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张天旭便再也没有去多理会墨雅,而是去指挥将士打扫战场,清点战利品。
这次虽然取得大胜,获得了胜利,但因为是在夜间行动,且对方是沃尔国的王族禁卫军,颇有战斗力。
所以这次即便取得大胜,但还是有五名楚军士兵不幸战死。
对于这五名士兵,张天旭命人就地取材,打造棺木,同时让项一鹤详细记录他们的个人信息,以便向朝廷请求封赏。
张天旭对战死士兵的负责态度,让所有楚军将士为之动容,他们感觉自己被张天旭尊重,对张天旭更加敬畏。
等到一切完毕,张天旭留下二十人在这里等待交接,其余的七十五人,张天旭则继续带领他们出发,护卫胡人商队去玛瑙国的克里里亚城。
大宛国,西域干都司。
大都督邱之航接到张天旭的报功文书,很是高兴。
他爽朗的笑道:“这张天旭果然没有辜负本督的期望,短短时间,竟然就取得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此人真可谓是将门新星,他日前途不可限量。”
此战,张天旭以阵亡五人的代价,斩首沃尔人两百三十七人,俘虏两百二十一人,这样的战绩简直是十年来少有的大胜。
凭此功绩,足可以上表皇帝,让皇帝也得知张天旭的功绩。
高兴之下,邱之航便对干都司衙门的文武官员道:“张天旭此战大扬我楚国国威,本督考虑升张天旭为将军,执掌一国分司所,你们看如何?”
分司将军那可是高级武官,在西域这些小国当中,足可以镇守一个中等国家。
让张天旭从都尉升为将军,直接跨过了裨将这一级,实现越级升迁,这让干都司衙门的文武官员也是不免心生羡慕。
而由此也可以看出邱之航对张天旭的喜爱。
邱之航的对张天旭的信任和器重众人皆知,自然一般人是不会反对,但庆三思作为副都督,他怎么可能让邱之航如愿?
庆三思站出来笑道:“区区一个十九岁的小郎君,立下些许功劳,便让他从伍长一路升迁到将军,我倒不是怀疑大都督识人的眼光,我是担心以后他又立下大功,大都督又该拿什么封赏他?”
这话虽然也是庆三思针对邱之航的,但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要知道身为武将,越是到了后面就越难升官,而这张天旭才仅仅十九岁,就让他当将军,以后他再多立几次功劳,岂不是要把大都督的位置让给他?
而且大楚立国百年,各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位置都被世家豪门占据,有限的资源都被吃干抹净。
蛋糕就这么大,你多吃一口,人家就要少吃一口,少吃的那个人,他会服气吗?
庆三思的话让许多官员也感觉有道理,那刑官严宠跟着说道:“张天旭立下战功固然可喜,但他毕竟太过年轻,让他现在就登上将军高位,只怕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
有了庆三思和严宠带头反对,其他官员也底气足了起来,许多人纷纷表示封赏过重。
有个叫朱常的官员更是道:“大都督如此厚重封赏张天旭,只怕以后封无可封,赏无可赏,要逼出一个功贼!”
这话就很严重了,说邱之航凭借个人喜好封赏,把张天旭抬得如此之高,以后一旦张天旭立功无赏,就要生出反心.
那时候,这一切就是邱之航逼出来的,责任在邱之航而不在张天旭。
看到许多官员都站出来表示反对,邱之航的脸色变得严肃冷峻起来,特别是朱常的话更是令他下不来台,简直是将他的脸面按在地上踩。
邱之航冷声道:“那依你们之见,该当如何封赏张天旭?”
一众官员的目光都不由自主的看向庆三思,很显然,许多人都以他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
邱之航见此,心中恼怒,但也无可奈何。
自从庆三思鼓吹要与沃尔国开启大战,他的声望就一天比一天高。
大战一起,文官可以捞银子,武将可以捞军功,试问谁不想打?
但邱之航作为西域干都司的大都督,态度却是不赞成打,故而许多人都从支持邱之航,改为支持庆三思。
故而这更加让庆三思得意忘形,每每邱之航提出什么意见和看法,他都要找出理由来反驳一下,然后再鼓动其他官员表示反对。
而邱之航在此情况下,越来越受到孤立,即便是贵为大都督,许多政策也无法推行。
此时此刻,他越发相信张天旭离别时的那句话,武将就该操心武将的事,若是与部下反着来,只会将自己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庆三思见众人目光看过来,心中更加得意,他看向邱之航的时候,眼神都有一种挑衅的意味。
只听他道:“张天旭虽然立功,但并不是每次立功就非要升官加爵,朝廷官阶就这么多,每次都升官,岂不是很快就到顶?
依本官看,就改为授田和赐钱吧,将士们征战沙场,最终目的除了报效朝廷,还有就是为了生活富贵。
授田与赐钱同样能达到奖励军功的目的,这样既避免了以后出现赏无可赏,封无可封的局面,又能及时奖励军功,岂不是一举两得。”
庆三思这话顿时得到了干都司衙门一众官员的赞同,认为庆三思的话极有道理。
那朱常更是夸赞道:“庆大人此言,真真是老成谋国之言,我大楚有庆大人在,可高枕无忧亦,庆大人高风亮节,下官倾佩,还请受下官一拜。”
说着话,这朱常还真就向庆三思下跪叩拜,一副为国尽忠,感激涕零的模样。
然而他这样的行为,这简直是啪啪打邱之航的脸,让邱之航堂堂一个大都督,脸往哪里放?
