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越过队列,林峰看见王五陪着陈师爷正往这边走来。
他转头对身旁的李胜吩咐道:“你带的兵站得最齐,平日操练也认真。现在你替我站在台上盯着,谁要是乱动,直接拖出来打。”
李胜赶忙应下,小跑着上了台。
又扫了一眼瞬间鸦雀无声的队伍,林峰这才转身快步走向陈师爷。
“师爷今日怎么得空到这儿来了?”
陈师爷面色不豫,摆了摆手,语气带着明显的不快:“林都头,你练的这是哪家的军法?老夫也曾熟读戚少保的《纪效新书》,前朝各家兵略也略有涉猎,却从未见过这般让人站着不动练兵的章程。”
林峰没料到陈师爷一来便直接质疑操练之法。他一时间有些语塞,不知该如何解释。
难道要他说,这是后世那支红旗子弟兵淬炼钢铁意志的法门?
见林峰不说话,陈师爷心头不由升起一股火气。
他抬手指向不远处的壮班队伍,语气中带着几分训诫:“操练兵马,岂能只停留在走步、站桩这等粗浅功夫?须得研习阵型变化,熟习弓马技艺,更要懂得临敌应变……”
他说得头头是道,俨然一副深谙兵法的模样。不知情的,怕真要以为他是本朝又一位隐于县衙的名将。
林峰只得点头应下,待陈师爷说得口干,才缓声解释:“师爷容禀,这壮班兵源多选自本县农户。他们身强体健、吃苦耐劳,不似市井之徒油滑奸诈,本是上佳之选。然农户亦有其短,他们终日忙于田间,常需兼顾十余种活计,久而久之,便易养成散漫之性。”
他略作停顿,又道:“这静立,看似无用,但若辅以军棍,实可锤炼士卒的专注与服从。此后尚有队列、协作诸训,皆是为了逐步重塑其行止习惯,彻底打破往日散漫。此乃强军之根基,半点马虎不得。这一步若做实,往后练兵,自当事半功倍。”
陈师爷张了张嘴,他哪里懂得什么练兵?林峰口中那些术语,他听得半懂不懂,但面上却仍板起脸叱道:“就这么让他们跑跑站站……便能练出强兵?”
见林峰还欲解释,他不耐烦地摆了摆手:“行了行了,此事容后再说。你先随我回衙门,堂尊要见你。”
一路上,林峰从陈师爷口中得知了事情的大致情况。
原来是邻近的府县发生了民乱,一伙农民聚众造反,虽很快被官府派兵击溃,死的死、抓的抓,但仍有一部分乱民逃窜在外。
府衙里的官员们眼见夏税征收在即,唯恐治下各府县也生出类似乱子,这才紧急行文,要求各县整备武备,严防宵小作乱,确保地方安稳。
林峰听罢,心中并无多少意外。
实际上自万历末年直到天启、崇祯两朝,北方天灾连年不绝,而地方官吏却只知变本加厉地盘剥百姓。
就在去年,也就是天启七年三月,隔壁澄城县便爆发过民变,乱民冲入县衙,连知县张斗耀都被人杀了。
依据后世的记忆来看,眼下今年年底,整个陕西就将陷入全面的动荡,那才是真正大乱的开始。
突然他想到一个人,似乎有个名叫高迎祥的巨寇,便是安寨县人。林峰暗自盘算,是否该找个机会,将此人寻到先弄死……
陈师爷自然不清楚林峰此刻心中的盘算。
二人一路无话,匆匆赶回县衙,径直去后堂拜见知县。
安寨知县姓杨,单名一个甄字,乃是万历四十二年的进士。如今年纪已在五十开外,不过保养得宜,看上去倒比实际岁数显得年轻些。
这位杨甄知县,与大明一千多名州县正堂一样,皆是外省调来的流官。
平日里,他其实并不怎么亲自过问具体政务,县中大小事务多交由陈师爷与六房司吏们处置操办。唯有在捞取油水的事情上出了纰漏,才会真正引得他上心过问。
这倒也实属正常。
以他这般年纪,在仕途上早已难有寸进,升迁无望。
此时若不抓紧捞些实惠,更待何时?
