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赵盼儿与宋引章行礼告退后,便在内侍的带领下往宫门处走去。

  福宁殿内,依旧有缕缕茶香萦绕在此。

  茶百戏又称水丹青,在大周极受文人雅士的推崇,与插花、焚香、挂画一同被称为四般雅事。

  庆云侍立在一旁,躬身道:“茶技出众,规矩得体,人也堪称绝色,这位赵姑娘果真是不同凡响。”

  “只是奴婢有一事不明,官家为何要在茶坊这种市井营生上分一杯羹?”

  赵晗轻飘飘看他一眼,“茶坊酒楼三教九流齐聚,素来都是消息灵通之处。”

  “以赵盼儿的能力,朕稍稍加以帮衬,指不定能成为仅次于樊楼的地方。”

  汴京不少勋爵官宦人家,早就富的流油,自然也得想些其他法子,让他们掏点出来,补贴补贴国库。

  庆云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后,嘿嘿笑道:“奴婢原本还瞎琢磨,以为官家是想让赵姑娘入宫呢。”

  “这个事情不急于一时,先让她把茶坊开起来吧。”

  庆云闻言,眼珠子滴溜一转,当即应道:“奴婢明白了。”

  不急于一时,这话说明赵盼儿迟早都是要当嫔妃的。

  往后不仅得遣人保护她的安危,更不能让旁人随意冒犯了她。

  与此同时,平坦的青石板路上。

  宋引章目光环顾四周,低声道:“盼儿姐,官家能和你一起开茶坊,凭着这层关系,肯定很快就能风靡整个京城!”

  “如果我是茶客,也想尝尝有官家点头认可的茶是什么滋味。”

  赵盼儿眉头紧蹙,脚步放缓,郑重道:“这件事情千万不能拿出去张扬。”

  “官家九五至尊,怎能与民争利,况且士农工商等级分明,万一被有心之人拿去大做文章,咱们的脑袋都能搬家。”

  “这话回头也得告诉三娘,茶坊是我们开的,和官家没有任何关系。”

  宋引章对她的话素来言听计从,很是乖巧的点了点头。

  临近宫门,一队身穿玄色窄袖袍衫的人马迎面走来。

  眼神锐利如鹰,透着一股生人勿进的肃杀之气,与她们擦肩而过。

  赵盼儿余光不经意扫过为首之人腰间悬挂的令牌,面色当即一变,连带着呼吸都有些沉重。

  “盼儿姐,你怎么了?”宋引章察觉到她的变化,扭头望了一眼远去的队伍,满脸好奇的问道。

  赵盼儿抿了抿唇,轻轻吐出一口浊气,“当年就是皇城司的人半夜闯进我家中,把父亲带走。”

  “之后再得到父亲的消息,就是他畏罪自杀。”

  “我就算死也不会忘记皇城司的令牌。”

  宋引章柳眉微蹙,一时间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宽慰赵盼儿,只伸手握了握她的胳膊。

  “走吧,我父亲是受奸人所害,总会有昭雪的那一天。”赵盼儿抿唇一笑,挽起宋引章的手。

  暮色四合之际,庆云领着心腹亲自来到赵盼儿的住处。

  两进的小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廊下竹帘轻晃,正堂内茶具陈列有序,处处透着雅致。

  “茶汤巷有座位置极佳的二层小楼,临街望巷,往来客流兴旺,自今日起,这座铺面就是赵姑娘的了。”

  见赵盼儿等人面露惊讶,他又笑着补充:“不止如此,官家还亲自为茶坊取了名字,叫半遮面。”

  “半遮面……”赵盼儿喃喃重复着这三个字。

  片刻后,她灿然一笑,眉眼弯弯,“犹抱琵琶半遮面,既有意境又附庸风雅,真是个好名字。”

  “是啊,我们方才还在商量要不要继续沿用钱塘茶坊的名字。”孙三娘紧跟着附和一句。

  她虽然不认识几个字,但赵氏茶坊和半遮面对比起来,哪个更胜一筹非常明显。

  赵盼儿眸光轻动,对着庆云盈盈一拜,面露感激,“还望公公回宫后替民女谢过官家,民女定潜心经营,不负官家期望。”

  “赵姑娘不必多礼,往后若有难处,可差人给我递个信。”

  “官家对赵姑娘你,可是颇为器重啊。”庆云意味深长的笑了笑,不过赵盼儿并未多想。

  等他离开后,宋引章满脸笑意,这些时日下来,她对汴京城内的布局已经有几分了解。

  “盼儿姐,茶汤巷茶坊云集,寸土寸金,就是把我们全部积蓄加一块儿都买不下一个铺面。”

  孙三娘抬手抚了抚饱满的心口,“这件事情我做梦都不敢想,要是在钱塘说出去,保准没人敢信!”