“哼。”
邱之航恼怒,但也不能发作,只能狠狠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哈哈哈,,,”
见邱之航恼怒,庆三思顿时大笑,他仿佛已经看到邱之航气愤难当之下,上书请辞,弃官还乡
这次虽然取得大胜,获得了胜利,但因为是在夜间行动,且对方是沃尔国的王族禁卫军,颇有战斗力。
所以这次即便取得大胜,但还是有五名楚军士兵不幸战死。
对于这五名士兵,张天旭命人就地取材,打造棺木,同时让项一鹤详细记录他们的个人信息,以便向朝廷请求封赏。
张天旭对战死士兵的负责态度,让所有楚军将士为之动容,他们感觉自己被张天旭尊重,对张天旭更加敬畏。
等到一切完毕,张天旭留下二十人在这里等待交接,其余的七十五人,张天旭则继续带领他们出发,护卫胡人商队去玛瑙国的克里里亚城。
大宛国,西域干都司。
大都督邱之航接到张天旭的报功文书,很是高兴。
他爽朗的笑道:“这张天旭果然没有辜负本督的期望,短短时间,竟然就取得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此人真可谓是将门新星,他日前途不可限量。”
此战,张天旭以阵亡五人的代价,斩首沃尔人两百三十七人,俘虏两百二十一人,这样的战绩简直是十年来少有的大胜。
凭此功绩,足可以上表皇帝,让皇帝也得知张天旭的功绩。
高兴之下,邱之航便对干都司衙门的文武官员道:“张天旭此战大扬我楚国国威,本督考虑升张天旭为将军,执掌一国分司所,你们看如何?”
分司将军那可是高级武官,在西域这些小国当中,足可以镇守一个中等国家。
让张天旭从都尉升为将军,直接跨过了裨将这一级,实现越级升迁,这让干都司衙门的文武官员也是不免心生羡慕。
而由此也可以看出邱之航对张天旭的喜爱。
邱之航的对张天旭的信任和器重众人皆知,自然一般人是不会反对,但庆三思作为副都督,他怎么可能让邱之航如愿?
庆三思站出来笑道:“区区一个十九岁的小郎君,立下些许功劳,便让他从伍长一路升迁到将军,我倒不是怀疑大都督识人的眼光,我是担心以后他又立下大功,大都督又该拿什么封赏他?”
这话虽然也是庆三思针对邱之航的,但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要知道身为武将,越是到了后面就越难升官,而这张天旭才仅仅十九岁,就让他当将军,以后他再多立几次功劳,岂不是要把大都督的位置让给他?
而且大楚立国百年,各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位置都被世家豪门占据,有限的资源都被吃干抹净。
蛋糕就这么大,你多吃一口,人家就要少吃一口,少吃的那个人,他会服气吗?
庆三思的话让许多官员也感觉有道理,那刑官严宠跟着说道:“张天旭立下战功固然可喜,但他毕竟太过年轻,让他现在就登上将军高位,只怕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
有了庆三思和严宠带头反对,其他官员也底气足了起来,许多人纷纷表示封赏过重。
有个叫朱常的官员更是道:“大都督如此厚重封赏张天旭,只怕以后封无可封,赏无可赏,要逼出一个功贼!”
这话就很严重了,说邱之航凭借个人喜好封赏,把张天旭抬得如此之高,以后一旦张天旭立功无赏,就要生出反心.
那时候,这一切就是邱之航逼出来的,责任在邱之航而不在张天旭。
看到许多官员都站出来表示反对,邱之航的脸色变得严肃冷峻起来,特别是朱常的话更是令他下不来台,简直是将他的脸面按在地上踩。
邱之航冷声道:“那依你们之见,该当如何封赏张天旭?”
一众官员的目光都不由自主的看向庆三思,很显然,许多人都以他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
邱之航见此,心中恼怒,但也无可奈何。
自从庆三思鼓吹要与沃尔国开启大战,他的声望就一天比一天高。
大战一起,文官可以捞银子,武将可以捞军功,试问谁不想打?
但邱之航作为西域干都司的大都督,态度却是不赞成打,故而许多人都从支持邱之航,改为支持庆三思。
故而这更加让庆三思得意忘形,每每邱之航提出什么意见和看法,他都要找出理由来反驳一下,然后再鼓动其他官员表示反对。
而邱之航在此情况下,越来越受到孤立,即便是贵为大都督,许多政策也无法推行。
此时此刻,他越发相信张天旭离别时的那句话,武将就该操心武将的事,若是与部下反着来,只会将自己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庆三思见众人目光看过来,心中更加得意,他看向邱之航的时候,眼神都有一种挑衅的意味。
只听他道:“张天旭虽然立功,但并不是每次立功就非要升官加爵,朝廷官阶就这么多,每次都升官,岂不是很快就到顶?
依本官看,就改为授田和赐钱吧,将士们征战沙场,最终目的除了报效朝廷,还有就是为了生活富贵。
授田与赐钱同样能达到奖励军功的目的,这样既避免了以后出现赏无可赏,封无可封的局面,又能及时奖励军功,岂不是一举两得。”
庆三思这话顿时得到了干都司衙门一众官员的赞同,认为庆三思的话极有道理。
那朱常更是夸赞道:“庆大人此言,真真是老成谋国之言,我大楚有庆大人在,可高枕无忧亦,庆大人高风亮节,下官倾佩,还请受下官一拜。”
说着话,这朱常还真就向庆三思下跪叩拜,一副为国尽忠,感激涕零的模样。
然而他这样的行为,这简直是啪啪打邱之航的脸,让邱之航堂堂一个大都督,脸往哪里放?
“哼。”
邱之航恼怒,但也不能发作,只能狠狠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哈哈哈,,,”
见邱之航恼怒,庆三思顿时大笑,他仿佛已经看到邱之航气愤难当之下,上书请辞,弃官还乡