只要县境内不生乱子,每年的吏部考成能顺利通过,便算是万事大吉了。
不过,这次府衙专门发来的公文,他却不得不重视。毕竟已有邻县被乱民攻破的先例在前,由不得他掉以轻心。
“林峰是吧?”杨知县抬起眼皮,打量了一眼堂下站着的青年。
“小人林峰,拜见堂尊。”林峰上前一步,恭敬行礼。
“嗯。”杨知县淡淡应了一声,“事情的原委,师爷都跟你说了吧?”
“回堂尊的话,来的路上,陈师爷已向小人说明了情况。”
“嗯,”知县的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了敲,“那你说说看,此事该如何处置啊?”
林峰略一沉吟,抱拳回应道:“回堂尊,依小人之见,当务之急是三件事。”
“其一,立即加派快班人手,在四门增设盘查岗哨,对往来可疑之人严加甄别,尤其要防范溃散的乱民混入城中。”
“其二,请堂尊准允扩充壮班人手,并破格增拨粮饷器械。一旦有事,这些人便是维持乡土治安的中坚力量。”
“其三,小人建议即刻召集城内士绅大户,晓以利害。请他们出资组建乡勇,协助巡防。毕竟守土安民,也是保全他们自家的身家性命。”
杨甄并未立即表态,而是将目光投向一旁风尘仆仆的陈师爷,眼神中带着询问之意。
陈师爷连忙上前一步,躬身道:“堂尊明鉴,林都头所议诸事,确是老成谋国之见,防患于未然,正合上官要求整备武备之意。不过...”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谨慎起来:“扩壮班、增粮饷一事,牵涉钱粮拨付与县库支用,须得户房仔细核计,量力而行;而召士绅募乡勇,怕是也难。毕竟劝捐助饷之事,非强硬不可为,亦非过刚所能久也。”
说着,他向林峰投去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林峰一时没搞懂陈师爷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既不肯拨给钱粮,又不让劝士绅助饷,那这防务之事,到底要他怎么去办?
杨甄闻言,微微颔首,一副从善如流的模样:“嗯,师爷所言甚是在理。此事关乎县境安防,就交由你二人仔细商议着办吧,务必处置妥当,莫负了府衙期望。”
啥?这就完了?
林峰心中一阵无语。这位堂尊老爷果然如传闻一般,只管点头,绝不沾手具体麻烦。
见杨知县摆手,他只得压下心头无奈,恭敬行礼:“卑职遵命。”
退出后堂,林峰正暗自思忖这没着落的差事该如何着手,却没想到陈师爷竟也跟着走了出来。
林峰赶紧停下脚步,朝着陈师爷深深一揖,“师爷留步!小的愚钝,方才堂上未能全然领会师爷深意,还请您明示指点,这…此事究竟该如何办理才算妥当?”
陈师爷捋须微微一笑,“林都头还没明白吗?”
我明白个锤子啊?
“还请师爷明示。”
陈师爷这才淡淡说道:“本县壮班额设一百九十人。今日老夫观你操练,场上似乎只有五十余人?这兵额嘛,自然该按制补足。堂尊与老夫也并非不通情理之人...”
“只是如今县库空虚,钱粮支用艰难。这新增人员的粮饷器械,定是不成的。都头是个聪明人,当知如何体会上意,既要顾全大局,也要懂得...适当为堂尊分忧才是。”
说罢,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林峰一眼。
这下林峰算是彻底听明白了。
合着这陈师爷是怀疑他林峰在吃空饷,此刻便是在敲打他别做得太过火,同时还得“懂事”地为上司分忧。
天地良心!自他接手以来,衙门拨发的工食银,连同辛苦收上来的那些“规费”,他林峰是一两银子都没往自家口袋里揣过,悉数都用在了壮、快二班弟兄们的粮饷、器械和日常用度之上。
可这话他没法说,更不能说。
即便说了,又有谁会信?
在这大明朝,岂能有这般“清廉”之官?况且,他林峰还算不上什么官,至多是个胥吏头目。
而在太祖皇帝钦定的《大诰》里,这帮胥吏本就是衙门里最黑暗、最腌臜的角色,天生就该是贪赃枉法的代名词。
此刻若自辩清白,非但无人肯信,反倒会显得可笑至极。
话说的在白点,钱粮是别想了,人可以继续招,而且是必须招,至于招多少,那就看你林峰有多‘懂事’了!