  不过赵盼儿并未像她们这般高兴,只见她柳眉微蹙,纤细白皙的手指轻轻摩挲着茶盏边缘。

  “既然是茶坊云集之处,各家要么靠老字号撑场面,要么凭名贵过人的茶品揽客。”

  “咱们的半遮面是新铺子,若想脱颖而出,必定得想些旁人没有的法子。”

  说罢,她抬眸看向宋引章。

  略作沉吟后,开口道:“引章,你如今已是琵琶色教头,通汴京城不知有多少人想要听你弹奏琵琶。”

  “茶坊初开,想要招揽客人,全得靠你多费心,官家为茶坊取名半遮面,我估摸着也正有这个意思。”

  宋引章郑重点头,“放心吧盼儿姐,教坊若无事,我就过来。”

  “好,我和三娘这几日也得琢磨些别样的茶饮和点心,既要有江南特色,还得符合京城大多数人的口味。”

  说罢,赵盼儿抬手摸了摸下巴,打算明日便和孙三娘先去别家茶坊瞧瞧,当然,樊楼也不能落下。

  ——

  洪武五年,十月初,西南边境,镇南关,此为大周与交趾边境最后门户。

  旗帜在秋风中猎猎作响,瘴气已不似先前那般猛烈。

  中军大帐内,卫凌身穿甲胄,眉头紧锁,将茶盏重重搁在案上。

  “看来这交趾真成缩头乌龟了!”

  “咱们大军压境半月有余,他们既不出城应战,也不派使节来谈,看样子是想先耗耗咱们的粮草啊。”

  郑骁眸光微眯,附和道:“是啊,咱们没来之前,几次偷偷侵扰边境村落,咱们一动真格,倒吓得连头都不敢伸了!”

  顾廷烨端坐在案前,并未搭理他二人的话,目光直直看向铺设在案上的堪舆图。

  良久,他沉声道:“此次咱们邕州自南下,经永平寨与凭祥二地。”

  “若能一举攻破镇南关、丘温,向南行进直至谅山,一旦掌控此地,便可直扑富良江。”

  富良江地势险要,是交趾最为关键的要脉,通过水路就直达升龙,交趾便再无反手之力。

  “不错,官家说过秋十月到次年二月是瘴气最弱的时候,咱们可不能白白浪费时间。”

  卫凌说话间,摩拳擦掌,恨不得即刻就领兵与交趾为之一战。

  打得知卫恕意中毒,他气的几夜不曾合眼,心中早已决定,此次若能立下军功,便让盛纮写下放良书。

  等身份清白,也可凭军功为她请封诰命,后半辈子挺直腰杆做人。

  汴京官宦与富庶人家写放良书并非罕见,甚至还有正妻亡故后,把妾室放良洗白身份,再以良家女娶进门成为继室的事情。

  不过大周律法规定,妾室不得扶正。

  这种操作一旦传扬出去,为官者必定会被御史狠狠参上一本,即便没有官身的,也少不了开封府的刑罚。

  至于柳哥儿,卫凌也考虑的很清楚。

  他毕竟姓盛,又和明兰一样被记在王若弗的名下,只要有自己在,盛家上下根本不会有人胆敢欺负他。

  前程一事,他自会多多上心。

  等将来盛府分家,卫恕意也可以和柳哥儿母子团聚。

  顾廷烨深吸一口气,扭头看向裴虎与郑骁。

  “早日出征,一可减少粮草耗费,二可避免瘴气带来的风险,你二人意下如何?”

  郑骁率先抱拳道:“骁骑营和神机营的将士们早就憋坏了,巴不得明日就拔营,谁都不想容交趾这般耗着。”

  “既如此,今夜咱们就给他们来个出其不意!”顾廷烨说话间,一掌拍在案上。

  “末将遵命!”

