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兴如今居住的新房,地基比周围的马路略高一些,但房屋四周的地面,却比公路低了足足一米五左右。若想把四周填得与公路持平,不仅需要大量的土,还得找车运输,算下来工程浩大,花费不菲,肖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着手。“到哪儿找这么多土?找车得花多少钱?” 他时常站在院子里望着低洼的地面发愁,却始终没找到解决办法。
或许是上天眷顾,就在肖兴一筹莫展时,转机悄然而至。靠近他家房后的公路,为了适应现代发展需求,要在路的北面新增一条公路;而在村西,还得挖开一座小山坡,才能开辟出这条新道路。这么多从山坡上挖下来的土,总不能随意堆放,修路部门便联合村里的干部,四处询问谁家需要填土,且最好是位于路边的住户 —— 这样既能处理土方,又能帮村民解决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肖兴得知消息后,立刻找到村干部报名。让他没想到的是,因为自家房子就在路边,填土需求又迫切,修路部门很快就答应了。没过多久,一辆辆装满好土的卡车就开到了肖兴家门前,一车车土源源不断地卸在房屋四周。不到半天时间,原本低洼的房前屋后就被填得平平整整,与公路基本持平。看着眼前的景象,肖兴忍不住感慨:“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困扰他许久的难题,竟以这样意想不到的方式解决了。
院子总算垫起来了,可整个房屋的布局还不成气候。肖兴心里没底,便找了村里懂建筑布局的 “高人” 来看看。高人围着院子转了一圈,指着各个方位说:“你这院子底子不错,将来可以东挪挪、西凑凑,设计成连排似的两座院落,既实用又规整。现在最要紧的,是先把院墙的根基扎好,有了根基,后续的建设才稳当。”
听了高人的建议,肖兴立刻着手准备扎院墙根基。可问题来了,院墙的位置正好靠近大队的配电房,若不处理好两者的位置关系,很容易留下安全隐患。肖兴不敢马虎,特意找到村电工和村支书,三方坐在一起反复商量、测量,最终确定了院墙最西边和最南边的边界。确定好位置后,肖兴按照计划,先组织人把院墙的跟脚挖好,又联系了附近黄花窑村的匠人,从那里拉来石料,请他们帮忙扎院墙根基。
匠人们手艺精湛,没过多久,一圈坚实的院墙根基就扎好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在院子朝东的方向,垒了一个简易的门楼;门楼北面预留了一个大门垛子,因为暂时用不上这个门,便先用砖干垒起来,等将来需要时再完善。看着崭新的门楼和整齐的院墙根基,肖兴心里乐开了花 —— 自家终于有了像样的街门,再也不是以前那种杂乱无章的模样了。他暗自给自己打气:“再攒攒劲,把里面的西屋和剩下的院墙垒好,就能进行下一步规划了!”
转机接踵而至。当年正月,飞云去了一趟南方,回来时竟带回了几万元现款。她告诉肖兴,这是她的几个妹妹在 “老太君”(家里长辈)的提议下,主动凑给她的钱,想帮他们改善生活。有了这笔钱,肖兴夫妇心里更有底了。正月刚过,他们就开始动工备料,先是把南边、西边和北面的院墙全部拉了起来,又盖起了西屋 —— 按照之前的规划,这将来会是西院的西屋。院墙和西屋完工后,一个闭合的大院落彻底成型,站在门口往里看,整齐又规整,肖兴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两座院落的雏形:等将来有了足够的力量,先把东边的小屋和新房的一部分升级成东院的主体房;第二步,再把西边的剩余部分整合成西院的上房,到那时,两座院落就真正建成了。
生活逐渐有了起色,可身边也传来了令人痛心的消息。老校长盟阔自从确诊骨癌后,整个人都变得心灰意冷,后来还皈依了教门,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丝慰藉。化疗的过程痛苦不堪,他的头发全都掉光了,身体也一天天消瘦下去。即便家人四处筹钱,支付了昂贵的医疗费,也没能留住他的生命。终于,在临近新千年的钟声敲响之际,老校长带着无尽的遗憾,不甘地撒手人寰。
对肖兴而言,老校长不仅是学校的领导,更是他的小学启蒙老师,在本家辈分上,老校长还是他的侄媳妇。得知老校长去世的消息,肖兴心里满是悲痛,和学校的同事、村里的亲友一起,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参加了老校长的葬礼,送了她最后一程。“此生永无再见!老校长,一路走好!” 肖兴在心里默默念叨着,眼眶忍不住湿润了。
新千年开学后,学校里又有了新的变动。潘校长找到肖兴,把学校会计的职位交给了他。肖兴又惊又喜,他知道,这是潘校长对自己的信任,也是对他工作能力的认可。从这以后,肖兴除了教学工作,还承担起了学校的会计事务,逐渐走进了桃花岭小学的领导机构,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但他也更加干劲十足。
与此同时,肖兴的水泥门市生意也越来越红火。随着销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和他联系 —— 有各个水泥厂的销售人员,想让他帮忙推销自家品牌的水泥;还有专门拉水泥的司机,其中不乏肖兴以前教过的学生。这些学生如今都已长大成人,专门从西边往这边拉水泥,正好经过肖兴的门市。有时候,他们会在门市卸几袋水泥备用;有时候遇到村民需要水泥,就直接卸一车,或者一半卸给住户,一半卸到门市,既方便了村民,也帮肖兴增加了销量。