他转头对身旁的李胜吩咐道:“你带的兵站得最齐,平日操练也认真。现在你替我站在台上盯着,谁要是乱动,直接拖出来打。”
李胜赶忙应下,小跑着上了台。
又扫了一眼瞬间鸦雀无声的队伍,林峰这才转身快步走向陈师爷。
“师爷今日怎么得空到这儿来了?”
陈师爷面色不豫,摆了摆手,语气带着明显的不快:“林都头,你练的这是哪家的军法?老夫也曾熟读戚少保的《纪效新书》,前朝各家兵略也略有涉猎,却从未见过这般让人站着不动练兵的章程。”
林峰没料到陈师爷一来便直接质疑操练之法。他一时间有些语塞,不知该如何解释。
难道要他说,这是后世那支红旗子弟兵淬炼钢铁意志的法门?
见林峰不说话,陈师爷心头不由升起一股火气。
他抬手指向不远处的壮班队伍,语气中带着几分训诫:“操练兵马,岂能只停留在走步、站桩这等粗浅功夫?须得研习阵型变化,熟习弓马技艺,更要懂得临敌应变……”
他说得头头是道,俨然一副深谙兵法的模样。不知情的,怕真要以为他是本朝又一位隐于县衙的名将。
林峰只得点头应下,待陈师爷说得口干,才缓声解释:“师爷容禀,这壮班兵源多选自本县农户。他们身强体健、吃苦耐劳,不似市井之徒油滑奸诈,本是上佳之选。然农户亦有其短,他们终日忙于田间,常需兼顾十余种活计,久而久之,便易养成散漫之性。”
他略作停顿,又道:“这静立,看似无用,但若辅以军棍,实可锤炼士卒的专注与服从。此后尚有队列、协作诸训,皆是为了逐步重塑其行止习惯,彻底打破往日散漫。此乃强军之根基,半点马虎不得。这一步若做实,往后练兵,自当事半功倍。”
陈师爷张了张嘴,他哪里懂得什么练兵?林峰口中那些术语,他听得半懂不懂,但面上却仍板起脸叱道:“就这么让他们跑跑站站……便能练出强兵?”
见林峰还欲解释,他不耐烦地摆了摆手:“行了行了,此事容后再说。你先随我回衙门,堂尊要见你。”
一路上,林峰从陈师爷口中得知了事情的大致情况。
原来是邻近的府县发生了民乱,一伙农民聚众造反,虽很快被官府派兵击溃,死的死、抓的抓,但仍有一部分乱民逃窜在外。
府衙里的官员们眼见夏税征收在即,唯恐治下各府县也生出类似乱子,这才紧急行文,要求各县整备武备,严防宵小作乱,确保地方安稳。
林峰听罢,心中并无多少意外。
实际上自万历末年直到天启、崇祯两朝,北方天灾连年不绝,而地方官吏却只知变本加厉地盘剥百姓。
就在去年,也就是天启七年三月,隔壁澄城县便爆发过民变,乱民冲入县衙,连知县张斗耀都被人杀了。
依据后世的记忆来看,眼下今年年底,整个陕西就将陷入全面的动荡,那才是真正大乱的开始。
突然他想到一个人,似乎有个名叫高迎祥的巨寇,便是安寨县人。林峰暗自盘算,是否该找个机会,将此人寻到先弄死……
陈师爷自然不清楚林峰此刻心中的盘算。
二人一路无话,匆匆赶回县衙,径直去后堂拜见知县。
安寨知县姓杨,单名一个甄字,乃是万历四十二年的进士。如今年纪已在五十开外,不过保养得宜,看上去倒比实际岁数显得年轻些。
这位杨甄知县,与大明一千多名州县正堂一样,皆是外省调来的流官。
平日里,他其实并不怎么亲自过问具体政务,县中大小事务多交由陈师爷与六房司吏们处置操办。唯有在捞取油水的事情上出了纰漏,才会真正引得他上心过问。
这倒也实属正常。
以他这般年纪,在仕途上早已难有寸进,升迁无望。
此时若不抓紧捞些实惠,更待何时?
只要县境内不生乱子,每年的吏部考成能顺利通过,便算是万事大吉了。
不过,这次府衙专门发来的公文,他却不得不重视。毕竟已有邻县被乱民攻破的先例在前,由不得他掉以轻心。
“林峰是吧?”杨知县抬起眼皮,打量了一眼堂下站着的青年。
“小人林峰,拜见堂尊。”林峰上前一步,恭敬行礼。
“嗯。”杨知县淡淡应了一声,“事情的原委,师爷都跟你说了吧?”
