTE:Most‘HuaGuo’ who I know are honest and morally upright.
中文翻译过来就是:
【“我这样做,就是为了把论文结果的数据弄得好看点。在我的学校里没有人教过我们道德和价值观。”
——这是一位被顶尖大学开除的华国学生的辩解。】
这样的一张PPT让第一排的一位男士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本来其实也没什么,学术造假这种事情在学术圈里本来就是不能被容忍的事情,学生被开出也是咎由自取,但坏就坏在,罗莎丽教授标注了国籍。
还加了一句“并非所有华国留学生都是这样,大部分人都是道德感很强的。”
这样的免责声明和此地无银三百两有什么区别?
这样地图炮式的发言自然会让在场的华国人感到愤怒,更别说在场的近乎一半都是华人。
这就好比你在打游戏的时候,你的队友很菜,但是你疯狂carry,然后对面在公屏上来了一句——“对面都是彩笔。”
明明这件事和大部分的华国人没什么关系,但是却被莫名其妙的攻击到了,自然会感觉不爽。
还是在NeurIPS这样的国际性会议上,影响力也不是一把游戏能比的。
可能是因为每个人的演讲时间都是有限地,罗莎丽没有停顿,而是继续讲道:“这位学生的陈述,引发了我们研究团队对学术文化差异的深度思考。”
她的语气非常平静。
因为演讲还没结束,场下的人就算再愤怒也不会直接打断,只不过大部分人都没兴趣再听下去了。
过了十分钟,罗莎丽的演讲结束了。
到了Q&A环节,几乎是瞬间,大概举起了几十只手,而且大部分都是华人面孔。
罗莎丽眼神中的慌乱一闪而逝,她选择了一个看上去比较柔弱的女生。
被点到的女生站起身,接过了话筒,她先是微微颔首,随后一口流利的英语脱口而出:“谢谢教授,非常精彩的演讲,您关于情感跨文化表征的发现令人印象深刻。”
熟悉华国人的都知道,在这种大场合下,就算想要喷人,也还是会收敛一些,先扬后抑是惯用的手法。
果然,在进行了礼貌的问候过后,这位女生开始了她的反击。
“学术不端这样的事情,作为科研人,我自然也是非常痛恨,但是您为什么要在PPT的内容中注明国籍?
我想请问,为什么这一点这么重要,以至于要被您特别强调?是否在您的潜意识里,这样一个个体的不当行为,足以让您对其整个群体产生某种关联性的印象?
或者说,正是因为绝大多数华国学者都恪守学术诚信,才使得这一个例显得如此‘突出’,以至于让您觉得必须标注出来,以示‘公允’?”
不少华国人都为这位女生的提问频频点头。
罗莎丽教授明显被问得有些措手不及,她扶了扶话筒,眼神有些闪烁:“谢谢你的问题。
我并不是有意冒犯,这只是一个个例用于说明问题,我的本意是探讨学术文化的差异,而且我也注明了大多数华国人都是非常诚实的。”
不过这样含糊的回复并不能将这名女生糊弄过去,她再次拿起话筒:“教授,我理解您可能并无恶意。
但作为在场的华国人之一,我和我的许多同胞确实感受到了冒犯。
这种将个体行为与国籍进行不必要的关联,本身就容易助长刻板印象,更别说是在今天这样的国际性会议上。
所以我谨代表我个人,请您删除这张PPT上关于国籍的标注,我认为学术批评应对事不对人,不应该针对某一个国家或者群体!”
沉默笼罩了片刻。
罗莎丽教授的脸色有些难看,但也许是迫于压力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她对着话筒:“感谢指正,很抱歉我的PPT造成了这样的误解,
我承诺,会删除幻灯片中存在的表述问题。”
女生微微鞠躬:“谢谢您。”
紧接着,会场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周昀也在一旁跟着鼓掌,刚刚举手的人里就有他,但是如果让他来说,处理起来也未必有这名女生处理的这么好。
至于说学术不端的问题,这在国内确实有,甚至也可能真的比国外多。
但是!国内多少人?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种现象也并不只是华国存在,只不过华国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所以这种现象被放大了。
但至少他身边的,不管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你要说导师可能不当人的,有!
但是真要上升到学术不端这个层次的,据他所知应该是没有的,
最多也就是有的导师科研道德感可能低一点,但那和学术不端也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过了几分钟,他长长地呼出一口气,随后拿起电脑,转身离开房间。
他是上午第二个进行汇报的学者,等他抵达会场的时候,第一位学者正要上台。
第一位汇报人是个女学者,她叫罗莎丽,是一位来自MIT的教授,对于女学者,周昀一向是非常尊敬的,更别说对方是来自MIT这样的顶尖学府。
对方的研究方向是‘情感计算’,算是一个新颖的交叉学科,至少他之前都没怎么听过,也挺有兴趣的。
事实证明,对方确实很有实力,讲的东西深入浅出,就当所有人都以为第一场演讲要圆满结束的时候。
新一张的PPT引起了在座学者的小声讨论。
按理说,当汇报人正在汇报的时候,场下都应该是非常安静的,这是出于对汇报人的尊重。
但是当周昀看到PPT上的内容时,心里也不免地生出一些情绪,这还是他对自身情绪管理比较好,所以才足够的克制。
一些脾气不是那么好的学者,都已经开始有点躁动了。
因为屏幕上的PPT是这样的。
左边是一个AI生成的图片,想表达什么暂且不论,但是右边的英文已经是非常直白了。
【I did it to make my paper results look better. Nobody at my school taught us morals or values.