通过这些学生,肖兴还联系上了一位开水泥厂的学生家长。这位家长了解到肖兴的水泥门市经营得不错,干脆直接派了一部车专门和他对接,负责水泥的运输和配送,让肖兴的生意更加顺畅。
经营水泥门市的过程中,肖兴也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大多数村民都通情达理,卸完水泥后,只要说算账,都会立马点钱付款;有三分之一的人,偶尔会因为手头不宽裕,请求稍微推迟几天付款,等肖兴再去要账时,也都会爽快结清;可还有极少数人,赊了水泥却迟迟不付钱,去要账时态度还极其不好,仿佛用了他的水泥是 “给面子”,完全不像是自己欠了款,甚至还会说些难听的话。更有甚者,明明从门市拉走了三次水泥,每次四袋,一共十二袋,可找他算账时,他却愣说只拉了十一袋,死活不认账。
肖兴事后反思,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自己和家人过于天真、善良,太相信别人,没能及时认清人心的复杂和社会的险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缺乏经验,没有做好详细的记账和核对工作。但他也明白,社会上终究还是好人占大多数,无论哪个行业,都难免会遇到 “赖皮”,但这部分人毕竟只是极少数。
让肖兴没想到的是,自己一个师范毕业、中文系出身的人,以前满脑子都是书本知识,满身书呆子气,不食人间烟火,也不懂人情世故,每天在文明祥和的校园里工作,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为了生活所迫,和粗俗不堪、粉尘四溅的水泥打交道,而且一打交道就是好几年。可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受益匪浅 —— 通过和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他不仅大大锻炼了自己的识人能力,如今只要和陌生人交谈几句,就能大致判断出对方是憨厚淳朴还是奸滑刻薄;更重要的是,他变得更加成熟、稳重,也更能理解生活的不易。
对肖兴而言,这个水泥门市就像一所 “社会大学”,不仅帮他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让他逐渐摆脱了贫困,更让他在摸爬滚打中成长,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这段经历,也成了他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他后来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或许是上天眷顾,就在肖兴一筹莫展时,转机悄然而至。靠近他家房后的公路,为了适应现代发展需求,要在路的北面新增一条公路;而在村西,还得挖开一座小山坡,才能开辟出这条新道路。这么多从山坡上挖下来的土,总不能随意堆放,修路部门便联合村里的干部,四处询问谁家需要填土,且最好是位于路边的住户 —— 这样既能处理土方,又能帮村民解决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肖兴得知消息后,立刻找到村干部报名。让他没想到的是,因为自家房子就在路边,填土需求又迫切,修路部门很快就答应了。没过多久,一辆辆装满好土的卡车就开到了肖兴家门前,一车车土源源不断地卸在房屋四周。不到半天时间,原本低洼的房前屋后就被填得平平整整,与公路基本持平。看着眼前的景象,肖兴忍不住感慨:“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困扰他许久的难题,竟以这样意想不到的方式解决了。
院子总算垫起来了,可整个房屋的布局还不成气候。肖兴心里没底,便找了村里懂建筑布局的 “高人” 来看看。高人围着院子转了一圈,指着各个方位说:“你这院子底子不错,将来可以东挪挪、西凑凑,设计成连排似的两座院落,既实用又规整。现在最要紧的,是先把院墙的根基扎好,有了根基,后续的建设才稳当。”
听了高人的建议,肖兴立刻着手准备扎院墙根基。可问题来了,院墙的位置正好靠近大队的配电房,若不处理好两者的位置关系,很容易留下安全隐患。肖兴不敢马虎,特意找到村电工和村支书,三方坐在一起反复商量、测量,最终确定了院墙最西边和最南边的边界。确定好位置后,肖兴按照计划,先组织人把院墙的跟脚挖好,又联系了附近黄花窑村的匠人,从那里拉来石料,请他们帮忙扎院墙根基。
匠人们手艺精湛,没过多久,一圈坚实的院墙根基就扎好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在院子朝东的方向,垒了一个简易的门楼;门楼北面预留了一个大门垛子,因为暂时用不上这个门,便先用砖干垒起来,等将来需要时再完善。看着崭新的门楼和整齐的院墙根基,肖兴心里乐开了花 —— 自家终于有了像样的街门,再也不是以前那种杂乱无章的模样了。他暗自给自己打气:“再攒攒劲,把里面的西屋和剩下的院墙垒好,就能进行下一步规划了!”