“回堂尊的话,来的路上,陈师爷已向小人说明了情况。”
“嗯,”知县的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了敲,“那你说说看,此事该如何处置啊?”
林峰略一沉吟,抱拳回应道:“回堂尊,依小人之见,当务之急是三件事。”
“其一,立即加派快班人手,在四门增设盘查岗哨,对往来可疑之人严加甄别,尤其要防范溃散的乱民混入城中。”
“其二,请堂尊准允扩充壮班人手,并破格增拨粮饷器械。一旦有事,这些人便是维持乡土治安的中坚力量。”
“其三,小人建议即刻召集城内士绅大户,晓以利害。请他们出资组建乡勇,协助巡防。毕竟守土安民,也是保全他们自家的身家性命。”
杨甄并未立即表态,而是将目光投向一旁风尘仆仆的陈师爷,眼神中带着询问之意。
陈师爷连忙上前一步,躬身道:“堂尊明鉴,林都头所议诸事,确是老成谋国之见,防患于未然,正合上官要求整备武备之意。不过...”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谨慎起来:“扩壮班、增粮饷一事,牵涉钱粮拨付与县库支用,须得户房仔细核计,量力而行;而召士绅募乡勇,怕是也难。毕竟劝捐助饷之事,非强硬不可为,亦非过刚所能久也。”
说着,他向林峰投去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林峰一时没搞懂陈师爷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既不肯拨给钱粮,又不让劝士绅助饷,那这防务之事,到底要他怎么去办?
杨甄闻言,微微颔首,一副从善如流的模样:“嗯,师爷所言甚是在理。此事关乎县境安防,就交由你二人仔细商议着办吧,务必处置妥当,莫负了府衙期望。”
啥?这就完了?
林峰心中一阵无语。这位堂尊老爷果然如传闻一般,只管点头,绝不沾手具体麻烦。
见杨知县摆手,他只得压下心头无奈,恭敬行礼:“卑职遵命。”
退出后堂,林峰正暗自思忖这没着落的差事该如何着手,却没想到陈师爷竟也跟着走了出来。
林峰赶紧停下脚步,朝着陈师爷深深一揖,“师爷留步!小的愚钝,方才堂上未能全然领会师爷深意,还请您明示指点,这…此事究竟该如何办理才算妥当?”
陈师爷捋须微微一笑,“林都头还没明白吗?”
我明白个锤子啊?
“还请师爷明示。”
陈师爷这才淡淡说道:“本县壮班额设一百九十人。今日老夫观你操练,场上似乎只有五十余人?这兵额嘛,自然该按制补足。堂尊与老夫也并非不通情理之人...”
“只是如今县库空虚,钱粮支用艰难。这新增人员的粮饷器械,定是不成的。都头是个聪明人,当知如何体会上意,既要顾全大局,也要懂得...适当为堂尊分忧才是。”
说罢,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林峰一眼。
这下林峰算是彻底听明白了。
合着这陈师爷是怀疑他林峰在吃空饷,此刻便是在敲打他别做得太过火,同时还得“懂事”地为上司分忧。
天地良心!自他接手以来,衙门拨发的工食银,连同辛苦收上来的那些“规费”,他林峰是一两银子都没往自家口袋里揣过,悉数都用在了壮、快二班弟兄们的粮饷、器械和日常用度之上。
可这话他没法说,更不能说。
即便说了,又有谁会信?
在这大明朝,岂能有这般“清廉”之官?况且,他林峰还算不上什么官,至多是个胥吏头目。
而在太祖皇帝钦定的《大诰》里,这帮胥吏本就是衙门里最黑暗、最腌臜的角色,天生就该是贪赃枉法的代名词。
此刻若自辩清白,非但无人肯信,反倒会显得可笑至极。
话说的在白点,钱粮是别想了,人可以继续招,而且是必须招,至于招多少,那就看你林峰有多‘懂事’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铁血大明从衙役开始,铁血大明从衙役开始最新章节,铁血大明从衙役开始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铁血大明从衙役开始,铁血大明从衙役开始最新章节,铁血大明从衙役开始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