——Excuse given by‘HuaGuo’ student who is now expelled from top university.】
NOTE:Most‘HuaGuo’ who I know are honest and morally upright.
中文翻译过来就是:
【“我这样做,就是为了把论文结果的数据弄得好看点。在我的学校里没有人教过我们道德和价值观。”
——这是一位被顶尖大学开除的华国学生的辩解。】
这样的一张PPT让第一排的一位男士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本来其实也没什么,学术造假这种事情在学术圈里本来就是不能被容忍的事情,学生被开出也是咎由自取,但坏就坏在,罗莎丽教授标注了国籍。
还加了一句“并非所有华国留学生都是这样,大部分人都是道德感很强的。”
这样的免责声明和此地无银三百两有什么区别?
这样地图炮式的发言自然会让在场的华国人感到愤怒,更别说在场的近乎一半都是华人。
这就好比你在打游戏的时候,你的队友很菜,但是你疯狂carry,然后对面在公屏上来了一句——“对面都是彩笔。”
明明这件事和大部分的华国人没什么关系,但是却被莫名其妙的攻击到了,自然会感觉不爽。
还是在NeurIPS这样的国际性会议上,影响力也不是一把游戏能比的。
可能是因为每个人的演讲时间都是有限地,罗莎丽没有停顿,而是继续讲道:“这位学生的陈述,引发了我们研究团队对学术文化差异的深度思考。”
她的语气非常平静。
因为演讲还没结束,场下的人就算再愤怒也不会直接打断,只不过大部分人都没兴趣再听下去了。
过了十分钟,罗莎丽的演讲结束了。
到了Q&A环节,几乎是瞬间,大概举起了几十只手,而且大部分都是华人面孔。
罗莎丽眼神中的慌乱一闪而逝,她选择了一个看上去比较柔弱的女生。
被点到的女生站起身,接过了话筒,她先是微微颔首,随后一口流利的英语脱口而出:“谢谢教授,非常精彩的演讲,您关于情感跨文化表征的发现令人印象深刻。”
熟悉华国人的都知道,在这种大场合下,就算想要喷人,也还是会收敛一些,先扬后抑是惯用的手法。
果然,在进行了礼貌的问候过后,这位女生开始了她的反击。
“学术不端这样的事情,作为科研人,我自然也是非常痛恨,但是您为什么要在PPT的内容中注明国籍?
我想请问,为什么这一点这么重要,以至于要被您特别强调?是否在您的潜意识里,这样一个个体的不当行为,足以让您对其整个群体产生某种关联性的印象?
或者说,正是因为绝大多数华国学者都恪守学术诚信,才使得这一个例显得如此‘突出’,以至于让您觉得必须标注出来,以示‘公允’?”
不少华国人都为这位女生的提问频频点头。
罗莎丽教授明显被问得有些措手不及,她扶了扶话筒,眼神有些闪烁:“谢谢你的问题。
我并不是有意冒犯,这只是一个个例用于说明问题,我的本意是探讨学术文化的差异,而且我也注明了大多数华国人都是非常诚实的。”
不过这样含糊的回复并不能将这名女生糊弄过去,她再次拿起话筒:“教授,我理解您可能并无恶意。
但作为在场的华国人之一,我和我的许多同胞确实感受到了冒犯。
这种将个体行为与国籍进行不必要的关联,本身就容易助长刻板印象,更别说是在今天这样的国际性会议上。
所以我谨代表我个人,请您删除这张PPT上关于国籍的标注,我认为学术批评应对事不对人,不应该针对某一个国家或者群体!”
沉默笼罩了片刻。
罗莎丽教授的脸色有些难看,但也许是迫于压力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她对着话筒:“感谢指正,很抱歉我的PPT造成了这样的误解,
我承诺,会删除幻灯片中存在的表述问题。”
女生微微鞠躬:“谢谢您。”
紧接着,会场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周昀也在一旁跟着鼓掌,刚刚举手的人里就有他,但是如果让他来说,处理起来也未必有这名女生处理的这么好。
至于说学术不端的问题,这在国内确实有,甚至也可能真的比国外多。
但是!国内多少人?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种现象也并不只是华国存在,只不过华国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所以这种现象被放大了。
但至少他身边的,不管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你要说导师可能不当人的,有!
但是真要上升到学术不端这个层次的,据他所知应该是没有的,
最多也就是有的导师科研道德感可能低一点,但那和学术不端也扯不上半毛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