转机接踵而至。当年正月,飞云去了一趟南方,回来时竟带回了几万元现款。她告诉肖兴,这是她的几个妹妹在 “老太君”(家里长辈)的提议下,主动凑给她的钱,想帮他们改善生活。有了这笔钱,肖兴夫妇心里更有底了。正月刚过,他们就开始动工备料,先是把南边、西边和北面的院墙全部拉了起来,又盖起了西屋 —— 按照之前的规划,这将来会是西院的西屋。院墙和西屋完工后,一个闭合的大院落彻底成型,站在门口往里看,整齐又规整,肖兴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两座院落的雏形:等将来有了足够的力量,先把东边的小屋和新房的一部分升级成东院的主体房;第二步,再把西边的剩余部分整合成西院的上房,到那时,两座院落就真正建成了。
生活逐渐有了起色,可身边也传来了令人痛心的消息。老校长盟阔自从确诊骨癌后,整个人都变得心灰意冷,后来还皈依了教门,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丝慰藉。化疗的过程痛苦不堪,他的头发全都掉光了,身体也一天天消瘦下去。即便家人四处筹钱,支付了昂贵的医疗费,也没能留住他的生命。终于,在临近新千年的钟声敲响之际,老校长带着无尽的遗憾,不甘地撒手人寰。
对肖兴而言,老校长不仅是学校的领导,更是他的小学启蒙老师,在本家辈分上,老校长还是他的侄媳妇。得知老校长去世的消息,肖兴心里满是悲痛,和学校的同事、村里的亲友一起,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参加了老校长的葬礼,送了她最后一程。“此生永无再见!老校长,一路走好!” 肖兴在心里默默念叨着,眼眶忍不住湿润了。
新千年开学后,学校里又有了新的变动。潘校长找到肖兴,把学校会计的职位交给了他。肖兴又惊又喜,他知道,这是潘校长对自己的信任,也是对他工作能力的认可。从这以后,肖兴除了教学工作,还承担起了学校的会计事务,逐渐走进了桃花岭小学的领导机构,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但他也更加干劲十足。
与此同时,肖兴的水泥门市生意也越来越红火。随着销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和他联系 —— 有各个水泥厂的销售人员,想让他帮忙推销自家品牌的水泥;还有专门拉水泥的司机,其中不乏肖兴以前教过的学生。这些学生如今都已长大成人,专门从西边往这边拉水泥,正好经过肖兴的门市。有时候,他们会在门市卸几袋水泥备用;有时候遇到村民需要水泥,就直接卸一车,或者一半卸给住户,一半卸到门市,既方便了村民,也帮肖兴增加了销量。
通过这些学生,肖兴还联系上了一位开水泥厂的学生家长。这位家长了解到肖兴的水泥门市经营得不错,干脆直接派了一部车专门和他对接,负责水泥的运输和配送,让肖兴的生意更加顺畅。
经营水泥门市的过程中,肖兴也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大多数村民都通情达理,卸完水泥后,只要说算账,都会立马点钱付款;有三分之一的人,偶尔会因为手头不宽裕,请求稍微推迟几天付款,等肖兴再去要账时,也都会爽快结清;可还有极少数人,赊了水泥却迟迟不付钱,去要账时态度还极其不好,仿佛用了他的水泥是 “给面子”,完全不像是自己欠了款,甚至还会说些难听的话。更有甚者,明明从门市拉走了三次水泥,每次四袋,一共十二袋,可找他算账时,他却愣说只拉了十一袋,死活不认账。
肖兴事后反思,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自己和家人过于天真、善良,太相信别人,没能及时认清人心的复杂和社会的险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缺乏经验,没有做好详细的记账和核对工作。但他也明白,社会上终究还是好人占大多数,无论哪个行业,都难免会遇到 “赖皮”,但这部分人毕竟只是极少数。
让肖兴没想到的是,自己一个师范毕业、中文系出身的人,以前满脑子都是书本知识,满身书呆子气,不食人间烟火,也不懂人情世故,每天在文明祥和的校园里工作,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为了生活所迫,和粗俗不堪、粉尘四溅的水泥打交道,而且一打交道就是好几年。可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受益匪浅 —— 通过和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他不仅大大锻炼了自己的识人能力,如今只要和陌生人交谈几句,就能大致判断出对方是憨厚淳朴还是奸滑刻薄;更重要的是,他变得更加成熟、稳重,也更能理解生活的不易。
对肖兴而言,这个水泥门市就像一所 “社会大学”,不仅帮他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让他逐渐摆脱了贫困,更让他在摸爬滚打中成长,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这段经历,也成了他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他后来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游子的漂泊岁月,游子的漂泊岁月最新章节,游子的漂泊岁月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游子的漂泊岁月,游子的漂泊岁月最新章节,游子的漂泊岁月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