  郑骁、卫凌、石头等几人纷纷应声,神色郑重,一副势在必得的模样。

  入夜,正直子时,山谷中冷风阵阵,月光被云层遮住,周遭唯有枯叶沙沙”的轻响。

  卫凌与郑骁二人领三千神机营士兵与一支精锐沿着山间小径悄然行军。

  守卫关隘的交趾大营内,烛火摇曳,侬宗亶面色凝重,眼下一片乌青。

  身为武将,不战而屈人之兵乃最大的侮辱,但眼下大军压境,周朝军队又手握利器,他怎能不担心。

  自打守卫此处,连一次好觉都没睡过,麾下的士兵们亦是如此。

  直到寅时将至,天欲破晓,东方泛起一抹浅灰。

  侬宗亶才卸去甲胄,躺在榻上,准备先睡半个时辰,帐外也有几名值夜的士兵靠在树干上打盹。

  就在他刚有睡意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传来,伴随着士兵惊恐的吼叫声。

  “不好了,不好了!周军打过来了!”

  “快起来迎敌,快!”

  “敌袭!敌袭!”

  “……”

  一时间,大营内乱成一团,惊呼声、兵器碰撞声、战马和大象的嘶鸣全都混在一起。

  侬宗亶猛然从榻上弹起,一把抓住床头的佩戴,刚准备来到帐外,就见密密麻麻的火箭朝大营直直射来。

  数名士兵来不及躲闪,抱着断肢残臂滚倒在地,发出骇人的惨叫声。

  “快拿盾牌挡!守住营门!”

  “快!”

  “把火灭了!别让粮草堆烧起来!”

  “……”

  侬宗亶看着眼前的乱象,心中暗道不好,周朝的火器,果然不可小觑!

  不多时,营门外突然传来一阵震天的喊杀声。

  卫凌率领精锐已冲破栅栏,神机营士兵列成整齐阵型,迅速驾起虎尊炮。

  “点火!”一声令下。

  “轰——”巨响震耳欲聋,炮弹呼啸着砸进营中。

  交趾士兵心中本就慌乱,见虎尊炮威力如此惊人,更是吓得魂飞魄散,脸色惨白。

  ——

  洪武五年,十月末,首战大胜的捷报传回汴京。

  垂拱殿内,赵晗身着绯色常服,郑重道:“顾侯统筹得当,卫凌与郑骁二位将军身先士卒,夜袭敌营,破阵夺关。”

  “其中,卫凌于乱阵中斩杀敌将侬宗亶,大功一件啊!”

  此话一出,盛纮不由深吸一口气。

  心中暗暗寻思着,这样的功绩,凯旋归来后,卫凌至少也能封个伯爵之位,就是封侯都有可能。

  随之他又开始头疼起卫恕意中毒一事,虽说和盛家无关,可卫凌心系长姐,难保不会迁怒于旁人。

  另有几名朝臣不自觉相视一眼,默默感慨,御座上方这位官家不过而立之年。

  平复西夏,革新除弊,整顿吏治,平复交趾亦是指日可待。

  如此手腕与胸襟,实非常人可及。

  一名绯袍官员手持笏板,出列道:“卫将军骁勇,亦是陛下识人善用!”

  “神机营与骁骑营能所向睥睨,战无不胜,皆因官家当年亲力亲为,力排众议!”

  另一名官员附和道:“李大人所言极是,今日大捷,不仅是将士们英勇,亦与官家的英明神武息息相关。”

  “臣附议!”

  “……”

  面对殿内众臣的恭维,赵晗只微微一笑,摆了摆手道:“治国如治家,需君臣同心,一切功绩皆是众卿各司其职,尽心竭力。”

  “眼下与交趾首战告捷,但后续战事仍需谨慎,待大军凯旋归来时,再行庆贺也不迟。”

  大臣们齐齐应声,“臣等遵旨!”

  韩章等几名老臣眼下闪过一抹欣慰,不骄不躁,仁德兼备,实乃一代明君之相。

  退朝后,盛长柏因忙于公务,径直前往吏部。

  盛纮则坐在马车回到魏国公府。

  寿安堂内,檀香袅袅,盛老太太面带笑意,靠着引枕,斜倚在软榻上。

  此时的她已经年逾七十,比起往日,鬓边的头发白了一些,目光也略显浑浊,不过依旧慈和从容。

  海朝云和长枫媳妇柳玉芙正抱着孩子和老太太说话解闷,欢声笑语,连绵不断。

  王若弗则坐在一侧圈椅上,时不时也插几句进去。

  自打王若与进诏狱,王老太太与她的母女之情,多少有了点隔阂。

  她也清楚,自己打小养在叔叔婶婶身边,十多岁才回到王家,刚及笄一年就和盛纮成亲。

  在王老太太身边的日子,满打满算,也就三四年的光景,哪能比过王若与。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人在知否:执掌天下,人在知否:执掌天下最新章节,人在知否:执掌天下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